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塑膠回收」新聞搜尋結果, 共 18 篇 ,以下為 1 - 18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碧瑤綠色集團(01397.HK)公佈2024年度業績

純利創上市以來新高  利好政策帶動高速發展  香港2025年3月27日 /美通社/ -- 碧瑤綠色集團有限公司(「碧瑤」或「集團」;股份編號:01397.HK)欣然宣佈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年內」)之全年業績。  年內,集團收益為約26.0億港元,較去年增加約11.8%。集團年內純利約為56.5百萬港元,較2023年同比增加約17.3%。董事會建議派付本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3.8港仙。  業務回顧及展望  年內,清潔作為集團的核心業務,繼續於年內錄得增長,收益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4.2%,至約2,086.8百萬港元,佔集團總收益約80.1%。集團為政府轄下的街道清潔服務版圖,覆蓋全香港共七區,服務人口約280萬,標誌碧瑤於香港清潔服務市場的領導地位。年內,集團的機動掃街車潔淨服務覆蓋香港各大區域。另外,集團亦為全港各大區的政府街市、設施及康樂場地提供清潔服務。此外,集團的其他清潔場地遍及各大醫院、政府診所、香港國際機場、學校、屋苑及私人機構等眾多不同場所,顯示集團的專業服務廣受認可。  廢物管理及回收業務於年內收益錄得增長,相比去年同期增加約2.5%,至約285.8百萬港元,佔集團總收益約11.0%。廢物管理回收業務的毛利大幅增加約58.2%,至約33.5百萬港元,主要受惠於政府積極推動回收,大幅擴展包括廚餘的回收點網絡,便利市民參與並有效刺激收集量。集團繼續為政府轄下的五區提供廢物收集服務,服務人口約160萬。回收方面,集團作為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服務承辦商,為香港數千個回收點提供收集服務(包括塑膠、玻璃樽、金屬、廢紙及廚餘),為市場領導者之一。集團於年內為公共場所及學校的回收箱,提供收集服務。碧瑤繼續為環保署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服務合約,為香港區提供塑膠收集服務。此外,碧瑤亦為香港眾多環保署轄下的「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智能回收機及不同機構,提供回收服務。另外,碧瑤為政府於香港多區負責玻璃容器收集及處理,以及廚餘收集,為市場領導者之一。  綠色科技業務方面,集團積極發展綠色科技業務,通過結合智能數碼科技、大數據分析及物聯網技術,成功推出一站式智能回收系統。用戶通過實時數據準確掌握回收量,有助適時安排運輸、降低物流成本並減少碳排放。年內,集團贏得環保署兩份智能合約(分別提供智能廚餘回收機及智能磅),彰顯集團於綠色科技領域的產品創新、研發實力及市場領導地位,並支持香港邁向智慧城市的目標。現時集團綠色科技產品(如:智能回收機、智能廚餘回收機及智能磅等)於年內帶動集團的收入貢獻,已廣泛應用於政府機構、公營及私人住宅、商場、大學、醫院、大型展覽場館等,為市民提供便捷的回收體驗,提升回收效率,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進程。  集團與怡和機器有限公司合作位於香港屯門環保園的生物炭工廠已於年內試營運,通過熱解技術將園林廢料轉化為高質量生物炭以作各種應用,從而達到「轉廢為材」的目的。  園藝服務業務方面,集團客戶涵蓋大型私人住宅、政府處所、學校、商場、酒店、機場、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賽馬會、香港科學園、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嶺南大學等各個類型。年內新中標的合約包括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油旺微型公園及東涌西新發展區。  蟲害管理方面,集團年內繼續為黃大仙區及大埔區提供蟲害管理服務。此外,集團分別為古物古蹟辦事處轄下29個古蹟及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24間廟宇,提供白蟻防治及監測服務。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團的手頭合約約38.9億港元,為日後年度,迎來可觀的收益。  隨著以「市場主導模式」的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有序實行,集團認為措施提供經濟誘因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回收,預計刺激塑膠飲料容器、紙包飲品盒回收率,促進回收行業健康發展,協助香港構建循環經濟及綠色產業。  此外,集團於本財政年後贏得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供應太陽能智能廢物收集箱的服務合約。根據政府資料,食環署計劃於2026年底前在約300個地點增設多種廢物收集設施,包括太陽能廢物壓縮箱,進一步優化鄉郊地區廢物收集及改善環境衞生。集團的產品以可持續發展及智慧科技為設計理念,專為香港不同場景而研發,旨在提升收集質量、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塑造宜居環境。  隨著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要求上市公司加強氣候相關揭露,相信市場對集團有關ESG的業務將與日俱增。  展望未來,集團將在鞏固核心業務市場份額的同時,加快在香港及國際市場的擴展步伐,並適時探索併購、合營及新業務機會,推動業務增長,為股東創造長遠價值。  有關集團2024年度業績公告詳情,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baguio.com.hk/zh-hant/investor/notices/  碧瑤綠色集團簡介:  碧瑤綠色集團(股份編號:01397.HK)成立於 1980 年,為香港最大的綜合環境管理方案供應商之一,提供環衞保潔、資源回收、循環再造、廢物管理、綠色科技、綠色產品、園藝綠化工程及害蟲防治等。集團應用最新科技,提供創新環境解決方案,為不同領域的客戶提供服務,包括政府部門、各大機構及跨國企業。集團努力不懈地提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表現,以推進集團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綠的明天,實現將香港推動成為更清潔、更綠色、更健康城市的願景。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547 加入收藏 :
生技新創公司Carbios邁向里程碑,以酵素分解多種塑膠聚合物

頗具創新精神、創立至今10年的法國生物技術新創公司Carbios,近期宣布旗下的一間示範工廠正式落成。這將有助於Carbios進一步以酵素回收各種PET、塑膠和紡織品,並為下一階段建造每年回收40,000噸材料的處理機構,打下紮實的基礎。 示範工廠在2021年9月底於Clermont-Ferrand落成,在落成典禮中,在地官員、公司經理、科學家和工程師,齊聚Clermont-Ferrand,而這個位於法國中部的城市自1889年以來,就以設有輪胎製造商Michelin的總部而聞名。各方人士參觀Carbios示範工廠,了解廠內技術如何為紡織和服裝部門帶來變革。 為了強化Carbios與Clermont-Ferrand在地工業、技術的聯繫,Carbios選在Michelin位於Cataroux城區歷史生產基地的一個大倉庫中,建立這個示範工廠。示範工廠的核心,是一個20立方公尺的反應器,可以在10小時內解聚2噸重、不限顏色的PET塑膠,且成功轉換的回收產量達到90%。 示範工廠的概念始於2011年,當時生物技術投資基金Truffle Capital的總經理Philippe Pouletty,發掘出法國國家研究所(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CNRS)的一項專利技術,使Carbios走上重塑塑膠回收技法的道路。 Pouletty找來圖盧茲懷特生物技術公司(Toulouse White Biotechnology, TWB)的教授和科學家Alain Marty博士,擔任多方合作夥伴的領導人,先選定一種關鍵酵素,再對其進行工程設計和優化。最終產出的回收製程名為C-Zyme,目前已在Cataroux的工廠中運行。 現任Carbios首席科學長官(CSO)Marty表示,他最初其實對酵素能否分解塑膠,抱持懷疑態度。為此,研究小組專門觀察高污染的環境中,究竟存在哪些微生物,因為它們最有可能具備降解PET的能力。相關研究的初期執行,屬於一項由法國政府資助、名為Thanaplast的計畫,於2012年正式啟動。來到2015年,Marty領導的團隊已經找出一種可用的酵素,並將其命名為PETase。 2016年,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在《科學》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以酵素分解PET的論文,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讓Carbios旗下的科學家一度以為研究被搶先了一步。不過,Marty指出,日本團隊推出名為ideonella sakaiensis的酵素,存在實作上的效能限制,運作3天只能解聚1%的PET。 與此同時,Marty的法國團隊則持續取得穩健的進展。到了2019年,研究團隊在1立方公尺的反應器中,嘗試處理200至400克的PET,透過反應器中提高的溫度,於10小時內成功轉化90%的PET。Marty表示,這可謂團隊「夢想成真」的時刻。   酶的工程化 酵素作為生物催化劑,是由一連串的氨基酸組成,存在1000種不同的變體,通常被用來將材料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在Carbios的解聚過程中,酵素會像剪刀一樣,將聚合物切割成更小單位的基本成分。 Marty提到,Carbios花了多年的時間,才找到正確的酵素氨基酸組合,並透過接下來幾年的努力,才真正設計出能在100°C左右有效進行反應的PETase。 2020年4月,Carbios的團隊在《自然》期刊(Nature)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主題名為「一種用於分解和回收塑膠瓶的工程化PET解聚酶」(An engineered PET depolymerase to break down and recycle plastic bottles)。這篇文章被刊登在期刊當期的封面上,讓研究團隊和創始人Philippe Pouletty、Jean-Claude Lumaret感到非常自豪,後者近期也擔任Carbios的首席執行官。 論及研發過程,Carbios並非自主生產酵素,而是與酵素專業製造商Novozymes合作,藉此獲得生物催化劑。不過,識別、生產這種酵素,只是Carbios開發回收製程的一部分。公司研究的另一大重點,是找到使PET容易被酶消化的方法。 如何確保PET容易被酵素消化,屬於Carbios旗下的關鍵智慧財產權,因此公司對確切的做法至今守口如瓶,而Marty在示範工廠落成的演講中,也只提到了部分關鍵要素。他說:「酵素分解製程的預處理涉及擠出(extrusion)、快速冷卻,確保PET成為無定形狀態(amorphous)」。這個預處理步驟,也算是一種擴大聚合物表面積的方法,可強化材料與酶的反應。 Marty補充,Carbios開發的回收方法,可以處理各種類型的PET包裝,如食品托盤、各種顏色的容器,甚至包含氣泡水品牌Perrier的綠色瓶子,其內襯的聚醯胺薄膜(polyamide film)占瓶罐組成的7.5%。Marty強調:「我們的酵素不會受限於塑膠中常見的污染物(contaminants),而在分解效能上出現問題。」他列舉了著色劑、二氧化鈦和炭黑(carbon black)等塑膠汙染物,強調旗下酵素在任何情境皆可正常運作的巨大優勢。相比之下,機械PET回收法往往僅適用於透明塑膠瓶,因此在預處理步驟涉及耗時又昂貴的分類作業。   酵素分解PET的優勢與應用 Martin Stephan表示:「傳統的PET機械回收法,產生的聚合物品質往往差強人意,不能用於與食品接觸的包裝,且機械處理PET可生成材料的回收次數也很有限。相較之下,Carbios的酵素分解工藝,產生的PET聚合物與原生的初始級PET相同,因此應用更為廣泛。」 論及機械之外的化學回收方法,如糖解(glycolysis)和甲醇分解(methanolysis)等,Stephan指出,相關作用的聚焦效果(targeted)不如酵素分解法,因此往往衍生出難以從回收材料中提取的雜質。相反地,Carbios的C-Zyme聚焦效果卓越,只針對PET進行降解,從而簡化了分解淨化的過程,而且酵素還能在較低的溫度和大氣壓力下作業。Alain Marty表示:「與需要溶劑的化學技法相比,生物性的酵素技術只需要一般的水即可。」 Carbios的專利技術可處理的塑膠瓶顏色多樣,因此促成了一個包裝製造商聯盟的成立。這些聯盟廠商希望獲得高品質的回收再生PET(rPET)、增加旗下塑膠製品的回收再生含量,以呼應日益嚴格的監管標準,相關企業包括萊雅(L’Oréal)、雀巢水公司(Nestlé Waters)、百事可樂(PepsiCo)和三得利(Suntory),而歐舒丹(L’Occitane)和米其林(Michelin)也在最近加入該聯盟。對於米其林而言,Carbios示範工廠產出的回收再生PET,將投入輪胎的製造。 Stephan透露:「市場上對回收再生PET的需求,遠遠大於供應。隨著回收PET的技術正逐步成為業界現實,塑膠製造商也正逐步淘汰難以回收的塑膠,如聚丙烯和聚氯乙烯,並轉而使用PET。」 以回收再生PET作為原料,也幫助廠商能在瓶子和容器貼上回收和可回收的標籤,強化旗下製品的永續價值、進一步帶動rPET的需求增長。 Carbios酵素分解的回收再生PET,目前的價格比化石燃料來源的PET貴上兩倍,但Stephan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Carbios將有效壓低成本,過程猶如當初石化產業成本由高轉低的產品生命週期。   Carbios的下一步是什麼? 示範工廠的落成,使研究團隊能夠對生產過程進行微調,可謂投入大規模設施建置的最後一步。Carbios目前正積極尋求歐洲的PET製造商,希望盡速建立40,000噸產能的生物回收廠區。 Stephan提到,Carbios正與三家有意願的PET廠商討論,預計在2021年底前作出決定。Carbios將投資1億歐元,建置第一個具有工業規模的生產機構,並預計在2024年底開始運營。待商業化生產技術成熟後,Carbios也準備採用授權機制,進一度擴大產能。 對Carbios旗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而言,他們最初收到的任務,是由創始人Pouletty制定,專為十種不同的聚合物,開發酶促回收技法。Marty表示:「如果我們算上Carbios子公司Carbiolice開發的酶基添加劑,確保了生物源的聚乳酸聚合物(PLA polymers)可製成堆肥,目前也僅實現最初規劃的20%。截至目前,公司其他的技術發展,來自於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然而,PE、PP中存在碳對碳鍵結,因此特別難分離。相較之下,聚醯胺(polyamide)中的醯胺(amides)可能是個選擇,而聚酯中的酯鍵(ester bonds)也較容易分解。」 Stephan透露,公司未來發展的另一個關鍵方向,是回收由聚酯製成的紡織品,畢竟全球產出的PET,僅三分之一用於製作塑膠,其他三分之二的PET最終都用在紡織品。Stephan聲稱,Carbios示範工廠將有效督促紡織和服裝產業,預計明年就能夠宣佈與服裝回收有關的好消息。 據了解,Carbios的新技術可回收混紡布料中的聚酯,製程不會影響服飾中的棉花、彈性纖維、鈕扣或拉鍊,且聚酯解聚後也容易提取,與當前常見的紡織機械回收法相比將是一項重大突破。 Carbios開發的生物回收技術,能在完整且不受限的閉環體系中處理各種塑膠,因此有助於減少塑膠垃圾,並於未來投入紡織品回收。若研究團隊接著發掘新的聚合物分解酵素,也將成為公司的重點里程碑。 連結網址:https://www.tnet.org.tw/Article/Detail/32845?species=SearchDefaultClass

文章來源 : Taiwan 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940 加入收藏 :
戴爾科技集團專注於AI PC循環設計 將永續願景化為現實

我們最新發表戴爾的 AI PC 產品組合其重大效能及永續性升級,為循環創新樹立新的基準。我們提升效能、延長電池壽命、提高效率,並採用更耐用且更易於維修的設計。   認識循環創新 首次於 2021 年底亮相,戴爾展示針對永續 PC 設計的願景——Concept Luna,加速推動其產品組合中永續技術創新的全面拓展。這些洞察有助於推進模組化設計、應用智慧遙測技術,並重新定義客戶維修、翻新和回收硬體的方式。   本週的公告包含部分最令人振奮的循環設計更新項目:   以模組化設計為例,其有助於延長產品壽命和減少廢棄物。我們的 Dell Pro 和部分 Pro Max 筆記型電腦配備模組化 USB-C 連接埠,這些連接埠更加耐用,且在需要時可輕鬆更換。USB-C 連接埠是使用頻率較高的零件,通常焊接在主機板上,而主機板是生產過程中排放最密集的零件之一。將這些連接埠與主機板分離,並使用螺絲取代焊接,可提高使用性而較無損壞關鍵零組件的風險。   我們也根據客戶的要求,重新設計出更容易使用的電池。我們推出了客戶可自行更換的電池,配備簡化電纜設計,提升了控制性、可修復性及持久性。更新後的產品組合還提供如含量減少或回收鈷電池的選項,為客戶提供更永續性的選擇。[i]   這些裝置展示了永續創新可如何擴大規模以協助降低客戶成本及對環境的影響。   降低環境影響程度的材料與做法 我們在 PC、顯示器和配件中使用更多回收或可再生材料方面也獲得顯著進展。這包括使用低排放鋁、生物基質塑膠、回收鈷、回收鋼和回收銅等。事實上,去年我們在產品中就使用了超過 9500 萬磅的回收和可再生材料。[ii]   我們的包裝也體現了相似承諾。在 2024 財年,我們有 96.4% 的包裝材料為重複使用、可再生或回收的材料,[iii]促使我們持續朝 2030 年目標邁進。甚至未來的配件如 PC 擴充基座和背包,也將採用 100% 可回收或可再生的包裝進行配送。[iv]   此外,我們最新的 AI PC 和商用顯示器將符合部分最高永續性標準,包括獲得 EPEAT Gold with Climate+ 和全新 TCO Gen 10 認證。[v]   循環再利用與回收 對我們而言,循環設計不僅僅是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循環創新更延展至客戶如何使用及汰換產品。我們 PC 上的 QR Code等功能可協助客戶快速訪問支援頁面。而部分 Alienware PC 元件上的附加 QR Code,則讓玩家能輕鬆取得升級、維修或更換的指引。我們的回收與再循環服務也為消費者和企業客戶提供可靠且安全的 IT 產品汰換解決方案,同時創造重複利用有價值材料的機會。   我們的目標是在 2030 年,每購買一公噸的科技產品,就重複使用或回收等量的產品。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但亦符合將永續發展成我們與客戶之共同使命的信念。   實踐循環創新 透過巧思設計、更永續的材料及高效技術,我們展現了大膽構想能如何引發大規模的動力和創新。無論是在電競筆記型電腦中使用回收和低排放的鋁材[vi],或設計模組化元件,每一項決策都是我們努力確保資源不被浪費的一部分。了解更多我們如何加速推動循環經濟。   關於戴爾科技集團 戴爾科技集團Dell Technologies(NYSE:DELL)致力於幫助企業和個人構建數位化未來,改進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娛樂方式,為客戶提供迎接人工智慧時代全面和創新的技術及服務組合。 [i] 適用於 Dell Pro 和 Dell Pro Plus 筆記型電腦。根據內部分析結果。入門款電池(45 瓦時)採用 NCM 技術,鈷含量比 LCO 技術少 80%。升級款電池(55 瓦時)是使用 50% 的再生鈷製造。 [ii] 2024 會計年度 Dell Technologies ESG 報告,2024 年 6 月 [iii] 2024 會計年度 Dell Technologies ESG 報告,2024 年 6 月 [iv] 根據內部分析結果,2024 年 7 月 [v] 根據內部分析結果,2024 年 12 月EPEAT 註冊(若適用)。EPEAT 註冊因國家而異。請參見 www.epeat.net,以瞭解各國的註冊狀態。 [vi] 根據內部分析結果,2024 年 11 月。上蓋和下蓋採用回收鋁和低排放回收鋁(50% 的低排放回收鋁和 50% 的回收鋁)。

文章來源 : 世紀奧美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6194 加入收藏 :
香港Air Ring 48 隊伍晉身2024 James Dyson 設計大獎國際賽20強

專為安全帽設計的冷卻裝置,有效改善工作安全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10月16日 - 隨著全球暖化不斷加劇,全球勞動人口均面臨極端高溫的風險,因而引致受傷以至死亡。據資料顯示,香港有高達六成的建築工人曾經出現中暑症狀[1]。 James Dyson 設計大獎今天宣布20 組國際賽入圍隊伍,當中包括來自香港的隊伍,其入圍作品為安全帽冷卻裝置,這亦是香港連續第二年躋身最後 20 強。Dyson 創辦人暨首席工程師 James Dyson 將從入圍名單中挑選出國際大獎得主,結果將於 11 月 13 日正式公布。 本年度國際賽20強入圍名單當中佔大多數為來自亞洲的參賽作品,中國、新加坡和南韓各佔兩席,反映亞洲地區的發明成功揚威海外。 應對暑熱壓力問題 – 為戶外工人設計的穿戴式冷卻裝置 來自香港的Air Ring 48 (簡稱AR48) 隊伍成功晉身本年度James Dyson 設計大獎國際賽最後20強。隊伍透過研發創新的冷卻裝置,旨在解決建造業工人面對的暑熱壓力問題,以保障工人在酷熱環境下的工作安全,提升他們的生產力。 自 2021 年起,香港每年所錄得的酷熱天氣日數(即最高氣溫達攝氏33度或以上)已超過 50 日[2],對本地工人造成嚴重的暑熱壓力和健康風險。AR48是一款先進的個人冷卻裝置,它可以精準安裝於標準安全帽上,為戶外工作者提供針對性降溫。AR48將氣流巧妙地引導至最易出汗的部位,如頸後、頸側和耳背。根據AR48團隊進行的測試結果顯示,該技術能大幅降低皮膚溫度高達 3.20°C,並降低核心溫度0.67°C,為全身帶來清涼感。 AR48重量僅為 150 克,可在低至 30 分貝的靜音水平下順暢運行,是一款舒適度高、操作簡便的穿戴式裝置。它可以輕易安裝在安全帽上,確保不會為工人造成干擾。AR48同時具有防水及抗衝擊性能,符合業界安全標準,相當適合於嚴苛的建築工地環境下使用。 AR48已在今年9月初勝出2024香港區James Dyson 設計大獎,並贏得 5,000 英鎊獎金。入圍國際賽20強後,AR48將與其他隊伍競逐 James Dyson 設計大獎國際獎項。國際賽冠軍則會由 James Dyson 親自挑選,將於 11 月 13 日公佈。 James Dyson設計大獎設立於2005年,是一項國際性的設計比賽,旨在鼓勵和表揚新一代的設計工程師。比賽今年在 29 個國家舉辦,已透過頒發逾 100 萬英鎊獎金,資助超過 400 項發明。James Dyson 設計大獎由James Dyson 的工程教育慈善機構James Dyson基金會籌辦。 力求完美 – Air Ring 48的研發過程 AR48 背後的工程師是三位來自香港大學的學生,包括麥宇韜、李澤富和王正謙。他們留意到建築工人長期面對惡劣的戶外工作環境,因而受到啟發,希望針對建築工地創造一個革新的降溫方案,改善工作安全,並減低工人患上熱疾病的風險。 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和嚴謹的設計流程,團隊成功打造出第 48 個產品原型。他們結合數碼化工具建模和傳統手工方法,如摺疊紙板和塑造黏土等,精細調整裝置比例、改善氣流,並打磨觸感細節。接下來,他們正著手進一步的產品開發,包括進行製造試驗和防水測試。長遠而言,團隊希望將這項突破性技術推向國際市場,以改善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建造業工人的工作條件。 當得知 AR48 晉身 James Dyson 設計大獎國際賽最後 20 強,王正謙表示:「晉身國際賽20強對我們團隊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榮譽,也是令人振奮的里程碑。這不但肯定了我們的努力,亦推動我們繼續改善這項發明。我們十分期待不斷完善這個項目,努力將我們的願景化為現實,為工人的安全及健康帶來正面影響。」 Dyson 可持續發展工程師兼James Dyson 設計大獎國際賽20強評審委員Sam Dill表示:「Air Ring 48團隊的反覆設計過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採用了全面而紮實的產品開發方法,透過在真實環境中進行廣泛測試、反覆製作實物原型並持續收集數據,不斷對產品進行改良,使其脫穎而出,成為20強的有力競爭者。團隊充分研究了市場上現有的同類產品,深入了解它們的特點和定位,從而確保自己的產品能夠別樹一幟,同時通過切實的性能提升,展現出了卓越的競爭優勢。」 國際賽 20 強入圍名單 作品名稱 簡介 發明者 參賽國家/地區 Air Ring 48 Air Ring 48是一個解決建造業工人暑熱壓力問題的安全帽冷卻裝置。 麥宇韜、李澤富及王正謙 香港 Co-Jump Co-Jump是一款符合人體工學及應用人工智能的中風復康手套。 李元靖、詹菁、關順梓、虞添麟、李俊楷、錢青雲及韋一 中國內地 DysphagiaDynamics DysphagiaDynamics是一個便攜式、非侵入性的吞嚥困難評估及復康系統。 朱兆鵬及何琦 中國內地 Flying ear pressure regulator Flying ear pressure regulator是一款在飛機升降時用於調節耳部壓力、舒緩不適的產品。 鄭亦珊及小林文也 台灣 Airxeed Radiosonde Airxeed Radiosonde是一個可控制襟翼裝置,用於引導無線電探空儀在測量天氣後返回目的地,以便循環使用。 Shane Kyi Hla Win, Danial Sufiyan Bin Shaiful 新加坡 Mammosense Mammosense是一款旨在提升乳癌篩檢舒適度的乳房X光檢查感應器。 Luke Goh 新加坡 TAILWIND TAILWIND是一款利用氣流降溫的工地安全帽。 Youngki Kim, Jisu Kim, HyeonJun So, Seunghun Jeong 南韓 Oxynizer Oxynizer是一款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非電動製氧機。 Kyeongho Park, Jiwon Lee, Jiwon Kim, Yeohyun Jung, Seung-Jun Lee 南韓 Athena Athena是一款用於化療後的便攜式頭皮降溫裝置。 Olivia Humphreys 愛爾蘭 Cap Snap Cap Snap是一款多功能醫療工具,可用於安全拆除壓蓋和開啟安瓶。 Jack Pugh 紐西蘭 Concavix Concavix是一款為手部發育不全人士設計的調適型滑鼠。 Jonathan Lopez Calderon, Raúl Hernandez, María de Lourdes Zaldívar Martínez 墨西哥 finGrip finGrip是一個適合行動不便或輪椅人士使用的導管系統。 Philipp Niechoj 奧地利 Moii Moii是一款專為患有囊性纖維化的青少年設計的氣道清潔治療訓練套件。 Yuchen Lan 瑞典 OcularSky OcularSky是一款價格實惠、安裝於智能手機的眼底相機。 Houssam Hammoud, Mohammad Yaman Al Aref, Mohamad Hammoud, Mayar Jabouli, Wessam Shehieb 阿聯酋 Peter Peter是一個為柏金遜症凍結步態患者設計的穿戴式生物醫學設備。 Jonathan Fisher 英國 PulpaTronics PulpaTronics是一款可回收的紙質RFID衣物標籤。 Adonis Christodoulou, Barna Soma Biro, Chloe So 英國 Pyri Pyri是一個仿生、以生物為基礎的早期山火偵測系統。 Richard Alexandre, Karina Gunadi, Blake Goodwyn, Tanghao Yu 英國 Social Plast Social Plast是一個經濟實惠的塑膠回收系統。 Johannes Kastner 德國 Sorbet Sorbet是一款由紡織廢料碎片製成的隔音面板。 Sze Yek 澳洲 The Reef The Reef是一個生態過濾器,可抑制水中藍綠藻的繁殖。 Anton Vervoort 比利時 [1] 綠色和平: https://www.greenpeace.org/hongkong/issues/climate/press/39875 [2] 天文台: https://www.hko.gov.hk/tc/wxinfo/pastwx/2023/ywx2023.htm Hashtag: #Dyson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James Dyson Award設計大獎比賽比賽簡介 設計能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困難,或是全球性的議題。最重要的是,這個解決方案必須能夠有效解決問題,並展現出深度的設計思維。 比賽過程 所有參賽作品首先由各地區的外部評判小組及一位Dyson工程師評審,地區賽一位冠軍及兩位優異獎得主勝出後會晉身國際賽,由Dyson工程師擔任的評審小組選出全球20強,再由James Dyson親自從20強中選出國際獎項得主。 獎項 由James Dyson選出的國際獎項得主將獲得30,000英鎊 國際優異獎得主將獲得5,000英鎊 每位地區賽冠軍得主將獲5,000英鎊 參賽資格 參賽者必須在過去四年內最少修讀一個學期的工程/設計相關的本科或研究生課程,而該課程必須由James Dyson 設計大獎所涵蓋的國家或地區的大學所開辦。 以團隊參賽的所有成員必須在過去四年內,於James Dyson設計大獎所涵蓋的國家或地區的大學中最少修讀一個學期的本科或研究生課程。當中,至少有一名團隊成員須曾修讀工程或設計的科目。正修讀英國六級或七級學位學徒制,或在過去四年內完成上述學位學徒制的人士亦可參賽。 更多常見問題解答可於James Dyson Award 網站找到。 歷屆得獎者 · 2023國際冠軍 – The Golden Capsule (南韓) 一種適用於災區的免手持靜脈注射裝置,可綁在患者身上而不依賴重力。 · 2023可持續發展獎得主 – E-COATING (香港) 一種環保且經濟實惠的屋頂和外牆塗料,具有高冷卻效果,無需用電即可降溫。 · 2022國際冠軍 – SmartHeal (波蘭) 一種精確、經濟實惠且可擴展的敷料智能 pH 傳感器,可幫助醫療專業人員檢測感染,而無需通過去除敷料來破壞敷料下面的組織。 · 2022 可持續發展獎得主 – Polyformer (加拿大) 一種將塑料瓶變成 3D 打印機耗材的低成本機器,讓發展中國家的製造商更容易獲得廉價、高質量的 3D 打印材料。 James Dyson 設計大獎的社交媒體 Website: https://www.jamesdysonaward.org/ Instagram: @jamesdysonaward X: @jamesdysonaward TikTok: @jamesdysonaward LinkedIn: James Dyson Award YouTube: youtube.com/jamesdysonfoundation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839 加入收藏 :
長興材料與台灣立邦塗料攜手打造綠色新未來 rPET卷鋼塗料引領循環經濟新契機

【記者林子霞台北報導】根據統計,台灣2023年回收約12萬公噸的廢PET容器,而多數被製成紡織品和包材等消耗性的產品又會迅速再度被丟棄。為解決此問題,長興材料(股票代號:1717) 與台灣立邦塗料共同研發出「rPET卷鋼塗料」,不僅成功將廢棄PET瓶轉化為高性能塗料,為塑膠循環經濟注入新動能,提升塑膠回收價值,更為台灣塑膠回收再造,迎來嶄新的里程碑。  長興材料與台灣立邦塗料聯手開發的rPET卷鋼塗料,通過化學方法將回收的PET降解,合成高品質的聚酯樹脂,再結合台灣立邦獨家配方設計,製成耐久性的卷鋼塗料。這一創新技術將一次性使用的PET轉化為耐久材料,延長PET的使用壽命,並替代部分石化原料,減少多達22.7%的碳排放。  全球每年卷鋼塗料的用量可達130萬噸,僅樹脂的碳排放量就接近7.8萬噸。若改用rPET樹脂,每年可減少約1.8萬噸的碳排放,相當於1800公頃森林的碳吸收量。此外,rPET塗料的應用範圍廣泛,不僅能應用於建築,更可延伸至汽車、家電等領域,為各產業帶來綠色轉型的契機。 立邦塗料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塗料公司之一,目前是全球第四大塗料公司及亞洲最大塗料公司,作為全球塗料領導品牌,立邦致力於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和諧,為美化和改善人類居住環境做出卓越貢獻。立邦秉持「創新、服務、領導」三大原則,在技術、研發和環保方面積極實踐。長興材料與台灣立邦塗料合作,結合了兩家公司的專長與理念,PET的循環使用將變得更加環保且經濟有效,不僅展現了兩家公司對永續發展的共同願景,更為全球塗料市場樹立了新的標竿。 長興材料在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大量資源,除了rPET聚酯外,還積極開發適用於卷鋼塗料的生質原料聚酯樹脂、低烘烤板溫聚酯樹脂與超耐候氟改性聚酯樹脂等創新技術,以協助下游鋼鐵產業降低碳排放。這些技術的突破,不僅顯著提升產品性能與未來獲利潛力,更展現了長興材料對環境保護的堅定承諾。這些新技術將逐步投入市場,為長興材料注入全新的成長動能。 持續深耕材料產業的長興材料,是亞洲最大的合成樹脂廠,全球最大的乾膜光阻劑供應商之一,也是全球三大UV光固化樹脂供應商之一。其主要產品包括合成樹脂、電子化學材料和特用材料。長興材料在全球擁有25個生產基地和36個銷售據點,產品行銷全球65個國家。公司在高雄和蘇州設有研發中心,並在北京和大陸其他七個工廠內配置實驗室,積極開發高端產品應用,成果豐碩亮眼。 長興材料官網: https://www.eternal-group.com/Home 圖說:長興材料與台灣立邦塗料聯手研發rPET卷鋼塗料,為各產業帶來綠色轉型契機。圖為長興材料高雄總公司。(長興材料提供)

文章來源 : 守護台灣新聞網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716 加入收藏 :
碧瑤綠色集團公佈2024年中期業績

外圍環境無阻持續增長 收入再創同期歷史新高 香港2024年8月29日 /美通社/ -- 碧瑤綠色集團有限公司(「碧瑤」或「集團」;股份代號:01397.HK)欣然宣佈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內」)之未經審核之中期業績。 期內,集團收益約12.9億港元,較去年增加約16.6%,主要由於集團清潔、廢物處理及回收業務持續增長所致。期內溢利約為25.8百萬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8.5%。整體毛利增加約12.4%至約97.1百萬港元。 業務回顧及展望 2024年上半年,集團成功獲得共14.8億港元新合約,成功將集團的手頭合約由2023年12月31日約44.3億港元增加約3.8%至約46.0億港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為2024年下半年及日後年度,迎來可觀的收益增長。 清潔作為集團的核心業務,繼續於期內錄得增長,收益較去年同期增加20.1%至約10.3億港元,佔集團總收益約80.2%。清潔業務毛利增加7.6%,至約66.4百萬港元,主要由於集團與香港特區政府(「政府」)各部門及不同機構的新清潔服務合約所致。 集團為政府轄下的街道清潔服務版圖,覆蓋全香港共七區,服務人口約280萬,標誌碧瑤於香港清潔服務市場的領導地位。集團為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政府場地清潔服務版圖,覆蓋全港七區。另外,集團亦為政府多區轄下的街市及康樂場地提供清潔服務,覆蓋全港各大區,其他清潔場地亦遍及各大醫院、政府診所、香港國際機場、學校、屋苑及私人機構等眾多不同場景,顯示集團的專業服務廣受認可。 廢物管理及回收方面,期內收益錄得增長,同比增加約7.4%至約1.47億港元,佔集團總收益約11.4%。廢物管理回收業務的毛利增加約60.7%,至約19.2百萬港元,主要由於「塑膠回收先導計劃」進入收成期,以及相關政府合約增加回收點及收入所致。集團期內為政府轄下的五區提供廢物收集服務,服務人口約160萬,亦為香港數千個回收點(包括塑膠、玻璃樽、金屬、廢紙及廚餘),連同公共場所及學校的回收箱,提供收集服務。期內,集團繼續為環境保護署(「環保署」)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服務合約,為香港多區提供塑膠收集服務。此外,集團亦為香港眾多環保署轄下的「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智能回收機及不同機構提供回收服務,負責香港多區的玻璃容器收集及處理,以及廚餘收集服務。 綠色科技業務方面,集團結合多項先進的智能數碼科技和物聯網技術,推出了智能回收系統。透過一站式管理及大數據分析平台,即時了解回收機的情況,並可根據回收量,靈活調配運輸,減少物流成本和不必要的碳排放。集團現時為環保署提供智能回收機,以及為私人屋苑提供智能廚餘回收機。目前智能回收機及智能廚餘回收機已遍及香港不同角落,每日24小時為市民提供便捷的回收體驗,並有助提升香港整體回收量。政府現正積極透過回收基金和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向私人屋苑提供全面的財務支援,作安裝廚餘回收機之用。在政府大力宣傳所創造的市場需求下,預計為集團廚餘回收機以及相關智能科技業務,帶來龐大商機。隨著市場對智能回收的需求日漸上升,集團計劃把握智慧城市發展的契機,致力擴大智能回收機及智能廚餘回收機的市場份額。 此外,政府積極推展「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計劃今年將條例法案提交立法會審議,預計2025年推出。貫徹「污染者自付」的原則和「環保責任」的理念,相信有助大幅增加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的回收率。受益於該計劃,預計將直接拉動碧瑤回收量,為集團多年來於回收服務建設的投資及競爭壁壘,提供吸引回報。 期內,集團與怡和機器有限公司合作位於香港屯門環保園的生物炭工廠已試營運,通過熱解技術將園林廢料轉化為高質量生物炭以作各種應用,從而達到「轉廢為材」的目的。 香港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領域緊貼國際趨勢,加速朝着國際綠色金融中心的方向邁進。為配合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集團將可持續發展概念注入核心業務和營運範疇,致力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及多元化綠色環境服務及可持續採購方案。未來,碧瑤將投放更多資源在人力培訓及綠色採購。同時,集團透過提供廢物審計服務,提供廢物成份數據,協助企業客戶了解產出廢物的可回收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園藝方面,集團為啟德體育園、中西區海濱長廊及屯門震寰路寵物共享公園提供園藝工程。集團園藝服務的客戶廣泛,涵蓋大型私人住宅、政府處所、學校、商場、酒店、機場、香港科學園、香港科技大學及嶺南大學等。 蟲害管理方面,集團期內繼續為黃大仙區及大埔區提供蟲害管理服務。此外,集團分別為古物古蹟辦事處轄下29個古蹟及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24間廟宇,提供白蟻防治及監測服務。 政府正全速發展北部都會區,預計眾多公營房屋陸續落成,其中古洞北以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的公共屋邨,預計於2026年開始陸續入伙。北部都會區全面發展後,可提供約50萬個新增房屋單位,相信為集團多個核心業務帶來契機。 碧瑤主席吳永康先生指:「政府高度重視環境議題,碧瑤主要業務與民生息息相關,屬社會剛性需求,不受經濟環境影響。即使在經濟疲弱下,集團核心業務依然持續增長。 儘管期內垃圾徵費暫緩推行,但政府明顯加大力度通過回收商,增加各類回收點,例如加設夜間廚餘回收流動點,方便市民進行回收,不論質和量均有提升,直接拉動集團的回收業務,帶來增長動力。所以,暫緩推行垃圾徵費不單對集團回收業務沒有構成負面影響,反而業務有所增長。長遠而言,減廢回收有助實現政府中「零廢堆填」的目標,有利集團回收及綠色科技業務的發展。」 展望未來,集團在致力提高各核心業務的市場份額的同時,積極於香港及以外地區擴張。同時因應集團的發展,適時尋找潛在的併購、合營、或新業務項目,加速未來業務增長,為股東締造可觀及長遠回報。 有關集團2024年度中期業績公告詳情,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www.baguio.com.hk/zh-HK/Investor%20Relations/Announcements%20and%20Notices 碧瑤綠色集團簡介: 碧瑤綠色集團(股份代號:01397.HK)成立於 1980 年,為香港最大的綜合環境服務集團之一,提供環衞保潔、資源回收、循環再造、廢物管理、綠色科技、有機肥料及動物飼料生產、園藝綠化工程及害蟲防治等。集團為不同領域的客戶提供服務,包括政府部門、各大機構及跨國企業。集團努力不懈地提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表現,以推進集團的可持續發展,以實現將香港推動成為更清潔、更綠色、更健康城市的願景。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498 加入收藏 :
2025 年 4 月 6 日 (星期日) 農曆三月初九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