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主題會議在香港成功召開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合作」
香港2023年4月27日 /美通社/ -- 2023年4月24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及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支持下,由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及香港綠色金融協會聯合舉辦的「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合作」主題會議在香港召開。會議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七個工作組的重要工作成果及進展,並圍繞如何發揮大灣區各地優勢、進一步加強大灣區可持續金融市場的合作進行了探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梁鳳儀、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童士清、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以及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何華權出席會議並致辭,充分強調了大灣區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致歡迎詞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高度重視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協同合作、優勢互補,旨在共同推動大灣區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的高質量發展,積極為我國實現「3060」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從左至右依次為: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立峰;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何華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財經事務)甄美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在香港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會議為大灣區市場參與者及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交流平台,為識別市場障礙、改善大灣區內跨境綠色資本流動提供了解決方案。這些措施一旦實施,將有助於提高大灣區市場優質綠色項目容量,提供更多低成本融資和跨境金融服務。
會議上,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介紹了新成立的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綠色科技工作組,該工作組旨在推動綠色科技加速器的建設,促進大灣區綠色科技生態及體系建設。其他六個工作組也對重要成果及進展進行了匯報:
基於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的分類目錄發展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和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於2022年完成並發布了第一和第二階段研究報告,正在開展第三階段研究,計劃發展基於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的香港(大灣區)分類目錄,涵蓋大灣區重要綠色活動、並考慮納入轉型活動。
粵港澳大灣區建築脫碳研究——就綠色建築試點進行合作
目前工作組已完成兩個階段的研究,發布了《綠色建築評級體系能源範疇對標研究》《建築去碳化政策報告》《香港建築脫碳政策白皮書》三份研究報告,第三階段將聚焦大灣區的綠色建築發展。工作組就加速綠色建築發展和提高能源效率提出9項建議,包括優化綠色及可持續金融資格及補貼、優化綠色建築激勵政策等。
粵港澳大灣區深度減排路徑和轉型金融機遇
工作組分析了大灣區總體的碳減排缺口,研究了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和製造業三個關鍵行業的脫碳路徑,指出大灣區碳中和的投資需求和麵臨的主要挑戰,並對加速大灣區轉型提出六大建議。工作組未來將開展一系列涉及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和製造業的試點項目,在實踐中探索轉型金融。
粵港澳大灣區氣候基金研究
工作組探討了以基金引入境內外資金投資大灣區氣候類項目的可行模式與路徑,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氣候基金發展現狀、深圳氣候投資基金及項目庫介紹、金融科技與數據支持基金創新應用三大方面開展研究。
基於粵港澳大灣區當地產業結構的供應鏈低碳轉型
工作組分享了綠色供應鏈發展的實踐經驗,包括如何支持綠色供應鏈金融創新、促進供應鏈生態系統碳排放強度的降低,並建議綠色供應鏈金融結合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力量進一步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互認工作組及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委員會
工作組聯合大灣區綠色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共同研究並推動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ESG信息披露及轉型金融信息披露等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標準的落地與實施;並將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建立自律管理機制。
關於香港綠色金融協會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於2018年9月成立,並為支持香港及其他地區的綠色金融和可持續投資發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對接平台。協會旨在調動公私營的資源和人才以製定綠色金融政策,促進金融機構內的綠色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的主要目標是將香港定位為領先的國際綠色金融中心,透過為香港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渠道和機會,參與本地、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綠色融資交易,以回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的全球趨勢。
以上新聞投稿內容由 PR Newswire 美通社 全權自負責任,若有涉及任何違反法令、違反本網站會員條款、有侵害第三人權益之虞,將一概由 PR Newswire 美通社 承擔法律及損害賠償之責任,與台灣產經新聞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