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政策升溫 台灣面臨雙重挑戰 台經社提出短中長期因應對策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釋出重啟高額「對等關稅」訊號,矛頭不僅對準中國,也可能波及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主要貿易夥伴。面對潛在的全球關稅升溫風險,台灣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及全球科技供應鏈關鍵一環,恐將承受出口衝擊與供應鏈重組的雙重壓力。
針對此一局勢,台灣經濟研究社(台經社)彙整國際觀察,分析川普關稅政策對全球、美國與台灣的可能影響,並提出我國應對策略與產業轉型建議。
全球貿易再起風波 關稅平均可能上調至20%
川普再度主張對與美國存在逆差的國家施加「對等關稅」,除中國外,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甚至台灣皆可能被納入清單。若落實,全球關稅平均稅率恐上調至20%,對汽車、鋼鐵、AI、半導體等產業影響尤鉅。
專家指出,全球若進一步走向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將引發貿易報復與摩擦升溫,也將擾動全球供應鏈配置與生產成本結構,增加通膨壓力。
台灣:出口競爭力下滑、供應鏈轉移壓力升高
台經社指出,台灣與美中經貿高度連動,若被納入關稅課徵對象,不僅科技業成本壓力增大,更可能加速全球客戶轉向替代來源,危及台灣出口表現。
在美中科技對峙背景下,台灣亦需強化半導體、自動化、電動車、AI 應用等關鍵領域的自主研發與供應鏈掌握力,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保持國際技術領先優勢。
台經社提出三階段對策 強化經濟韌性與技術自主
台經社建議,台灣應從短、中、長期三面向,強化產業韌性、穩定供應鏈與培養技術實力,以因應國際不確定局勢。
短期:產業補助、供應鏈彈性與人才引進
-
設立節能與自動化升級補助,提升企業競爭力
-
引進外籍專才與青年技術人才,緩解高齡化衝擊
-
協助企業進行供應鏈轉移與分散布局
中期:能源轉型、AI與高科技聚落建設
-
推動分散式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強化供電穩定性
-
建立國家級創新基地,促進半導體、AI、大數據技術整合
-
鼓勵產學合作與國際技術轉移
長期:優化創新投資環境、深化國際合作
-
推動法規鬆綁與產業協同政策,創造友善投資條件
-
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如CPTPP),分散出口風險
-
建構智慧綠能基礎設施,打造具永續性的產業環境
專家建議:提早規劃、以變應變
台經社總結指出,台灣在美中貿易與科技角力的夾縫中,須加快推動關鍵技術自主與能源安全,並建構更具彈性與創新力的產業結構。唯有從政策面與產業面雙軌並進,方能有效對抗國際變局帶來的中長期挑戰。
全文請詳台灣經濟研究社網頁: https://www.bioeconomy.tw/news-44/
資料來源:整理自 New York Post、Barron’s、Investopedia、PWC、《天下雜誌》與台經社彙整資料(截至 2025 年 4 月)。
以上新聞投稿內容由 台經社Bioeconomy 全權自負責任,若有涉及任何違反法令、違反本網站會員條款、有侵害第三人權益之虞,將一概由 台經社Bioeconomy 承擔法律及損害賠償之責任,與台灣產經新聞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