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多元」新聞搜尋結果, 共 7633 篇 ,以下為 649 - 672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Supermicro擴大企業級AI產品組合,推出超過百款GPU最佳化系統,支援即將發布的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和NVIDIA H200 NVL平台

Supermicro PCIe GPU系統產品陣容升級,具有廣泛多元機型,可透過擴充機組以滿足最嚴苛的資料中心需求。從搭載最高10個雙倍寬度GPU的機型,到低功耗智慧邊緣系統,這些產品陣容提供最大化靈活性和最佳化設計,支援企業級AI LLM推論工作負載 加州聖荷西2025年3月24日 /美通社/ -- Supermicro, Inc.(NASDAQ:SMCI)作為AI/ML、高效能運算、雲端、儲存和5G/邊緣領域的全方位IT解決方案供應商,宣布推出一系列工作負載最佳化GPU伺服器和工作站,可支援全新NVIDIA RTX PROTM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GPU。Supermicro具廣泛機型的伺服器系列專為NVIDIA Blackwell PCIe GPU最佳化,助力更多企業透過加速型運算支援LLM推論與微調、代理式AI、視覺化、圖形和渲染,以及虛擬化等應用。Supermicro多款GPU最佳化系統經NVIDIA認證,確保對NVIDIA AI Enterprise的支援與相容,可簡化製造生產類AI的開發和部署流程。 Supermicro總裁暨執行長梁見後表示:「Supermicro憑藉多元應用最佳化GPU伺服器產品組合領先業界,並能以極短交貨時間實現各類企業環境的部署。而我們產品對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GPU的支援,提供了全新境界的效能和靈活性,助力客戶部署最新加速運算技術,並涵蓋從資料中心到智慧邊緣應用等多種領域。Supermicro豐富的PCIe GPU最佳化產品系列也支援NVIDIA H200 NVL GPU的2路及4路 NVIDIA NVLink™配置,能使當今最先進AI模型的推論效能最大化,並可為高效能運算工作負載進行加速。」 欲瞭解更多資訊,請瀏覽:https://www.supermicro.com/en/accelerators/nvidia/pcie-gpu。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是一款通用型GPU,針對AI和圖形工作負載效能最佳化。相較於前一代的NVIDIA L40S,此GPU效能得到大幅強化,包括更快的GDDR7記憶體與2倍記憶體容量,並具有PCIe 5.0介面,可使GPU與CPU間的通訊更快速。同時,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也具備全新多執行個體 GPU(MIG)性能,可將單一GPU資源分享給最多4個完全隔離的執行個體。此外,Supermicro的GPU最佳化系統可支援NVIDIA SuperNIC,例如NVIDIA BlueField®-3和NVIDIA ConnectX®-8,可透過NVIDIA Quantum InfiniBand和NVIDIA Spectrum Ethernet實現最佳基礎架構擴充及GPU叢集效能。 NVIDIA企業平台副總裁Bob Pette表示:「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是專為AI和視覺運算打造的終極資料中心GPU,可為最嚴苛的工作負載提供空前加速效能。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進一步擴大了Supermicro 的豐富NVIDIA加速型系統陣容,可為幾乎所有類型的AI開發和推論工作負載進行加速。」 除了企業級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精選的Supermicro工作站也將支援全新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工作站版和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Max-Q工作站版,而這些最強大的專業級GPU適用於AI處理與開發、3D渲染、媒體和內容創作等工作負載。 支援新型GPU的Supermicro系統產品系列如下: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伺服器版 5U PCIe GPU — 具高靈活度及散熱設計最佳化架構,可於單一氣冷式機箱內支援最高10顆GPU。此系列系統具有雙路CPU和PCIe 5.0擴充,可實現高速連接。適用的工作負載包括AI推論與微調、3D 渲染、數位分身、科學模擬和雲端遊戲。 NVIDIA MGX™ — 此GPU最佳化系統是基於NVIDIA模組化參考設計,可在2U機型內搭載最高4顆GPU或在4U機型內搭載8顆GPU,適用於工業自動化、科學建模、高效能運算和AI推論等應用。 3U邊緣最佳化PCIe GPU — 具有緊湊機體外型,適用於邊緣資料中心部署,每系統最高支援8個雙倍寬度GPU或19個單寬GPU。適用的工作負載包括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科學建模和邊緣AI推論。 SuperBlade® — 具備密度最佳化的高能效多節點架構,可實現最大機架密度,並能讓每機架容納最高120個GPU。 機架式工作站 — 以機架式機型提供工作站效能與靈活性,具有高密度和高安全性,可滿足組織對集中化資源運用的需求。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工作站版和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Max-Q工作站版 直立式工作站 — 一系列桌上和桌下機型,專為AI、3D媒體和模擬應用所設計,是AI開發者、創意工作室、教育機構、外地辦事處和實驗室的理想選擇。 Supermicro GPU for Enterprise AI 支援H200/H100 NVL、L40S、L4等其他市場上現有的GPU: 4U GPU最佳化 — 最高可搭載10個雙倍寬度GPU,並可搭配單根(Single Root)和雙根(Dual Root)組態配置。而直立式的GPU伺服器則可支援最高4個雙倍寬度GPU。 1U和2U MGX™ — 此緊湊型GPU最佳化系統是基於NVIDIA模組化參考設計,可支援最高4個雙倍寬度GPU。 1U和2U機架式平台 — 包括具備旗艦級效能的Hyper和Hyper-E,以及針對雲端資料中心最佳化的CloudDC,可支援最高4個雙倍寬度GPU或8個單寬GPU。 多處理器 — 具有4和8插槽架構,可最大化記憶體和I/O密度,並能在2U機箱內支援最高2個雙倍寬度GPU,以及在6U機箱內支援最高12個雙倍寬度GPU。 邊緣系統 — 緊湊式箱型電腦(Box PC),可支援1個雙倍寬度GPU或2個單寬GPU。 關於Super Micro Computer, Inc. Supermicro(納斯達克股票代碼:SMCI)為應用最佳化全方位IT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Supermicro的成立據點及營運中心位於美國加州聖荷西,致力為企業、雲端、AI和5G電信/邊緣IT基礎架構提供領先市場的創新技術。我們是全方位IT解決方案製造商,提供伺服器、AI、儲存、物聯網、交換器系統、軟體及支援服務。Supermicro的主機板、電源和機箱設計專業進一步推動了我們的發展與產品生產,為全球客戶實現了從雲端到邊緣的下一代創新。我們的產品皆由企業內部團隊設計及製造(在美國、亞洲及荷蘭),透過全球化營運實現極佳的規模與效率,並藉營運最佳化降低總體擁有成本(TCO),以及經由綠色運算技術減少環境衝擊。屢獲殊榮的Server Building Block Solutions®產品組合,讓客戶可以自由選擇這些具高度彈性、可重複使用且極為多元的建構式組合系統,我們支援各種外形尺寸、處理器、記憶體、GPU、儲存、網路、電源和散熱解決方案(空調、自然氣冷或液冷),因此能為客戶的工作負載與應用提供最佳的效能。 Supermicro、Server Building Block Solutions和We Keep IT Green皆為Super Micro Computer, Inc. 的商標和/或註冊商標。 所有其他品牌、名稱和商標皆為其各自所有者之財產。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660 加入收藏 :
社工訓練營全員集結!【尬電社工】蓄勢待發迎戰4月1日

記者 龔怡芳 / 採訪報導 每年3月,全球社會工作領域迎來屬於社工的重要時刻。響應3月第三個星期二的「國際社工日」,花蓮縣政府將於114年3月18日,特別舉辦「114年花蓮縣社工日-尬電社工‧絕競求生」訓練營,邀請來自全縣22個社福單位的社工專業人員齊聚花蓮吉安國小活動中心,一起備戰電競主題競賽,為即將到來的社工日活動暖身。 此次訓練營選在國際社工日當天舉辦,別具象徵意義。活動內容以提升參賽社工的團隊合作與應變能力為目標,規劃Nintendo Switch電競器材操作課程、《瑪利歐賽車8 豪華版》與《Nintendo Switch運動》的比賽規則講解及模擬賽事,期望透過「動手實操」與「現場實戰演練」的過程,為參加社工日正式賽事的選手做好充分準備。 花蓮縣政府社會處表示,為讓今年的社工日注入更多活力與創新,114年特別以「電競」作為主題,呼應現代社工面對高壓與挑戰下仍能突破重圍的特質,正如同電競場上的選手,不僅需要個人技術,更需仰賴團隊合作,才能走到最後。 活動的重頭戲,將於114年4月1日,也就是台灣社工日前一天,正式登場。今年社工日主題為「尬電社工,絕競求生」,藉由一系列結合娛樂與專業的活動,展現社工的多元樣貌,包含社工限定電競賽事、團體娛樂賽、遊戲體驗區、拍照打卡及抽獎活動等,邀請社工夥伴在緊湊的工作日常中釋放壓力,也讓民眾從中一窺社工專業的另一面。 本次參與賽事選手主要來自全縣22個不同單位的社工,遍布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包括家暴防治、脆弱家庭服務、原住民家庭支持、青少年輔導、兒童保護、心理健康促進等,社工早已融入你我日常,卻常常因低調的性格與繁重的工作量,鮮少被看見。 社會處指出,目前花蓮縣共有超過800位專職社會工作人員,他們是花蓮這座城市背後最堅實的守護力量。 社會處表示:「社工的價值不僅存在於個案服務中,更多時候,他們是災害發生時最先到場的支援者,是受暴者最信任的傾聽者,也是社區弱勢家庭背後最溫柔的靠山。我們希望藉由訓練營與社工日的系列活動,讓更多人看見社工的多元角色。」 社會處也呼籲,民眾或許未必每天與社工直接接觸,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社工服務網絡的守護。從實物銀行物資的補給、長輩的社區據點、身障者的輔具服務,到婦女喘息課程與青少年輔導,每一項服務背後,都有社工默默地為社會安全網付出。 114年花蓮社工日系列活動,不僅是屬於社工的節日,也是讓社會重新認識社工專業與溫度的好機會。花蓮縣政府誠摯邀請民眾一同參與,共同向這群守護社會的無名英雄致敬。

文章來源 : 吉強創意實業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588 加入收藏 :
「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創教育大平台 建構全民阻詐防護網 姚木川:AI科技金融與各行業發展相關!

「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於小龍年正式成立!隨著日常生活中,金融詐騙手法日趨多樣,防不勝防,AI技術儼然成為金融安全的一道新防線。站在防治詐騙的第一線,金融機構與相關產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僅需保護客戶資產,還需符合法規要求。「AI金融科技協會」延續金融創新與普惠金融理念,日前,(3月21日)攜手近國內20家機構,共創產學教育大平台,成立「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擁抱全球金融趨勢:數位轉型,進而有效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旨在希望透過生成式AI技術,結合金融素養教育,協助全民提升防詐意識,回歸教育社會面,從根基積極著手進行,進而強化台灣的金融安全環境。AI金融科技協會於上週五(3月21日)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辦理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成立暨聯盟夥伴記者會,活動現場貴賓雲集,產官學界重要代表見證致詞,東吳大學詹乾隆校長、國發會詹方冠副主委、金管會林羲聖處長、工總呂正華秘書長、創投公會副理事長暨台新創投林宇聲總經理與立法院黃珊珊財政委員到場致詞。 東吳大學校長詹乾隆表示,教育界對AI教育發展高度關注,東吳大學長期投入AI領域研究與應用,2018年成立「人工智慧應用研究中心」、「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東吳大學也是「AI金融科技協會」的創始會員,持續強化學術與產業連結,全方位協助學生迎接AI時代的挑戰。 聯盟成立的活動現場並提供「2025 AI金融科技白皮書」,希冀台灣的政策法規能持續驅動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白皮書探討的議題深入淺出,從AI技術打造聊天機器人節省8.26億小時的客服互動時間、綠色金融授信保證與金融去中心化,等金融科技創新所面對的相關挑戰與革新。 二十家產學機構攜手合作   打造教育大平台 「各行各業都離不開AI!金融與各行各業息息相關,AI科技金融亦與各業高度相關,我們將高中和大學教育與產業串聯在一起,建構產學教育大平台。金管會也期許我們的學院進入國中。」理事長姚木川笑著表示,創新學院將與企業合作,提供實習機會與專案開發,協助學員在實作中累積經驗,縮短學用之間的落差,促進台灣AI金融科技產業發展。 AI與金融科技的結合不僅是技術升級,也重新型塑產業,全球金融的創新網絡(GFIN)強調AI對金融業的重要性,在國內積極調整法規架構,以積極支持金融機構導入AI技術。數位發展部與金管會共同推動的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已分為四個專門小組,聚焦在法規調適、產業應用與生態圈擴展,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正是這場變革的重要助力。 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提到,數位轉型已是全球金融產業的重要趨勢,台灣應積極擁抱AI科技,提升競爭力 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聯盟成員包括五所大學(台北大學、東吳大學、世新大學、開南大學、臺北商業大學)、三所高中(開南高中、徐匯中學、成淵高中)以及十多家產業機構(臺灣中小企業銀行、錠嵂保經、研勤科技、普匯金融、阿爾發機器人、愛吠的狗、三普旅遊集團、遠一律師事務所、何文雄律師事務所、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共同推動AI科技及金融素養教育,形成堅強的產學聯盟合作平台。 東吳大學攜手AI金融科技協會成立「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與多所大專、高中及產業合作,共同打造產學教育平台,助百工百業AI轉型。 學院表示,課程將提供不同層次的內訓與實作工作坊,從基礎培訓、進階實戰課程到針對銀行、保險、證券等產業的專屬AI策略,透過這些訓練,企業將能在AI時代強化競爭力,確保業務與監管要求同步發展,加速金融機構的數位轉型,並落實金融永續的確切做法。 聯盟組織架構涵蓋產品開發、法規調適、人才培育委員、課程規劃、財管與市場營運。 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培育具備金融科技與AI數位轉型專業人才,協助政府及企業迎接未來科技挑戰。學院將透過跨界合作,整合學術研究、產業實務及科技應用,提供專業課程、研討會及實務訓練,內容涵蓋AI風險管理、區塊鏈金融應用、AI智能投資、大數據金融分析等前沿領域,由業界專家學者擔任講師,確保學員掌握最新知識趨勢與技能。 提供內訓與工作坊  促進金融機構數位轉型   事實上,AI對金融相關產業影響甚鉅,學院的目標在於與產官學共同協力,並加快金融機構內部AI技能培訓,以適應新興商業模式的挑戰。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分析,生成式AI(如ChatGPT、Claude、Gemini)與深層式AI正在重塑金融服務的運作方式,涵蓋以下關鍵領域:其一,數據分析與金融決策;其二,擴充金融生活生態圈,其三,AI提升金融業務生產力。 金融機構內部的數位轉型日益重要,速度日益趨於快速,金融機構的AI內訓需求部分,目前AI相關法規已鬆綁,首要面臨的重大現況則是:「企業是否準備好迎接變革?」依據協會與學院的分析,AI技術的導入,不僅關乎技術層面,更觸及從業人員的再培訓和百工百業的適應力。從金融與保險從業人員人才培育的角度出發,不僅應需跟上趨勢,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更將提供不同層面的內訓與實作工作坊,涵蓋以下三大範疇: 第一、基礎培訓:AI在金融科技的核心應用、國內外法規適應指南。 第二、進階實戰課程:深層式AI用於風險管理與反詐欺的監測。 第三、產業專屬AI策略:涵蓋銀行、券商、保險與金融科技(Fin Tech)實務落地相關應用。 銀行相關機構應利用生成式AI提升客戶服務和信用風險分析;證券業者,透過AI驅動量化交易策略和市場情緒分析,同時積極教育民眾理解熟稔量化交易策略;保險業者,運用AI自動化服務,提供承保與理賠處理,並有效降低詐欺等風險;金融科技業者(FinTech)涵蓋多元面向,運用AI有效提高產品創新服務並因應合規監管。 學院表示,透過這些訓練,企業將能在AI時代強化競爭力,確保業務與監管要求同步發展,並加速金融機構的數位轉型。 AI協助防範詐騙   金融防詐人才培育刻不容緩 面對AI深偽(Deepfake)與自動化詐騙機器人等新型詐騙手法,「AI金融科技創新學院」致力培育具備AI素養的金融防詐人才。學院已與徐匯高中、開南高中等教育機構合作,在高中課程中導入AI與金融防詐教育,並規劃未來擴展至更多學校及社會培訓課程,讓全民具備基本金融防護力,降低詐騙風險。 學院講師透過生成式AI的互動模式,帶領學生模擬詐騙情境,提升警覺性與防範意識。例如,學生在遇到可疑金融訊息時,可透過ChatGPT判斷真偽,並在決策前後進行核實,有效提升金融決策的準確性與安全性。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AI技術的應用價值,也為未來應對AI詐騙挑戰奠定基礎。學院的願景是透過教育與培訓,讓全民具備數位金融時代的防詐能力,共同打造更安全的金融環境。 AI與金融科技創新教育,由金融素養、生成式AI與跨界合作著手。 學院表示,運用生成式AI技術,結合金融素養教育,提升全民防詐意識,強化台灣金融安全環境。學院以「手作學習」為核心,強調「做中學、學中挫、挫中改、成就真善美」,讓學員在實踐中成長,培養具備實際應用能力的金融科技人才。目標受眾涵蓋高中生、大學生、社會人士及金融專業人士,透過多元課程促進AI與金融跨域融合,提升數位金融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更將持續拓展合作夥伴,包括不限於政府及海內外機構,攜手深化金融科技應用,運用AI科技協助打詐防騙,讓AI金融科技真正走入民間及企業,為台灣政府及產業帶來新動能,同時協助年輕世代建立正確的財務觀念與防詐意識。

文章來源 : 卓越創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394 加入收藏 :
第十二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頒獎典禮暨精選作品放映

《泥鯭的》成大贏家奪四項大獎 mue、歌莉雅、泥鯭@RubberBand、黃妍分膺男、女主角金獎 香港2025年3月24日 /美通社/ -- 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資助,香港互動市務商會舉辦的第十二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 (音樂篇)  (下稱「創+作」) ,日前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2舉行頒獎典禮暨精選作品放映。頒獎典禮上除了頒發27個獎項予第十二屆支援計劃下的得獎者外,亦即場放映今屆精選作品。 「創+作」自2013年推出以來,一直以來有賴不同合作夥伴的大力支援,及各製作團隊的出色表現,第十二屆「創+作」共有31 部作品參與競逐初創企業組及專業組各大獎項,參賽作品均展現了高超的專業水準以及卓越的創意和技術,獲得了評審團的高度評價。今屆初創企業組「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金獎,是由陳芷君執導、何佩主演的《刺⿃》奪得; 而賴永昌執導、泥鯭@RubberBand主演的《泥鯭的》則贏得專業組「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金獎。與此同時,mue、歌莉雅、泥鯭@RubberBand、黃妍分別於初創企業組及專業組贏得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金獎。  「創+作」昂然踏入第十二屆,為隆重其事,大會特別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 劉震先生, JP 擔任主禮嘉賓,聯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文創產業助理專員曹黎淑霞女士、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 方保僑先生及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總裁 馮添枝先生,BBS等嘉賓出席,與一眾參與今屆「創+作」的本地廣告製作公司、導演、本地人氣歌手及組合親身出席頒獎典禮, 見證各獎項得主的誕生。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先生在頒獎典禮上致辭時,恭賀各得獎製作團隊,同時亦祝賀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再一次成功舉辦「創+作」。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方保僑先生先生致辭時感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全力支持及資助「創+作」,透過這項業界盛事培養更多本地的導演和編劇人才,亦為歌手提供參與幕前演出機會。 初創企業組 《刺鳥》以出色攝影技術贏得初創組「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金獎 由森霖映像製作、陳芷君執導,何佩主演的《刺⿃》在初創企業組奪得「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金獎及「最佳微電影攝影獎」。評審讚賞作品節奏整體自然流暢,角色關係深刻而不矯揉造作。攝影指導譚樂謙亦能夠掌握演員的呼吸,讓觀眾能夠透過鏡頭,感受到作品充分展現的豐富情感,此技巧可謂高且少見,值得一奪攝影獎項。 mue演技自然流露 憑藉《Hear I Stay》摘下「最佳微電影男主角」金獎 「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銀獎則由Adtitude Creative製作,吳思穎執導,mue主演的《Hear I Stay》奪得,評審認為故事概念新穎而不俗套,此為較少從傳統故事中所看到,角色關係設計亦能夠充分表達角色內心世界。評審欣賞男主角mue為角色所下的功夫,認為他的演出自然不做作,表現恰到好處,演技優秀。mue 亦憑藉是次演出奪得初創企業組「最佳微電影男主角」金獎。 《文字調查所》以新穎主題勇奪三個獎項與《柴灣電影會》雙雙摘下「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銅獎 今屆初創企業組有兩套作品同時被評為「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銅獎,其中由Woodenswing Production製作,楊早苗執導,張崇德主演的《文字調查所》奪得「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銅獎外,亦獲得初創企業組另外兩個獎項,包括「最佳微電影男主角」銀獎、以及「最佳微電影美術指導獎」。評審認為戲中概念有趣,角色之間的溝通設定亦頗為新穎。而張崇德的角色揉合作家與父親的雙重身分,他的演出恰如其分,充分展現出角色勢利感覺。而美術指導黃希晴亦巧妙控制顏色美學,電影全片色調一致之餘,亦精準拿捏戲中科幻與現實之間的平衡。 而「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銅獎另一得主,則由有文有路製作,丁健峰執導,CHARMING WAY主演的《柴灣電影會》奪得,評審欣賞電影主題扣緊香港本土情懷,與時代背景掛鉤的同時,能讓觀眾能夠感受濃厚人情味,有所共鳴。 歌莉雅憑藉出色演技獲評審高度嘉許 摘下「最佳微電影女主角」金獎 今屆初創企業組「最佳微電影女主角」金獎由優本製作室有限公司製作,劉詠敏執導,《天生是女人》的歌莉雅奪得。多位評審指出該戲中角色情緒難度高,而她成功呈現女司機與母親身分之間的失衡狀態,卻又從中保持理智的感覺,演出能夠展現角色的蛻變之餘,亦成功觸動觀眾情緒,評審亦特別提及是次作品能夠展現她歷年來的進步,值得嘉許。《天生是女人》同時獲得觀眾的喜愛,成為初創企業組的「最受歡迎微電影獎」得主。 銀獎得主則由廖嘉敏奪得,評審認為她在Kangaroll Creative製作,林祖兒執導的《指南出沒注意》中跳出固有形象,演出淘氣調皮角色,表現生動有趣。帶有跳脫玩味的故事情節亦令《指南出沒注意》奪得「最佳微電影編劇獎」。 至於「最佳微電影女主角」銅獎得主則由唐浩嘉奪得,評審認為在游目映畫製作,唐浩賢執導的《風和日麗》中,她的角色切換自如,演出能夠讓觀眾清楚看見母親與女兒之間的分別,令人印象深刻。 初創企業組「最佳微電影男主角」銅獎由謝高晉憑藉群菁有限公司製作,張浩霆執導的《方法演技》奪得,評審認為他為演出拋棄包袱,喜感自然流露。 專業組 《泥鯭的》整體表現出色 勇奪四項大獎 成爲專業組大贏家泥鯭@RubberBand 演技入型入格 獲「最佳微電影男主角」金獎 由未完待續製作,賴永昌執導,泥鯭@RubberBand主演的《泥鯭的》在今屆專業組別收穫豐碩,一共奪得四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金獎。評審高度評價電影的人物設定連貫,故事完整且生動有趣,亦讓歌手能夠有充分的發揮空間。評審認為電影故事結構十分完整,人物成長曲線突出,每個角色設計上亦頗為獨立,令人印象深刻,亦為本片編劇賴永昌、許一雄帶來「最佳微電影編劇獎」。泥鯭@RubberBand於電影中完美呈現一位中年的士司機,角色入型入格,是次演出讓他獲得「最佳微電影男主角」金獎,實至名歸。該作品亦同時獲觀眾投選為專業組「最受歡迎微電影獎」得主。 《夜光》獲頒三個獎項DEZ 余宗遙 摘下「最佳微電影男主角獎」銅獎 「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銀獎則由LA VENE STUDIO LTD製作,蘇明、吳宇峰執導,DEZ 余宗遙主演的《夜光》奪得。評審認為電影情節交代完整,節奏緊湊,能夠充分展現邊緣世界的感覺,而將性格分成多人的設定亦頗為有趣。而DEZ 余宗遙的演出驚艷,處理角色時能夠擺脫自身形象,演活男生失落的味道,讓他摘下「最佳微電影男主角獎」銅獎。評審認為攝影指導吳宇峰精準捕捉電影內社區的氣氛,優秀地呈現香港晚上的氛圍,評審亦尤其欣賞他對於室內外環境轉換的攝影技巧,讓他獲得「最佳微電影攝影獎」。 黃妍憑藉《加班》中多層次演技 收穫「最佳微電影女主角獎」金獎 專業組「最佳微電影女主角獎」金獎由黃妍奪得。評審認為她於生活媒體有限公司(本地薑)製作,周祉君、黎芷雯執導的《加班》中,以獨腳戲主導,演出自然不著痕跡之餘,亦帶有豐富層次,營造出角色加班中快樂與孤獨的感覺。評審亦讚賞電影透過地道的網絡語言,以跳舞等形式呈現辦公室政治,舒適地表達出有趣概念,電影角色處理亦細緻立體,讓《加班》同時獲得「最佳微電影製作大獎」銅獎。 由靈魂製作工作室製作,徐希晴執導,冼樂欣主演的《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則獲得「最佳微電影美術指導獎」。評審認為美術指導賴藝庭的環境處理非常細緻且具多元化,天堂與人間的場景處理亦富實在感,值得獎項認可。電影中角色作為對上帝有疑問的天使,設定非常獨特,而冼樂欣的演出亦具有舞台感,為她帶來「最佳微電影女主角獎」銀獎。 「最佳微電影男主角獎」銀獎則由Blaster奪得。評審認為於雲開映像製作,何只執導的《綁架新星》中,眾人演出頗有玩味,所呈現的化學作用亦有驚喜,其中以群戲襯托其他角色時亦非常有趣。 施匡翹則憑藉浮浪製作製作,吳松芳執導的《路頭遠》獲得「最佳微電影女主角獎」銅獎。評審認為她在電影中的角色頗具挑戰性,而她的演出投入,且能表現到女兒對父親愧疚的內心掙扎。 關於第十二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 第十二屆支援計劃共設有兩個組別。資助組別一(初創企業組)共有 21 隊團隊參與,各由一間成立時間不多於六年的本地新成立廣告製作企業、一名擁有不多於六年導演經驗的本地導演,及由支援計劃經抽籤配對的一名/隊本地歌手/組合/樂隊組成,每隊可獲最高港幣 130,000 元的資助,以製作一部片長四至八分鐘的原創微電影作品。而資助組別二(專業組)有十隊團隊參與,各由一間本地小型廣告企業、一名本地導演及一名/隊本地歌手/組合自行組隊組成,每隊可獲最高港幣 240,000 元的資助,以製作一部片長12至16分鐘的原創微電影作品。參與的歌手/組合除了須為所屬創作團隊的微電影作品提供歌曲之外,亦須參與有關微電影的演出,以增加其演出機會及曝光率。 所有參與的製作團隊均會獲安排參加由專家導師指導的微電影製作培訓課程,全方位的培訓內容涵蓋編劇、導演、製作及後期製作等範疇,務求令每部在支援計劃下所製作的微電影更精益求精。除了提供全方位的培訓外,支援計劃更會在不同宣傳渠道上向業界及公眾推廣今屆的31部原創微電影作品,包括香港國際影視展2025、本地電視台、社交平台,以及支援計劃網站等,讓來自世界各界的影視娛樂公司認識香港製作的微電影。當中表現傑出的作品或創作團隊,更有機會獲推薦參加與微電影或短片相關的國際比賽,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曝光率,藉此為團隊增加更多工作機會。 查閱 第十二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  資料:https://www.hkmfa.hk/  主辦機構: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 主要贊助機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539 加入收藏 :
昱能科技 15 載:初心如磐,智啟新程

嘉興2025年3月24日 /美通社/ -- 2010年3月24日,15年前的今天,昱能科技在浙江嘉興正式成立,自此踏上逐光之旅。15年的光陰,昱能科技以MLPE微型逆變器為核心的設備供應商起步,到成為分佈式光儲充全場景解決方案提供商,再到如今以「+AI」驅動產品創新、優化用戶服務體驗、提升辦公效能的智慧能源踐行者,每一次身份的轉變,都是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把握,每一項業務的拓展,都是在為全球能源轉型添磚加瓦。昱能在能源征途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書寫著屬於自己的非凡篇章。 昱能科技15週年 向陽而立 ,初心的具象化 「昱者,上日下立,頂天立地,向陽而立。」 賦予了 「昱」 字深刻內涵。昱能科技的經典 logo 設計與之巧妙呼應,整體呈圓形,恰似光芒萬丈的太陽,彰顯著能量與活力。中心的白色部分,形如一位頂天立地之人,完美詮釋了 「向陽而立」 這一意象,寓意著公司投身於光伏新能源事業,致力於借助太陽的力量開啟新能源篇章 。這一設計,不僅承載著昱能 「驅動零碳未來,共創智慧生活」 的使命,更將 「以人為本」 的價值觀融入企業發展的核心。 十五週年紀念 Icon 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創新突破:巧妙融合了賽道與向前疾馳的箭頭元素,形象地勾勒出昱能在光儲充領域多元化戰略部署的發展路徑,更像征著昱能在邁向零碳未來的征途上,積極擁抱AI等新興技術的浪潮,以堅定不移的創新信念,奮楫篤行。 從初創到領航,逐光路上的跨越征程 2010年,懷揣著對光伏產業的無限熱忱,凌志敏博士與羅宇浩博士毅然回國,在浙江嘉興創立了昱能科技。創業初期,憑借對行業趨勢的敏銳洞察力,他們發現MLPE組件級電力電子技術在安全與高效方面的顯著優勢,決心投身該領域。十五年來,昱能堅定不移地走產品差異化發展路線,將 「安全至上」 的初心融入每一個技術細節。隨著時間的推移,MLPE 技術在業內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與關注,昱能科技的發展也蒸蒸日上,實現了自2012年起,連續12年保持增長及盈利。這份堅守不僅為用戶提供了更優質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更以「安全、高效、靈活」的行業標桿方案反哺行業生態,推動全球分佈式光伏標準升級,引領MLPE技術從「小眾賽道」逐步邁向「主流選擇」。 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昱能科技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球化戰略。公司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先後在澳大利亞、美國、荷蘭、法國、墨西哥、巴西等全球主要光伏應用市場設立子公司,構建起覆蓋全球的銷售與服務網絡,讓昱能的產品與服務走向世界各地。2022 年,昱能科技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為公司發展注入了強大資本動力,更標誌著公司發展邁入了全新階段。截至 2024 年底,公司 MLPE 產品累計出貨量突破 6GW,產品銷往全球156個國家及地區,在全球化和集團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這些斐然成績都見證了昱能科技的奮鬥歷程。 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基因 昱能科技自創立之初,就將技術創新深深烙印在企業的發展脈絡之中,視其為企業的第一生產力。十五年來,「強研發」 的初心從未動搖,一系列行業「首創性」產品應運而生。在微型逆變器領域,昱能科技率先推出三相微型逆變器,拓寬產品應用邊界;奠定多體微逆產品架構,平衡產品性能與性價比;成功推出20A大電流微逆產品,再次樹立行業新標桿;首創20A Wi-Fi及藍牙雙通信模式微型逆變器,助力光伏「家電化」發展。組件級關斷器領域,首創了採用自主研發ASIC芯片的20A組件級關斷器產品,不僅提升了產品與組件的適配能力,更提高了產品的整體性能;而在工商業儲能領域,昱能科技則錨定了更「安全、高效」的組串式儲能路線,為用戶提供了更為優質、更具競爭力的儲能解決方案。 昱能科技在研發投入上不遺餘力,組建了一支以國際先進研發理念為依托、專注於光伏+儲能設備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國際化人才技術隊伍。公司不斷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同時建立並完善了研發管理體系,確保技術創新能夠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截至目前,公司累計獲得知識產權 178 項,其中發明專利多達 89 項,這一數字在行業內居於領先水平;此外,公司研發人員占比約為54%,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正是技術的長年累月沉澱,賦予了昱能科技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 生態佈局:分佈式光儲充全場景生態高效協同 在過去的十五年,公司從專注MLPE組件級電力電子產品供應,逐步拓展業務邊界,成長為光儲充領域的重要參與者。當下,昱能秉持光儲充一體化的戰略理念,以微型逆變器為核心支撐,搭建起微光儲、戶用光儲、工商業光儲三大業務協同發展的格局。通過整合光伏發電、儲能、充電等能源產業關鍵環節,構建起一個高度集成、高效運轉的能源生態系統。同時,憑借自主研發的 EMA 智能運維繫統,為能源生態的穩定運行與高效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在微光儲領域,EZ1 系列、EZHI 產品打破了傳統光伏應用場景的局限,實現了光伏「家電化」應用,在海外市場收穫大規模應用後,如今在國內市場也嶄露頭角。戶用儲能產品持續迭代升級,憑借卓越性能暢銷全球。工商業光儲產品則成為昱能新的業務增長引擎,2024年全年總裝機超1GWh。根據高工產研(GGII)最新發佈的數據,昱能科技的控股子公司領儲宇能成功入圍2024年中國組串式一體櫃系統及工商業儲能出貨量排行榜,特別是在組串式一體櫃系統領域,領儲宇能更是赫然位列第。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產品不僅已在國內大規模落地應用,去年還實現海外首單突破,順利進軍國際市場。目前,昱能的微光儲、戶用儲能、工商業光儲三大業務板塊緊密聯動,協同效應盡顯,在銷售渠道搭建、資源調配、市場洞察等多維度深度融合,持續挖掘潛在市場需求,全力拓展市場版圖,向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大步邁進。 深度融合 AI等技術,駛向全新未來 在科技浪潮中,昱能科技加速構建智慧能源+AI生態。集團設立 「+AI 應用研究院」,深度融合+AI技術在產品創新、能源管理及辦公智能化升級等領域。借助 AI 算法優化戶儲系列產品充放電策略實現價值最大化,電站設計軟件APdesigner創新性地融合AI圖像識別技術與大模型,提升了用戶交互體驗,為電站設計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集團常態化舉辦「AI開放日」活動,積極探索辦公+AI的新模式,推動辦公流程的智能化變革。其控股子公司領儲宇能積極響應集團 AI 轉型戰略,依托 DeepSeek 大模型,構建多場景儲能解決方案知識庫,並通過 AI 數字人、輔助編程等技術提升服務響應速度。 展望未來,昱能將持續深化 AI 技術賦能,在研發、市場、服務等領域尋求突破。公司堅持集團化治理,以創新研發拓展產品矩陣,滿足全球市場的多樣化需求;設立上海子公司進一步豐富集團業務生態,強化人才戰略佈局;依托本土化團隊鞏固歐美市場,積極開拓亞非拉新興市場,同步提升全球用戶體驗與品牌影響力。如今,AI 不僅昱能是技術迭代的引擎,更是驅動企業戰略升級、引領行業變革的核心動能。 站在15週年的節點,既是往昔榮光的見證,更是未來征程的序章。未來,昱能科技會堅守投身新能源事業的初心,持續深化技術創新,進一步完善分佈式光儲充全場景生態佈局,同時高效運用 AI 技術,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更多力量。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549 加入收藏 :
都有時 時光停駐的遊牧迴旋 A Time for Everything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空間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格局的方正?光線的流轉?抑或是通風的舒適?對賴家姊妹而言,空間的核心不止於此,而是透過 「共享」的「紀念」。她們選擇重建爺爺親手打造的老宅,讓記憶的光譜得以延續,透過藝文、展覽與共享場域的串聯,為這座屋子注入新的靈魂。這棟老屋,不只是留住了時光,而是換上嶄新的樣貌,承載著過去,也擁抱未來,與更多人共創生活的美好篇章。 採訪撰文|Patina 空間設計暨圖片提供|浩室設計 流暢如風的遊牧動線   歲月如詩,老屋靜靜佇立,見證四時更迭,也承載家族昔日的榮光與溫度,磚瓦間留下時光的印記,雖然斑駁,卻更顯溫柔。決定改建爺爺親手自建的老屋,業主姊妹倆懷抱初心,除了紀念爺爺,更相信取之於社區、用之於社區,於是,三樓的都有時共享空間,就這麼誕生了。 設計師將人與老屋、土地之間深厚的關聯,搭載四季流轉、超越時序更迭的情感連結,想像成春夏秋冬之外的「第五個季節」,一個揉合四季美好與韻律,又帶領空間走向未來的第五季,將這樣的概念延伸至空間中,打造融合住、辦、共享多種功能的獨特領域,跨過維度的限制,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關係可能性。 以如此創新思維打造的空間,不再只是靜止不動的建築物,而是有著「游牧空間」靈魂、隨時與人對話的小宇宙。以弧形線條打造的共享空間、符合母親想望的中島,因應家人不同需求的規劃配置,讓這裡成為一個全家人安身立命,甚至對外開放、共享的遊園地。 簡單俐落又明亮的辦公空間,就連櫃體大小也依照卷宗尺寸量身訂製,美觀與實用兼備。 溫柔的圓弧線條,替空間畫出一道道柔和的曲線,象徵時序的更迭,也隨著空氣與光線的流轉,呈現空間的各種風貌。 融合多重圓弧,大玩線條遊戲,在這共享空間中,隨時都有新的創意碰撞,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長長的中島,不論是親友來訪時切水果,或者家人在此喝杯咖啡,都能一起共享愜意的時光,讓彼此更緊密。 母親希冀的中島,以格柵電視牆與沙發相對,打造親友能在此相聚、同歡的多功能起居空間。 沉靜的湛藍與鐵架組合出低調卻極有個性的空間表情。 多元融合 共生共榮 三樓的共享空間,打破所有室內語彙的限制,大面積的弧形線條,柔和空間的邊界,溫柔懷抱著各種可能性,不論是展覽、講座、攝影、發表會,或者各種創意工作,都能在這裡醞釀出精彩萬分的故事。各種工作者,或許肩負設計工作,或許是各行各業的創業者,都能在這裡對話,激盪出無數嶄新的可能,讓空間不只是空間,更是滋養想法與機會的森林。 姊姊的律師事務所正面臨轉型,未來希望能轉向諮詢顧問的方向,因此規劃了獨立的辦公空間,以及隱私性非常好的諮詢包廂,不論是辦公、洽詢,甚至需要保護隱私的講電話、諮詢,都有相當適切的規劃,設計師甚至連卷宗的尺寸、投影機與屏幕的安排都細心規劃,視覺美觀之餘,實用性與順手度更是不在話下。 四樓的住家,打造了母親嚮往的中島,以電視牆為中心,發展出親友可溫暖相聚的天地。五樓則是弟弟的專屬天地,以靜謐的深藍色結合俐落鐵件,勾勒出低調卻極具個性的層次與風格。老屋中隨處都有不同的設計語彙,一家五口也各有各的需求想望與生活節奏,卻都能在這裡找到最適切的位置,共生共享並共榮,讓歲月的印記不僅存於磚瓦之間,更在每一次相遇與共鳴中綻放新的光彩。 簡單清爽的臥室,無壓舒適的睡眠空間。 臥室與更衣室相連接,寬敞又開放。

文章來源 : 卓越創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7056 加入收藏 :
2025 年 4 月 27 日 (星期日) 農曆三月三十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