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人才」新聞搜尋結果, 共 3800 篇 ,以下為 1 - 24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歐德傢俱攜手公東高工 培育技職人才 共創永續未來 產學共創永續未來 開啟人才招募新契機

創校超過60年的台東私立公東高工,以培訓木工聞名,被視為國內「木工的搖籃」,因財務困難,曾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學校,近半學生為原住民,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超過兩成。 台灣家具業領導品牌歐德傢俱,秉持 「生活從想法開始」 的理念,量身打造家居生活美學。長期關注環境永續與技職教育,希冀與公東高工合作,強化學用合一,為家具設計與製造領域培育專業人才,並提供家具木工科獎助學金,為暑期實習生提供津貼、保險、交通與住宿,確保學生專心學習,無後顧之憂,推動技職教育實務發展。 歐德傢俱與公東高工雙方代表共同見證合作啟動,透過系統化培訓與實習機會,助力學生畢業即就業,開創永續職涯的新篇章。 公東高工校長李恭榮表示:「提升職業尊嚴一直是我們的努力目標,今天看到歐德集團舉辦盛大的感恩大會,200多位全台工務技師齊聚一堂,讓我對這次合作計畫充滿信心。來自台東的學生對都會工作環境較為陌生,而歐德集團提供了穩定且支持的就業環境,使學生能在學校安心學習,畢業後也能無憂就業,相信這次合作將為學生開啟更多美好的職涯機會。」 歐德集團董事長陳國都說道:「歐德「3Q3師」,感謝尊重辛苦的工程技師、廠務技師、設計師。很開心與公東高工的公益合作,攜手培育具專業技能與永續意識的新世代人才,期待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歐德,為台灣家具產業帶來新能量。」歐德傢俱求才若渴!將持續人才招募,積極尋找對家具設計、木工技術及綠建材應用充滿熱忱的年輕人才,加入歐德團隊,共同打造環保、健康、創新的居家環境。 歐德集團提供穩定且支持的職場環境,誠摯邀請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歐德,共同為台灣家具產業注入創新動能。  

文章來源 : 卓越創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451 加入收藏 :
東南亞的企業正在以每日250美元至1600美元的價格聘用獨立人才,以加快擴展速度:Outsized《2025年按需人才報告》(Outsized 2025 Talent-on-Demand Report)揭示了關鍵的招聘趨勢及最受需求的技能

新加坡2025年3月17日 /美通社/ -- 東南亞的企業正日益透過整合各職能和層級的獨立專業人才來建立團隊和增強能力。需求量高的技能包括策略、數據、數碼轉型、核心技術和市場營銷。 Top skills in demand across Southeast Asia: Outsized 2025 Talent-on-Demand Report 根據Outsized的《2025年按需人才報告》(Outsized 2025 Talent-on-Demand Report),組織因各種原因集成獨立人才;從執行角色到策略性項目交付,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印尼的專業人員每天收入250美元至1600美元,具體視乎技能類型和經驗水平。 隨著自由職業者註冊量激增88%,以及東南亞吸引快速外資投資,對專業獨立人才的需求預計將在關鍵領域上升,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子商務、數據中心、數碼金融服務和供應鏈轉型等。企業正超越傳統的勞動力模型,將按需專家與永久性團隊整合,藉此加速增長、推動轉型並大規模執行。 主要發現一覽: 需求最高的技能: 策略、業務轉型、產品管理、項目管理、市場營銷和數據分析。 推動轉型的行業: 諮詢、快速消費品(FMCG)和金融服務行業,利用獨立專業人才在策略、執行和營運方面擴展能力。 自由職業者增長: 註冊人數增長88%,顯示出各經驗層級的靈活專業技能需求強勁。 根據不同專業、經驗和地點的日薪:  馬來西亞的項目經理:每天225美元至835美元 印尼的策略顧問:每天425美元至1,250美元 新加坡的業務轉型專家:每天575美元至1,200美元 此外,在數據與分析領域,專家正執行複雜的數據策略,在新加坡的日薪介乎350美元至925美元,而在馬來西亞的專業人才則為250美元至725美元。同樣,市場營銷和產品管理專家,包括數碼營銷師、用戶體驗專業人士和產品經理,在新加坡和印尼的日薪分別為460美元至925美元以及225美元至625美元,並獲得具有競爭力的薪酬。 轉型中的勞動力:靈活人才成為焦點 全球領先的按需人才平台Outsized擁有超過45,000名獨立顧問和專業自由職業者,發佈了其第四份年度《按需人才報告》(Talent-on-Demand Report),提供有關企業如何利用獨立專業人才的實時洞察。根據來自企業、諮詢公司和私募股權客戶所發佈的實際項目數萬個專有數據點,報告提供了亞太區(APAC)、中東及北非(MENA)和非洲地區的人才成本、招聘趨勢和需求技能的全面分析。 2025年版報告首次包括來自澳洲和新西蘭(ANZ)的洞察,進一步擴展其全球勞動力智庫。 「東南亞正處於人才的關鍵轉折點。隨著人工智能、數碼轉型和自動化重塑行業,企業正在快速轉向混合人才策略,將專家與全職員工整合,以更靈活的方式執行複雜的項目並建立核心能力。那些運用獨立專業人才的企業不僅在規模擴張上更快、更智能;它們正在從根本上重塑競爭和創新的方式。」 — Outsized行政總裁兼董事總經理(亞太區)Anurag Bhalla 為何這對企業和人力資源領導者至關重要? 2025《按需人才報告》(2025 Talent-on-Demand Report)為勞動力轉型提供了藍圖,幫助領導者: 基準化人才成本並優化外部招聘預算。 於亞太區(APAC)、中東及北非(MENA)和非洲地區識別新興勞動力趨勢。 就各行業和技能組合獲取專屬日薪資訊。 了解頂尖企業如何利用獨立人才加速數碼轉型並保持競爭優勢。 按此瀏覽整份報告 保持領先於勞動力趨勢需要實時的情報和可操作的市場洞察。Outsized 2025《按需人才報告》(2025 Talent-on-Demand Report)作為一份策略手冊,為企業領導者提供與行業同行的關鍵基準參考。憑藉這些見解,領導者可以可以迅速識別新興的人才變動,優化招聘預算,並制定靈活的勞動力策略。詳閱整份報告,保持領先地位:https://resources.outsized.com/talent-on-demand-report-2025。 立即詳閱報告  Outsized簡介 Outsized是一個按需人才平台,擁有超過45,000名頂尖獨立專業人才,幫助亞太區、非洲和中東的大型企業客戶、諮詢公司和私募股權基金實施大規模的靈活勞動力模型。詳情請瀏覽www.outsized.com。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579 加入收藏 :
生產力局「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 2024/2025」圓滿落幕

啟發學生航天夢想 為國家航天事業注入新力量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3月16日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生產力局) 3月15日於生產力大樓舉辦「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 2024/2025 證書頒發典禮」(典禮),邀請了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周文港議員,JP及創新科技署副署長 哈夢飛先生 擔任主禮嘉賓 ,見證來自26間中學的近100名學生順利完成為期三個月的全方位航天科技培訓與實踐,並頒發證書,以表揚他們的努力與成就。由創新科技署一般支援計劃 - 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的 「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旨在配合國家航天發展,激發中學生對航天科技的熱情,並培育未來航天科技人才。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 周文港議員 ,JP致辭時表示:「在開展新技術、新產量、新場景的大規模應用示範上,航天科技並不簡單如寫文本和論文,我們希望真正做到應用和量產,包括大規模生產及商業化。今屆特區政府的領導下,於新型工業化投放了大量工作,未來我們很想培育本地學生,不單靠輸入人才,我希望本地學生也能接上。對於同學和家長們,不只有會計師或律師才能出頭,工程師也很出色。大家為香港達到國際科創中心的目標一起努力。」 專家剖析航天發展趨勢與職業機遇 典禮當日舉行了兩場主題演講,分別由李寶椿航普科技及文化教育中心有限公司總裁李瑞康先生主講的「香港及大灣區航天科技發展」,深入剖析香港及大灣區在航天科技領域的發展現況與前景;以及由香港(國際)航天慈善基金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葉鉅雲先生主講的「探索航天產業職業機遇:趨勢與挑戰」,探討航天產業的職業機遇、未來趨勢及挑戰,讓學生對投身航天領域有更清晰的認識。 此外 ,學生亦在典禮上分享了實地考察的寶貴經驗,並展示親手設計及建造的太空基地模型,展現創意與努力的結晶。最佳領航獎為來自張祝珊英文中學的陳裕華同學、蔡懷德同學、洪綽燁和盧寶成同學獲得,他們表示:「在製作太空基地模型的過程中,我們運用了之前在課堂上學習到關於不同基地外形的設計在建設模型中,在設計模型的時候,經過小組討論後,最終決定同時採用分布式和地穴式的設計,並決定模擬月球的環境來作演示。為了更好地還原及貼合月球現實環境和地面,同時也賦予模型更多的層次感,我們選用了灰色黏土製造凹凸不平的地面,以模擬月球上的山脈、崎嶇不平的地面和隕石坑。隨後,我們通過地形分佈決定太空基地中各種設施的位置,例如在較空曠的地方放置太陽能板。在完成基地主體後,我們便繼續對基地模型進行修繕,添加各種細節,例如供電系統的電纜、溫室中的監測器各個設施的數據庫等,以更好的表達我們的設計。」 多元化學習體驗 培養未來航天人才 整個培訓計劃透過多元化的課程、實地考察及工作坊,讓學生深入學習航天科技知識,並培養解難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課程涵蓋編碼技能、太空水循環、太陽能發電、輻射與雷達技術、太空農業及空間站建設等重要課題,結合理論與實踐,加深學生對航天領域的理解。此外,學生還到訪珠海太空中心及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作實地考察,了解國家航天發展的最新技術應用;並在為期兩天的太空基地動手工作坊中,設計並搭建空間站模型。 來自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黃嘉熙同學表示:「考察活動讓我深入了解航天科技的實際應用,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觀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研究院的先進設備和專家講解讓我大開眼界,激發了我對航天科技的濃厚興趣。」 生產力局首席市場總監兼新世代企業及技能發展部總經理 馮嘉寶女士於典禮上表示:「我們很高興見證同學順利完成這項別具意義的培訓計劃。國家高度重視航天科技發展,香港亦必須培育具航天科技知識的未來人才,配合國家的發展大局。因此,生產力局轄下的生產力學院大力推動這項培訓計劃,為同學們提供一系列航天科技培訓課程、工作坊及實地考察活動,旨在讓他們親身接觸及學習應用航天技術與知識,親手設計及建造屬於自己的太空基地模型,模型作品更令我大開眼界。」 配合國家航天發展計劃 共同推動香港航天發展 生產力學院將繼續舉辦不同的航天工作坊及活動,全力配合國家的航天發展計劃,期望能為學生、教育界及公眾提供更多接觸航天科技的機會,啟發創新思維,並為有志投身航天產業的年輕人提供實踐平台。 按此 下載高清相片 圖片一: 「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 2024/2025」圓滿結束。(所有嘉賓及學生合影) 圖片二: 生產力局首席市場總監兼新世代企業及技能發展總經理 馮嘉寶女士於典禮上致辭。 圖片三: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 周文港議員 ,JP 在典禮上致辭表示:「未來我們很想培育本地學生,不單靠輸入人才,我希望本地學生也能接上。對於同學和家長們,不只有會計師或律師才能出頭,工程師也很出色。」 圖片四: 大合照 周文港議員,JP 、創新科技署副署長 哈夢飛先生 、馮嘉寶女士 及所有嘉賓大合照 圖片五: 「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 2024/2025」在過去三個月舉辦了多個培訓課程、實地考察以及工作坊。 圖片六: 李寶椿航普科技及文化教育中心有限公司總裁李瑞康先生就「香港及大灣區航天科技發展」發表主題演講。 圖片七: 香港(國際)航天慈善基金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葉鉅雲先生則針對「探索航天產業職業機遇:趨勢與挑戰」分享見解。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生產力學院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於2004年成立生產力培訓學院,並於2018年將其正式提升為生產力學院,致力為本地培育未來技能人才。透過開辦一系列創新、高科技和高增值的培訓服務、展覽、活動及研討會,加強對業界的培訓支援,壯大創科人才庫,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智慧城市。 生產力學院亦積極與學界及創科教育機構合作,舉辦一系列「FutureSkills未來技能」及 TechEd培訓課程,以普及創科文化,提升整體社會創科氛圍。 如欲了解培訓活動,請瀏覽:https://www.hkpcacademy.org/ 或與生產力學院聯絡。 關於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是於 1967 年成立的法定機構,致力以世界級的先進技術和創新服務,驅動香港企業提升卓越生產力。生產力局以創新科技推動香港及大灣區新型工業化,成就新質生產力發展,全面促進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智慧城市;並提供全方位的創新方案,以提升企業生產力和業務效率、減省營運成本,令企業在本地和海外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生產力局積極與本地工商界及世界級研發機構合作,開發應用技術方案,為產業創優增值。透過產品創新和技術轉移,成功讓研發成果商品化,製造商機。多年來,生產力局的世界級研發成果獲得廣泛肯定,屢獲本地及海外獎項殊榮。 生產力局亦致力為中小企和初創企業提供即時和適切的支援,並提供各類未來技能發展課程,讓企業及學界掌握最新數碼及 STEM 技術,以加強人才培訓,提升香港競爭力。如欲瞭解更多詳情,請瀏覽生產力局網頁:www.hkpc.org。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059 加入收藏 :
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學習能力即生產力,助力智能未來人才培養

西班牙巴塞羅那2025年3月11日 /美通社/ -- 在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 2025)期間,華為成功舉辦了數智化人才發展論壇,吸引了全球100餘家客戶參會。論壇上,華為發佈了數智化人才培養服務解決方案2.0。 Opening Speech by Jason Liu, President of Huawei Learning & Certification Services 華為培訓與認證服務部總裁劉檢生指出,企業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1)人與AI智能體之間如何協作定位?(2)如何培養專家模型背後的專業人才?(3)如何打造一支持續學習的團隊?他對此分享了四點看法。 人才將極大地提升生產力。工作模式正從「以人為本」向「人機協作」模式轉變。 「專家模型」背後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AI技術正加速數字信息通信技術(DICT)與運營技術(OT)的深度融合。傳統「T型」人才模式正向功能更全面的「π型階梯」人才模式轉變。 人人將享有「6A」學習體驗:即任何時間(Any Time)、任何地點(Any Where)、任何設備(Any Device)、任何知識(Any Knowledge)、全部在線(All On-line)、AI學習助手(AI Learning Copilot)。 學習能力即生產力。通過高效的知識管理、培訓平台及AI學習助手,我們可以打造一支持續學習的團隊,將生產力推向新高。 劉檢生透露,2025年華為將面向企業客戶推出「ICT課堂行業精英計劃」,面向高校學生啟動「ICT領軍人才培養計劃」,賦能數智化人才培養。 美世咨詢(Mercer)西班牙業務總監Juanvi Martínez強調,在AI時代需要賦予員工持續學習並快速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需求。 電信管理論壇(TM Forum)架構與API項目總監Ian Holloway表示,一套有效的人才標準和框架可助力組織實現持續成長和拓展。論壇將基於生成式AI和AN場景持續建立並完善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模型(DTMM)標準。 西班牙FUNDAE主任Antonio de Luis Acevedo分享了對國家ICT人才培養的看法,並強調了協同努力的重要性。自2019年與華為合作以來,已有超20萬從業者學習華為課程。2024年雙方共建西班牙學院,深化數字技能培養。 菲律賓LDT/Smart集團人力資源總監Loreevi Gail O. Mercado介紹了他們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實操方法,通過三大學院分層次賦能員工,培養面向未來的數字人才。 Turkcell Academy院長Rumeysa Kaymakci指出,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變革,人才也是關鍵。該學院推出了「技術領導力項目」和「數字大師項目」,旨在加速人才數智化轉型。 隨後,華為發佈了數智化人才培養服務解決方案2.0,將引入新的人才標準、新的能力模型和新的學習體驗,助力客戶打造推動數字化轉型的人才隊伍。 學習能力即生產力。華為將繼續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綜合性人才,助力個人與組織在AI時代茁壯成長。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467 加入收藏 :
培養女性科技人才!國科會「2025 GiCS尋找資安女婕思」啟動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國科會今(8)日由蘇振綱副主任委員、奧義智慧科技吳明蔚共同創辦人、及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邱仁杰副司長,攜手高中校長、女同學代表、學者及企業代表,共同為「2025 GiCS尋找資安女婕思」系列活動揭開序幕。女婕思競賽今年將邁入第5屆,新增機器人與晶片應用議題,緊扣科技發展趨勢,鼓勵女同學積極參與。競賽分為高中職及大專校院組,並分為「資安闖天關」及「創意發想賽」兩項賽事,即日起至3月底開放組隊報名,並預定於5月10日進行決賽。 圖/引新聞攝 蘇副主委在致詞中表示,女婕思既是「Girls in Cybersecurity」 亦可為「Girls in Creative Society」,鼓勵女婕思開展創新、整合的能力。今年延續過往資訊安全競賽主軸,並擴展至更具創意與多元應用的領域,例如:晶片、機器人、無人機甚至是太空領域,希望透過競賽啟發同學們學習的熱情,發想生活中可能產生的資安需求問題。 蘇副主委提到,這項活動還提供了媒合同學們到企業實習的機會,讓同學在畢業前可更加了解自身興趣所在、提升自信,並提前佈局未來職場。 圖/引新聞攝 人才向下扎根,跨界跨域合作是國科會培育人才的原則。蘇副主委現場特別感謝協助活動的師長及企業夥伴們,讓「女婕思」成為促進女性人才永續力的正向活動。國科會將建構晶片臺灣隊,打造安全且具韌性的供應鏈:在國際上,臺灣要成為民主供應鏈要角,人才政策配套為關鍵環節。「女婕思」活動目標培育包括非理工領域在內的女性科技人才,打破既有的思考框架,結合女性特有的細膩思維,以跨界跨域的養成,創造臺灣的多元韌性。更希望活動的精神能持續擴散,號召各界共同為臺灣培育更多優秀的女性科技人才。 圖/引新聞攝 國科會自110年開始持續舉辦「尋找資安女婕思」活動,今年已邁入第5屆,邀請來自全臺各地的女高中生及大學生報名參加,活動詳細內容及報名資訊同步公告於活動網站(https://gics.tw/),歡迎踴躍報名。

文章來源 : 引新聞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032 加入收藏 :
「AXA Climate School學習計劃」全力培育香港年輕人才

助力未來領袖掌握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能 香港2025年3月3日 /美通社/ -- AXA安盛香港及澳門(「AXA安盛」)自2022年推出的「AXA Climate School學習計劃」(「計劃」),旨在培育可持續發展方面知識的香港年輕人才,從而推動社區積極轉變,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適逢計劃踏入三週年,AXA安盛擴展網上課程的覆蓋範圍,讓全港年輕人才均可參與。同時,計劃亦採用商業導向及先進的電子學習模組及創新架構,進一步提升課程質素,更有效地裝備未來領袖,助他們迎接瞬息萬變的氣候挑戰。  AXA Climate School致力為香港年輕人才提供全面的免費網上課程,以培養對氣候變化具備應變能力的未來領袖。今年,合作院校更由計劃初期合作的五所院校擴展至七所本地頂尖院校,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恒生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都會大學及香港樹仁大學,使網上課程能推廣至更廣泛的年輕人,讓更多有志加深可持續發展知識的人才受惠。 AXA安盛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行政總裁尹玄慧表示:「AXA安盛致力應對氣候變化並培育下一代,我們深信,年輕人在塑造可持續發展未來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教育是這使命的核心,不僅為未來領袖提供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應對氣候挑戰,更能推動有意義的變革,引領世界邁向更可持續的未來。作為此項承諾的一部分,我們很榮幸能夠透過整合數碼元素、提供先進的電子學習模組以及引入全新的課程架構來提升AXA Climate School學習計劃的課程。這些舉措不僅提升氣候教育的質素,還鞏固AXA安盛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領導地位。我們的目標是激勵和培養年輕領袖,協助他們在創建更可持續發展未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同時進一步奠定AXA安盛作為首家開創公共氣候教育計劃的保險公司的領導地位。」 課程將於2025年3月3日至4月25日期間進行,內容包括: 四個必修線上學習課程:課程提供關於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轉型路線圖的基本知識,重點包括商業與可持續發展、低碳轉型、碳足跡行動方案,以及機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超過20個選修課程:學員可以於一系列為不同專業人士量身定制的專題,包括人力資源、風險管理、銷售、市場營銷和傳播、採購、設施管理和法律,隨意挑選。 免費專家網上講座:學員可以在互動環境中,就不同的關鍵主題直接與氣候和商業專家交流,例如可持續發展解讀、全球趨勢和法規,以及綠色經濟下的就業前景。 採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是AXA安盛的核心使命。上述課程已有接近1,000名大學生報名參與,在吸引和培育青年領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除了AXA Climate School學習計劃,AXA安盛還致力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業務當中,包括積極推動對抗氣候變化,並善用其氣候風險評估專業知識,推出市場首創的「酷熱天氣參數型保險」,展現安盛在創新氣候解決方案的領導地位,以及建設可持續未來的承諾。 如欲了解更多此計劃,請瀏覽:https://www.axa.com.hk/zh/axa-climate-school 關於AXA安盛 AXA安盛為AXA安盛集團之成員。AXA安盛集團是全球領先的保險公司,業務遍佈51個市場,服務全球9,400萬名客戶,並以「致力守護,推動未來」為宗旨。 作為一家在香港擁有最多元化業務的保險公司,我們提供人壽、健康及一般保險的全面保障及服務,並且是最大的一般保險服務供應商及主要的健康和僱員福利保障供應商。我們的目標不單只為客戶提供綜合保障,更希望能夠成為個人、企業及社區的全方位夥伴。我們的核心服務承諾是透過積極聆聽客戶需要及、投資及發展科技和數碼轉型,不斷創新產品及服務和豐富客戶體驗。 AXA 安盛致力承擔社會責任,以推動各界應對氣候變化、為社區創造共同價值為重要使命。我們非常榮幸成為首家關注大眾心理健康的保險公司,我們透過提供不同產品、服務,並進行具代表性的研究以提高大眾對心靈健康的關注。我們的整體可持續發展策略建基於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小組(TCFD)的建議,以氣候政策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為重點。我們承諾將環境、社會和管治元素融入我們的業務,務求在投資者、保險供應商、國際模範企業的三大角色上作出貢獻構建可持續未來。 此新聞稿亦上載至AXA安盛的網頁:AXA.COM.HK 有關前瞻性陳述的重要法律訊息及警示聲明 此新聞稿中可能包含若干前瞻性的陳述,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對未來事件、趨勢、計劃、預期或目標的假設或預測。由於前瞻性陳述的本質受制於已知及未知的風險及不確定因素,與及其他因素可能令實際結果與前瞻性陳述內明示或暗示的描述出現重大差異,閣下不應過分依賴上列陳述。請參閱AXA於2020年12月31日登記文件第四部份中的「風險因素及風險管理」,有關可能影響AXA業務及/或營運業績的若干重要因素、風險及不確定性的重要描述。AXA並不承擔任何義務為此新聞稿中的任何前瞻性陳述作出任何公開更新或修改,不論是反映未來的資料、事件、情況或任何其他方面,除非適用法律和法規要求。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910 加入收藏 :
2025 年 3 月 20 日 (星期四) 農曆二月廿一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