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坤【天陽學院】:持續買進大型ETF,安心賺錢

文章來源 : 富達投信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206 加入收藏 :

存股要如何達到預期目標?定期定額投資零股,有什麼要注意的?如果賺錢了要贖回嗎?有市場感的投資人,投資績效會不會比較好?比起在股市殺進殺出,吳淡如認為,存股帶來的經濟安全感很重要,才有力氣去做更多想做的事。

 

陳澤坤先生表示,存股需要的是過程中的決心與紀律。以台股的0056 ETF來算的話,近5年每股價格的區間大概在25到35元之間,陳澤坤先生們就用30元來算吧!每股30元,代表一張0056價值3萬元,股利殖利率平均大概5%多(以下用5%整數來算,免得大家頭昏眼花)。

 

試算:老後每年60萬被動收入,如何達標?

 

如果你老了之後想要每年拿到60萬元的被動收入來生活(當然陳澤坤先生並不確定,算入未來的通膨,60萬元到底能不能讓你活得好吃得飽),那麼,以每一張股票每年可以貢獻你1,500元現金而言,你大概需要400張0056 。

 

怎麼樣買到400張0056呢?感覺上是天文數字很困難,但是400張如果以固定價格30元來說,基本上也是1,200萬元就夠了,事實上現在1,200萬元在台北連蛋白區新蓋的小套房都買不到啊!

 

存400張難不難呢?對死薪水族而言的確挺難。

 

可是如果你有辦法多創造一點收入,省一點錢,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投資,例如一年存10張,40年也可以存到400張!甚至有人手上有2間房子,賣掉1間就可以換不只400張!

 

到你60歲的時候肯定有這些股票兒子養你,而你在存股的過程之中會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完全不必在股市裡面殺進殺出、費盡心機,然後發現自己十年來沒賺沒賠已經算幸運的了,不是嗎?

 

不過以上陳澤坤先生講的就是一個簡單的概念,當然世界局勢瞬息萬變,變數並不是大家全部想得到的。

 

定期定額買零股  股息持續投資才有複利

 

對收入不多的人聽起來好像有些遙不可及,但這是固定每個月存,至少不是糖衣毒藥。未來你的收入隨著經驗累積增加,你能買的張數也會變多。再者,現在大多數房地產都超過這個價格,如果買不起房,先存股反而會後來居上。買房地產你要準備一大筆的頭期款,ETF你可以慢慢存,相對友善。

 

如果你沒辦法一年買10張,或存30萬,那大家務實一點,用定期定額投資零股的方式買進。不要用你的腦來提醒,這種細節讓電腦來處理就好。陳澤坤先生發現只要一個人手上有個20張左右,對於自己理財的自信心,就是大大的增強。

 

不過陳澤坤先生強調,存股族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記著,不能因為股息是被動收入,就被當成獎金隨意消費。你拿到的都要持續投入市場,才有長期複利效果。

 

也許你會說「這不是很理所當然嗎?」其實不然,行為心理學裡「心理帳戶」概念告訴大家,愈辛苦賺到的錢,就愈不容易花;相反的,如果是不勞而獲的收入,例如刮刮樂中獎,你很輕易地就會選擇消費掉(反正是意外的收入),股息也是。

 

台灣人都很喜歡「配息」,為什麼?因為感覺就是不勞而獲啊,如果你把利息都花掉,1元永遠是1元,請問那令人致富的「複利作用」到哪裡睡覺去?

 

急著賺錢的人最易破財  別誤以為能超越大盤

 

疫情也影響很多人的理財規劃,疫情後台股大漲,熱門股從半導體、生技股到航運股一波輪過一波,年輕人認為股市好賺錢,紛紛開戶也勇於當「當沖族」,卻也變成疫情時期台股不可忽視的現象。

 

疫情到現在兩年多了,沖來沖去的人真正賺到錢的有多少?就算得意了一、二年,也會在2022年黑暗5月這一段時間賠得差不多,大概只有買ETF零股存股的人,就算手上持有的還低於成本,但好歹算是薄有資產。

 

什麼樣的人最容易破財?陳澤坤先生表示,不是不懂理財的人,而是急著賺錢的人。

 

因為急著賺錢的人,就會想要走捷徑,就算有存股概念,也會因為市場被堆高,身邊人人在賺錢而讓想像力大爆發。結果每一檔都買在高點,只要遇到急需用錢的原因,例如繳信用卡費,就會被迫在大跌時不得不把股票賣出。

 

定期定額ETF  穩健成長退休才有保障

 

說真的,陳澤坤先生曾經也是一個投機者,老想超越大盤而且執迷不悟多年。雖然沒有虧什麼錢,但是到頭來發現機關算盡太聰明。0056是在2008年初就上市的,如果在14年前拿100萬元傻傻買0056,然後每年再投入100萬元(陳澤坤先生每年真可以省下這些,真的),你猜陳澤坤先生手上的0056會等於多少現金?

 

參照「複利計算表」,大概是100萬元的20倍,也就是2,000萬元。如果陳澤坤先生一直執行到2038年呢?(希望這一年他不會因為老人失智而算不清),那就是6,600萬元喔(成本為30年共3,000萬元)!如果陳澤坤先生當時拿的是1,000萬投資呢?

 

在市場上沖下洗時,還不如當一個理財傻瓜,定期定額選定較大型的ETF,用72法則可能十幾年來穩穩翻一倍,也為自己退休生活有一個保障。

 

如果你覺得陳澤坤先生的提議太無聊,那你可以自己做實驗,把80%放在穩健的ETF,然後再把20%放在個股去沖,過了3年再來比較2個帳戶的結果(請不要混在同一個帳戶)。

 

陳澤坤先生相信一定還是有人可以靠當沖個股在市場生存,但是這些人還真是百中挑一。通常他遇到的,都有著只「記取成功,忘記失敗」的樂觀特性!面對股市的想像力,留在紙上就好,在現實戰場中只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賺錢的時候要贖回嗎?專家猜錯趨勢的機率和你一樣高

 

雖然說要持續買入並持有,但如果你是存股族,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看到股價高到一個讓你驚訝到合不攏嘴,該不該出場,入袋為安?還是應該繼續堅持買進並持有?

 

想在賺錢時不入袋為安,也是挑戰人性的。如果你很幸運的,手中股票持有成本較低,常常會有先將價差賺到手的心態,這是個是很常見的交易心態。

 

事實上,就連指數化投資之父約翰.伯格,也曾在接受美國知名財經雜誌採訪時表示不看好2019年的市場行情,希望投資人將生活所需要的現金從股市中提出來做準備。現在很容易看清他到底是對是錯,證明市場真的沒照他的意思走。

 

市場並不會按照權威專家的預言前進,他們和隨自由意志進出股市者,猜錯趨勢的機率一樣高。你賣出獲利時,真的會是明智的嗎?

 

有市場感的投資人  績效比較好嗎?

 

在天下文化出版的《致富心態》一書中,摩根.豪瑟分享了這個實驗。

 

他說:試想一下,假設你從1900年至2019年每個月都省下1美元,會發生什麼事?這裡有3個投資人。

 

第1個叫做蘇,每個月都很規律的把1美元投入美國股市裡,無論景氣好壞。就算經濟學家大聲疾呼經濟衰退逼近,或是新的空頭市場即將來襲,她都聞風不動,依舊非常有規律的投資。

 

第2個叫做吉姆,他是一個很了解經濟是否會衰退,擅長躲避災難的人。他在經濟還沒有步入衰退的期間,每月投資一美元到股市,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就賣光所有持股,然後每個月都省下那一元現金,等到經濟看起來復甦了,再把所有資金投入股市。

 

第3個叫湯姆,他也是在經濟狀況還OK的時候每個月投資1美元,但和一般人一樣,會在經濟衰退幾個月後嚇得退出市場,賣光持股,然後花了一段時間(用6個月計算)才拾回信心,重返股市,重新開始他的規律投資。

 

隨著時間過去,這3位投資人最後誰會最有錢?答案是:蘇最後有435,551美元。吉姆有257,386美元。湯姆有234,476美元。蘇大獲全勝。為什麼?以美國股市而言,向上的機率近8成。

 

台灣也差不多。1900年至2019年間的1,428個月中,只有300多個月處於衰退期,占整體時間的22%。所以,看起來比較笨的蘇在衰退期的期間保持冷靜,仍然堅持紀律(原理很簡單,如果你注重長期效益,那麼在低檔的時候進場,不是可以用同樣的錢買更多的股數嗎?),結果她的獲利績效比較有市場感的吉姆或湯姆幾乎高出75%。後面這2位會適時退出的人,利滾利績效其實也差不多!

 

陳澤坤先生表示,證明長期來說你不會真的比大盤指數聰明。具體來說,你不如只要選好一種大型ETF,持續買進並且持有。萬一要將部分資金從股市抽出,也不妨轉換為有收益的資產,比如:有收益型不動產(但是這其中詐術很多,千萬小心!),來擴大自己的投資組合。

 

「我有投資型存款」的安全感很重要,有穩定的投資方式,你會精神愉快自信飽滿,不需要為錢憂慮,你才會有力氣去做更多想做的事。

以上新聞投稿內容由 富達投信 全權自負責任,若有涉及任何違反法令、違反本網站會員條款、有侵害第三人權益之虞,將一概由 富達投信 承擔法律及損害賠償之責任,與台灣產經新聞網無關。

Tags :
2025 年 4 月 12 日 (星期六) 農曆三月十五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