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淨零排放」新聞搜尋結果, 共 370 篇 ,以下為 217 - 240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施耐德電氣呼籲各界迫切採取行動 利用科技加速數碼化、電氣化及可持續發展

施耐德電氣香港創新峰會再度舉辦,出席人數達800人,透過跨界合作強化生態系統影響力 峰會聚焦全球及本地倡議,表揚將可持續發展願景轉化為行動的創新者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3年10月17日 - 帶領全球能源管理及自動化數碼轉型的施耐德電氣,昨天舉辦的香港創新峰會2023圓滿落幕,出席人數達800人。峰會積極呼籲加強數碼化、電氣化和創新合作,實現更智能和可持續的未來。 香港創新峰會2023透過跨界合作,展示了開放式協作的需求和力量。 今年峰會匯聚了30多位卓越的業界先驅,並與商界環保協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和國際設施管理協會(香港分會)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具啟發性的議程,以展現數碼技術和合作在香港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 施耐德電氣在是次活動中亦與香港地球之友建立了新的夥伴合作關係,計劃在2024年為每位現場參加者於香港種植一棵樹,使活動更具意義及影響力。 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趙啟文發表了以「數碼化與電氣化:加速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開幕演講。 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趙啟文表示:「我們面對的氣候挑戰超出了個別公司、產業和地區的能力。合作關係可以確保我們的努力產生更廣泛及更具意義的影響。今年峰會策劃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這個精神,透過召集多個跨行業和跨領域的商界領袖和可持續發展專家的交流,共同探討實現更可持續未來所需的變革。」 今年峰會的演講嘉賓陣容強大,包括來自施耐德電氣、中華電力、港鐵公司、恒基兆業地產、太古地產、信和置業、香港機場管理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科技大學等機構的代表分別就以下內容分享見解: 數碼化與電氣化:加速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 引領我們邁向淨零排放的未來 香港作為綠色科技與創新中心 融入數碼體驗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可持續發展的標準:樓宇能源效益的共同語言 全面數碼化:透過房地產科技推動設施管理 引領可持續數據中心時代 除了宴會廳的議程外,施耐德電氣同步為在場的大學生舉辦「人才論壇」,旨在培養具可持續發展抱負的年青人才,以及與BCI Central合作,為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師舉辦有關「智能家居和辦公室:從便利到需求 ─ 科技對未來生活的影響」的交流活動。 回饋環境 施耐德電氣在是次峰會中承諾與從事本地政策倡議、綠色金融、城市林務和社區計劃的香港地球之友合作,為每位現場參加者於香港的郊野公園種植一棵樹。 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與施耐德電氣合作,為香港的林地注入新活力,並促進本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合作是攜手保護生態系統、為環境帶來長遠正面影響的最佳範例。」 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趙啟文表示:「我們很高興能通過這個充滿抱負和具意義的計劃回饋我們的環境。感謝各位參加香港創新峰會2023,成為我們可持續發展旅程的一分子。」 此外,為鼓勵參加活動人士以低碳交通往返活動場地,施耐德電氣與社會創新企業Carbon Wallet合作,為每位現場參加者提供兩張免費的港鐵車票。 Hashtag: #InnovationSummit #Digital #Sustainability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schneider-electrichttps://www.facebook.com/SchneiderElectric?brandloc=DISABLEhttps://www.instagram.com/schneiderelectric/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施耐德電氣施耐德電氣的宗旨,是讓所有人對能源及資源都能物盡其用,推動人類進步與可持續的共同發展。我們稱之為Life Is On。 我們的使命是成為您實踐可持續發展及高效能的數碼化合作夥伴。 我們致力推動數碼化轉型,服務遍及家居、樓宇、數據中心、基建設施及工業市場。我們集合了領先全球的流程及能源管理技術,從終端到雲端的互聯互通產品、控制、軟件及服務,貫穿整個業務的生命週期,實現整合的企業管理。 我們是一間擁有本土化優勢的全球企業,致力於推動開放的技術及合作夥伴生態圈,積極實踐具意義、多元共容及賦能的共同企業價值。 www.se.com/hk 在施耐德電氣探索其建構可持續發展、電力4.0及新一代自動化方面的最新視野。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318 加入收藏 :
工研院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秀豐碩成果 共創綠能科技新未來

共創綠能科技新未來  工研院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秀豐碩成果 【記者林子霞台北報導】淨零排放是國際趨勢,全球已有151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將望帶動能源轉型與新興綠能商機。工研院在經濟部能源署支持下,為了幫助臺灣能源轉型搶攻新能源商機,於臺南打造全國唯一以綠能科技為中心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並在16日舉辦「沙崙綠能國際論壇暨成果展」,邀請國內外產研機構專家、沙崙駐地業者共同交流分享最新成果,與臺灣密切合作的澳洲、英國、日本在臺辦事處也都到場共襄盛舉。透過本次展示與交流,將帶動與串接更多國內外綠能合作與投資,讓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未來能夠成為亞太綠能研發中心,幫助臺灣能源轉型,創造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署長游振偉表示,能源轉型為「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重要的環節,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作為能源轉型推動重點,並輔以其他類型再生能源等,透過擴大內需帶動我國綠能產業發展。經濟部能源署於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建置「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提供實場性能及試量產示範驗證,為產業化最後一哩路加持,不僅將助我國能源轉型,透過系統整合、應用驗證及示範媒合,吸引國內外產研能量形成聚落,更將帶動南部產業發展,媒合綠能新商機,形塑為亞太綠能產業中心。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表示,淨零轉型必須產官學研攜手合作並進。工研院已率先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宣示全院要於2050年達成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在產業淨零需求上,工研院也從供給、需求、製造與環境四個主軸,硏發創新技術,協助產業升級與價值創造,並以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基地,完整提供國內外綠能技術開發及產業測試、驗證及媒合場域,帶動綠能產業鏈群聚的效益。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表示,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導入國內外產研資源,整合氫能、太陽能、地熱、儲能、電網等多元綠能科技,扮演國內綠能科技演進的搖籃,並透過四大構面幫助產業淨零轉型,包括一站式綠能科技研發驗證及試量產服務、跨域整合的綠能科技示範應用Living Lab、連結上中下游廠商的前瞻綠能產業鏈、完善的氫能系統驗證平台等。本論壇舉辦時間也串連前後的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與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展期,透過開放沙崙場域讓國內外業者可以實地深入了解技術內涵更,進而開啟更多合作機會,創造新能源商機。 此次「沙崙綠能國際論壇暨成果展」邀請國內外優秀產學研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包括由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萬皓鵬分享工研院推動2050氫能技術藍圖的規劃與策略,並邀請日本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日本川崎重工(KHI)、英國能源系統創新中心(ESC)、中油、台電、亞東工業氣體等專家進行綜合座談,共同探討臺灣氫能發展的應用與機會。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萬皓鵬表示,工研院針對國內氫能發展,已發布「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並滾動調整更新,主要目標是預估臺灣氫能及氨氣(可由氫能轉換而成)需求量,以及針對新型氫應用技術如海水電解、不同載體進出口技術等技術進行研析,短期以2035年為目標完成整合工研院氫能技術研發規劃,並推動國際合作。目前工研院已與與數個國際產研機構合作,如電解產氫技術部分,今年跟日本公司簽訂協議;在基礎設施方面則與日本川崎重工聯手進行國內液氫進口基礎設施可行性評估;另外也與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合作,就氫氣洩漏偵測術進行聯合研究。希望在各領域鏈結國際氫技術領先機構,找到臺灣產業鏈的關鍵角色。 在氫能綜合座談會上,來自臺灣、日本、英國等各國產業代表皆贊同氫能是未來新能源的必要選項,未來也要能創造減碳與產業發展雙贏局面。不過,目前國際在氫能技術與應用仍屬於前期階段,需要透過跨領域甚至跨國合作,才能加速氫能應用發展,沙崙場域是臺灣發展氫能共創的最好基地。 本次論壇另外也分別就「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為主題邀請工研院與台塑新智能及工研院二家新創公司—氫豐綠能、玖鼎電力等產業專家就儲能、太陽光電、地熱、氫能、建築節能、低碳空調、冷鏈物流、智慧電表等進行—成果交流分享。例如:高效率矽晶太陽電池技術,以沙崙場域太陽光電技術平台為核心,開發業界所需TOPCon+關鍵技術,協助國內太陽光電產業包含茂迪、中美晶、聯合再生、元晶等廠商等,進行世代升級。此外,為因應未來高占比綠能情境,透過沙崙展示屋建構綠電最佳直供網路,實證直流住宅及智慧管理提升綠電使用效益,未來可以搭配社區電網、住戶生活行為模式、天氣變化與預測等,達到最適化能源使用效益,最大化綠電使用效益。在台灣能源轉型與國際淨零發展的浪潮中,必需同時兼顧創新技術開發與創造新商機,本次論壇提供發展關鍵綠能科技的成果,也將協助引導臺灣產業從系統的服務加值面向掌握新能源商機。 針對綠能科技發展,工研院也已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於永續環境領域,推動跨業整合,形成具全球競爭力的綠能產業生態系,創造環境永續的未來。 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亮點技術 氫循環-氫能分散式發電系統 工研院開發的「氫能分散式發電系統」,能將製程中無法利用的副產氫回收再轉換為電力,以額外提供廠區每年數億度的潔淨電力,氫氣回收率可達95%,回收1億立方米氫氣可減碳8.8萬噸,餘氫發電效率可超過5成,建置10 MW電力可減碳1.1萬噸,不但解決以往工業副產氫須以化石燃料燃燒處理的問題,更可提供潔淨發電能源。 突破產業瓶頸-智慧化地熱電廠 工研院針對臺灣地熱發展,與施蘭卜吉公司跨國合作,協助廠商建置國內首座電潛泵(Electrical Submersible Pump;ESP)增產地熱電廠,將單井發電效益提升到1MW以上,並透過集成診斷模式整合雲端監控系統與AI大數據分析,智慧化管理地熱發電廠內易損壞設備,提前7天預知損壞,有效降低設備維護待料停機等問題,使電廠售電收益達最大化。 節能產業推手-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 工研院開發的「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是全球第三、亞熱帶第一座的旋轉實驗室,主要作為節能規範、綠建築標章等實證依據,並提供產品在真實環境的測試,除了已協助國內廠商進行節能產品測試,更跟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實驗室攜手從系統、建材、設備、電網、室內空品與新冠肺炎進行深度研究,對全球節能產業做出貢獻。 提升空調能效新救星-磁浮軸承離心式冰水機 工研院開發的「磁浮軸承離心式冰水機」關鍵技術包括高效率單段與雙段壓縮流力元件,感測器模組,主動磁浮軸承和磁控器、高速轉軸以及高速馬達和變頻器等,不但性能效率符合臺灣一級能源效率,可應用於辦公大樓、機場航廈、圖書館、廠房、醫院等場所,目前已協助全球第二大螺旋式壓縮機製造商建立年產達萬套的試量產線,佈局高鐵、捷運、台鐵等變頻空調市場。   圖說:工研院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秀豐碩成果,邀國內外產研機構專家經驗交流。  

文章來源 : 守護台灣新聞網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664 加入收藏 :
綠色能源革命 太陽光電模組應用更趨多元化

2023 年 10 月 12 日德國萊因於台中集思會議中心舉辦太陽光電研討會,匯聚了大中華區太陽能專家群探討多個熱門議題,包含 IEC 61215 和 IEC 61730 標準更新、建材一體型太陽光電模組、消費型太陽光電模組 IEC 63163、太陽光電模組應用趨勢及國際市場進入要求等。 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 的 IEC 61215 和 IEC 61730 系列標準是太陽光電行業最重要的安全性及指標性標準。 IEC 61215 標準包括溫度係數、低輻照度、熱斑耐久、紫外預處理、熱循環、冰雹等多項測試。這些測試項目能夠評估太陽能元件在不同條件下的性能表現,為模組可靠性提供詳細的評估依據。新版 IEC 61215 參考其他標準,新增動態機械載荷測試測試、彎曲測試,並對可撓式模組、雙面模組提出了諸項測試要求, 以確保太陽光電模組在各種環境下的穩定性和效能。 而 IEC 61730 標準則主要包含外觀檢查、電擊、火災、機械應力和環境應力等測試,在確保光電元件能夠有效地防止電擊、火災和人身傷害等潛在危險,提高太陽光電系統的安全性。新版標準不僅增加了對特定部件(接線盒、連接器、前板/背板)進行質量鑑定的要求,同時也對逆向電流測試、脈衝電壓測試等測試方法進行了優化,並新增了絕緣配合評估,以確保太陽光電模組的使用和安裝不會對人或物產生危害。 新的太陽能材料和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太陽光電模組的可攜式應用也正在增加,為户外活動和緊急情況提供可靠能源來源等都是新的應用發展。基於太陽光電產品的多元應用場景,國際電子電機委員會 (IEC) 於 2021 年頒佈了適用於地面消費型太陽光電模組的測試標準 IEC TS 63163。 IEC TS 63163 標準針對太陽能消費型產品的戶外應用場景分為三個類別:移動式應用,可攜式應用和附屬式應用(露營車類)。 相對於傳統工業級地面太陽光電模組而言,此類適用於移動式、應急電源、徒步、野營、露營車等應用場景的消費型太陽光電模組,具有“中等”戶外暴露的特性;由於消費型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常會經歷反覆移動、折疊,安置、且有多次跌落及受力的可能,因此 IEC TS 63163 針對不同應用類別的消費型太陽光電模組設計了不同測試序列,減弱了環境可靠性測試的要求,分別新增了彎曲測試,折疊測試,跌落測試,同時對機械強度也有相應的要求。 研討會中同時分享太陽光電模組應用的最新趨勢,除案場的規模持續擴大,以因應大規模電力需求外,太陽能光電模組和儲能技術的整合是一個重要趨勢,這意味著太陽能模組不僅用於白天發電,還可以將多餘的電能儲存起來,以供夜間或陰天使用,有助於提高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 太陽光電模組結合智能控制系統或整合在建物中同時具有發電與遮蔭功能,一體化的設計在住宅和商業建築中越來越常見。推動建物邁向淨零排放已漸成為全球發展趨勢之一,在建築工程中應用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技術,為建物降低碳排變成有效可行的方式。隨著太陽能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從穿戴式和可攜式應用到建築整合和智能控制系統,太陽能技術的應用前景看起來越來越多彩及挑戰性。

文章來源 : 台灣德國萊因技術監護顧問(股)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5841 加入收藏 :
DNV最新版《全球能源轉型展望》報告: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依然無法取代化石燃料

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和太陽能發電及電池安裝量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可再生能源僅能部分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而在能源結構中無法取代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絕對供應量仍在增長。 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不斷創新高,並最有可能在2024年達到峰值,這也將是全球能源轉型的起點。 脫碳和電氣化將成為能源轉型的決定性特徵,到2050年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比例將達到52/48,可再生能源佔大頭。 DNV發佈了第七版《全球能源轉型展望》。 挪威奧斯陸2023年10月12日 /美通社/ -- 根據DNV的《全球能源轉型展望》,儘管過去五年間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快速增長,但化石燃料僅滿足了全球一半的新增能源需求。該報告表明,2017-2022年間,化石燃料滿足了51%的新增能源需求。可再生能源仍然只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但無法取代化石燃料,而且化石燃料的絕對供應量仍繼續增長。 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C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小。如果要實現巴黎協議的目標,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30年要減半,但據DNV預測,甚至到2050年都不可能實現減半。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僅比當前水平減少4%,到本世紀中葉將減少46%。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不斷創新高,並最有可能在2024年達到峰值,這也將是全球能源轉型的起點。 「從全球來看,如果說轉型是指絕對意義上的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那麼能源轉型尚未開始」,DNV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艾瑞民(Remi Eriksen)表示,「顯然,能源轉型已經在行業、國家和社群層面上啟動了,但在全球範圍內,化石燃料創紀錄的排放量仍有可能在明年進一步上升。」 由於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能源安全作為能源政策驅動因素之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各國政府都願意為本地獲取能源支付溢價,這對於能源展望的結果產生了顯著影響。例如,目前預計印度次大陸的轉型速度將放緩,其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會更多。而在歐洲,隨著氣候、產業和能源安全目標的統一,轉型正在加速。 雖然轉型尚未完全開始,然而一旦開始,可再生能源就將超過化石燃料。從當前起,新增的大部分能源都是風能和太陽能,它們在2022-2050年間將分別增長9倍和13倍。從現在到2050年,發電量將增長一倍以上,從而提高能源系統的效率。在目前的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是80/20,但到本世紀中葉,這一比例將變為48/52。 2022年,太陽能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250 GW。儘管存在通脹和供應鏈的不利因素,但到2030年,全球並網電力中的風電將占7%,裝機容量將翻一番。然而短期來看,輸配電網的限制正在成為許多地區(包括北美和歐洲)可再生電力擴張以及相關分佈式能源資產(如並網儲能和電動汽車充電站)的關鍵瓶頸之一。 「由於利率上升、供應鏈挑戰以及俄烏衝突導致的能源貿易轉變,能源轉型在短期內會有挫折,但其長期趨勢依然清晰:只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世界能源體系將從80%的化石燃料結構占比轉變為約50%的非化石能源結構占比。這種轉變雖然很快,但仍無法滿足巴黎協議的目標。在第28次締約方大會之前,DNV將發佈《通往淨零排放的路徑》,表明主要挑戰並非來自技術,而在於缺乏推動可再生能源和儲能快速部署的激勵措施,以及缺少對化石燃料排放的抑制措施」,艾瑞民補充說。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291 加入收藏 :
「2023第六屆空污論壇」10/14台中登場歡迎各界踴躍參加

(編輯中心) 2050淨零碳排為全球邁向永續的必經之路,「2023第六屆空污論壇」訂於2023年10月14日(六)上午9點至下午17點,在台中市集思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瓦特廳301會議室舉辦,邀請各界專家出席,整合產官學三方專業力量及經驗分享,探討在空氣污染排放及淨零碳排趨勢發展等面向,設定五大主題深入探討,歡迎全國各界關心環境永續議題的產、官、學、研等各界人士參加。 空污論壇自2017年起已舉辦過5屆,目的在呼應國人要求有健康空氣的基本權利,並尋求大家的集思廣益,以防制技術、改善策略、合理的能源政策,來共同克服空污問題。今年度將由「中台灣教授協會」接續臺灣環境公義協會歷年辦理熱忱與精神,傳承延續關切臺灣空污防治及永續發展議題之發聲、討論平台。欣逢環保署於2023年8月22日掛牌升格為環境部,空污論壇也將持續提供國內環境相關政府部門、產業及學界人員互動交流,以促進空污防制、永續環境之研究與推廣、加強國際間淨零排放及循環經濟技術交流及合作、形成國內產官學界對於環境政策之交流與共識,以保護國民健康。 此次空污論壇將邀請環境部沈志修常務次長進行專題演講,主題為環境部五大願景,並與中部各環保局長簽署中台灣空污淨零宣言,議題將包括1.空氣品質管制計畫(由南投縣、雲林縣及臺中市環保局長報告),2.空污控制(由利百景公司及台塑企業報告),3.健康與空污 (由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主任及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報告,並包含下午的專題演講:室內空氣污染的暴露與健康風險,由中國醫藥大學教務長許惠悰教授主講),4.交通與空污(包括營建施工機具、船舶、人造合成燃料替代石化燃料),5.邁向未來:低碳永續、循環經濟(由中油、台電、環基及衛星科技公司分享經驗)。 最後以綜合座談方式,邀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蔡孟裕司長,及多位學者專家擔任與談人,拋出各項問題並集思廣益的討論應對作為,會議結論將彙整供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參考。本次活動指導單位為行政院環境部;主辦單位為臺中市環境保護局、社團法人中台灣教授協會、社團法人臺灣環境公義協會、台中市醫界聯盟;協辦單位為雲林縣環境保護局、苗栗縣環境保護局、南投縣環境保護局、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衛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活動報名表單連結:https://reurl.cc/l77Gkq。   報名問題請洽 社團法人中台灣教授協會 秘書處:04-2702-9445/0919-575878  

文章來源 : 鳴新聞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980 加入收藏 :
施耐德電氣最新研究顯示 數碼化和電氣化解決方案可將辦公大樓的碳排放量減少高達70%

研究量化技術升級對辦公大樓能源效益和減碳的影響 研究發現,以數碼優先方法改造樓宇是實現減碳的最佳途徑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3年10月6日 - 帶領全球能源管理及自動化數碼轉型的施耐德電氣發佈一項最新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以數碼優先方式改造樓宇是實現減碳的最佳途徑。 樓宇的碳排放估計佔全球碳排放量[i]的37%,預計目前約一半的樓宇有可能在2050[ii]年仍在使用,因此相關行業必須迫切使樓宇更節能,從而減少營運時所產生的碳排放。 研究結果顯示,將施耐德電氣的數碼樓宇和電力管理解決方案[iii]應用於現有辦公大樓中,可以將其營運時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減少高達42%,回本期不到三年。如果以電力取代化石燃料供暖技術,並安裝具有當地再生能源的微電網,全電動、全數碼化的樓宇將進一步減少28%營運碳排放,總減排量更高達70%。 施耐德電氣的數碼能源減碳辦公室負責帶領進行以科學基礎為本的研究和產品研發,從而加速能源轉型。其辦公室副主席Mike Kazmierczak表示:「解決樓宇營運時所產生的碳排放是我們的首要策略,以為現有樓宇大規模脫碳,並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目標。這項突破性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將現有樓宇轉變為高效節能、全電動和數碼化的資產,將可有效降低高達70%的碳排放量。」 這項研究由全球工程設計公司 WSP 協力執行,基於對一座建於2000 年代初期的大型辦公大樓在不同的美國氣候帶[iv]的能源性能和碳排放進行建模。這種數碼化樓宇翻新方法適用於所有樓宇類型和氣候,因此是最有效的樓宇減碳策略,能夠在「前期碳排放」[v]較低的情況下快速達到目標。 透過數碼技術為樓宇進行翻新不僅對其日常營運的影響較小,而且從碳排放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效果更好。無法迅速實現樓宇減碳還可能導致價值下降的擱淺資産,對投資者和租戶而言欠缺吸引力。 此外,波士頓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和施耐德電氣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研究估計,低碳樓宇轉型具有創造就業機會的巨大潛力。 施耐德電氣被廣泛認可為具影響力的公司和減碳領域的領導者。公司提供的互聯互通產品、軟件和可持續發展服務有助於提高營運效率、消除能源浪費,並為樓宇、工廠、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和住宅提供減碳策略。施耐德電氣的研究和減碳方案提供了即時、實用的方法,幫助企業應對複雜的能源轉型。 按此了解更多關於施耐德電氣的研究結果及加速實現樓宇淨零排放的三步曲(策略化、數碼化、減碳)。 相關資源: Decarbonize the Office: Unleash the Power of Digital Solutions for Building Renovations A structured methodology for planning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ortfolio decarbonization The Path to Net-Zero Buildings: A 3-step guide to turn sustainability ambitions into actions Back to 2050: a major report on how 1.5°C is more feasible than many think [i] Tracking Clean Energy Progres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2). [ii]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0). [iii] Schneider Electric solutions include EcoStruxure Building Operation, EcoStruxure Building Advisor, Connected Room Solutions, Accusin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and harmonic filtering, PowerLogic submetering [iv] Using the ASHRA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90.1-2004 baseline for large offices (12-stories, 46728 m2). [v] Upfront carbon refers to the emissions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 extraction and production of building products and materials Hashtag: #BuildingsoftheFuture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schneider-electrichttps://www.facebook.com/SchneiderElectric?brandloc=DISABLEhttps://www.instagram.com/schneiderelectric/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施耐德電氣施耐德電氣的宗旨,是讓所有人對能源及資源都能物盡其用,推動人類進步與可持續的共同發展。我們稱之為Life Is On。 我們的使命是成為您實踐可持續發展及高效能的數碼化合作夥伴。 我們致力推動數碼化轉型,服務遍及家居、樓宇、數據中心、基建設施及工業市場。我們集合了領先全球的流程及能源管理技術,從終端到雲端的互聯互通產品、控制、軟件及服務,貫穿整個業務的生命週期,實現整合的企業管理。 我們是一間擁有本土化優勢的全球企業,致力於推動開放的技術及合作夥伴生態圈,積極實踐具意義、多元共容及賦能的共同企業價值。 www.se.com/hk 在施耐德電氣探索其建構可持續發展、電力4.0及新一代自動化方面的最新視野。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485 加入收藏 :
2025 年 4 月 24 日 (星期四) 農曆三月廿七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