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貧富差距」新聞搜尋結果, 共 12 篇 ,以下為 1 - 12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紙要耆積 藝術展覽」:化廢物為藝術,支援香港的無名英雄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及香港屯門青年使命團,聯同本地藝術家高哼, 以別具意義的藝術作品推動社會關注及捐款支持「紙皮婆婆」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4月3日 - 香港雖然是一個繁榮富庶的社會,但仍有接近一百萬人生活於貧困中,尤其年老的婦女更處於弱勢。她們許多靠回收廢紙等資源維生,成為「紙皮婆婆」,每月只有約七百港元的微薄收入,而且缺乏保險、勞動保障和社會認同。 根據非政府組織統計,香港有4,000至7,000名拾荒者,其中大多數是年老的婦女。這些「紙皮婆婆」每日回收量約138至159公噸,調查更顯示,由於她們缺乏其他選擇,因此越來越多的年長人士投身拾荒工作,而「紙皮婆婆」每週工作的日子及時數亦不斷增加。 為使社會了解她們的困境,並提供實質的協助,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香港信義會)與香港屯門青年使命團(屯門青年使命團)協作推策動「紙要耆積 藝術展覽」,展出由香港知名藝術家高哼 (Go Hung)所創作、極具意義及象徵性的作品。高哼將由「紙皮婆婆」收集所得的紙皮及廢紙轉化為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藉以批判社會的不平等和浪費現象。 「紙要耆積 藝術展覽」詳情: 日期: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9時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一樓中庭 藝術家:高哼 整個「紙要耆積 藝術展覽」計劃包括三個部分,以支援「紙皮婆婆」即時及長期的需要: (一) 藝術品所用的紙皮均直接向合作的「紙皮婆婆」收購紙皮,確保她們辛勤工作的努力,可以獲得應有的回報。 (二) 將收集所得的紙皮交予藝術家高哼,以其別具社會意識的創作方式,為廢棄的材料注入新生命。透過他的創意視野,廢棄的紙皮被轉化為 25 件極具感染力的藝術作品,挑戰人們對價值、浪費和不平等現象的認知。 (三) 出售藝術品所得的收益,部分將用於支援「紙皮婆婆」之用,包括提供食物及所需保障。 「紙要耆積 藝術展覽」計劃透過藝術與行動的結合,不但提升市民大眾對相關議題的關注,更期望能推動社會各界的長期支持,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環保友善的良性循環,以實際行動改善「紙皮婆婆」的生活。 附件 – 藝術作品 作品名稱及簡介 價錢 (HKD) 《I'm a Collector》 《I'm a Collector》是對香港藝術月的回應。在藝術月期間,焦點往往集中在藝博會中獨特的藝術藏品。但這件作品,則將公眾的注意力轉向香港的「紙皮婆婆」。她們收集紙皮和鋁罐,然後轉售,僅僅為了勉強糊口,與藝術月的光彩一面造成強烈對比。 「紙皮婆婆」通常都遠超退休年齡,並在戶外工作。她們暴露在惡劣的天氣下,推著裝滿「收藏品」、沉重的手推車,穿梭於後巷,以及繁忙陡峭的大小街道。這些作品突顯了她們的韌性,並記錄了一個沒被粉飾、又被忽視的現實,同時質疑勞動、尊嚴以及「收藏」的真正意義。 HKD30,000 硬幣系列:《1kgdp》 《1kgdp》硬幣記錄了紙皮回收價格降至每公斤港幣0.5元的情況,這一變化受到多種外部因素影響,包括中國禁止進口部分廢料以及香港廢紙出口業的波動。每枚5毫子硬幣重達1公斤,並採用了直徑62厘米的大型設計。與前作相同,它使用三種紙張(紙皮、A4紙和報紙)製作,象徵紙皮婆婆面臨的持續挑戰,以及經濟環境波動對她們生計的影響。 HKD26,000 硬幣系列:《Spare Change》 《Spare Change》是系列中首枚反映香港紙皮婆婆生活的硬幣。作品靈感來自當時紙皮的平均售價為每公斤港幣0.7元。為表達這一點,作品由七枚1毫子硬幣組成,總重量為1公斤。硬幣以紙皮、A4紙和報紙等婆婆們常收集並轉售的材料製作而成。這作品向紙皮婆婆的努力致敬,並突顯看似微不足道的貢獻對她們維持生計的重要。 HKD10,400 《So.call Mobility》 《So.call Mobility》(「Social mobility 社會流動性」的雙關語)是由180個紙皮枕頭組成的雕塑作品,分為6層懸掛。「180」象徵香港露宿者在臨時庇護所最多可停留的日數。滿180日後,他們將被要求搬出去,達到某種程度的自給自足並找到自己的住處,以及面對香港昂貴租金的挑戰。層與層之間逐漸增大的距離,反映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和社會流動性的減少。 HKD500@每個紙皮 枕頭 《Shelter》 《Shelter》以織布鳥的巢穴為靈感,探索「家」的概念。對安穩的追求,是不同物種的共同本能。在自然界中,鳥巢象徵安全與穩定。然而對人類而言,尤其在香港,尋找家園卻要面對高昂樓價和經濟難關的挑戰。 作品中的鳥巢是由紙皮婆婆常用來捆紮和固定紙皮的塑膠帶製成。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被重新利用,化作精巧的形態,象徵了紙皮婆婆的韌性與智慧。 14件《Shelter》雕塑,象徵政府認可、可供無家可歸者使用的臨時庇護所數量。這些作品既是對現有空間的反思,也呼籲公眾正視香港日益嚴峻的住房危機。 HKD24,000 《同人》 《同人》一詞,來自廣東話俗語「同人唔同命」。這作品是對藝術月的一項回應。高哼試圖仿製在拍賣行中出售的畫作,並將它們繪製在紙皮上,然後把它撕開。你將會看到撕開的紙皮寫着「售價為港幣0.5元/公斤」的訊息,反映了本地及全球的貧富差距。 HKD4,550-HKD6,550 Hashtag: #紙要耆積藝術展覽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自1976年成立,是香港大型的綜合性社會服務機構,以創新的方式、關愛及以人為本的精神為基層及弱勢社群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目前有超過60個服務單位及50個特別計劃,服務範圍遍佈全港,由幼兒到長者,從家庭、學校以至職場,每年服務人次超過200萬。關於香港屯門青年使命團香港屯門青年使命團是一個慈善機構,致力為貧窮的人和弱勢群體提供全面照顧,包括營運食物銀行,為本地不同的慈善團體提供食物,亦會直接支援貧困長者、拾荒者及露宿者,通過互動形式的服務促進社會共融,並推動弱勢人士互相支持。此外,香港屯門青年使命團亦為本區居民提供扶貧及義工活動,透過社區賦能幫助有需要的人。關於高哼高哼是一位香港藝術家,在西倫敦大學和倫敦坎伯韋爾藝術學院獲得數字藝術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他以創新地使用紙皮和從街頭收集的廢棄材料,來製作引人深思的雕塑和裝置作品而聞名。高哼的作品常常「丟棄」回街頭供公眾觀賞,從而批判消費主義的浪費,同時探討香港及全球範圍內的各種社會問題。他亦被譽為「香港最多才多藝的概念藝術家」以及「香港沃霍爾」,他的藝術作品曾在全球展出,包括巴西、中國、丹麥、冰島及英國等地。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722 加入收藏 :
2025台灣仿生設計競賽 徵求促進淨零公正轉型的好點子

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舉辦仿生設計競賽邁入第十一年,在新北市政府、台灣經濟研究社永續發展政策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以「符合SDGs的仿生創新」為題,徵求大專院校團隊的好點子,此外,今年也特別新增「青創組」獎項,提高獎金找尋屬於台灣的仿生新創!大專與青創組預計於2025年5月25日(週日)23:59截止收件!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政府積極的透過政策引導民眾節能減碳,為加速我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環境部規劃於今(2025)年起開徵碳費,所牽連的不僅是產業界,能源成本上升危及勞工,也衝擊社區及消費者。在綠色通膨壓力下,淨零社會需要公正轉型、「盡力不遺落任何人」。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所發布的「臺灣2050淨零轉型公正轉型關鍵戰略」中提及可能受影響的範疇,例如架設離岸風電對船舶安全、氫能設備可能對環境與居民的危害、生質能對農民或廢棄物清理/再利用業者的影響、電動運具對貧富差距的衝擊或能源補充場所不足、生產原物料成本增加影響消費者等問題。 從企業營運到日常食衣住行,都需要更經濟的低碳解決方案,讓產業與受衝擊的弱勢族群都能共好!舉例來說,美國的Biome Renewables 公司受翠鳥和楓樹種子啟發,研發出一套PowerCone渦輪機改造裝置,它可以將傳入的風,以阻力最小、更平穩地模式引導到風力發電裝置的葉片上,相較傳統裝置,其年能源產量增加6%以上、而且噪音更小,在推動技術與產業發展下,也兼顧社區居民,以及減少對生物與環境生態的影響。 2025台灣仿生設計競賽大專與青創組主題為「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仿生創新方案」,大專組獎項包含「新北市環保局淨零公正轉型獎」、「新北市農業局永續農漁業創新獎」、「新北市秘書處永續城市獎」,獲獎頒予5萬元獎勵金與獎狀;青創組獎項為「新北市青年局永續創新獎」,提供7萬元獎金與新創進駐資源徵求師法自然的仿生科技解方。作品進入決選之團隊皆可參與「仿生共學咖啡館」活動,由專家輔導團協助作品進行優化,以利商業化進程!歡迎有理想、有技術、有行動力的三有青年投件,即日起至5月25日(週日)23:59截止收件! 有關2025台灣仿生設計競賽訊息請至官網查詢: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org/ ;大專與青創組競賽辦法請至: https://www.biomimicrytaiwan.org/2025-taiwan-biomimicry-design-challenge/;作品上傳表單:https://forms.gle/FZe4TG5G8eiUy6dT9 #仿生 #新北市政府 #台經社 #SDGs  #淨零 #公正轉型

文章來源 : 台經社Bioeconomy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8361 加入收藏 :
《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重磅登場! 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聯袂十位重量級講者 共同描繪未來形狀

「面對未知,除了恐懼害怕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什麼呢?」綜觀2024整年度發展,可以感受到世界正在快速變化,無論是國與國之間、市場與企業之間,出現有別於以往的「新形態」,並牽動著未來的趨勢走向,《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應運而生。11/29(五)於三創生活園區12樓SYNTREND SHOW多元廳舉辦,邀請包括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等10位來自產、官、學、社的重量級講者,分享「這個當下」、「此時此刻」在各個議題面向下的真實樣貌,透過專業、豐富的多方位知識,共同見證時代中的重要核心價值,述說屬於2024年的臺灣當代史——紀錄當代,是為了賦予自己更為廣闊的視野,描繪出更為美好的未來。   以「誌錄人物真實故事」的深度媒體《人物誌PERSONA MEDIA》,開站即將滿三周年之際,首度舉辦大型論壇,包括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還有發揚台味經典印花美學的印花樂共同創辦人邱瓊玉,以及臺灣之光Maktar手機備份領導品牌創辦人陳良信等重量級嘉賓擔任講者,藉由他們宏大的視野觀點,提供最真實、落地的實務經驗,掌握臺灣各領域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近年來高聲浪、高發展,滲透於你我生活中的AI人工智慧,是《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的重點議題,由培育AI人才、促進產官學研跨界合作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領銜發聲,站在AI傳教士的立場,如何看待這場21世紀的工業革命?而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陳炳宇,則以政策端視角提出他眼中的AI趨勢,以及臺灣如何讓「軟實力」成為第二座護國神山。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則分享運用「生成式AI」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教育部次長葉丙成再將議題拓展,分享AI時代下的多元教育模式和跨域學習。當各種不同的可能性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策略選擇,打造不斷演化的制度、傳承起整個歷史、串接未來!   除此之外,地方創生也是一直以來備受矚目的議題,身處地產豐富的臺灣,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擁有人口老化、資源分布不均、貧富差距大等挑戰。由擁有「地方創生教母」之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一揭現階段地創的樣貌與發展,攜手花蓮將軍府 1936 園區主理人任聿新,看他如何結合在地、串聯人脈發展商機,讓生活在寶島臺灣的你我,有著幸福的歸屬感。   不僅如此,《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更邀請多位臺灣指標性品牌,包括在日本海外市場發展快速,深刻落地國際、成為臺日橋梁的Maktar民傑資科創辦人陳良信,以及2022年榮獲 B型企業認證的印花樂inBlooom共同創辦人邱瓊玉,分享行銷理念和出海方針。另外以環保、永續為目標導向的DYCTEAM共同創辦人趙之逸,看品牌如何透過時尚,傳遞並落實永續的概念,還有善用生活教育,把永續議題深植人心的RE-THINK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藉由分享及對談,引領大家深入理解企業經營上的指標與方向。     《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活動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9110841078592567340 【人物誌簡介】 創立時間:2021 年 11 月 25 日 創辦人:唐源駿(凱爺) 簡介:「假如一個人,用盡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那麼我們的角度,就是把他們的人生故事記錄下來,為後代留下深刻雋永的文字。」誌錄臺灣這塊土地上堅守良善、發揮天賦,進而改變人生軌跡、具備深遠影響力的人物故事,探討他們在時代下的關鍵取捨,剖析背後所蘊藏的智慧,為後世提供得以借鑑的寶貴洞見。 人物誌官網:https://www.persona-media.com/

文章來源 : 捷思整合行銷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991 加入收藏 :
普仁力挺孩子逆轉人生 陶晶瑩、邱勝翊化身普仁大太陽 鼓勵孩子要有圓夢的勇氣

普仁力挺孩子逆轉人生陶晶瑩、邱勝翊化身普仁大太陽 鼓勵孩子要有圓夢的勇氣 【記者林子霞台北報導】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致力關懷全台被社福政策遺落的近貧弱勢學子,愛心夥伴力挺、多元資源提供,協助孩子提升競爭力;為讓社會大眾更認識普仁,邀請到陶晶瑩(陶子)、邱勝翊(王子) 擔任普仁2024年公益大使,希望透過他們遍布老中青三代的高人氣,呼籲社會大眾一起來大手拉小手,成為近貧學子生命中的陽光。 台灣人正面臨「體感貧窮」,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率持續下降,貧富差距逐年擴大,今年更是近12年來差距最大的一年,而在大環境的影響下,正面臨看不到未來、缺少陪伴的「兒少貧窮」,對於身處弱勢的近貧家庭而言,處境只會更險峻。普仁2024「公益大使」暨「愛分享生日捐活動」發佈記者會29日舉行,「尋找普仁」活動開跑,陶晶瑩、王子邱勝翊化身普仁大太陽,力挺近貧弱勢學子, 鼓勵孩子要有圓夢的勇氣。 普仁持續受到各大愛心企業與單位的關懷,「微熱山丘」長期推行「陽光計劃」,今年再度攜手普仁,讓民眾每一次的購買,都能賦予愛的意義;「孫東寶台式牛排」提供全台門市櫃台零錢發票箱及店內廣告曝光,讓普仁傳遍台灣每一個角落,享受美食亦能輕鬆做公益;「青鳥旅行」以專案的方式合作,不論是節慶禮盒或支援普仁公益音樂會的活動,熱心投入公益,透過蛋捲傳遞幸福與愛;「LA NEW」今年將首度與普仁合作定期定額捐款推廣,發揮品牌社會影響力,提升普仁關懷近貧學子的服務的量能。 今年公益大使的形象廣告正式起跑,不論是在捷運、公車、加油站、計程車、全台孫東寶、全台LA NEW、雜誌刊物、旅電科技以及LiTV影視平台等,看到普仁的公益大使廣告,拍下廣告至FB搜尋普仁粉專按讚並於「尋找普仁」貼文上傳圖片,即可參加抽獎活動,獎品由日本生活用品品牌 IRIS OHYAMA 熱情贊助。 普仁在成立20周年時獲得社福界米其林等級的「傳善獎」肯定,去年(2023年)獲得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堉璘公益成就獎」肯定,今年補助社團共25校25案;普仁成立24年,透過「助學」、「引導」、「育成」三大計畫陪伴、支持處在社會經濟邊緣的近貧弱勢青少年,「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真的是一個值得大眾信賴的近貧弱勢青少年服務組織。 圖說:普仁力挺孩子逆轉人生記者會貴賓暨北埔國中舞獅隊合影。

文章來源 : 守護台灣新聞網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711 加入收藏 :
深耕台灣40年 雀巢再獲首屆「友善家庭職場獎」殊榮 推出「雀巢永續巢食代」 全新參與式共好平台 日常消費輕鬆助力公益 邀請消費者共創下一代的微笑

台灣雀巢40周年「獎」聲不斷,上周再以完整政策及落實配套的「勇敢生、放心養2.0」生育政策,成功打造多元包容職場環境,在209家台灣最具指標性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首屆「親子天下友善家庭職場獎」殊榮,獲評審盛讚為企業典範。自2020年起將永續概念納入企業核心價值後,台灣雀巢推動在地「BEST」四大永續策略行動,與產官學界夥伴攜手推動商業、環境、社會及人才的全方位永續發展,近年屢獲產業及永續標竿獎項肯定。並在40周年之際,突破創新,推出「雀巢永續巢食代」全新參與式共好平台,邀請全民集結日常消費的力量,攜手累積「微笑點」點數,放大回饋社會的力量,共同助力公益。在雀巢家庭日號召超過1000位雀巢員工及家人,率先響應「雀巢永續巢食代」。旨在將雀巢「Good Food、 Good Life」 好好吃、好好生活的企業理念,放大落實,為下一代打造更好的未來,承諾於2025年幫助25萬小孩健康長大。   致力人才永續推行業最優18周育兒假 雀巢獲首屆「親子天下友善家庭職場獎」 雀巢以嬰幼兒營養食品起家,也致力實現提供下一代友善生養環境的企業價值,持續在台推動多元包容育兒支持政策,從政策制度到組織文化全方位發展,落實「主管支持、員工敢請」的配套制度。台灣雀巢以持續優化的「勇敢生、放心養2.0」政策,獲得首屆「親子天下友善家庭職場獎」殊榮,根據主辦單位統計,雀巢提供給員工的育兒支持假,不僅大幅優於法規,長達18周的全薪育兒假,假別長度更勇冠獲獎企業之首。「親子天下友善家庭職場獎」由親子天下與天下雜誌合辦,評選標準包括組織文化與企業承諾、符合父母需求的措施、特色與創新性、成效指標等,自209間報名企業中評選出26家企業,獲獎率約12%。台灣雀巢獲選為外商食品業唯一得獎企業,以突破性別框架的「照顧者」概念,鼓勵員工不論男女都參與育兒,不限性別皆能申請18週和28天的全薪育兒支持假,獲評審盛讚:「是企業為照顧員工不斷與時俱進的最佳表現。」   台灣雀巢除了提供接軌國際人才的職涯發展,更持續觀察員工需求、改善政策配套作法,連續5年公司統計粗出生率遠超全國數字,2022年數據遠超全國平均達5.8倍(註1),積極照顧員工及家庭福祉的作為,不僅獲得外部獎項肯定,更達成連續4年產假後留任率達100%、育嬰留停回任率4年平均達95.5%的成績,拓展業務同時鞏固人才永續發展。 *註1:2022年台灣雀巢粗出生率達35.1 ‰,為全國粗出生率5.96 ‰ 的5.8倍,且自2018年起連續5年皆遠超全國數字。(雀巢粗出生率=當年度申請奶粉哺育政策的男女員工數/總員工數;全國粗出生率=活產數/總人口數) 全新參與式平台「雀巢永續巢食代」上線! 日常消費集點 共創下一代的微笑 台灣雀巢深耕在地,持續與價值鏈夥伴共學、共創、共好,於本(12)月推出「雀巢永續巢食代」全新參與式線上平台,透過日常消費集點轉換助力公益的機制,攜手累積「微笑點」點數,放大回饋社會的力量,共同助力公益。除持續投入長期深耕的社會永續專案: 「雀巢健康兒童計畫」及「雀巢1000天營養計畫」外,雀巢觀察當前台灣貧富差距拉大、貧富家庭支配金額差距逐年拉大,2022年高達6.15倍,10年來新高。14萬低收入家庭經濟拮据,在經濟弱勢家庭中,有一群處境更為辛苦的「小大人(兒少照顧者)」​。根據家扶基金會「2019弱勢兒少飲食營養調查」統計70.2% 弱勢兒少曾餓肚子,24.8%無法每天有固定三餐。當扶助家庭遭遇家人傷病時,有3成6的家庭需要兒少分擔照顧責任。在面對長期缺食及營養不均挑戰下,若遇寒暑長假,少了平日學校營養午餐的支持,小大人們在照顧自己與家人的飲食準備更加辛苦。   雀巢攜手最具規模、系統化追蹤強化扶助家庭親職能力的「家扶基金會」,結合自身優勢,以照顧0-99歲台灣家庭營養需求的完整產品線,長達12年健康兒童知識推廣的豐富底蘊及豐沛協力廠商資源,旨在彌平小大人的飲食營養缺口,展開長期扶助計畫。透過捐助符合小大人全家營養需求的好好食物箱,補充全年齡層最缺的三大營養素: 鈣質、維生素D 及膳食纖維,並加強成長孩童必須但容易缺乏,尤其是來源為紅肉、弱勢家庭可能更缺乏的鐵質,減輕小大人家庭長假備餐的壓力。除物資捐贈,雀巢更著力增能小大人。預計開設寒暑假營養營隊,賦能小大人所需的營養知識、並加強備餐料理自煮能力。同時舉辦不同職業的體驗營,以拓展認知及體驗,幫助小大人多元探索世界的不同面向,開啟其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及想像。   「雀巢永續巢食代」自本月起正式上線,只要加入雀巢官方LINE好友(「雀巢永續巢食代」官方LINE 帳號: https://lin.ee/YJnQWWT ),綁定載具,在消費雀巢產品即能自動累積「微笑點」,參與助力公益專案。台灣雀巢持續發揮食物的力量,推動BEST四大永續行動,期透過消費者合力參與,共同為台灣下一代打造更好的未來,一起好好吃、好好生活,承諾於2025年幫助25萬小孩健康長大。影片介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qky8HgUEE 關於雀巢 雀巢(Nestlé)是源自瑞士的國際食品龍頭,提供人們「優質食品、美好生活」(Good Food, Good Life)。雀巢旗下達2,000多個品牌,遍及全球逾180個國家,走入數十億人的日常生活。雀巢的品牌宗旨:發掘食物的力量,提升每個個體的生活品質,不論是當下還是未來。從全球到在地,雀巢以「永續」開展各項行動,深耕台灣40年,承諾持續推進BEST四大永續行動,包括: (1)     商業永續 (Business): 將世界級兼具營養及永續的產品及服務帶進台灣家庭,提升0-99歲全家人與毛小孩的生活品質。 (2)     環境永續 (Environment): 攜手在地價值鏈夥伴,全力推動食品包裝改革及台灣在地循環經濟。 (3)     社會永續 (Society): 針對社會缺口,運用雀巢營養、永續優勢,攜手利益關係人培育更健康的下一代。 (4)     人才永續 (Talent): 接軌國際化的職涯機會,培養台灣下一代年輕人。 欲知更多活動詳情,請上 雀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stleTW 或電洽客服專線0800-000-338   Contacts: 台灣雀巢企業公關副理 台灣雀巢企業溝通 暨永續發展負責人 陳品佑(Alex) 蔡惠蓮(Ivy)     (02) 6639-5673 / 0963-194-929 (02) 6639-9682 / 0936-769-277 alex.chen1@tw.nestle.com ivy.tsai@tw.nestle.com

文章來源 : 精緻公關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4329 加入收藏 :
十如舉辦十如仕x美團道路安全聯合推廣活動、2023中國 -- 東盟市長論壇及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青年專業人才SDG創新加速器計畫

積極推動城市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香港2023年11月28日 /美通社/ -- 11月20日至21日,溢達集團可持續發展園林十如作為三個特色活動的舉辦場地,助力十如仕x美團道路安全推廣活動、2023中國 — 東盟市長論壇和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青年專業人才 SDG 創新加速器計畫年終儀式成功舉辦,三項活動均致力於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一步落實。來自聯合國相關部門、各國政府和企業領袖們聚首一堂,探討如何共同建立更綠色、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的未來。十如,作為製造業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完美展現,進一步彰顯系列活動所創造的價值。 十如鳥瞰圖 十如代表了溢達集團努力締造的美好未來──經濟、自然環境以及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均能和諧共存。十如的英文名稱「 Integral 」,在數學上有著把點滴變化累積起來,積少成多的意義。十如展示了溢達集團在對於地球、人類和社區產生的積極影響方面的卓越追求和探索。作為紡織服裝產業開創性的發展模式,十如結合創新理念、優質就業、文化傳承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不僅展示了製造業與大自然可以和諧共存,更以實踐及成果推動企業智能化轉型,邁向中國智造。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十如對話」中,十如亦宣佈其在17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SDGs)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 十如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密切契合,並作為可持續發展相關會議、論壇和活動的有力推動者,為締造美好未來推動積極變革。 「安全出行 有型通勤」—— 十如仕與美團聯合倡導道路安全及可持續交通 11月20日,十如仕和美團以「安全出行,有型通勤」為主題,聯合舉辦道路安全推廣活動。雙方期望加強社會各界對道路安全的認識,以倡導安全出行和文明共享的可持續安全交通方式。 每年,全球有超過130萬人因交通事故而遇害。鑒於此,聯合國秘書長道路安全特使讓·托德先生強調道路安全和可持續交通是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石,他同時呼籲各方共同協作、實踐安全及可持續的出行方式,助力實現2030年將交通傷亡人數減半的全球目標。 這項聯名活動展現十如仕和美團共同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信念,以及對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十如仕營運總監蔡崴認為企業應秉承「以人為本」的發展策略,賦能員工,讓他們發揮潛能,貢獻社會蓬勃發展。此外,美團騎行安全事務管理中心負責人吳清猛強調憑藉六年超過300個城市運營實踐沉澱,美團逐步搭建起了共享騎行業務安全防控體系,他同時期望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帶動整個行業一起進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張發旺先生指出地質環境與交通安全有著密切的聯繫。該中心透過參與災害風險普查、強化防治措施、提升災害防治能力及提升工程防治水準等工作,著力建構公路地質安全防治的長效機制。桂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七星交警大隊的蘇展弘副大隊長亦通過交通安全講座,提升市民道路安全的意識,讓他們成為文明的交通參與者和踐行者。 2023中國 — 東盟市長論壇分論壇於十如召開 —— 推動智能製造 賦能產業升級 11月20日,2023中國 — 東盟市長論壇匯聚東盟各國政要及行業領袖,就「建設智慧生態城市,高質量推動創新發展」在桂林可持續發展園林十如舉辦分論壇,共話科技賦能,驅動可持續未來。 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表示,可持續的城市需要在協調經濟成長、社會包容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聯合國秘書長道路安全特使讓‧托德認為中國作為科技領袖,在解決複雜城市挑戰上可以作爲各個國家的榜樣。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認為各界在面對城市規劃及相關挑戰時應優先考慮道路安全,並採取創新的解決方案。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張發旺指出城市的高品質發展與進步離不開能源,創新綠色生態能源走廊建設才能為應對氣候挑戰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與會嘉賓均表示應推動各方進一步合作及創新突破以加速可持續發展進程。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青年專業人才SDG創新加速器計畫年終儀式在十如舉行 視青年為推動未來發展與創新的領袖 11月21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青年專業人才SDG創新加速器計畫年終結營儀式暨可持續加速站系列活動第二站在溢達可持續發展園林——十如成功舉行。 70多位來自聯合國、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地方政府、企業和媒體的代表出席了儀式,其中來自3家不同企業的6個團隊在活動現場對他們開發的創新解決方案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亞太區總代表劉萌在致辭中表示:「能夠緊跟時代變遷同時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在商業領域中變得越發重要甚至是核心。」與此同時,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亦表示「可持續發展目標正是關於打破常規的思考。」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介紹:「溢達早在2000年就作為參與企業之一,加入了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一直致力於充分發揮行業引領者的作用,號召更多志同道合的企業進行廣泛合作,助力和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早日實現。」同時,她鼓勵青年團隊「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敏於創新」,為更可持續的未來而奮鬥。 隨後,聯合國秘書長道路安全特使讓·托德為加速營2024年的活動揭幕。 講者呼籲企業關注青年發展,鼓勵更多青年人才努力開拓創新,共築更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 十如致力於匯聚來自不同領域的思想領袖,提供分享和交流可持續發展見解和實踐的平台。透過結合創新理念、優質就業、文化傳承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十如將繼續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攜手,為企業、社區、國家和地球締造更美好的未來。 十如仕x美團道路安全推廣活動 2023中國 — 東盟市長論壇 關於十如 十如位於風光旖旎的桂林,是溢達集團的可持續發展園林。它呈現了紡織服裝行業開創性的發展模式,結合創新理念、優質就業、文化傳承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不僅展示了製造業與大自然可以和諧共存,更以實踐及成果推動企業智能化轉型,邁向中國智造。 關於溢達集團 溢達集團創立於1978年,是全球領先的知識型創新企業。集團的願景是「勵志篤行 有所作為」,聚焦實現兩大目標:應對氣候變化和縮小貧富差距。多年來,溢達集團憑藉成功運營縱向一體化供應鏈所積累的專業智慧,以及創新實踐,為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踐經驗與先行典範,提升核心競爭力,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896 加入收藏 :
2025 年 4 月 16 日 (星期三) 農曆三月十九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