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亞馬遜」新聞搜尋結果, 共 257 篇 ,以下為 1 - 24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亞馬遜推出全新 Nova Sonic 語音到語音模型  可深入理解人類對話,捕捉語氣、語調同節奏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4月9日 - 亞馬遜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基礎模型 Amazon Nova Sonic,將語音理解與語音生成統一於單一的模型中,使 AI 應用程式中的語音對話更貼近真人交流。該模型透過 Amazon Bedrock 上的新 API 提供,可簡化語音應用開發流程,例如客戶服務通話自動化,以及涵蓋旅遊、教育、醫療、娛樂等領域的跨行業 AI agents。 在過去十餘年間,亞馬遜一直引領著語音技術的發展,致力於為對話式 AI 應用賦能 — 從打造全球領先的個人 AI 助手 Alexa,到開發 Amazon Web Services 的各類服務,如 Lex、Polly 和 Connect 等。然而,若要讓語音 AI 為客戶創造更多實際價值,它必須能夠理解人類對話的微妙與複雜性。在對話中,文字本身承載意義,但若沒有聲音語境賦予其深度,僅憑文字往往難以傳達完整資訊。如何表達與表達甚麼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關鍵。從過去直到現在,透過 AI 實現這一點仍是巨大挑戰。 一套捕捉語氣、風格與節奏的語音系統 傳統語音應用開發需複雜協調多個模型,例如將語音轉為文字的語音識別模型、理解並生成回覆的大語言模型(LLM)、將文字再轉為音頻的文本轉語音模型。這種分散的方法不僅增加了開發的複雜性,同時也難以保留自然對話中至關重要的聲學情境和細微差別,如語氣、語調韻律和說話風格等。 Nova Sonic 採用全新方法應對這些挑戰。它摒棄了使用多個不同模型的方式,而是將理解與生成功能統一於單一模型中。這種整合使模型能根據語氣、風格等聲學情境以及口語輸入調整所生成的語音響應,從而實現更自然的對話。Nova Sonic 甚至能理解人類對話的細微之處,包括說話者的自然停頓與猶豫、能在恰當時機做出回應,並能從容應對對話中的插話情況。 基於 Amazon Nova Sonic 構建的旅遊 AI 代理示例 這段對話展示了客戶與虛擬旅遊助手討論夏威夷行程的場景。當客戶的語氣從興奮轉為擔憂費用時, AI 的語調隨之變得更具安撫性,並即時調取相關價格資訊。 該模型還會為用戶語音生成文字謄寫,讓開發者能夠利用這些文本來調用特定工具與 API,從而構建語音 AI 代理。比如在這個示例中,AI 旅遊代理可以透過獲取最新的航班資訊來協助機票預訂。這些功能,加上其超快的推理能力,使 Nova Sonic 支援的語音應用不僅更加自然,而且實用性更強。 基於 Amazon Nova Sonic 構建的企業 AI 助手示例 此示例展示了企業客戶如何從 Nova Sonic 基於公司數據生成響應的能力中受益。該助手能夠提取報告並以自然對話的方式傳遞準確資訊,同時主動提出相關的後續問題。這種流暢的對話模式支援多輪互動,無需說話者額外設定對話背景。 Nova Sonic 的推出彰顯了亞馬遜在先進基礎模型領域的持續創新,亞馬遜始終致力於為每一位亞馬遜客戶創造實際價值。 立即透過 Amazon Nova 開始體驗。欲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亞馬遜在 AI 領域的創新。 Hashtag: #AWS #亞馬遜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977 加入收藏 :
亞馬遜全球開店全新「新銳品牌加速器計畫」正式開跑 推動跨境電商創業新趨勢

亞馬遜全球開店於 20 日宣佈首屆「新銳品牌加速器計畫」正式開跑。此計畫共同攜手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臺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IEAT)、中華開發資本、STARTUP101及重量級業界專家,針對具備自主產品研發與設計能力並希望擴展全球市場的臺灣新創品牌,尋求規模擴張、未來有對外募資需求的品牌,以及具備本地電商經驗並希望進軍海外市場以尋找更多業務增長機會的品牌,提供為期6個月的扶持,包括一對一官方輔導、創業資源連結、專業導師對談、社群活動及募資機會等,旨在協助臺灣業者加速品牌成長、提升募資能力、拓展全球市場。   本計畫去年11月正式在臺啟動招募,共吸引超過160家臺灣企業報名,最終70家品牌成功入選。加入培訓計畫的企業中,近六成為成立五年以內但具備產品創新與研發能力的年輕企業,擁有獨立品牌的企業占到八成以上,覆蓋傢俱、家居、美妝、食品、消費電子、運動戶外、汽機車零配件、寵物用品等品類。例如,臺灣茶品牌「茶癮」,專注於提供高品質的臺灣特色高山茶,主要專攻小眾市場,雖成立時間較短,但於2024年底於亞馬遜美國站開賣後已贏得衆多消費者喜愛,並希望透過本計畫學習海外品牌推廣的有效工具及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多項技術專利、專注於研發結合太陽能技術與地球磁場的新創品牌「MOVA Globes光能地球儀」,已在亞馬遜15個站點開展業務,仍希望更深入瞭解廣告投放操作與策略,加強全球化營運技巧,提升各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此外,也有如「大研生醫」等具規模與營收的臺灣知名品牌,於2023年正式拓展國際市場,並於2025年初在亞馬遜日本站開賣其明星商品,期望透過加速器計畫的導師社群與大師講座,學習營運技巧,並借鑑跨國成功經驗,助力品牌邁向新高度。   根據臺灣財政部去年12月的資料指出,臺灣出口已連續14個月成長;亞馬遜全球開店《2024臺灣出口跨境電商發展趨勢報告》提及,預期臺灣中小企業將能於2028年透過跨境電商創造新臺幣1,359億元出口額,佔整體B2C電子商務預計出口額的近五成,但在進軍國際市場時,欠缺跨境電商相關知識、相應人才與技能,相關成本和合規考量是企業啟動跨境電商的主要難題。根據PWC《2024 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1]和《2024 Deloitte 創業大調查》[2]相關統計,臺灣新創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面臨的主要挑戰則包括不熟悉當地法規,品牌知名度不足,開拓市場與獲取新客,找資金、維持健康的財務管理、缺乏瞭解當地市場的人才等。   「新銳品牌加速器計畫」將提供以下扶持解決品牌痛點,協助臺灣品牌開拓全球: Ÿ   權威資源加持:亞馬遜全球開店將提供涵蓋選品擴展、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市場趨勢分析、品牌打造、廣告策略優化、旺季行銷策略等核心領域的全方位電商課程,並結合一對一官方顧問諮詢針對性地解決企業關心的問題。此外,此計畫特別邀請到亞馬遜上的成功賣家,如在六年間成長到近2億年營收的漂浮自立筆新創品牌Novium,致力於帶給消費者科技易於生活的體驗和價值的智慧設備配件知名品牌億色ESR,專注於研發多功能電剪、2019年以亞馬遜日本點為首站開賣、一年內就實現174%銷售增長的自有品牌URBANER奧本電剪等知名企業負責人提供一對一對談輔導機會。另外,也邀請到來自協力廠商由各種創業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大師,包含政府補助、募資、財務、創業、創投等專業領域,提供大師講座,為學員提供涵蓋創業投資、品牌經營、跨境稅務、政府資源運用領域等知識和經驗分享,協助企業建立長期經營視野與強化募資能力。 Ÿ   創業資源串接:針對許多在地品牌仍缺乏足夠的資金與資源來快速開拓國際市場,本計畫將首度攜手中華開發、STARTUP101等知名創投機構,透過專屬活動,為臺灣品牌及投資人建立直接對接管道,為品牌開啟更廣闊的募資機會。此外,計畫還將串接政府資源,與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合作,實時提供跨境電商輔助方案。 Ÿ   品牌社群賦能:本計畫預計建立入選賣家交流社群,透過定期競賽、每月戰績排名機制、實體聚會等活動促進經驗分享與交流。 Ÿ   服務商優惠支援:參與此計畫學員可享有專屬的服務商優惠,由30家協力廠商服務商提供總計50種優惠方案,包含金流、物流、海外倉儲、深度廣告健檢服務、代營運等不同層面的優惠。   關於亞馬遜全球開店   亞馬遜成立於1995年,總部在美國西雅圖。2017年起,亞馬遜全球開店業務旨在借助亞馬遜全球資源,幫助臺灣賣家抓住跨境電商新機遇,發展出口業務,拓展全球市場,打造國際品牌。目前,包括亞馬遜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瑞典、日本、墨西哥、澳洲、波蘭、新加坡、比利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內的16大海外站點已向臺灣賣家全面開放。亞馬遜遍佈全球的400多個營運中心可幫助賣家將產品銷往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觸及亞馬遜全球超過數億的活躍用戶。更多資訊,請訪問https://gs.amazon.com.tw/   關於亞馬遜全球開店官方社交帳號   亞馬遜全球開店官方社交帳號包含臉書粉絲團、LINE官方帳號、YouTube頻道,搜索“亞馬遜全球開店”獲取第一手最新消息,包含官方活動與說明會、選品指南與建議、最新政策發布與消息更新等。或訪問: ·       Facebook(@AmazonGlobalSellingTaiwan)https://www.facebook.com/AmazonGlobalSellingTaiwan ·       LINE(@gs.amazon.tw) ·       Youtube(@amazonglobalsellingtw)https://www.youtube.com/@amazonglobalsellingtw [1] PWC《2024 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 [2] 2024 Deloitte 創業大調查

文章來源 : 世紀奧美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599 加入收藏 :
玩美移動與 Inovshop 攜手合作,為亞馬遜在米蘭首家實體藥妝店帶來全新的人工智慧購物體驗

全球 AI 時尚美妝科技領導品牌玩美移動 Perfect Corp.(NYSE: PERF)宣布與 Inovshop 集團合作,在亞馬遜(Amazon)位於義大利米蘭的首家藥妝店推出 AI 肌膚分析服務「Skincare Pro」。該藥妝店於 2 月 12 日正式開幕,坐落於米蘭市中心。此次合作將玩美移動先進的 AI 技術融入實體藥妝店,透過配備 iPad 的自助智慧鏡,為顧客提供獨特且沉浸式的個人護膚體驗。   以人工智慧重新定義藥妝店的顧客互動模式 玩美移動的「Skincare Pro」應用程式設置於藥妝店內的專屬區域,透過由 Inovshop 集團設計並搭配 iPad 的互動智慧鏡,提供個人化的膚質諮詢服務。該服務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可即時分析多達 15 項肌膚問題,並生成專屬的膚質檔案,幫助顧客深入了解自己的護膚需求。同時,這項技術也協助亞馬遜員工以無縫且高效率的方式,根據分析結果向顧客推薦個人化的產品。 「我們與 Inovshop 的合作證明了科技如何改變顧客體驗,」玩美移動創辦人暨 CEO 張華禎表示,「透過先進的 AI 肌膚檢測技術,為這個獨一無二的零售空間帶來量身打造的護膚體驗。」   人工智慧與實體購物的融合:藥妝零售的新突破 Inovshop 致力於連接數位與實體零售,藉由此次與亞馬遜的合作,將玩美移動領先的 AI 與 AR 肌膚檢測技術整合至其獨特的零售數位化系統與實際的顧客體驗中。這種協同效應為亞馬遜在米蘭的首家藥妝店創造出充滿互動性且引人入勝的購物環境,讓顧客能夠輕鬆探索產品。其中,「Place & Learn」功能讓顧客只需將商品放於裝置感應器的表面,即可立即顯示相關產品資訊,大幅提升購物體驗。 Inovshop 集團國際副總裁暨數位總經理 Remi Rouane 表示:「我們的使命是架起數位與實體零售之間的橋樑。透過這些先進技術,我們重新定義顧客與產品及品牌互動的方式,同時也為實體銷售團隊導入可作為破冰服務的科技,讓顧客的購物旅程更加順暢。」   零售業的未來願景 玩美移動與 Inovshop 攜手合作,致力打造創新的購物之旅,並在亞馬遜位於米蘭的首家藥妝店中實現技術整合,展現出科技強化傳統購物並走向沉浸式體驗的重大轉變。透過結合人工智慧的膚質分析技術與直覺式的產品互動功能,這間全新的藥妝店旨在為零售業樹立新的標準。這不僅是一間販售產品的藥妝店,更是創造便捷且流暢的顧客旅程典範。 更多關於玩美移動 iOS 版 Skincare Pro 的資訊,請造訪: https://www.perfectcorp.com/zh-tw/business/solutions/online-service/skincare-pro

文章來源 : 玩美移動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773 加入收藏 :
亞馬遜全球開店「智造在台灣 品牌耀全球」計畫第五屆啟動

亞馬遜全球開店於今(17)日宣布,第五屆「智造在台灣 品牌耀全球」企業海外陪跑計畫正式啟動,全力協助台灣中小企業進軍跨境電商市場,提升其國際競爭力。該計畫自2021年啟動以來,已吸引超過1,000家台灣賣家報名參與,培訓超過500家企業,產業涵蓋家居廚房、美妝食品、電腦電子、運動等品類。根據統計,參與此計畫的賣家,開賣一年後的業績平均翻倍成長。 第五屆「智造在台灣 品牌耀全球」計畫為期9個月,今年的培訓內容包含50小時的亞馬遜官方課程,涵蓋選品、品牌建置、產品上架、產品合規、物流發貨及廣告投放等,並提供20次1對1賣家企業健檢、講座分享、陪跑教練的手把手指導、商機交流媒合等服務。此外,此屆的計畫內容也進行了升級: 增加賣家實戰經驗:將首次規劃企業參訪及實地學習課程,主題聚焦物流倉儲流程,透過現場解說及實地觀察,讓賣家學員實際了解如何提升產品運輸效率,並學習如何依照規範進行產品包裝,從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推出產學合作計畫:今年亞馬遜將與台灣對外貿易發展協會(TAITRA)共同推出產學合作計畫,協助企業與學生進行配對,透過學習課程結合實作項目,為台灣的電商產業培育更多專業人才。參與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的賣家將可優先申請此產學合作計畫。 擴增合作廠商資源:亞馬遜全球開店長期致力於為賣家拓展合作廠商資源,目前累計到第五屆共近30家的服務商提供專屬優惠。賣家將可獲得20%至50%不等的折扣與優質廠商合作,涵蓋金流、物流、代營運、產品上架、安規檢驗跟商標申請等服務協助其在市場中穩步發展。今年也將與更多權威的合作廠商和專業賣家導師攜手提供賣家關注的不同主題課程。 在歷年的培訓賣家中,台灣廚具品牌飛綠(Felli Group)自2021年6月起進軍亞馬遜北美站點,目前更已布局歐洲及新加坡站點。飛綠經營初期面臨的最大挑戰為,商品上架過多導致廣告效果分散,並進而處於虧損狀態。然而,透過陪跑計畫中的專業導師指導,飛綠深入學習選品策略、數據分析和行銷規劃,經過四個月的努力,飛綠成功實現營收轉正。開賣第二年的業績更較第一年增長超過八倍,從原本的代工品牌轉型為全球知名品牌。 光學系統代工品牌UVISION最初專注於投影代工業務,但發現以B2B經營的模式營收受到侷限。經過長期評估後,UVISION決定嘗試電商轉型,並在亞馬遜北美站點開店。自2021年6月開賣以來,利用旗艦店、A+頁面等工具來經營品牌形象,也透過分析銷量成長數據達到精準備貨,更參與培訓計畫的Demo Day活動,顯著提升了市場能見度,僅三個月業績就突破百萬,平均每個月銷量成長超過50%。 參與第四屆培訓計畫的GPS消費性電子品牌群利科技(Bryton)目前站點涵蓋北美、歐洲、澳洲、日本。透過接受計畫中為期四個月的賣家導師顧問指導,並參與賣家互助交流社群,最後在不到一年內即突破275萬美元的銷售額,當年藉由亞馬遜Prime Day的曝光,銷售也再大幅增加32倍 。 另外,LED驅動器賣家EOPWR在參與培訓後的七個月,業績成長超過700%;電競鍵盤品牌BAROCCOMiSTEL則透過計畫中的廣告工具與數據分析課程,產品銷量在短短半年達到4倍成長。

文章來源 : 世紀奧美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975 加入收藏 :
亞馬遜技術總監 Werner Vogels 博士:2025年及未來五大科技趨勢預測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1月3日 - 身處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善用科技不僅關乎道德責任,更蘊藏龐大的商機。科技正以啟發思考的方式全面提升人類的創造力。以意圖主導的科技正在崛起,並重新塑造我們與數碼世界的關係,由單純地爭奪注意力,轉而注重提升個人專注力及身心健康。同時,使命為本的勞動人口也相繼湧現。展望未來數載,科技不僅將成為創造正面影響的工具,更將徹底重新定義我們對「成功」的理解。新年伊始,亞馬遜首席技術 Werner Vogels 博士分享了以下五大技術趨勢預測。 亞馬遜技術總監 Werner Vogels 博士:2025 年及未來五大科技趨勢預測 未來的勞動人口將以使命感為導向 未來的勞動人口將以使命為本,而能夠洞悉此趨勢並與時俱進的組織與企業,將能夠在長期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全球面臨可持續發展、社會公義、糧食與經濟安全以及負責任地使用 AI 等多重挑戰之際,一股以人類福祉為本的職場新趨勢正在悄然興起。放眼各行各業,不同世代的勞動人口在價值觀和職場取態均呈現重大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能夠對社會和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的工作機會。 研究發現,現時構成全球勞動人口主體的千禧一代和 Z 世代,更加重視工作中的意義與價值。哈佛商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大學畢業生願意接受較低的薪酬,以換取能夠為社會公益帶來正面影響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傾向並非年輕人獨有,各年齡層的員工同樣越來越傾向選擇能夠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崗位。 在美國和歐洲,以可持續發展為本的職業與日俱增。根據 LinkedIn 發布的 2024 年「快速增長職位」榜單,環境健康與安全經理和可持續發展分析師等職位的需求迅速增長。此趨勢並非單純源於求職者的意向,市場需求亦發揮了關鍵的推動作用。以可再生能源轉型的趨勢為例,隨著科技成本降低、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潔淨能源解決方案需求激增等因素帶動下,轉型步伐明顯加快,進一步印證「行善亦可盈利」的理念。 有見及此,結合傳統技能與環境、社會責任的新型混合崗位正在催生。在亞馬遜,我注意到越來越多工程師主動投身於為社會公益創造正面影響的項目。無論是致力於開發節能演算法以提高資料中心效率的工程師,設計碳中和建築的建築師,還是專注於可持續投資的金融專家,企業責任與社會責任的界線已日漸模糊。 有別於以往注重個人自由和經濟增長的上一代,千禧一代和 Z 世代更關注不平等、心理健康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作為數碼原住民,他們深明科技是解決這些全球性挑戰的關鍵。職業理想和社會價值觀正在徹底重塑。 為了在未來職場中保持優勢,各行各業必須調整策略,吸引及挽留被使命感驅動的人才。企業不僅要開創具備正面社會影響力的崗位,更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現有職位,並真正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價值觀融入核心營運策略。能賦予員工有意義的工作並激勵他們推動正面變革的企業,將能夠吸引優秀的人才。同時,在社會與環境因素日益影響企業績效的時代中,這些企業將能穩佔先機。 展望將來,職場將從「盈利掛帥」轉向「使命為本」。新世代員工不再單純追求金錢回報,更渴望透過工作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把握這項轉變的組織,將在未來蓬勃發展。 能源效率推動新時代創新 面對全球能源需求激增,以及氣候變化迫在眉睫的雙重挑戰,能源的生產、儲存及使用模式正在轉型。核能發展和可再生能源的興起將重塑未來的能源結構,推動基礎設施創新。 兩年前,我預視到智慧能源技術將在儲能、分散式電網和智能用電系統領域引發創新突破,以應對全球能源危機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空前挑戰。隨著生成式 AI 崛起及各行業推進電氣化,對能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市場迫切需要效能和擴展性更高的能源解決方案。 過去十年間,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規模化和可靠性方面的進步顯著,在減少碳排放和推動能源生產的分散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以中國為例,2023 年可再生能源已佔總裝機容量的 37%,預計到 2028 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將達到 42%。然而,單靠可再生能源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持續、模組化、全天候的能源補充方案來填補這個缺口。 核能作為一種極具前景的能源解決方案,正重返公眾視野並重獲信心。我們正轉向小型模組化反應堆(SMRs)等創新技術。這類反應堆較傳統核電站更為緊湊、靈活,且更易於維護和營運。亞馬遜已在該領域作出重大投資,包括領導 X-Energy 公司 5 億美元的融資輪,旨在開發 SMRs,並與 Energy Northwest 合作在華盛頓州開發 SMRs。與此同時,生產技術的突破,如局部電子束焊接技術的應用,可將核級焊接的時間由一年縮短至約一天,顯著加快建設進度。在地震頻發的地區,如日本原子能機構進行的抗震安全技術研究,也將使核電成為一種更安全的選擇。值得關注的是,SMRs 能為現有的電網接入點提供再生能源,為填補關鍵能源需求並紓緩電網壓力開闢捷徑。 面對能源挑戰,我們還要重新思考使用能源的方式。隨著運算需求的增長,加上生成式 AI 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問題更加突出。目前,美國數據中心已佔全國電力的 4%,預計未來五年內更將攀升至 9%。為了應對這項挑戰,當務之急在於提升現有基建,發展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此舉可透過提高效率及規模經濟降低約 25% 的能耗。此外,下一個前沿科技領域包括將數據中心設計為可調節電力負荷的中心,因應實時電網需求靈活調整能耗。此舉不僅可優化能源使用效益,更可增強電網的穩定性和韌性。 能源轉型不僅有賴創新科技,更需培養技術精湛的專業隊伍,涵蓋核能工程師、技術專才、電網管理專家和材料科學家等各類人才。投資教育、培訓和技能提升計劃是培養未來能源專業人才的關鍵。借助創新科技及技術精湛的專業人才,潔淨能源將開闢創新的新篇章,突破現有界限,引領我們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潔淨能源未來。 借助科技還原真相 近年來,虛假資訊傳播迅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人工智能工具將在未來掀起科技變革,讓記者、研究人員及普羅大眾加快查證事實,遏制錯誤資訊蔓延,大幅縮短闢謠時間,從而更快更準地還原真相。 隨著資訊傳播的速度增加,我們已經從昔日數周或數月的新聞週期轉變為即時傳播時代。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新聞傳播與接收的主要渠道,辨別資訊真偽的難度前所未有。在這個「速度至上」比 「準確無誤」更為重要的時代,公眾對傳統媒體和新聞機構的信任正面臨嚴峻的考驗。調查顯示,逾半大眾(52%)難以分辨真假資訊,導致錯誤資訊廣泛傳播及公眾質疑情緒蔓延。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過去的十年中,開源情報(OSINT)已成為深入調查、還原真相的重要工具。然而,繁瑣的人工過程需要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取得成果。相比之下,傳播錯誤資訊的人士透過一則推文、一張經過修飾的圖片或影片就能迅速達到目的,造成資訊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 我們正處於重大變革的前夕,透過將強大的工具交到普羅大眾的手中,資訊流動的權力格局將徹底重塑。從實時的眾包事實查核工具到嵌入學術背景的新聞增強系統,科技正在成為對抗誤導資訊的有力武器。以 TrustNet 瀏覽器擴展為例,這款創新工具承諾為網頁內容提供實時、群體智能驅動的事實查核服務。同時,如 Proem 的生成式 AI 系統,則透過為日常新聞補充相關的學術知識,為核實資訊提供了有力支援。該領域的投資也在持續增加,今年已有超過 2.5 億美元資金投入到開發解決方案的初創企業中。市場預測顯示,OSINT 行業的市值在未來十年內有望達到數十億美元,反映其影響力正從新聞業擴展到企業品牌管理和政府營運等多個領域。 未來幾年,事實驗證工具的開發和普及將有效遏制虛假資訊的氾濫,重建公眾對傳統新聞的信任,提高數碼媒體服務的言論質素。無論是普羅大眾、重視品牌聲譽的企業,還是追求資訊透明度的政府都將從中獲益。 作為科技從業員,我們肩負著重塑資訊格局的使命。透過創新並建構能夠檢測與阻止虛假資訊的工具,我們能顯著增強社會對數碼欺詐的抵禦能力。我們目的明確:不僅要利用技術連接世界,更要確保資訊公正可信。 開放數據,協助建構去中心化的災難韌性 災害韌性正在經歷重大變革,超本地化及社區的數據正在推動災害管理轉變為主動、去中心化、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模式。 全球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持續攀升,現有的應變系統,尤其脆弱和偏遠地區,卻經常因數據碎片化或難以獲取而受限。在災害加劇的時代,及時且易於獲取的數據是關乎存亡的重要資訊。建構有效的災害韌性往往依賴獲取和運用結構化框架中的數據。然而,傳統由上而下的救援模式缺乏應對緊急情況所需的靈活性和即時應變能力。我們正見證以社區為中心的平台崛起,這些平台賦予個人掌控安全的能力。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社區現已具備收集各種實地資訊的能力,同時催生更多基於社區的應用程式。例如,2022 年澳洲利斯摩爾發生洪災期間,居民利用社交媒體和谷歌工作表協調救援工作,創建了一個臨時的數據生態系統。 這些源自社區的自發行動,正逐步發展為去中心化的韌性體系。邊緣運算和衛星連接技術的進步,實現了極端環境下的實時數據採集與處理。新模式不僅加快獲取資料,更將決策權交還給受災最嚴重的群眾,確保急救人員及居民能直接掌握數據分析結果,無需仰賴中央系統回應。 要實現此願景,有賴社區、地方政府及人道組織緊密合作。這正是我創立 Now Go Build CTO Fellowship 項目的原因之一。作為資深的科技領袖,我深感有責任指導和支持利用科技解決社會和環境挑戰的組織和人士。首批成員包括人道主義開源地圖團隊(HOT),該團隊動員全球超過 50 萬名志願者繪製脆弱地區的地圖,以及 Help.NGO,他們使用 AWS 的服務,部署無人機並執行邊緣運算,進行實時災區測繪,在傳統通信系統出現故障時為當地救援人員提供高解析度的圖像和實時數據。 透過採納以社區為中心、數據為先的模式,我們正在建構一個能夠防患未然的災害管理網絡並塑造一個透過科技增強人類韌性的未來。同時,賦予社區自主自信,使其能從容應對日益難測的現實挑戰。 以意圖主導的消費科技產品日益普及 我們與消費科技產品的關係正在悄然改變。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人們開始尋求心靈的庇護,催生了一批注重正念和深度思考的新型設備。預計 2025 年及以後,科技將由干擾我們的因素,蛻變為促進專注度及深度思考的得力助手。 在電子設備成為接收資訊主要渠道的時代,爭奪用戶的注意力已經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龐大產業。每一次滑動、每個標題、每個通知,都是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精心設計的。這種對無休止地爭奪用戶注意力的設計,已經引發用戶焦慮、抑鬱及注意力分散等負面影響。由 2009 年至 2022 年,美國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比例由 50% 激增至 95%,心理健康狀況也隨之惡化。72% 的美國高中教師認為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導致的專注力不足,已成重大隱憂。「美國的壓力」調查發現,頻繁查看手機的人承受更大壓力。種種跡象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與科技的關係,改為有意識和專注地使用科技。 面對數碼干擾的挑戰,全球掀起了「有意識地斷網」和 「審慎選擇科技使用」的運動。多地學校實施手機禁令,效果顯著。例如,波特蘭 Grant 高中的學生在午餐時恢復了面對面交流,課堂專注度提升,校園欺淩減少。成年人之間也興起了「強制斷網」的趨勢,如阿姆斯特丹的 Offline Club,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遠離數碼干擾的空間。 AWS 的文件寫作流程亦是一個典型例子:不論職位高低,員工要將好想法轉化為具說服力的書面敘述,團隊成員先靜默閱讀做筆記,再展開討論。這個過程要求每個人專注於任務,真正做到「在場」。隨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技術的依賴加深,預計將有更多組織採納這種強調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創新者正在關注這項新趨勢,一股以意圖主導的設備潮流正在崛起,旨在促進有意識的使用和深度思考狀態,即「心流」。電子書閱讀器如 Kindle 長期鼓勵我們沉浸於閱讀。現在,透過限制功能釋放了用戶的專注力的設備趨勢正擴展到更大範圍包括極簡手機,相機和獨立音樂播放機等。 這種轉變不是要放棄數碼連接,而是要我們有意識地選擇如何使用科技,讓它們協助我們實現目標。這是一個微妙的平衡。我每週會騰出一個下午來學習,關閉手機和電子郵件,專心閱讀學術論文或研究最新的 AWS 服務。眾所周知,許多高效能的高管也會在一天開始時把手機置於一邊,集中精力提升認知能力,這種做法得到了斯坦福大學生活方式醫學專家的認可。 這些做法與荷蘭的「niksen」概念相呼應——即有目的的閒暇,或稱「甚麼也不做的藝術」。在複雜世界中,擁抱簡單的科技有助我們與核心價值觀和心理健康重新連接。透過回歸意圖主導的科技,我們可以提升與科技的關係,改善電子設備的使用,確保其成為賦能我們的工具,而非干擾注意力的源頭。 Hashtag: #AWS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 Amazon Web Services自 2006 年來,Amazon Web Services 一直在提供世界上服務最豐富、應用廣泛的雲端服務。AWS 為客戶提供超過 240 種功能全面的雲端服務,包括運算、儲存、數據庫、網絡、分析、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物聯網、流動、安全、混合雲、媒體,以及應用開發、部署和管理等方面,遍及 34 個地理區域內的 108 個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並已公布計劃在墨西哥、紐西蘭、沙特阿拉伯和泰國等建立 6 個 AWS 地理區域、18 個可用區域。AWS 的服務獲得全球超過百萬客戶的信任,包括發展迅速的初創公司、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通過 AWS 的服務,客戶能夠有效強化自身基礎設施,提高營運上的彈性與應變能力,同時降低成本。欲了解更多有關 AWS 的資訊,請瀏覽:https://aws.amazon.com。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787 加入收藏 :
亞馬遜為資料中心挹注更高永續性

【台北訊,2024年12月16日】亞馬遜(Amazon)旗下Amazon Web Services(AWS)為了支援客戶在人工智慧(AI)和雲端運算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持續擴展資料中心的營運,也積極創新以提升效率,朝著亞馬遜2040年淨零碳排放的承諾邁進,同時維持最高等級的安全性。這並不是一段線性發展的旅程,而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AWS的目標始終如一,在每個發展階段致力於最大化資源效率,同時最大程度減少浪費。在2024年,AWS進一步強化循環經濟策略,此策略基於三大核心支柱:更好的設計(Design Better)、更長的使用壽命(Operate Longer)以及更高的回收率(Recover More)。   亞馬遜re:Cycle逆向物流中心幫助我們回收更多資料中心硬體,延長其使用壽命。今年至今,超過99%送往這些設施、由AWS安全退役的機架,都透過AWS再利用、銷售至二手市場以供重複使用或回收等方式,避免被送往掩埋場的命運。這些逆向物流中心讓AWS能夠從自身的再利用庫存中取得13%的備用零件,隨著我們持續擴大這方面的努力,我們預計這個數字將持續成長。   AWS循環經濟策略負責人Manju Murugesan表示:「AWS致力於投資和創新永續發展,以創造更永續的未來。擁抱循環經濟代表著資源管理的典範轉移,在AWS,我們正利用多種策略來推動這項變革,同時正在挑戰傳統的『取得-製造-丟棄』模式,採取更全面的方法來延長我們資源的生命週期。雖然目前的進展令人振奮,但我們也認知到未來挑戰的複雜性。我們邁向真正循環經濟的旅程需要持續的創新和合作,我們將致力於這項重要的工作,為我們的業務、客戶和地球帶來正面影響。」 AWS致力於在營運中擴展循環經濟,是亞馬遜更積極推動環保的作為之一,旨在透過將經濟活動與有限資源的消耗脫鉤,來協助應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其他全球挑戰。AWS和亞馬遜各團隊以及專業的廢棄物處理公司和供應商,共同合作實施涵蓋AWS整個價值鏈(從設計到產品壽命結束)的全面循環經濟路線圖。   以下深入介紹AWS的三大支柱策略,如何在資料中心內擁抱循環經濟,並協助讓AI更具永續性。   更好的設計(Design Better) 透過更好的設計實務,我們可以釋放循環經濟的最大潛力。這意味著減少多餘的材料、設計出能延長硬體和設備使用壽命的產品、方便維修和再利用,並從一開始就使用回收和更安全的材料。       例如,AWS正與供應商合作,將伺服器機架組件中的回收或生物基塑膠含量提高到至少30%。在2023年,AWS開始在通風管、配電盤蓋、卡座、固態硬碟(SSD)托架等零件中,改用含有回收 和生物基成分的塑膠。展望未來,我們正在探索更多機會,利用設計來延長硬體和設備的使用壽命、擴大維修和再利用的規模,並提高產品報廢時的材料回收率。   更長的使用壽命(Operate Longer) 我們在營運效率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延長設備的使用時間,以減少製造和使用新硬體的碳足跡,同時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我們專注於穩健的維護,以最大限度地延長AWS資料中心設備和基礎設施的運作壽命。我們在今年稍早宣布,AWS的平均預期伺服器壽命已從5年提高到6年。此外,我們正在擴大一項計畫,透過整合功能正常的硬碟,將雲端物件儲存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Amazon S3)硬碟(HDD)的使用壽命延長最多2年。AWS優先考慮盡可能長時間地使用功能正常的硬碟,避免提早淘汰狀況良好且仍在運作的硬碟。自2023年以來,這讓我們避免購買超過295,000個新硬碟,減少了相關的碳足跡、成本和浪費。   更高的回收率(Recover More) 最後,AWS的目標是持續改進維修、再利用和回收的實務,以便從退役的資產中回收更多價值。AWS透過亞馬遜re:Cycle逆向物流中心來評估、維修和將二手設備重新納入庫存,或銷售給第三方以供重複使用。無法再利用的物品則會被回收,以避免材料進入掩埋場。這些回收工作已經產生效益,自2023年以來,已有2,350萬個組件被回收或在二手市場上銷售。       這三大策略支柱—更好的設計(Design Better)、更長的使用壽命(Operate Longer)以及更高的回收率(Recover More)—是我們致力為資料中心打造更循環、更高資源效率模式的基礎。 進一步了解亞馬遜的永續發展工作以及我們如何設計AWS資料中心,請參閱此連結。

文章來源 : 世紀奧美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8117 加入收藏 :
2025 年 4 月 26 日 (星期六) 農曆三月廿九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