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記者林子霞台北報導】不值錢的煤炭,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成為眾人爭搶的鑽石,企業在減碳轉型的過程中,面對的挑戰與機遇,何嘗不是一場碳變鑽石的鍛造?在這場無法迴避的碳風暴中,卻有越減碳、營運績效越好的企業。它們以創新的思維、科技的力量將減碳轉化成經濟動能,每一步努力都在為企業的未來奠定「鑽石級」的基石,為全球永續發展貢獻閃耀光芒。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表示,在永續革命的時代,減碳已不再是成本負擔,而是企業價值的重塑機會。她提到,自三年前商業周刊啟動碳競爭力評比以來,看到台灣企業將減碳轉為優勢,創造第二、第三曲線的成長潛力。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表示,永續發展是國家希望工程的重要主軸,政府與企業在減碳與創新上的努力方向一致。她感謝商業周刊推動碳競爭力評比,展現台灣企業以創新方式,將減碳挑戰化為機會,成功達成永續與獲利雙贏的目標。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指出,減碳不僅是企業的責任,也是品牌塑造與競爭力提升的機會,國發會將與環境部合作設立「綠色成長基金」,投入百億資金支持新創與創新項目。此外,針對碳費制度,政府正制定優惠條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減碳計畫,協助企業在全球綠色轉型競爭中發光發亮。 連續3年蟬聯碳競爭力100強得獎企業,臺灣水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公司已在全球五大洲、13個國家和11個產業建立足跡,資產從2700億增至5900億,累計減碳超過1000萬噸,一路走來滿是荊棘,「台泥也證明可以在不傷害地球狀況下,創造更高度的文明,希望未來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大家一起減碳。」 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的和碩總經理鄧國彥,強調過去一年與供應商合作推動再生能源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在永續、綠能及減碳方面比去年進步50%,也期許未來每年能持續與各界攜手,共同推進永續發展。 在電腦及周邊設備產業的激烈競爭中,廣達總體表現、成長幅度及實質減碳幅度上均排名第一,廣達電腦永續發展中心處長蔣至剛表示,對獲得獎項深感榮幸。他指出,永續發展與減碳需要量化成果,這是一大挑戰,但同時也是機會。 聯發科在2023年透過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供應鏈影響力,實現減碳目標,減碳量相當於42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受獎代表永續辦公室副處長方陽輝表示,聯發科推動綠色設計,使產品單位耗電下降18%,減碳效益相當於8.8萬戶台灣家庭的年用電量。 聯華電子公共事務暨企業訊息副總經理郭臨伍表示,公司於1999年開始減碳工作,2014年完成台灣首筆碳權交易,並推動81項保育計畫。在2023年,聯電於範疇一與範疇二減碳達26%,並持續推動供應鏈減碳協助計畫。 緯創資通企業副總經理丘高玲表示,緯創致力於創新與永續發展,連續三年入選碳競爭力100強企業,公司於2023年提出科學減碳目標並獲得通過,短期目標為2030年實現營運活動碳中和,減少90%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放;長期目標為2050年全球價值鏈碳排放減少90%。 以施行內部碳定價,穩坐紡織纖維產業領頭羊的遠東新世紀行政總部總經理鄭澄宇表示,自1988年起投入循環經濟,生產再生聚酯原料,減少63%碳排放,並獲得供應商的高度肯定。 下午的「高峰論壇」則匯聚產官學界領袖探討減碳政策、供應鏈減碳策略及循環經濟等議題,為企業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商業周刊總編輯劉佩修指出,即便美國即將上任總統川普給人不重視ESG形象,但上任後碳稅壓力不會減少,美國國會已要求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2025年,全球將面臨低成長、低穩定與低利率的挑戰,減碳將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的關鍵競爭力。 遠東新世紀副總黃全億,點出遠東新世紀以創新材料驅動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他表示,自1988年開始推動寶特瓶回收,已經建構陸(寶特瓶)、海(海洋廢棄物)、空(衣物與電子材料)的回收體系,預估2030年成為全球PET回收領導者,實現50%綠色材料使用、50%綠色產品與減碳50%。 以翻砂高耗能傳產起家的勤美集團,董事長林廷芳回顧他自2016年開始啟動轉型循環經濟,停用銑鐵專注於回收鋼材,讓能源消耗降低74%,並透過AI技術,讓得料率由38%提升至70%。 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指出,金融業主要碳排來自範疇三,占比達到98.8%,如何減少融資放款客戶成為首要之急,因此玉山導入PCAF框架,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並協助中小企業達成減碳目標。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主任秘書劉怡焜表示,環境部刻正推動構建減碳供應鏈,積極邁向資源循環,期望到2030年減少143萬公噸碳排放,並創造3,700億元年產值。 「大家都以為我們是洗沐保養用品品牌,但今天我們要趁機正名,我們其實是農業」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表示,茶籽堂從苦茶油契作起步,到推動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的結合,選擇從源頭改變,減少塑膠使用並倡導可回收與再利用的理念。 商業周刊ESG總編輯管婺媛總結企業的分享的經驗,點出減碳前段班在於克服經營者的思維矛盾,看到獲利和永續間並非是衝突的,並非只有非黑即白的對立。挑戰看似不可顛覆的經營原則,就能矛盾堆找到黃金。
印度邦加魯魯2024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印度領先的 IT 基礎設施服務公司 Microland 榮獲 2023-24 年度印度軟件科技園區 ( STPI) Karnataka IT Export Awards 中的 Best Performance in High Growth in Exports – IT/ITES 獎項。這項表揚,彰顯出 Microland 在 STPI 下對印度卡納塔卡邦 (Karnataka) IT / 電子硬件公司的貢獻。 頒獎典禮於 2024 年 11 月 20 日舉行,是第 27 屆「Bengaluru Tech Summit」活動的一部分。 超過二十年來,STPI IT Export Awards 一直是科技界的卓越和影響力的象徵,表揚在 IT 和 ITES 出口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公司。 Microland 主席 Sam Mathew表示:「 我們很高興獲得 STPI 認可。Microland 致力於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務,我們每達成一個里程碑,Microland 都會提高標準。」 Microland 財務總監 Rajesh Kharidehal補充道:「獲得這個來自 STPI 的獎項是一項榮幸。在 Microland,我們不斷努力為我們的持份者提供價值,而這獎項是對我們為客戶工作的驗證。」 2024 年 8 月初,Microland 榮獲 Service Desk Institute (SDI) 頒發的 World Class 5 星級評級,是對其 IT 服務和營運支援質素的肯定。Microland 是全球第三間亦是印度首間獲得此榮譽的公司。Microland 也獲得 EcoVadis 的金級評級,強調其在環境和可持續採購方面的卓越表現,反映了其對高環境、社會和管治 (ESG) 標準的承諾。 今年較早時,Microland 第二次獲得「Great Place To Work®」認證為「Great Workplace」。 Microland 簡介 Microland 是一間總部位於印度本加盧魯的領先 IT 基礎設施服務和顧問公司,已獲 35 年實際業務成果,記錄良好。如今,隨著企業認識到網絡支持現代數碼系統的功能和效率,並支持創新,我們提供 AI、自動化操作和平台驅動解決方案等新一代技術,這些技術為全球組織提高營運卓越、敏捷性和生產力。我們超過 4,600 位專家的團隊,在亞洲、澳洲、歐洲、中東和北美洲 100 多個國家/地區提供服務。團隊在網路、雲端、數據中心、網路安全、服務管理、應用程式和自動化上,提供頂尖科技解決方案。Microland 的創新策略獲得領先業界分析師認可,並致力強力治理、環境可持續發展,並建立予各種人才發展的包容工作場所。當企業與 Microland 合作時,就是與最好的人才、技術和解決方案聯繫起來,創造無與倫比的價值。 有關更多資訊,請瀏覽 www.microland.com 聯絡方式:sobia.sahar@microland.com
66部動漫作品、18部遊戲作品摘得獎項 廈門2024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發掘原創力量,助力動漫遊戲產業發展。11月21日,2024年第十六屆廈門國際動漫節「金海豚獎」獲獎結果在廈門集美揭曉。本屆大賽包含動漫和遊戲兩個單元,經過激烈角逐,《茶啊二中》《長安三萬里》《熊出沒•逆轉時空》等66部動漫作品,以及18部遊戲作品摘得獎項。 作為廈門國際動漫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金海豚獎」動漫作品大賽歷經16年的積累,市場化、國際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升,已成為我國動漫作品大賽中獎金最高、影響面最廣的賽事之一,也是國內唯一受國際動畫協會認可的大賽。歷屆大賽所湧現出的優秀作品,如同璀璨繁星,點亮動漫遊戲產業新未來。 自2008年創辦以來,廈門國際動漫節始終弘揚主流價值,薈萃動漫遊戲行業成果,以「金海豚獎」權威賽事推動賽產一體發展,以系列主題論壇集聚業界大咖共探前沿方向,以商務大會促進產業交流交易和項目落地,不僅為優秀作品提供了創意傳遞和展示的機會,在融通產業資源、推動動漫遊戲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激勵優質原創動畫】 本屆「金海豚獎」動漫作品大賽自今年6月啟動以來,共收到來自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3370部參賽作品,經24位境內外專家評委的初評和終評,共評選出最佳影視動畫長片、最佳系列動畫片、最佳動畫短片、最佳漫畫等11個獎項,66部動漫作品分享130萬元獎金。 「『金海豚獎』動漫作品大賽已成為中國連續舉辦時間最長、國際化水平最高、評委級別最高的動漫畫綜合賽事。」頒獎儀式現場,國際動畫協會副主席李中秋對金海豚獎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廈門動漫產業與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這也恰符合當前泛動畫產業的發展趨勢。「在廈門國際動漫節的全球開闊視野下,廈門在全國率先打破了傳統動漫行業發展的格局,走出了一條信息技術開拓泛動畫產業的新路。」 手捧「金海豚」獎盃,「最佳影視動畫長片金獎」作品《茶啊二中》導演閻凱格外激動。他說,為完成《茶啊二中》動畫電影這張「答卷」,團隊一點一滴學習和摸索,前後歷時整整五年。「我們做動畫的初衷就是想不斷地為觀眾創造美好,把有想像力、有喜感的內容呈現給大家。此次獲獎,對我們團隊來說是很好的激勵,我們也將繼續努力,用好作品回報觀眾。」 【為遊戲企業搭台助跑】 本屆「金海豚獎」遊戲作品大賽設9個獎項,總獎金69萬。大賽共收到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388部作品,其中包含53所境內外高校的學生團隊作品。經評委評審,最終有18部遊戲作品獲獎。 來自上海的Spiral Up Games團隊創作的《動物迷城》《全網公敵2》分別榮獲「最佳遊戲金獎」「最佳遊戲銅獎」。Spiral Up Games商務經理吳楷文介紹說,《動物迷城》是一款復古的像素風遊戲,《全網公敵2》則是聚焦網絡安全題材的冒險題材遊戲。「我們覺得遊戲作為一種藝術,不僅要帶給玩家暢玩的爽快感,還要通過精彩的故事讓玩家有所感悟、有所收穫。」 吳楷文表示,Spiral Up Games是一支年輕的團隊,此次獲得「金海豚獎」,有助於團隊提升品牌美譽度。「我們也希望通過大賽平台,觸達更多國內遊戲開發者,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共話動畫創作新風向】 此次活動還為動漫遊戲創作者搭建交流平台。在主題分享環節,動漫資深從業者結合創作感悟,分享對動畫新技術、動漫與遊戲融合等熱點話題的思考。 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的過場動畫《聾》,採用定格動畫風格製作,給不少玩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聾》的導演翁劼介紹說,定格動畫擁有很強的風格性,不僅打造了驚艷的視覺效果,更有助於把玩家從遊戲體驗中「拉出來」,品味故事意涵。 聲影文化聯合創始人楊楨以「遊戲衍生動畫開發創作解析」為題分享觀點。他表示,遊戲重交互娛樂,動畫重內容表達,遊戲需要動畫來吸引和帶動新的用戶,進而「破圈」擴大IP影響力。同時,遊戲衍生動畫往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核,利於IP的塑造。 此外,玄機科技副總裁龔磊結合實例介紹AI如何賦能動畫製作;《凹凸世界》創始人高翔分享了對動畫IP內容拓展以及商業化變現的思考。 多國專家聚廈 探討遊戲行業國際合作機遇WN遊戲商務大會同步舉辦 作為廈門國際動漫節的配套活動,以「連接世界:遊戲的未來」為主題的WN遊戲商務大會於11月21日-22日舉行。這場全球知名遊戲行業B2B盛會,吸引來自全球近10個國家和地區的行業精英和專家參會,共同探討遊戲行業的國際合作機遇與挑戰。 一大亮點是,活動突出「金磚」特色,邀請來自俄羅斯、巴西、南非等金磚國家的遊戲企業參會,為廈門遊戲企業乘金磚合作東風、開拓海外市場搭建橋樑。 「廈門是『遊戲出海』的高地,不僅『走出去』的遊戲企業數量多,而且市場表現亮眼。」中國獨立遊戲聯盟創始人朱利輝說,遊戲出海熱潮湧動下,東南亞、金磚國家等新興市場呈現出巨大潛力,建議廈門遊戲企能把握機遇,加速「走出去」步伐。同時,廈門遊戲企業也可與海外遊戲企業合作,引進優質遊戲作品和人才,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活動現場,主辦方還特別為參會企業開闢展示區,展示內容涉及遊戲產品、發行運營、開發服務、推廣營銷、平台渠道以及IP合作等多個方面。 國際遊戲開發者協會(IGDA)的展位吸引不少本土遊戲企業關注。據國際遊戲開發者協會(IGDA)主席佐籐翔介紹,IGDA由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的一百多個遊戲孵化器和加速器組成,是助推遊戲初創企業成長的重要力量。「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結識更多廈門本土遊戲從業者,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商業化運營等方面的服務。」佐籐翔說。
台北2024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亞太威脅情資領導品牌 杜浦數位安全 TeamT5 榮獲國際顧問公司 Frost & Sullivan 頒發的「2024 年度臺灣最佳威脅情資公司」,連續第二年獲得殊榮。TeamT5 致力於提供深度和廣度兼具的亞太威脅情資,及易於操作的威脅情資平台-ThreatVision,獲得來自高科技業、金融業、政府單位等長期肯定與使用。 TeamT5 再度獲得國際肯定 連續獲獎彰顯杜浦數位安全 TeamT5 的持續創新與成長 TeamT5 專注威脅情資分析、提供端點防禦解決方案積極拓展全球市場,為企業與組織提供最新、最具行動指引的威脅情資,提升營運效率、強化資安韌性。 Frost & Sullivan 顧問 Georgia Edell 表示,TeamT5 擅長提供亞太區域攻擊族群的最新消息,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攻擊;使用者更可高度靈活地使用其威脅情資平台,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時獲得威脅情資分析團隊最有用的見解。TeamT5 的亮眼表現再次證明其在臺灣威脅情資的領導地位。 持續引領資安防禦,堅定邁向未來 TeamT5 創辦人暨執行長蔡松廷表示:「我們很榮幸再度獲得此獎項,公司的核心理念為『情資驅動資安防禦』,透過提供深度且精準的即時威脅情資,協助客戶打造資安韌性。近期也持續擴展威脅情資內容,推出暗網情資,為企業檢查機敏資料是否外洩、是否被罪犯利用,鞏固企業防禦面。」 威脅情資為資安防禦之本,更為企業防禦時時變化之資安威脅的關鍵。據此,TeamT5 為提升企業與組織防禦能量,今年更將擴大舉辦第二屆威脅分析師高峰會,為資安領域提供更具前瞻性、戰略性和實務性的威脅情資指引。高峰會由 TeamT5 威脅情資分析師團隊提出新年度資安威脅趨勢,並特別邀請多位國際頂尖專家,分析資安事件處理要點、探討最新資安防禦案例,確保企業在日益嚴峻的資安威脅環境中,能夠做到更加主動、有效的防範與應對。 活動亮點包含: 國際專家見解:聆聽來自各國頂尖專家的分享,獲得最新的資安趨勢與分析。 進階持續性攻擊(APT)與網路犯罪的最新攻擊手段:深入了解當前的威脅形勢,並了解有效的防禦措施。 應變資安威脅事件的策略:獲得實用的資安事件應變策略,有效應對不斷變化、演進的資安威脅。 更多演講題目與活動售票連結請至活動專頁:https://tas2024.teamt5.org/ 關於 Frost & Sullivan 「年度最佳公司獎」 Frost & Sullivan 為國際頂尖顧問公司,「年度最佳公司獎」(Company of the Year Award)為其年度大獎,旨在表彰在各區域在領導力、技術創新、客戶服務等取得傑出成就和卓越表現的公司。該獎項的評選過程通過深度訪談、分析和廣泛的次級資料研究法來進行,以比較市場競爭者並衡量其績效,並選出產業領域的最佳實踐者。 關於 TeamT5 杜浦數位安全 TeamT5 專精網路威脅研究,提供端點偵測與回應(EDR)解決方案。協助美日臺大型企業有效保護商業機密文件,營運不受網路攻擊影響。更獲得日本三大巨頭投資,包含日本最大創投 JAFCO 集富集團、日本最大跨國企業並在全球皆有商業投資的 ITOCHU 伊藤忠商事,與日本最大資安解决方案提供商 MACNICA。 團隊具備超過20年的惡意程式與進階持續性威脅(APT)的經驗,基於地緣和語言優勢,有效掌握亞太地區的駭客攻擊,更經常受邀參加世界級資安會議、發表研究成果。 Frost & Sullivan - 得獎名單:連結 下載TeamT5獲得臺灣最佳威脅情資公司之Frost & Sullivan分析師報告:連結。
與COP29大會「攜手共創綠色世界」的主題一致,萬華重點推出全球首創智能綜合熱能技術、氯化氫(HCl)氧化循環技術,以及聚氨酯泡沫化學與物理回收技術等。 阿塞拜疆巴庫2024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萬華化學(Wanhua Chemical)(「萬華」或「該公司」,600309.SS)在11月11至22日阿塞拜疆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上展示了多項創新的可持續轉型模式和技術應用。這些創新成果為能源、化工、家電及工業園區等多個行業的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全新思路。該公司還與行業組織合作積極應對常見環境污染與全球變暖等發展挑戰。 萬華化學董事長廖增太表示:「秉承『化學,讓生活更美好』的使命,萬華化學致力於通過化學的力量,在推動自身變革的同時,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助力可持續發展未來。」 萬華的技術創新:倡導零碳未來 ——利用廢熱:降低能耗與碳排放 萬華化學-河海綜合智慧能源項目推出全球首創的智能綜合熱能技術,提高能效,減少碳排放。利用波紋板吸收式熱泵、離心熱泵及機械蒸汽再壓縮(MVR)等先進技術,該系統通過回收煙台工業園的低溫廢熱,為生產工藝提供高品質熱能,並為冬季城市供暖提供清潔能源。通過有效利用低溫廢熱,該方法支持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降低排放並提高空氣質量。2023年,該項目實現了為1000萬平方米的居民區供暖的目標,預計全面投產後每年可減少煤炭使用260萬噸,供暖面積達到6400萬平方米,具備更大規模的采用和推廣能力。 ——采用循環創新:減少范圍1和范圍2的碳排放 萬華的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技術通過廢水回收工藝處理高濃度胺廢鹽水,每年減少鹽水排放300萬噸,碳排放量減少14萬噸。此外,氯化氫氧化循環技術將HCl轉化為高純氯,用於MDI生產,每噸氯的耗電量從1250 kWh降至245 kWh,每年節電7.1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約70萬噸。 ——推動材料全生命周期回收 聚碳酸酯(PC)和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TPU)已經建立了回收方法,但超過78%的廢塑料仍無法回收。僅在家用電器領域,每年就有超過500萬噸聚氨酯泡沫被焚燒或填埋,造成污染。萬華突破性的聚氨酯泡沫醇解技術,可回收高達30%的多元醇,並保證產品性能不受損失。該技術受到眾多全球品牌的關注,願意在這項創新方面開展合作。 在當今快節奏的世界中,萬華功能強大、持續的環保創新已廣泛服務於全球市場: 使用無甲醛MDI膠粘劑的家具與慢回彈聚氨酯材料提升居住品質。 尼龍-12、HDI型TPU、生物基TPU等材料助力運動裝備更加舒適。 萬華在高性能光學材料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為家用電器、電子、汽車和照明等行業提供高折射聚碳酸酯(PC)、光導PC、光學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MS、環烯烴共聚物(COC)和環烯烴聚合物(COP)等解決方案。 高純度玫瑰醇及薄荷醇帶來優質香氛體驗。 聚砜、PC、PVC和TPU等醫用級材料,滿足醫療器械的性能要求。 萬華的可持續材料支持節能建築、低碳出行,並通過營養化學品和無甲醛產品改善生活。 獲取萬華化學的更多創新和可持續實踐,請訪問: https://www.whchem.com/
香港2024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近年來,人工智能(AI)與機器人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日益深入,顯著推動了醫療科技的創新與變革。業界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將這些前沿技術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更好輔助醫生診療,並提升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率。11月22日至23日,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簡稱CAIR)在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香港具身智能醫療科技論壇(CREATE Symposium)。本屆論壇匯聚了國際專家學者、臨床醫生及醫療器械研發者,圍繞醫療科技的最新突破與未來趨勢展開深入討論,促進學術研究、產業創新與臨床應用的跨界融合,共同推動AI與機器人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創新實踐。 論壇為期兩天,議程豐富,內容緊湊。繼首日精彩活動後,CREATE Symposium第二天的議程亦精彩紛呈,10多位領域專家就人工智能在醫療器械創新與臨床實踐中的發展進行了深入分享。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CAIR教授雷震在致歡迎辭中表示:「CAIR致力於成為科學與科技創新的國際研發基地,推動AI研究和智慧設計,匯聚全球人才與技術,助力香港成為智能技術創新的國際高地。」京港人才交流中心總經理高昌林先生則代表支持機構在致辭中,強調此次論壇為國際學術界、產業界與醫療界搭建了高端對話平台,推動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前沿探索與應用。 從探索到實踐,AI赋能醫療新未來 上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創始院長沈定剛教授在演講中談到,人工智能正通過多模態數據的整合(如影像、病理、基因等),推動醫療診斷與治療的標準化和智能化進程。他指出,AI在提升醫療效率、優化資源分配以及改善患者康復效果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並分享了其團隊在影像增強、低磁場成像及全流程癌症診斷等領域的創新成果。 在手術領域,具身智能技術正逐步滲透到微創手術和手術機器人中,幫助醫生實現更高精度、更低風險的手術輔助。CAIR主任劉宏斌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目標是增強而非取代人類,為醫生提供「超人」能力。他還描繪了未來智能手術室的願景——醫生與機器人無縫互動、共同協作,打造更高效和安全的手術環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執行院長周少華教授則強調,通用和基礎模型正成為醫療影像AI的核心,通過「一次訓練,多任務應用」的方式應對數據稀缺和任務複雜的挑戰。他認為,多模態數據融合及生成與判別模型的結合將成為未來的關鍵,為臨床應用和患者健康預測提供突破性支持。 多位專家學者在論壇第二日分享了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案例,包括:青島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永健;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竇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武忠教授;威爾斯親王醫院門診心臟病科主任、醫學與治療學副顧問甘嘉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主任醫師杜磊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廖槐;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栗世方;江蘇麥格思頻儀器有限公司CTO王華。他們的分享涵蓋了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廣泛領域,展示了AI技術如何深度賦能醫療行業。 當日下午,與會嘉賓參觀了CAIR展廳,了解多項科研成果,包括CARES Copilot 2.0、具身智能超聲機器人、增強現實醫療機器人、增強現實導航、醫學影像增強技術、實時手術數字孿生系統、柔性微創手術機器人等。參觀期間,與會者從解決臨床痛點與市場產業化等多角度展開了深入交流。隨後,部分嘉賓參加了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心肺外科與重症監護領域應用的閉門研討會。 此外,論壇首日主辦方還特別安排了40多位香港青年學者參觀CAIR展廳,並與科研團隊進行午餐交流。許多來賓對CAIR的科研成果和團隊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期待未來能以不同方式參與其中。 本屆「香港具身智能醫療科技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促進了具身智能醫療科技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產業合作,更為全球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跨領域、跨國界的創新對話平台。論壇通過匯聚行業精英、分享前沿成果、探討未來趨勢,有效推動了具身智能醫療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展望未來,隨著具身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潛力將進一步釋放。CAIR將繼續致力於促進科技創新,為人類健康福祉與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關於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是中央批准的內地在港設立的首個國家級科研機構,也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科研機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CAIR)是其下設兩家中心之一。CAIR圍繞多模態AI手術大模型、具身智能醫療機器人、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其目標是打造香港人工智能品牌,建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醫療科技與生命健康等創新應用的國際創新高地。 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敬請瀏覽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香港院AI與機器人中心」,或中心官網:https://www.cair-cas.org.hk。
成果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