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產學新訊Academic

目前產學新訊文章數, 共 141 篇 ,以下為 25 - 48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明志科大2023境外生就業博覽會 境外生畢業即在地就業

明志科技大學首次於校園舉辦境外生就業博覽會(2023 MCUT Job Fair for Overseas Students),提供應屆外籍學生找尋未來就業機會的管道。為明志科大推動SDGs8「合宜工作 經濟成長」之永續發展目標,提供當前產業對於境外人才需求。 明志科大研發處陳勝吉研發長表示,本次境外生企業徵才活動共邀請20家企業在校設攤,企業商家包括微星科技公司、欣興電子公司、全家便利商店及永豐餘公司等多家企業,提供就業職缺包括科技人員、技術工程師、客服人員及餐飲服務等各類型就業機會,職缺數總計超過600個就業機會,活動現場吸引許多位來自各個國家的外籍同學熱情參與求職活動。 明志科技大學國際處表示,目前校內外籍學生主要來自印尼、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巴基斯坦及衣索比亞等國家,透過此次活動協助企業延攬在台畢業之優秀外國專業人才,讓優秀國際人才能夠進得來、留得住,並與國內企業及人才相互激盪,讓外籍同學畢業後有機會留台發揮所長,以提升國內產業國際競爭力,為企業培養優秀境外人才。 活動現場馬來西亞籍及印尼籍學生說到,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與台灣企業主管面對面交流與對話,瞭解各產業人才需求及發展趨勢,讓自己能夠提早做準備,期望未來畢業能有留台就業的機會,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而參與徵才企業也回饋若能爭取外籍同學畢業後順利留台服務,可以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與促進企業人才交流發展,創造彼此雙贏的局面。

文章來源 : 明志科技大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6015 加入收藏 :
康橋國際學校慶祝22週年校慶:跨文化交流與多元性為未來加分

上週六(10月28日),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舉辦了第22屆校慶活動。本次校慶主題為「點亮22,燃燒熱情,綻放光彩」,結合運動會與園遊會,所有師生和家長都盡興投入在各項精彩的賽事和五花八門的攤位,更有十多位遠自法國南特聖雷澤高中的交換生前來同慶,充分展現了康橋辦學的熱情和多元性。 儘管一早就下起了雨,校園的活力並未受挫,校方也緊急應變調整流程,讓運動賽事和園遊會先行展開。近中午雨勢稍歇,熱鬧的開幕儀式也順利登場,獨特的四大家族神獸人偶和學生代表陸續入場,並帶領呼喊各家族口號,隨後由無人機懸掛康橋校旗緩緩飛進會場,全場氛圍瞬間達到最高潮。 康橋國際學校校長徐文淞在致詞中以天氣為引,強調儘管環境變化難料,但心態和行為是我們能控制的變數,呼籲大家積極面對各種挑戰。家長會李會長也特別讚賞學校和學生會在籌辦校慶活動中的用心和創意,並代表所有家長送上祝福。典禮最後所有師生合力將寫有KCIS四個字母的大球,推送到司令臺上交給校長和貴賓,象徵大家齊心努力共創康橋的榮景。 今年活動包括了各種飲食和娛樂攤位,還有多種運動、舞蹈和電競比賽,有別一般學校運動會以班級為競賽單位,康橋秀岡校區則將師生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家族來較勁,更能展現學生的熱血與激情,也營造跨年級跨班級的合作互動機會。前一天才來到康橋的法國雷澤聖母高中學生,也盡情的融入在活動中,與康橋學生進行深度交流,增添了活動的國際色彩。 秀岡校區學生會長胡尚恩與副會長黃靖恩特別感謝各家族幹部的付出,他們表示「整個活動的策劃和執行經歷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加入多個創新元素,如各班級的主題攤位和特色開閉幕儀式。即使天氣欠佳,看到大家如此熱情地參與,便是我們付出努力的最大回饋。」該校副校長卓意翔也認為,從活動規劃到內容設計,充分展現康橋的「國際、創新、多元、適性」四大辦學理念,可說是全校師生、家長和國際友人共同參與的文化盛會。  

文章來源 : 康橋國際學校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5943 加入收藏 :
聯合迎新展演 六校原民生跨校交流展現原民力

聖約翰科技大學攜手中華科技大學、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亞東科技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及康寧大學,舉辦為期兩天的跨校聯合迎新活動,內容包括:文化交流及前往烏來給樹營地進行泰雅文化體驗…。多元豐富的活動,充分展現原住民族學生的熱情與活力,也進一步宣揚原民文化、營造友善校園,落實並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聖約翰科大原住民資源中心陳彥澄主任表示,原住民是我們多元文化社會的寶藏,為增進同學對原住民的認識與尊重,乃結合各校的原資中心辦理聯合迎新活動,展現原住民族的歌曲、舞蹈及多元文化教育的特色。第一天安排各校至聖約翰科大參加原住民聯合迎新與文化交流,邀請布農族 顏秀美講師蒞校介紹布農族文化與歲時祭儀的禮節。原民學生除了展示舞蹈、歌唱及進行闖關遊戲之外,也分享112年度各校原資中心辦理活動的經驗。 陳彥澄主任說,第二天聖約翰科大、中華科大及德明財經科大等3所學校師生前往烏來給樹營地,深入瞭解泰雅文化,內容包括:部落相見歡、竹筒飯製作、泰雅文化訓練儀式、穿著泰雅原住民服裝、彩繪黥面及原住民歌曲舞蹈教學…等等,帶領不同族群的原民生深入體驗泰雅原鄉部落文化,並認識泰雅傳統的文化及歷史。最後藉由傳統泰雅文化手工藝製作課程,讓同學接觸原民文化美學,體驗傳統編織工藝,深入感受原民文化的美好。 原創文化社陳志昇社長表示,這次原民活動以SDGs融入各校的原民文化成果展、樂舞表演、原民文化手作工藝體驗及各校原資中心設計闖關遊戲,藉由動靜態展覽,讓師生深入了解各校原民文化,同時面對來自各校不同族群、語言及文化脈絡的原民生,能提供不同的知識瞭解。 機械與車輛工程系四年級林若謙同學說,參加跨校聯合原住民文化活動,欣賞原民傳統服飾與文化,讓他學習到原住民族各族群的歷史文化、傳統家屋與生活環境。各校的傳統原住民舞蹈表演令人驚艷,各校所設計的闖關活動也增進了原民生的團隊合作。尤其這次的布農族文化介紹,讓他更了解布農族的價值觀與傳統生活,不但擴展了他的文化視野,也讓他更珍惜台灣的多元文化。

文章來源 : 聖約翰科技大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6506 加入收藏 :
明志科大「極弱光成像技術」 成功延伸人眼視覺極限 榮獲國科會未來科技獎殊榮

明志科技大學有機電子研究中心團隊提出全新極弱光成像技術,捕捉不可見光之訊號,利用有機分子輕薄、透明、低成本、以及波長選擇特性,將「近紅外光感測器」、「透明導電電極」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異質整合為「穿戴式眼鏡」,成功延伸人眼視覺極限,並將無法感知的紅外波段能量,還原至可見光光譜,對未來發展具貢獻潛力,榮獲2023年國科會未來科技獎之殊榮。 研究團隊指出,經過多年深耕的努力,技術應用層面已廣泛且擁有高度普惠價值,技術上可應用於如醫學設備具有即時且同步之生醫影像以及生理訊號監控能力;或者針對近年隱私意識抬頭,將技術製成穿戴式眼鏡可以提醒使用者個人訊息正被有心人士竊取,揭露隱藏式紅外攝影機;或運用在軍事具有高度敏感的夜視鏡感光元件上。技術發展或商業價值,都深具創新與前景,更有拓展至國際市場的潛力。 研究中心劉舜維主任表示,團隊所提出的上轉換成像元件概念,現今已證實可快速偵測隱藏式攝影機和FACE ID訊號,進而強化個人隱私保護。同時,上述所提出之成像技術,已發表在多篇知名期刊上,其中包括《Nano Energy》、《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和《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甚至,更被自然雜誌《NATURE》特選為重要研究亮點。因此,基於這些重要學術績效,明志所提出的極弱光成像技術榮獲 2023 年未來科技獎,達到技術實踐的重要里程碑。下一步,明志將開發新一代的短波紅外線量子點感測器,一舉將可感測的視覺範圍延伸至1.2-1.8 m,做為透視眼與檢測機器人視覺的關鍵技術。

文章來源 : 明志科技大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7255 加入收藏 :
你餓了嗎?長庚大學研究發現飢餓果蠅特別怕熱

長庚大學醫學院生化科暨生物醫學研究所吳嘉霖教授團隊發現,果蠅在飢餓狀態時對高溫的感受比飽足時更為敏感,此現象是受到大腦內胰島素的調控所致。研究成果躍上國際生物學頂級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 : 生物學》(PLOS Biology),也為某些糖尿病病患比一般人對高溫更加敏感、容易在高溫環境下感到不適的現象,提供一種可能的解釋,後續研究值得關注。 長庚大學表示,不同的生理狀態如何影響生物行為,一直以來是神經科學領域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生江孟軒、生物醫學系林昱淳與李芃萱同學在吳嘉霖教授指導下,與國家衛生研究院陳聖夫博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傅在峰教授、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共同合作,透過團隊研發的果蠅溫度喜好分析設備,觀察到果蠅處於飢餓狀態時,對環境高溫的感受變得特別強烈,也就是在飢餓難耐時會特別怕熱。 為了解這現象背後的機轉與生理意義,研究團隊透過活體生物大腦影像技術,觀察活體果蠅的大腦在接收到高溫刺激時的神經活性變化。結果發現,相較於飽足狀態下,果蠅在飢餓狀態時,大腦內特定的腦區—蕈狀體 (mushroom body)對環境的熱刺激會產生較高的神經活性。 此外,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這種飢餓狀態下,對高溫敏感是受大腦內的胰島素所調控。吳嘉霖教授表示,人類最喜歡的環境溫度約在25°C,當環境溫度偏離25°C太多時會感到不適。果蠅雖為變溫動物,其對溫度的喜好跟人類相似,因此這次研究成果也可以解釋,為何臨床上觀察到某些胰島素分泌失調的糖尿病病患,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在高溫環境中感到不適。研究團隊建議,生物體在過度飢餓時,應避免待在高溫的環境活動,想要透過節食方式減重的人,在過程中也需特別留意環境的熱刺激。 這項研究經費來源為國科會、長庚紀念醫院與長庚大學,成果於今年10月17日刊登於國際頂尖的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該期刊在全球的生物學領域期刊排名前5%,自2014年起被收錄為全球145本最具科學影響力的自然指數期刊(The Nature Index Journals)其中之一。

文章來源 : 長庚大學秘書室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7728 加入收藏 :
聖約翰科大攜手長庚、馬偕、崁頂里民 淡水貝殼海岸秘境淨灘

為響應大學社會責任(USR)結合在地連結與永續發展,聖約翰科技大學攜手長庚科技大學及馬偕醫學院共同參與新北市淡水區崁頂里首次舉辦的貝殼海岸淨灘活動。崁頂里民扶老攜幼挽起袖子清除海灘及岸邊廢棄物,計有400多人共襄盛舉,讓擁有豐富生態資源的貝殼海岸恢復美麗的景觀。 學務處課外服學職涯組陳彥澄組長指出,為了宣導環境教育,學校每年都會結合鄰近淡水賢孝里社區居民,深入賢孝里周邊巷弄掃街或是前往新埔海堤淨灘,讓學生有機會走入社區,為里民服務。這是第一次結合長庚科大及馬偕醫學院兩所友校,參與崁頂里貝殼海岸的淨灘,不但擴大參與、促進校際交流,也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 「這是崁頂最美的風景!」崁頂里吳庭岳里長表示,里內第一次舉辦淨灘活動,就有400多人一起參加,看到其中不乏許多年輕父母帶著小朋友一起來淨灘的畫面,心中立刻浮現這句話。有不少家庭總動員,由家長帶著小朋友蹲在沙灘上撿垃圾,用行動落實環保意識向下扎根。同時透過崁頂里優秀環保志工擔任淨灘分組組長,帶領來自不同地方的里民一起協力淨灘,不僅有環境教育的意義,更能促進里民互動並拉近親子關係。 吳庭岳里長說,這次活動除邀請協辦單位信義房屋濱海捷運店贊助帳棚及水、聖約翰科技大學、長庚科技大學以及馬偕醫學院同學的參與,以及洪孟楷委員、陳偉杰議員、何博文主委及鄭宇恩議員服務處主任親自到場外,最重要的是崁頂里的鄰長及環保志工們,大家都辛苦了。尤其環保志工及鄰長今早還一起掃街,身為里長,他真的必須給他們最大的讚。 聖約翰科大樂齡福祉與健康促進系一年級邱婉寧同學表示,第一次參加淨灘活動,她覺得其實淨灘沒有想像中的累,邊玩、邊撿垃圾,也邊積功德。愛護地球與愛護環境是很重要的,同時也提醒自己儘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完即丟的餐具,要習慣隨手將使用過的東西及垃圾帶走,讓沙灘環境變乾淨,地球才能永續。 樂齡福祉與健康促進系二年級林巧薇同學很開心可以參加這次的淨灘活動,在海邊撿到了好多的垃圾跟回收物,讓原本髒亂的海邊恢復乾淨。大家在過程中盡力的讓環境更乾淨,需要從我們做起。這次的淨灘活動是很難得的經驗,這麼多人共同參與撿垃圾覺得很有趣,海風微微吹來也很舒服。

文章來源 : 聖約翰科技大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7128 加入收藏 :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