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社團法人花蓮縣持修積善協會112年度在推動社區時間銀行計畫方面,透過對現有個案的需求評估,特別針對合作社區展開,以幫助社區內的弱勢家庭順利邁向自立生活,降低福利依賴感及延遲享受因素。 協會融合時間銀行機制,透過鼓勵並引導弱勢家庭居民加入時間銀行會員行列,參與服務並累積時數,以兌換各種服務需求,如修繕服務、環境清潔、課輔服務、接送服務等,為弱勢家庭打開一條通向自立之路的門徑。讓弱勢家庭不是被動地接受援助,而是運用自身的力量來進行付出,形成社區內互助互愛的良性循環。 在實施過程中,協會特別注重尊重和互助的理念,並將時間銀行的互惠模式引入,使得服務更具價值和意義。不論是提供服務者還是接受服務者,都能夠在這種平衡的狀態中獲益,進而提升社區內部的永續效益。 其中,65歲獨居的李女士,兒子因肝硬化早逝,目前無工作,偶爾打零工。她加入時間銀行會員後,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包括辦公室、活動中心的打掃和物品搬運,累積時間銀行時數。透過累積的時數,她成功兌換每月所需的愛心食物包,讓她深刻體會到,透過自身的力量來換取物品的價值,讓她感受到事出己力的成就感。還有,一位黃女士扶養三個孩子,是剛滿50歲的單親媽媽,無固定工作,由於身份為清寒家庭,難以獲得其他資源挹注。她加入時間銀行會員後,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包括環境清掃和活動協助。透過兌換食物包,她成功解決了單親媽的經濟壓力,並在服務中照顧孩子,實現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花蓮縣持修積善協會希望透過時間銀行的推動,將更多的弱勢家庭帶入社區的互助體系中,讓這種支持和幫助成為社區內的一種文化,進而實現社區的共融和發展。這也是協會不斷努力實踐社會企業價值觀的體現,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實際的貢獻。
記者 龔怡芳 / 採訪報導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人際關係逐漸淡化,社區居民間的互助互信日益減弱。為強化社區凝聚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社團法人花蓮縣持修積善協會積極推動「善的循環」時間銀行,透過機制,期望以社區互信、互助為基礎,發展服務項目,形成綿密服務網絡,滿足社區居民各項需求,提升個人價值、強化社會資本、解決社區問題、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為更全面實踐「善的循環」時間銀行,特別聚焦在幼兒教育領域。透過連結社區學校,持修積善協會積極協助安排學童參與社區服務事務,藉由時間銀行會員服務過程中引入服務及參與公共事務精神。同時,透過點數制度的運作,鼓勵幼兒學童參與社區服務,並進行點數兌換,這些點數可在持修積善公益平台進行兌換,建立起社區充滿互助的環境。 例如,就讀中正國小二年級的李品澄同學,利用假日時間參與社福團體的愛心食物包搬運和整理工作,累積豐富點數來兌換喜愛的文具。同樣地,就讀東華附小五年級的呂采霖同學,透過課餘時間主動參與社區服務,不僅在活動中進行機動服務,還學習許多實用的生活技能,將積累時間銀行點數兌換鉛筆盒。另外,呂采頤同學在假日期間特地前往花蓮到卓溪,與部落訪員一同進行愛心食物包的轉贈服務,展現跨區域的互助精神。 花蓮縣持修積善協會表示,「善的循環」時間銀行的推動,不僅在社區層面建立牢固的支持體系,培養下一代對社會關懷的重視,進一步擴大社區正能量。期待未來在更多社區中推廣,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務,促進社區的共融和發展。
善的循環時間銀行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