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首款行銷深度動態 AI Agent 系統「ADGo」 宣布落地五大亞洲市場 台北2025年3月12日 /美通社/ -- 全球矚目的巴塞隆納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於2025年3月6日正式落幕,AI科技新創艾思智創(AICE Inc.)受阿里雲邀請出席「4 Years From Now」(4YFN)展區,並在數百家全球頂尖新創角逐的「Pitch2Pitch」競賽中脫穎而出,憑藉裁判長的高度評價,成為進入四強的唯一AI行銷創新代表,以外卡(Wild Card)之姿最終奪得全球第二佳績。本次展會上,艾思智創不僅展示全球首款針對行銷垂直專業場景所打造的行銷深度動態 AI Agent 系統(Marketing Deep Dynamic AI Agent)「ADGo」,更宣布拓展多國數據版本,為企業用戶提供繁中、簡中、英、日等語言界面及五大亞洲市場數據源的雙軌選擇,幫助國內外企業快速制定國際市場的行銷策略與計畫。艾思智創執行長居大維表示:「這是我們首次於歐洲市場登台亮相,不僅讓海外企業驚豔於『ADGo』生成的行銷策略深度與創意品質,許多海外企業也期待透過『ADGo』將過往需要耗時6-8個月的出海計畫縮短至1-2週,加速進入繁榮增長的亞太市場,至今已收到來自歐洲、非洲與中東等地區超過50筆合作請求。」 艾思智創於MWC Pitch2Pitch競賽憑外卡席位闖入四強總決賽,奪得全球亞軍佳績。 半年覆蓋200家品牌創意生成,行銷深度動態 AI Agent 系統引領生產力新革命 自2024年「ADGo」問世以來,短短半年內已覆蓋全球超過200家品牌的市場調研與行銷創意,透過行銷深度動態 AI Agent 系統,累計生成超過一萬個專家級企劃方案,Token日均消耗量已達千萬之譜,更有望在今年底突破日均十億門檻。「ADGo」整合多個大語言模型,並獨家導入4A級的行銷專業知識方法論,針對市場調研、行銷策劃與內容創意等需求,量身打造超過60個以上的AI Agents。不同於多數AI行銷工具強調產生素材結果,「ADGo」 賦能全球行銷人提升思辯與創意,解放無謂腦力工作,讓效率與價值顯著提升。這些代理人不僅能針對不同產業需求進行深度挖掘,還能以高效且精準的方式,智能理解用戶的任務需求後,智能化協作並一鍵輸出行銷方案,將過去頂級、高昂、費時的行銷創意能力普惠化,幫助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掌握主動權。 自五大亞洲市場完成起步 瞄準亞太市場生態圈建置 艾思智創產品長張昊煒提到,隨著各大語言模型爭相競逐,對「ADGo」這樣具有垂直專業壁壘的應用層產品來說,反倒能產生更具獨特價值的生成內容,基於Agentic AI的趨勢預測,推出第一代「ADGo」原型產品,爾後看到行銷垂直領域有高度自然語言、場景串接需求,推出第二代產品,一站式解決行銷人所有任務需求。展望第三代產品迭代,張昊煒也宣布「ADGo」將踏入個性化產品打造,成為行銷人工作日常中更自然且不可或缺的「第一站」。 艾思智創策略長鄧耀中補充:「『ADGo』除了在大中華市場已深耕佈局,也先後於日本與新加坡兩大經濟體完成數據建置與拓點,並計畫在 2025 年佈建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紐西蘭、澳洲等超過六個亞太國家的全面網絡,聯合產業生態系,為企業提供更具轉型力與全球影響力的解決方案。艾思智創不只是推出一款 AI 行銷創意工具,而是秉持著顛覆傳統行銷的宏大願景,致力以 AI 技術實現優質行銷創意的平權化,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 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浪潮中,市場變動的速度已前所未有地加快,企業對於即時洞察與快速應對的需求也愈發迫切。艾思智創憑藉對人性、商業以及技術發展的洞察,懷抱「以全球領先AI創新,聚焦行銷垂直領域,賦能企業加速國內外業務共榮增長」的願景,透過持續迭代的 AI 架構與 MAGICC 方法論,為各行各業提供可垂直應用的智慧行銷解決方案,讓每個品牌都能掌握未來商業契機,實現更高效、更具影響力的全球化佈局。 【關於艾思智創】 艾思智創由三位深耕 廣告公關、顧問諮詢及 AI產品開發 領域的專家共同發起,以亞太為核心、面向世界發展,憑藉全球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真正落地的旗艦產品 — 創意靈感生成式 AI ADGo,在短短不到半年內,方案覆蓋全球200家品牌企業、生成超過一萬個專家級行銷企劃與十億之譜的Token消耗量。 在艾思智創的核心理念中,AIGI(AI-Generated IDEA) 是專注於打造「擬人推理 AI 創意解決方案」的關鍵概念,並進一步提出 MAGICC(多智能體創意生成工作流,Multi-Agent Generative IDEA Co-Creation) 作為技術引擎,重新定義「創意」的生成方式。 透過整合 AI 能力與實務創意及策略洞察,MAGICC 能夠為各類商業應用提供更公平、高效且可規模化的創新,使 AI 在行銷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除了在大中華市場已深耕佈局,也先後於日本與新加坡兩大經濟體完成數據建置與拓點,並計畫在 2025 年完成覆蓋超過十個亞太國家的全面網絡,透過「自下而上」的 AI 架構與深厚的廣告創意專業,為企業提供更具轉型力與全球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官方網站:https://www.global-aice.com/
卓越媒體集團將主辦創新創業論壇 匯聚全球專家前瞻AI商機 文 / 劉正廷 圖 / 創富教育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全球創業生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AI與自動化技術持續顛覆傳統商業模式,而創新思維與市場競爭力成為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全球知名創業導師、創業加速器Founder Space創辦人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暱稱霍夫曼船長Captain Hoff)即將來台,為台灣新創帶來國際級的創業智慧與趨勢解析。 全球知名創業導師、創業加速器Founder Space創辦人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有望於今年八月來台,出席由卓越媒體集團及創富教育顧問公司聯合主辦的大型創新創業論壇,預計吸引千名創業者、投資人及科技產業專業人士參與。 此次論壇將成為台灣創業生態的一大盛事,為本地新創企業帶來國際級的創新思維與趨勢洞察。史蒂文‧霍夫曼日前接受卓越媒體集團專訪,分享他的創業哲學、AI技術對未來的影響,以及對台灣新創發展的觀察與建議。 矽谷創業家與創新思維的實踐者 霍夫曼憑藉多年創業經驗,曾成功創辦多家矽谷科技公司,並著有多本影響深遠的創業書籍,包括:《The Five Forces:未來五大力量顛覆世界》、《Surviving a Startup:新創企業的生存指南》與《Make Elephants Fly:顛覆性創新的核心策略》。這些書籍不僅為創業者提供理論架構,更結合實戰經驗,幫助新創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Make Elephants Fly》:顛覆性創新的核心策略 在此書中,霍夫曼詳細闡述創業運作的重要步驟—「顛覆式創新」。他分析如何將創新理念轉化為可行的商業模式,並提供實踐經驗與策略。對於渴望顛覆市場格局的傳統企業與新創公司而言,這本書堪稱不可或缺的指引。 《Surviving a Startup》:新創企業的生存指南 此書則提供經驗主導的創業生存指南。霍夫曼以自身在創業加速器與企業培訓中的經驗為基礎,提供新創企業從想法到落地、再到市場擴展的全方位策略。他強調,創業者必須學會資金管理、商業模式開發與市場競爭策略,才能在充滿挑戰的創業環境中存活並成長。 《The Five Force》:未來五大力量顛覆世界 在他這本最新的著作中,霍夫曼分析五大即將重塑全球經濟與社會的技術力量,分別是: 一、生成式AI(Generative AI) 二、深度自動化(Deep Automation) 三、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四、生物融合(Bioconvergence) 五、人類擴展主義(Human Augmentation) 霍夫曼指出,這些技術不僅將改變企業運作模式,甚至可能顛覆現有的產業結構。他強調:「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擁有世界級的優勢,加上無數具創意與才華的年輕人,這本書正是為他們而寫,幫助他們理解未來的創業趨勢。」 台灣創業新機遇 擁抱科技變革 面對AI與自動化帶來的劇變,霍夫曼認為,創業者應該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技術提升競爭力,而非抗拒變革。他建議台灣新創企業加速數位轉型,利用AI驅動的商業模式開拓全球市場,並借助科技優勢創造更具影響力的創業生態。 此次來台,霍夫曼不僅將於創業論壇上發表專題演講,還將透過書籍發行與創業者進行深度交流,期待為台灣新創產業帶來新的啟發與機遇,助力本地創業生態與國際接軌。 從好萊塢夢想到科技創業 霍夫曼的轉折點 在專訪中,霍夫曼回憶起自己最初的創業經歷:「我從小就熱愛講故事,最早的夢想是成為電影導演,進入好萊塢發展。但當我發現遊戲產業能結合故事與技術,我毅然轉向科技創業,並在Sega等企業從事遊戲開發。當時,我主要負責遊戲設計與敘事,這段經歷讓我深刻理解了使用者體驗與互動設計的重要性。」 他的轉折點來自於一次關鍵的創業嘗試。「當時我們想開發一款創新的社交遊戲,結果失敗了。這讓我意識到,產品本身的創新並不足夠,最重要的是理解市場與用戶需求。當你創業時,你不能只是打造自己想要的產品,而是要解決真正存在的問題。」 市場需求至上 創業成功的關鍵策略 霍夫曼隨後進一步談到他如何運用這些經驗,在創辦創業加速器Founder Space時,將市場需求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希望能提供創業者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平台,讓他們可以學習如何避開創業陷阱,掌握成功的關鍵。」透過與全球投資人、創業導師及企業家的密切合作,他將Founder Space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創業加速器,協助全球創業者開拓市場,擴展影響力。 霍夫曼自詡為「創業船長」,帶領無數創業者從零開始,尋找市場定位並發展競爭優勢。他強調,創業沒有單一成功模式,每位創業者的個性、管理風格與市場策略都不盡相同,唯有不斷學習與調整,才能突破困境。 此外,他指出,創業者常陷入「產品迷戀」的陷阱,而忽略市場需求。他建議新創企業不要執著於產品本身,而是專注於用戶需求與市場適應性,並不斷調整產品策略,以確保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你可以擁有世界上最棒的產品,但如果沒有人願意買單,那麼它的價值就歸零。」 AI變革浪潮 改變產業結構與人類價值的挑戰 霍夫曼在專訪中深入探討AI對未來社會的影響。他認為,AI與自動化技術將全面改變全球產業結構,許多傳統職位將逐漸被機器取代,但這並不代表人類將失去價值,反而會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他強調,未來的社會將更強調人類的創意、情感互動與社交連結,這些軟實力將成為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很多人擔心AI會讓我們的工作變得無用,但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利用這項技術來提升生活品質。」霍夫曼表示,過去人類的價值往往被工作定義,而未來AI將讓人們有更多時間投入藝術創作、哲學思考、社交與家庭生活。「我們需要『從工作定義人生』的框架中解放,進入一個以創造力與人際關係為核心的時代。」 AI時代的社會選擇 如何確保技術惠及全人類 然而,他也警告,這場變革並非全然光明,關鍵在於人類如何決策與應對。「AI的發展是一把雙面刃,如果決策者的選擇不當,可能會導致財富與資源更加集中,讓少數人受益,而大多數人被排除在經濟體系之外。」霍夫曼強調,未來社會的走向將取決於如何制定政策與技術應用方式,確保技術能夠真正造福全體人類。 「創業最重要的是靈活應變,你不能只是抱怨市場環境變了,而是要思考如何順勢而為,找到新的機會點。」霍夫曼強調,成功的新創企業通常不會害怕技術變遷,而是主動擁抱變革,並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 他認為,未來人類將與AI深度共存,甚至進一步發展腦機接口,讓人類思維直接與AI系統連結,改變我們獲取知識與互動的方式。「未來,我們將不再只是使用AI,而是與AI共生,這將顛覆我們對工作的定義,甚至對人類存在的思考方式。」 台灣新創的全球視野與挑戰 霍夫曼曾多次造訪台灣,對台灣並不陌生,他曾與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國家發展委員會(NDC)、台灣創新創業中心(TIEC)及多家科技產業領袖深度交流。 他表示,台灣在半導體與AI硬體技術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競爭力,但在創業生態與國際市場拓展方面仍面臨挑戰。他認為,台灣新創若要在全球市場立足,必須從一開始就具備國際化視野,並積極探索全球市場的機會。 「台灣的年輕創業者如果僅聚焦於本地市場,將難以達到規模化發展。」霍夫曼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自創業初期便著眼全球,學習與國際接軌,並善用全球資源與投資機會。 技術強大但缺乏市場策略與國際銷售經驗 霍夫曼提到,在與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等機構合作時,他觀察到台灣的創業生態正在發展,但仍需要更多支持來幫助新創企業進軍國際市場。「許多技術優秀的台灣新創團隊,開發出的產品具有高度競爭力,卻缺乏市場策略與國際銷售經驗。他們需要更多國際市場的實戰經驗,理解如何擴展客戶群,並學習如何與國際投資人對話。」 此外,他強調,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創業加速器與產業論壇,透過全球交流機會提升市場敏銳度。他舉例,以色列的創業成功並非僅來自技術,而是來自其新創團隊具備全球市場視角,並積極與國際創投合作。「創業的成功不僅是技術,還包括策略、品牌建立與資本運作。台灣的創業家若能結合這些要素,將有機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借鏡全球成功模式 加強國際市場導向 霍夫曼也不吝分享他在不同國家協助創業生態發展的經驗,如愛沙尼亞、荷蘭及烏茲別克斯坦等。這些國家雖然市場規模較小,但政府積極支持新創發展,並透過政策鼓勵創業者向國際市場發展。他認為,台灣可以借鏡這些國家的策略,加強對新創的全球市場培育,並透過政策與資源協助企業進軍國際。 霍夫曼特別提到,台灣需要更多成功的新創案例來激勵年輕創業者。「年輕創業者需要看到身邊的人成功,這樣他們才會相信自己也能做到。這就是矽谷的成功模式,當你看到你的同學、朋友創業成功,你會覺得這條路是可行的,這種氛圍對於創業生態至關重要。」他認為,台灣應該加強對本地創業成功案例的曝光與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到創業的可能性。 加入國際網絡 打造全球競爭力 「加入國際網絡不僅能獲取資金,更重要的是建立合作夥伴,了解全球市場的真實需求,這才是企業成功的長遠之道。」霍夫曼表示,台灣的新創企業若能善用這些資源,將有機會在全球市場中脫穎而出。 創業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從一開始就將市場視野放眼全球,學習與國際接軌,善用全球資源與投資機會。」霍夫曼強調。 他認為,創業並非一條直線,而是一場充滿挑戰與變數的旅程,成功的關鍵在於創業者是否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並善用科技工具來突破重重障礙。 全球創業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未來 霍夫曼認為,台灣的新創生態仍有巨大發展潛力,關鍵在於能否建立更強的國際連結,並積極探索市場機會。他鼓勵台灣創業者勇於挑戰現有框架,突破本地市場的限制,積極融入全球科技與商業網絡。 「成功的創業家並不是等待機會來臨,而是主動創造機會。台灣擁有優秀的人才與技術,若能強化品牌策略與國際合作,將能在全球市場中發揮更大影響力。」霍夫曼表示。 未來,他將持續關注台灣創業生態的發展,並期待看到更多台灣新創企業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霍夫曼指出,全球創業環境正在快速變革,未來的成功將取決於創業者能否擁抱科技轉型,並與國際市場接軌。他特別強調,創新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關鍵的是商業模式與市場策略的靈活應變。 對於台灣創業者而言,應勇於走出舒適圈,積極參與國際創業社群,學習如何有效吸引國際投資人,並掌握全球市場的動態與機會。他認為,唯有透過持續學習與實戰經驗累積,台灣新創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上脫穎而出。 卓越論壇 為台灣創業生態注入國際級動能 本次論壇由卓越媒體集團及創富教育顧問公司聯合主辦,將邀請來自全球的創投專家、企業領袖與技術創新者,共同探討AI時代的創新創業機會。霍夫曼的分享將涵蓋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創企業、AI對未來產業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科技變革浪潮中創造新的市場機會。 對於台灣創業者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學習與交流機會,透過與國際頂尖創業導師的對話,掌握創業航行的關鍵策略,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卓越論壇報名資訊與更多細節將於近期公布,敬請關注卓越媒體集團官方公告。https://51cfjy.youbuy.tw/RFUXD)
全球仿生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台灣新創團隊正加速進軍國際。由全球仿生總會(Biomimicry Global Network)創辦的「希望之光加速器」(Ray of Hope Accelerator),將於美國時間 2025 年 3 月 3 日啟動徵件,4 月 25 日截止申請,鼓勵以科學為驅動、受自然策略啟發,並能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新創企業參與。 為推動台灣新創公司進入這項全球唯一的仿生科技加速計畫,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與台灣經濟研究社(台經社)於 2 月 25 日在台北市舉辦「仿生科技新創工作坊」,幫助台灣團隊掌握仿生設計思維,加速融入國際競爭。 「希望之光加速器」:專為仿生科技新創量身打造 「希望之光加速器」每年支持 10 家具有高影響力的新創公司,涵蓋從種子前階段至 A 輪融資階段,入選企業來自全球 15 個國家,橫跨化學與材料、製造、再生能源、食品農業、生物科技、氣候科技等多元產業。 入選企業將獲得:- 1.5 萬美元非稀釋資本- 價值超過 5 萬美元的知識服務與產業資源- 六個月線上加速課程與專業輔導- 「沉浸自然」實地工作坊與美國氣候週論壇參與機會- 國際曝光、潛在企業與投資人媒合 自 2020 年以來,「希望之光加速器」已協助近 50 家新創公司,其投資組合企業已獲得超過 1.25 億美元的產業投資,成為仿生科技領域的重要推動平台。 全球仿生科技應用蓬勃發展 台灣新創迎來契機 2024 年「希望之光加速器」入選企業展現仿生科技的多樣應用,包括:- Gel Matter:模仿蝸牛黏液開發新型水凝膠,應用於皮膚護理、藥物傳輸與過濾技術。- SanaHeal:受藤壺與蜘蛛網結構啟發,開發可在潮濕環境下使用的生物醫療黏合劑。- ReefCycle:運用生物礦化技術,以植物酵素生產環保生物水泥。- Scentian Bio:模擬昆蟲嗅覺的感測器平台,可精準測量食品、健康與環境監測相關化學成分。 這些案例顯示仿生科技在醫療、生物材料、永續建築與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亦為台灣新創團隊提供參考與發展機會。 台灣新創挑戰全球徵件 掌握仿生科技趨勢 本次台北舉辦的「仿生科技新創工作坊」,透過實務分享與設計思維導入,幫助台灣新創團隊掌握仿生科技創業的核心要素,強化競爭力。工作坊導入仿生設計思維(Biomimicry Thinking),讓參與團隊能夠以科學驗證的仿生策略發展創新解決方案,並提升國際徵件競爭力。 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表示,隨著永續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結合趨勢加速,仿生科技產業的潛力將持續提升。此次加速器徵件是台灣新創進軍全球市場的重要機會,期望有更多具創新思維的團隊參與。 更多資訊請參閱官方網站: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com/)
台北2025年2月12日 /美通社/ -- 臺灣 AI 科技新創偲倢科技(Spingence)於日前宣布,將與擅長人工意識技術(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AC)的日本新創公司 ForceSteed Robotics(以下簡稱 FSR)達成策略結盟,未來將由 FSR 作為日本市場代理商,在業務銷售及技術發展上進行長期合作。此次策略聯盟,可視為偲倢科技進軍日本 AI 市場的重要里程碑,雙方將共同推動地端 LLM 於日本市場的發展,以解決日本企業導入 AI 技術應用的痛點,並針對隱私保護、數據安全及高效能運算提供符合需求的解決方案。 戰略合作啟動:滿足日本市場 AI 需求 研究指出,日本市場對於 AI 技術應用的需求日趨擴大,特別在大型語言模型(LLM)方面需求漸長,成為各垂直領域企業爭相導入的關鍵技術;然而,仰賴開放網路的 LLM 雲端服務無法在數據隱私及系統穩定度方面提供強而有力的解決方案,因此大多數的企業轉而尋求地端服務。 對此,FSR 創辦人暨執行長大澤弘幸表示,「對於企業而言,導入偲倢科技的地端 LLM 服務並不比雲端遜色,能在保有效能的同時,擁有高度的隱私性與安全性。他們運用 SSD 擴展 DRAM 記憶體,致使能在有限成本內,解決大規模 AI 模型訓練過程中,DRAM 記憶體不足的問題,以確保平台及應用的穩定性。我們認為,基於該技術的地端服務,在未來將帶來極大優勢」,不僅如此,偲倢科技過去在臺灣市場的卓越成績,亦可作為推動日本業務的重要基礎,其中包括偲倢科技於 AI 瑕疵檢測及 Edge AI 領域的深厚背景,將使其產品於日本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而面對日本市場的既有競爭者,大澤弘幸認為偲倢科技的產品無論在價格、維護效率及伺服器性能等各方面,都保有優勢。他指出:「從日本本地競爭者湧現,便可得知地端伺服器的需求在近期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然而,有相當多大型企業所推出的解決方案,售價及維護成本昂貴,所能服務的企業規模也相對較大;而其他競爭對手所提供的相關應用,則多半在伺服器性能及條件上不甚理想,因此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目前仍缺乏能夠解決其問題的完整方案,這便成為 FSR 與偲倢科技的切入最佳機會。 攜手並進:共同推動日本市場數位轉型 此次合作起源,可追溯至偲倢科技參與 CEATEC 2024 展會時的重要發現,其創辦人暨執行長陳青煒指出:「日本市場對於 LLM 應用的發展相當豐富且專注,並多採用雲端的模型服務,進而發現雲端有其限制,才意外推展出『地端 LLM』的市場價值」,對此,大澤弘幸亦有相同觀察,雙方一拍即合,促成合作。 而合作初期,陳青煒表示,雙方將著重完成第一階段的產品市場驗證,以確認偲倢科技現有的 Edge AI 規格符合市場需求,「就目前的研究與觀察,可知臺灣及日本市場的發展階段與應用大相徑庭,因此針對兩邊市場的同時開展,偲倢需具備更大的彈性,方能持續針對市場假設進行驗證,這部分亦要與 FSR 方緊密配合」,雙方一致認為,地端 LLM 技術在日本市場擁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短期內將持續進行市場推廣、客戶教育與應用案例驗證,確保技術能夠有效落地,為日本產業的數位轉型提供助力。 展望未來:達成技術共創,推動產品在地化應用 遠觀未來三到五年,偲倢科技與 FSR 除了將持續推動地端 LLM 於日本市場的應用,並進一步拓展至更多垂直領域外,也將透過技術整合為產品落地帶來更多可能性。 在商務方面,FSR 首先將專注拓展企業應用,為特殊領域企業提供售價合理且具高度安全性的產品。有鑒於過往經驗,大澤弘幸指出:「無論是學校、工廠或其他垂直領域,對於雲端演算抱有疑慮,這使得 Edge AI 的需求明顯增加」,因此接下來,FSR 將積極佈局日本市場,強化客戶服務,為相關產業提供專業的在地技術支援;而偲倢科技則將加強 LLM 平台的本地化適應,藉由應用及管理工具的優化,針對日本企業需求,提供更友善的操作介面、選項設定及整合服務,以提升企業應用的便利性與效率。 而在技術整合方面,FSR 將不僅是偲倢科技的代理商,更將參與技術共創,推動 Edge AI 與人工意識技術的深度整合,實現更智能、更高效的 AI 應用。偲倢科技與 FSR 的合作,象徵著台日 AI 新創聯手開創新新局,雙方將以創新技術與市場洞察為基礎,共同推動 AI 地端運算的發展,引領產業數位轉型的新未來。 聯絡資訊:偲倢科技 Spingence媒體聯絡人:黃又凌 Xenia HuangEmail:xenia.huang@spingence.com
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與台灣經濟研究社(台經社)將在今(2025)年2月25日(二)下午在台北市舉辦仿生新創工作坊,推動台灣新創公司進入全球唯一的仿生科技加速器「希望之光加速器(Ray of Hope Accelerator)」。仿生新創工作坊將引入獨特的仿生設計思考,讓欲參加加速器選拔的團隊,能快速融入仿生思維、以仿生思維為基礎撰寫申請資料,降低在初審階段因不符仿生科技解方而遭淘汰,並聘請產業專家或創投擔任營運計劃診斷顧問,進行商業可行性評估,提高商化與募資潛力,即日起至2月20日(四) 23:59截止報名。 「希望之光加速器(Ray of Hope Accelerator)」由全球仿生總會創辦,這是全球標榜為「以科學為驅動力、受自然策略啟發、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目標中至少一項」的科技新創公司所創立的加速器,創始贊助夥伴為Ray C. Anderson 基金會,近期也加入如Bentley賓利汽車、L'Oréal萊雅集團等贊助,鏈結至少8個投資早期新創的組織。每年,加速器會支持10家具有高影響力的受自然啟發的新創公司,涵蓋從種子前階段到A輪融資階段,代表不同的產業和地區。入選的新創公司不僅能直接獲得1萬5千美元的非稀釋資本、價值超過 5萬美元的知識服務、六個月線上加速器輔導課程、還能實際參與獨特的「沉浸自然」工作坊與氣候相關論壇、獲得國際宣傳、媒合潛力企業與投資人! 自成立以來,希望之光加速器已向近50家有影響力的新創公司提供了75萬美元的非稀釋資金,自2020年以來,全球仿生科技加速器投資組合公司已獲得超過 1.25 億美元的衍生投資!入選加速器的新創公司遍及全球15個國家,紐西蘭、法國、丹麥、印度、日本、加拿大、美國、阿根廷等。產業舉凡化學與材料、建築環境、製造和先進機器人技術、再生能源、交通和行動系統、食品和農業、保育和復育、生命科學和醫療技術、生物技術、消費品、化妝品、紡織品、水、海洋科技、氣候科技等。2024年入選的公司中,像是來自日本的AZUL Energy Inc.受血紅蛋白啟發的無稀土金屬催化技術,取代昂貴的鉑金或銥,用於新能源設備;來自加拿大的Brokkr Mineral Resources Corporation 以獨特的生物浸出技術利用產電菌快速、持續地從紅土礦床中提取含有鎳、鈷和錳等關鍵礦物,應用於電池中,實現最小的碳足跡和更清潔的能源轉型。 2025年全球仿生科技新創加速器預計於美國時間3月3日(一)啟動徵件、4月25日(五)截止申請作業。在此之前,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與台經社將舉辦一場仿生工作坊,如完成台灣仿生新創工作坊課程、參與全球仿生加速器申請並成功入選者,再獲台經社提供每名10萬元(至多兩名、用於補貼出國受訓差旅費用)的獎勵金!2025仿生新創工作坊,預定2月25日(二)下午在台北市舉辦(3小時),課程全額補助名額有限,即日起至2月20日(四) 23:59截止報名,報名者如經主辦單位審核通過,將獲工作坊課程全額補助,報名資訊詳見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官網: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org/、台灣經濟研究社官網: https://www.bioeconomy.tw/ 或直接上網登記報名:https://forms.gle/oFYUcSwvibtvvYCJ9。 仿生工作坊聯絡人: 江佳純秘書長 email: Julia.chiang@biomimicrytaiwan.org、電話: 02-23711288 轉2209 或 0933-625758 #仿生 #台經社 #新創 #加速器 #募資
頗具創新精神、創立至今10年的法國生物技術新創公司Carbios,近期宣布旗下的一間示範工廠正式落成。這將有助於Carbios進一步以酵素回收各種PET、塑膠和紡織品,並為下一階段建造每年回收40,000噸材料的處理機構,打下紮實的基礎。 示範工廠在2021年9月底於Clermont-Ferrand落成,在落成典禮中,在地官員、公司經理、科學家和工程師,齊聚Clermont-Ferrand,而這個位於法國中部的城市自1889年以來,就以設有輪胎製造商Michelin的總部而聞名。各方人士參觀Carbios示範工廠,了解廠內技術如何為紡織和服裝部門帶來變革。 為了強化Carbios與Clermont-Ferrand在地工業、技術的聯繫,Carbios選在Michelin位於Cataroux城區歷史生產基地的一個大倉庫中,建立這個示範工廠。示範工廠的核心,是一個20立方公尺的反應器,可以在10小時內解聚2噸重、不限顏色的PET塑膠,且成功轉換的回收產量達到90%。 示範工廠的概念始於2011年,當時生物技術投資基金Truffle Capital的總經理Philippe Pouletty,發掘出法國國家研究所(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CNRS)的一項專利技術,使Carbios走上重塑塑膠回收技法的道路。 Pouletty找來圖盧茲懷特生物技術公司(Toulouse White Biotechnology, TWB)的教授和科學家Alain Marty博士,擔任多方合作夥伴的領導人,先選定一種關鍵酵素,再對其進行工程設計和優化。最終產出的回收製程名為C-Zyme,目前已在Cataroux的工廠中運行。 現任Carbios首席科學長官(CSO)Marty表示,他最初其實對酵素能否分解塑膠,抱持懷疑態度。為此,研究小組專門觀察高污染的環境中,究竟存在哪些微生物,因為它們最有可能具備降解PET的能力。相關研究的初期執行,屬於一項由法國政府資助、名為Thanaplast的計畫,於2012年正式啟動。來到2015年,Marty領導的團隊已經找出一種可用的酵素,並將其命名為PETase。 2016年,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在《科學》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以酵素分解PET的論文,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讓Carbios旗下的科學家一度以為研究被搶先了一步。不過,Marty指出,日本團隊推出名為ideonella sakaiensis的酵素,存在實作上的效能限制,運作3天只能解聚1%的PET。 與此同時,Marty的法國團隊則持續取得穩健的進展。到了2019年,研究團隊在1立方公尺的反應器中,嘗試處理200至400克的PET,透過反應器中提高的溫度,於10小時內成功轉化90%的PET。Marty表示,這可謂團隊「夢想成真」的時刻。 酶的工程化 酵素作為生物催化劑,是由一連串的氨基酸組成,存在1000種不同的變體,通常被用來將材料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在Carbios的解聚過程中,酵素會像剪刀一樣,將聚合物切割成更小單位的基本成分。 Marty提到,Carbios花了多年的時間,才找到正確的酵素氨基酸組合,並透過接下來幾年的努力,才真正設計出能在100°C左右有效進行反應的PETase。 2020年4月,Carbios的團隊在《自然》期刊(Nature)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主題名為「一種用於分解和回收塑膠瓶的工程化PET解聚酶」(An engineered PET depolymerase to break down and recycle plastic bottles)。這篇文章被刊登在期刊當期的封面上,讓研究團隊和創始人Philippe Pouletty、Jean-Claude Lumaret感到非常自豪,後者近期也擔任Carbios的首席執行官。 論及研發過程,Carbios並非自主生產酵素,而是與酵素專業製造商Novozymes合作,藉此獲得生物催化劑。不過,識別、生產這種酵素,只是Carbios開發回收製程的一部分。公司研究的另一大重點,是找到使PET容易被酶消化的方法。 如何確保PET容易被酵素消化,屬於Carbios旗下的關鍵智慧財產權,因此公司對確切的做法至今守口如瓶,而Marty在示範工廠落成的演講中,也只提到了部分關鍵要素。他說:「酵素分解製程的預處理涉及擠出(extrusion)、快速冷卻,確保PET成為無定形狀態(amorphous)」。這個預處理步驟,也算是一種擴大聚合物表面積的方法,可強化材料與酶的反應。 Marty補充,Carbios開發的回收方法,可以處理各種類型的PET包裝,如食品托盤、各種顏色的容器,甚至包含氣泡水品牌Perrier的綠色瓶子,其內襯的聚醯胺薄膜(polyamide film)占瓶罐組成的7.5%。Marty強調:「我們的酵素不會受限於塑膠中常見的污染物(contaminants),而在分解效能上出現問題。」他列舉了著色劑、二氧化鈦和炭黑(carbon black)等塑膠汙染物,強調旗下酵素在任何情境皆可正常運作的巨大優勢。相比之下,機械PET回收法往往僅適用於透明塑膠瓶,因此在預處理步驟涉及耗時又昂貴的分類作業。 酵素分解PET的優勢與應用 Martin Stephan表示:「傳統的PET機械回收法,產生的聚合物品質往往差強人意,不能用於與食品接觸的包裝,且機械處理PET可生成材料的回收次數也很有限。相較之下,Carbios的酵素分解工藝,產生的PET聚合物與原生的初始級PET相同,因此應用更為廣泛。」 論及機械之外的化學回收方法,如糖解(glycolysis)和甲醇分解(methanolysis)等,Stephan指出,相關作用的聚焦效果(targeted)不如酵素分解法,因此往往衍生出難以從回收材料中提取的雜質。相反地,Carbios的C-Zyme聚焦效果卓越,只針對PET進行降解,從而簡化了分解淨化的過程,而且酵素還能在較低的溫度和大氣壓力下作業。Alain Marty表示:「與需要溶劑的化學技法相比,生物性的酵素技術只需要一般的水即可。」 Carbios的專利技術可處理的塑膠瓶顏色多樣,因此促成了一個包裝製造商聯盟的成立。這些聯盟廠商希望獲得高品質的回收再生PET(rPET)、增加旗下塑膠製品的回收再生含量,以呼應日益嚴格的監管標準,相關企業包括萊雅(L’Oréal)、雀巢水公司(Nestlé Waters)、百事可樂(PepsiCo)和三得利(Suntory),而歐舒丹(L’Occitane)和米其林(Michelin)也在最近加入該聯盟。對於米其林而言,Carbios示範工廠產出的回收再生PET,將投入輪胎的製造。 Stephan透露:「市場上對回收再生PET的需求,遠遠大於供應。隨著回收PET的技術正逐步成為業界現實,塑膠製造商也正逐步淘汰難以回收的塑膠,如聚丙烯和聚氯乙烯,並轉而使用PET。」 以回收再生PET作為原料,也幫助廠商能在瓶子和容器貼上回收和可回收的標籤,強化旗下製品的永續價值、進一步帶動rPET的需求增長。 Carbios酵素分解的回收再生PET,目前的價格比化石燃料來源的PET貴上兩倍,但Stephan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Carbios將有效壓低成本,過程猶如當初石化產業成本由高轉低的產品生命週期。 Carbios的下一步是什麼? 示範工廠的落成,使研究團隊能夠對生產過程進行微調,可謂投入大規模設施建置的最後一步。Carbios目前正積極尋求歐洲的PET製造商,希望盡速建立40,000噸產能的生物回收廠區。 Stephan提到,Carbios正與三家有意願的PET廠商討論,預計在2021年底前作出決定。Carbios將投資1億歐元,建置第一個具有工業規模的生產機構,並預計在2024年底開始運營。待商業化生產技術成熟後,Carbios也準備採用授權機制,進一度擴大產能。 對Carbios旗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而言,他們最初收到的任務,是由創始人Pouletty制定,專為十種不同的聚合物,開發酶促回收技法。Marty表示:「如果我們算上Carbios子公司Carbiolice開發的酶基添加劑,確保了生物源的聚乳酸聚合物(PLA polymers)可製成堆肥,目前也僅實現最初規劃的20%。截至目前,公司其他的技術發展,來自於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然而,PE、PP中存在碳對碳鍵結,因此特別難分離。相較之下,聚醯胺(polyamide)中的醯胺(amides)可能是個選擇,而聚酯中的酯鍵(ester bonds)也較容易分解。」 Stephan透露,公司未來發展的另一個關鍵方向,是回收由聚酯製成的紡織品,畢竟全球產出的PET,僅三分之一用於製作塑膠,其他三分之二的PET最終都用在紡織品。Stephan聲稱,Carbios示範工廠將有效督促紡織和服裝產業,預計明年就能夠宣佈與服裝回收有關的好消息。 據了解,Carbios的新技術可回收混紡布料中的聚酯,製程不會影響服飾中的棉花、彈性纖維、鈕扣或拉鍊,且聚酯解聚後也容易提取,與當前常見的紡織機械回收法相比將是一項重大突破。 Carbios開發的生物回收技術,能在完整且不受限的閉環體系中處理各種塑膠,因此有助於減少塑膠垃圾,並於未來投入紡織品回收。若研究團隊接著發掘新的聚合物分解酵素,也將成為公司的重點里程碑。 連結網址:https://www.tnet.org.tw/Article/Detail/32845?species=SearchDefaultClass
新創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