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時代背景下,建築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挑戰與契機。由台灣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主辦的【2025 永續建築產業淨零論壇「建築永續 × 金融韌性 × 自然碳匯」】,將於7月10日(三)將於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297號五樓彭園會館正式登場。此次論壇集結產官學研領袖,共同探討建築永續、金融韌性與自然碳匯三大主軸,描繪下一階段綠色建築與永續材料的市場行動藍圖。 論壇中將深入解析GRESB 國際不動產 ESG 評鑑架構,並呼應金管會《永續經濟活動指引》,力邀來自銀行永續金融部門、資產管理機構、建設開發商等專家共襄盛舉,共同探討移除型碳權的發展脈絡與在地實踐方向,助力企業掌握轉型與投資的雙重契機。 為加速建材產業鏈的永續革新,論壇特別設置「優選永續建材評鑑」,更以「優選永續建材評鑑暨參獎」作為亮點,廣邀建材商攜自家綠建材及它項標章角逐榮耀,搶先與市場對接,並於現場揭曉評鑑標準與申請重點。 評鑑以三大構面為主:✔ 70% 標章與認證(如綠建材標章、ISO 14067碳足跡、EPD 等)✔ 20% 專案實績(近三年實際應用於建案、公共工程等)✔ 10% 企業永續治理(ESG報告、社會影響、資源管理等) 成功入選者,將有機會獲得媒體專訪、專刊曝光與永續採購推薦等多元資源,搶先對接投資市場與淨零專案需求。GRESB評鑑已成為全球機構投資人衡量建築氣候韌性的核心工具。本次論壇將說明2024 GRESB 最新版本中,如何透過低碳建材、循環經濟設計與LCA碳評估提高得分表現,同時對應金管會推動的綠色分類標準,包括減碳潛力、資源效率與永續採購指標,幫助企業建立可量化、具信賴度的永續語言。 📅 活動資訊▸ 日期|2025年7月10日(星期三)▸ 時間|13:30–17:00▸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297號5樓 彭園會館🔗 線上報名|立即報名📢 用材料力啟動零碳未來,引擎已啟動,誠摯邀您共襄盛舉!更多論壇詳情與「優選永續建材評鑑」申請方式,敬請關注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與《時尚家居》官網同步發布消息。
菲律賓帕賽市 2025年6月30日 /美通社/ -- 在東南亞充滿活力的增長故事中,菲律賓憑藉其年輕人口、強勁的消費市場和持久的經濟韌性,成為令人矚目的篇章。作為SM集團母公司,SM Investments Corporation(SM投資公司)對菲律賓的增長前景持樂觀態度,積極支持菲律賓的韌性經濟發展。 SM投資公司總裁兼行政總裁Frederic C. DyBuncio表示:「我們對強勁的消費者信心感到振奮,我們的業務已做好全面服務的準備。這種積極情緒受到溫和通脹和菲律賓社區韌性的支撐。」 全球機構將菲律賓視為該地區的「亮點」。憑藉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戰略性經濟改革以及日益增強的投資者信心,菲律賓正成為實現包容性和可持續增長的沃土。 該國的增長戰略包括透過加強教育與大力創造就業崗位來大力投資人力資本。SM 集團透過旗下教育機構(菲律賓亞太學院和菲律賓國家大學)以及SM基金會的大型獎學金專案,與國家戰略保持一致,致力於培育具備未來能力的一代。 作為其社會投資的一部分,SM集團迄今已授予逾16000份獎學金。僅在2024年,SM基金會就頒發了超過1000份獎學金,創下歷年來最多紀錄。透過旗下企業和基金會,SM還翻新了415家衛生中心,建設了2850所學校,並培訓了超過49000名農民,以促進教育普及、健康福祉和糧食安全。 中小微企業(MSME)構成菲律賓經濟的支柱。SM在其龐大的零售與地產業務體系中,積極扶持超過10萬家中小微企業承租商與供應商。其銀行子公司BDO Unibank, Inc.與China Banking Corporation已為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超過720億比索,推動地方創業發展,並為經濟多元化作出重要貢獻。 SM對業務韌性的承諾也延伸至合作夥伴,最終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抗風險能力。自2024年起,SM啟動了商戶業務持續性規劃(BCP)計劃,為商場中的中小微企業租戶提供能力建設培訓,並提供數碼安全存儲服務,以確保在面臨中斷時仍可持續營運。 SM早已將抗災設計納入其地產開發標準,並持續投資於有助於風險緩解的環保基礎設施。該公司已在全國範圍內建成41個雨水蓄水池和108個水迴圈再利用設施。 在融資方面,可持續金融也至關重要。該集團的銀行業務已透過BDO的可持續能源金融(SEF)計劃資助了超過1萬億比索的專案。China Bank的可持續金融組合規模達1470億比索,支持專案涵蓋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及環保基礎設施。 在零售板塊,SM提供綠色生活方式選擇,其Green Finds計劃銷售超過2萬種環保產品。SM Stores推動節能系統和環保購物袋推廣活動,旗下品牌Kultura主打本土文化產品,宣導環保理念與社會企業精神,推廣迴圈再利用商品與社區手工藝。 DyBuncio先生表示:「在持續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過程中,SM始終確保我們的企業責任不僅提升集團本身的價值,也惠及我們服務的社區與人民的生活與潛力。這些舉措既支撐當下的經濟動能,也為未來幾代人打造更具韌性和前瞻性的菲律賓經濟。」
全方位整合與自動化網路資安領導廠商Fortinet®(NASDAQ:FTNT)與研究機構Cybersecurity Insiders攜手發布《2025年雲端資安報告》,全面分析了塑造雲端安全的最新趨勢、挑戰和策略。該報告基於來自各行各業和地區800多位資安專業人士的洞見,揭示了推動混合雲和多雲採用的因素、企業面臨的不斷變化的挑戰,以及保護這些多變環境的可行步驟。調查結果發現高達82%的企業採用多雲或混合雲策略,突顯企業更加重視以多雲策略強化資安韌性。而許多正在應對雲端應用挑戰的企業都意識到保護雲端專案的重要性,將在這一年大幅增加雲端安全投資,將資源用於彌補關鍵安全漏洞、確保合規性並克服技術的複雜性。 Fortinet台灣區總經理吳章銘表示:「多雲或混合雲策略已經成為企業雲端應用模式的主流,台灣的公部門、關鍵基礎設施及其他產業也不例外。因此企業組織內的資安團隊,面臨的不只是駭客越來越快速和複雜的攻擊手法,還包含針對雲端運用系統中多階段攻擊面的擴展。我們也觀察到越來越多企業偏好運用整合型雲端資安平台、導入雲端安全態勢管理工具,使用雲原生應用防護平台等來保護雲端環境。Fortinet也將持續優化這些產品和技術,協助企業組織維持最高效的安全營運。」 Fortinet 2025雲端資安報告,調查了企業日常管理雲端資安運作所遇到的主要挑戰 Fortinet《2025年雲端資安報告》關鍵發現包含: l 雲端策略普及化,高達82%企業採用多雲或混合雲 在採用多雲或混合雲策略的82%企業中,超過78%的受訪者採用兩個以上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其中更有28%採用超過三家雲端服務供應商,突顯企業採取多雲策略以強化韌性、發揮各個雲端平台的專業優勢。另有54%企業已採用混合雲架構,將內部部署與公有雲環境整合,以優化其彈性與控管能力。然而,多雲環境本質上的複雜性、當前標準化流程的缺乏,以及技術的快速演進,也為企業帶來挑戰。 l 資安與法遵議題為企業採用雲端策略的首要挑戰 61%的企業表示,資安與法遵議題是導入雲端策略的首要挑戰之一,反映出針對資料洩漏問題、以及符合法規要求的複雜性日益受到重視。其次為組織與營運因素(54%)、以及資源限制(51%)。舉例來說,在美國,醫療機構可能會因為不確定能否符合《美國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HIPAA)、或其他區域性資料保護法的規定,而延遲將敏感的病歷資料遷移到雲端。而一家公司在將傳統系統轉移到雲端時,也可能因擔心失去對專有流程的控制,而面臨內部面臨變革而產生的阻力。此外,有限的專業人才及預算限制,也讓企業在管理和保護雲端方面,面臨困難。 l 超過六成企業對其即時偵測威脅能力缺乏信心 隨著企業採用複雜的多雲和混合雲策略,即時偵測並回應跨雲環境威脅的能力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受訪企業中64%表示對其企業即時偵測資安威脅的能力缺乏信心。同時,可視性和控制性的缺乏(55%)、以及威脅偵測與回應挑戰(54%),也是企業雲端安全營運的主要挑戰。例如,企業可能缺乏將一系列個別獨立的惡意行為連結起來的能力,導致在識別和回應潛在的資料外洩時造成嚴重延誤。這說明了儘管許多企業已經建立基本的安全措施,但雲端威脅複雜度的增長,加諸管理多元環境的挑戰,使得企業更容易受到進階攻擊和錯誤配置的影響。 l 高達95%企業對資安技能落差問題感到擔憂 缺乏合格的資安專業人員,持續是一個業界普遍的資安關鍵問題,直接影響了企業保護其資產和有效應對不斷演變的威脅的能力。95%企業表示,對持續存在的資安技能短缺感到中度或極度擔憂。這突顯了企業為了應對日益複雜的資安挑戰時,在招募和留住所需人才方面面臨巨大壓力。 三大關鍵步驟,建構具備韌性的雲端資安態勢 現今企業採用的多雲和混合雲策略讓雲端環境變得更複雜,顯得制定主動策略來應對不斷變化的資安挑戰更迫切重要。首先,是採用統一平台簡化管理策略並確保跨環境的一致性。有效的統一雲端原生應用程式保護平台(CNAPP)策略,能將個別獨立的功能,如雲端工作負載保護、雲端基礎設施授權管理和API安全等,統一到整合型解決方案。 其次是雲端資安態勢管理(CSPM)。由於雲端配置錯誤仍是安全漏洞的主要原因之一,資安團隊需要持續且可視化地了解資源設定、角色權限、網路存取和合規性狀態。此時CSPM解決方案,就是可以監控雲端資產配置、即時執行修復低風險問題、為高風險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讓資安團隊能降低警報疲勞,專注於更關鍵的任務。 最後是,將安全性測試整合至軟體開發生命週期各階段(DevSecOps)。這已成為高效開發團隊的共同目標。成功的DevSecOps方案,會在早期工作流程就嵌入應用程式安全檢查,並且使用開發人員已依賴的工具。為了確保有效性,這些整合必須輕量、直觀且可擴展。最佳方式是將其整合到IDE、Git儲存庫和CI/CD工具,並提供有關漏洞、錯誤配置和權限問題的即時回饋,提供安全即程式碼範本和護欄,從一開始就鼓勵安全設計, 讓安全性成為開發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調查也指出,高達97%的受訪者表示偏好具備集中式介面的整合型雲端資安平台,以簡化政策設定、確保一致性,並提升雲端環境的可視性。為解決設定錯誤與合規漏洞問題,也有67%的受訪者已導入雲端安全態勢管理(CSPM)工具,另有62%使用雲原生應用防護平台(CNAPP)來保護雲端資源。此外,人工智慧驅動的威脅偵測的整合、邊緣運算的蓬勃,以及對零信任架構的日漸重視等新興趨勢,也將形塑下一波雲端安全解決方案。 Fortinet創立以來始終致力於將網路與安全,整合為一個以單一系統為核心的統一資安平台。Fortinet安全織網,即是Fortinet二十多年來努力不懈專於於其平台願景的成果。能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可視性、統一管理以及自動化威脅情資共享。所有FortiGate次世代防火牆(NGFW),包括今年初全新的FortiGate G系列,皆能完善整合至Fortinet安全織網中,讓客戶得以從部署SASE解決方案、到透過FortiAI協同強化資安營運,全面性提升資安策略,實現全方位保護與確保營運效率。
生產、財務、數據與IT架構、關鍵人才四大企業供應鏈轉型 提升預測力與韌性 台北 2025年6月19日 /美通社/ -- 根據 IBM 今(2025)年二月至四月進行的年度CEO調查結果顯示,全球CEO認為目前最棘手的兩道經營難題是「供應鏈績效」與「關鍵人才招募與留任」,分別從去年的第九、第十名,上升至今年的第一、二名,取代了近兩年的榜首「商業模式創新」與「環境永續」議題。近四成的受訪CEO也表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務是提升企業預測前景的準確性,超越了近兩年居於第一位的產品/服務創新及生產力/獲利能力;「預測力」成為新一代的企業競爭力。 供應鏈韌性成CEO最大挑戰;IBM 建議從生產、金流、數據與IT架構、關鍵人才等4個領域與5個行動提升供應鏈韌性 在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斷升高之際,台灣 IBM 諮詢總經理林翰建議企業應積極善用自有數據,與發展逐漸成熟的創新科技如傳統AI與生成式AI、數位雙生、IoT、自動化技術等,保持企業轉型與創新動能;因為這些創新技術已經自證能夠幫助企業加速獲得更高的效率和生產力。同時市場紀錄也證明,在市場動盪與既有商業模式不斷被顛覆之時,仍繼續保持創新動能的企業,將更有能力抓住商機,勝出的機率大增。 台灣的電子製造業有其特殊產業特性,例如產品的生命週期短、資金投入研發工作的比例高、供應鏈全球化程度深且複雜、高度依賴關鍵技術與原材料等。台灣 IBM 諮詢顧問協理王喬指出,面對全球貿易關稅爭論與金融市場波動,與地緣政治深藏的不確定性,台灣的電子製造業普遍正經歷以下挑戰:在生產層面,需要降低新建廠的成本,增加流程效率。在客戶需求層面,業者面臨變動頻率升高、瞬息萬變的客戶需求。在供應商管理層面,部分供應商因受限於資金壓力、產能調度能力不足、數位整合程度低落等原因,難以迅速配合需求變動或突發狀況,導致無法即時調整交期、品項、出貨方式、配合生產基地的遷移等。在 IT 架構層面,為求快速投產,IT 系統不得不以「應急導向」方式建置,缺乏整體規劃,無法顧及彈性設計,造成資訊孤島、流程僵化、擴充困難。在關鍵人才層面,企業需要兼具協調產銷、工廠營運、應用新科技能力的跨域人才。 王喬對台灣電子製造業者提出五項建議: 摒棄AI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焦慮,以投資回報能力為標準,規劃與建置「量少質精」的企業AI應用。 建立健全有活力的數據環境作為深度應用AI與自動化的基礎。首先,做好數據治理的「下水道工程」;其次,建置智慧的雲端平台,打破數據孤島,讓所有數據無縫銜接,即時交互應用。更需要建立安全防禦體系,守護數據資產。 加速核心應用的現代化,強化應用之間的無縫整合、敏捷性與回應速度。同時,擴大導入已逐漸成熟的創新科技如傳統AI與生成式AI、數位雙生、IoT、自動化技術等,持續優化流程,提升自動化水平與產線彈性。 善用供應鏈金融提升資金靈活性,使關鍵供應商更快速取得資金,穩定生產與交付,強化整體供應網絡的反應速度與抗風險能力。 採取靈活多元的人才策略,善用AI科技提升企業運作效率、強化雇主品牌。設計跨域養成與內部轉型路徑,培養兼具製造、數位與創新能力的實戰型人才,強化組織韌性。此外,建立外部合作與彈性人力配置機制,快速取得具行業符規、技術導入能力的人才,支援關鍵任務與持續轉型。 查閱完整研究報告請造訪 https://www.ibm.com/thought-leadership/institute-business-value/en-us/c-suite-study/ceo 研究方法 – IBM 全球CEO調查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與牛津經濟研究院共同在2025年2月至4月間,對來自33 個國家和24個產業的2,000位執行長進行了訪問,其中包括40家台灣企業。訪談問題主要包括組織績效、策略重點和企業創新時的挑戰。本調查也探討執行長所屬企業如何管理變革、採用AI技術、制訂決策、領導方式、人才策略、企業文化轉型、協作模式與監管符規等議題。 關於 IBMIBM 是全球領先的混合雲、人工智慧及企業服務提供者,服務遍及全球 175 多個國家。IBM 協助企業從資料中獲得商業洞察、簡化流程、降低成本並增強競爭力。來自金融服務、電信和醫療等關鍵領域的機構,採用 IBM 混合雲平台及 Red Hat OpenShift 進行數位轉型。IBM 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和產業導向的雲端解決方案及企業服務領域持續創新,為客戶提供開放且靈活的選擇。公司秉持誠信、透明治理、社會責任、多元包容的企業文化,奠定了 IBM 的業務基石。 台灣 IBM 公司新聞室:https://taiwan.newsroom.ibm.com/ 新聞聯絡IBM 公司公關部 Kate Liu kateliu@cn.ibm.com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The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對香港提升氣候韌性和推動生物多樣性策略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論及北部都會區發展時應優先考慮。 大自然保護協會和思匯政策研究所發表最新報告,提出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融入城市規劃、區域合作和可持續金融的嶄新藍圖。 香港 2025年6月17日 /美通社/ -- 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簡稱TNC) 和獨立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下稱「思匯」)攜手發表一份具里程碑意義的報告,題為《北部都會區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21世紀城市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的典範》。報告於 2025 年 6 月推出,內容綜合了同年 1 月舉行的 「2025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氣候會議」中的重點見解與建議。該會議雲集超過200位專家和持分者,共同探討如何運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引領香港邁向一個更具氣候韌性,並促進自然共融的未來。 照片說明:(由左至右)林韋名先生、譚芷菁女士、陸恭蕙教授、黃錦星教授、凌嘉勤教授、周璐璐女士 報告指出,北部都會區是展示城市如何把大自然融入城市發展,並善用生態系統力量以提升氣候韌性的絕佳機會。此外,報告亦呼籲政府應立即採取行動,實施修復濕地、重新造林和城市綠化等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並把其視為適應氣候變化、保育生物多樣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 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區氣候韌性戰略合作總監兼香港項目負責人周璐璐女士表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保育,更是要建設一個讓人與自然共融共榮的未來。這份報告為香港提供了一個以科學為本且切實可行的框架,有助引領區內的氣候韌性發展。」 主要研究發現和建議: 氣候風險日益加劇:北部都會區正面臨極端高溫、海平面上升和水浸等威脅。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能有效減輕相關風險,並同時提升生態和社區的整體韌性。行動刻不容緩——若氣候危機持續惡化,自然系統或將超出負荷而無法復原; 政策整合非常重要:報告促請香港政府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納入即將更新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以及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劃中; 跨境合作不可或缺:香港與深圳聯合規劃,有助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內生態連貫性,並提升整體的氣候韌性; 推動各界投資自然:報告概述多項創新投資機制,包括混合融資和公私營合作模式,藉此擴大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實施規模。 報告就三個重點範疇提出策略性建議,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融入城市規劃、加強大灣區的區域合作,以及透過創新融資模式吸引投資。這些建議旨在把北部都會區打造為融合自然、具氣候韌性的城市發展典範。 思匯項目主管兼報告首席作者譚芷菁女士表示:「政府籌備更新《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和《香港氣候行動藍圖》時,必須展現更大的決心和抱負,並加快擴展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規模。全球減碳進度落後,香港正擁有以身作則的機會,向世界展示一個高密度的城市如何把自然融入基建設施、降低氣候風險,並支持生物多樣性。透過優先發展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香港可以推動綠色轉型,並鼓勵全球城市勇於採取自然向好的措施。」 請點擊 Nature-based solutions | The Nature Conservancy Hong Kong 以下載完整報告。 相片下載:連結 關於大自然保護協會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是一個全球性的國際自然保育組織,致力於保護人類與萬物賴以為生的土地和水資源。TNC以科學為基礎,制定創新的解決方案,應對當今最嚴峻的環境挑戰,讓大自然和人類得以共融共榮。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應對氣候變化,保育土地、水域與海洋,以可持續的方式提供糧食和水資源,並協助打造更宜居的城市。我們的項目遍及81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協作方式,與當地社區、政府、私營企業及其他夥伴緊密合作。TNC在亞太地區進行各種保育工作已超過30年,在澳洲、中國内地、香港、印尼、蒙古、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國開展了多個項目。TNC是2019年「呂志和獎 — 持續發展獎」之得主。如欲了解更多有關 TNC 於香港的工作,請瀏覽:www.tnc.org.hk 關於思匯政策研究所 思匯政策研究所是成立於2000年的香港獨立公共政策智庫。我們利用深入的研究和對話,為政策提供實証研究,並讓持份者參與其中,以應對香港的環境和發展挑戰。我們的研究範圍包括四個範疇:環境、經濟、福祉指標及管治。自2011年起,思匯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勞德研究所評為全球50大環保智庫之一。如欲了解更多有關思匯政策研究所的工作,請瀏覽:https://civic-exchange.org/。 在列印此新聞稿前請先停下來想想。
台灣每月因詐騙損失金額高達 70 億元,詐欺犯罪對社會與金融體系造成嚴重衝擊。為應對這場資訊與金流的拉鋸戰,兆豐銀行聯手八大公股銀行與科技企業,籌組《金融與科技反詐騙大聯盟》,串聯產業共同對抗新型詐騙威脅。SAS 台灣身為聯盟重要一員,近日召開「AI 聯防暨國際防詐實務分享趨勢論壇」,攜手國內外專家共同探索 AI 與數據如何驅動跨機構的聯防行動,建構更快速、精準的防詐決策機制。 兆豐銀行董事長董瑞斌表示:「去年 9 月至 12 月,民眾每月的詐騙財損金額都將近 120 億,這幾個月來才減少至 70 億左右,台灣詐騙事件猖獗,已經嚴重影響社會、金融與資訊安全,因此兆豐銀行積極應對金融詐騙,致力透過科技創新建立防詐網,從資訊流到金流面全方位防堵詐騙。」 SAS 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何偉信指出:「我們觀察到台灣在金融科技、特別是防詐領域的進展十分迅速,因此希望能與台灣產業界進行交流,共探全球策略及實戰經驗。在全球有超過 400 個金融機構使用 SAS 提供的反詐欺、反洗錢與合規解決方案,以 AI、機器學習、進階分析等技術升級詐欺檢測服務,不僅支持金融機構客戶的打詐目標,更透過主動式防護增強風險管理。」 「詐騙已經成為台灣的國安問題,透過教育、警政、金融機構、科技業者的緊密合作,才能更高效地對抗金融犯罪域。」SAS 台灣總經理龔律安分享,「 SAS運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打造端到端詐欺偵測防治平台,同時助力客戶因應業務調升規模或彈性,更快速回應新威脅、制定風險相關決策。另外,SAS 也透過建立打詐生態系,連結政府與業界之間的協同合作,有效打擊金融犯罪事件。」 根據 SAS 與舞弊檢查師協會(ACFE)共同調查,高達 48% 的金融機構認為預算有限是導入防詐科技的主要挑戰,其次為資料整合、技術資源與內部人力配置問題。對此,SAS 建議金融業可由五大層面切入建構防詐架構,包括:終端交易安控、單筆行為辨識、跨平台行為關聯分析、警示戶分層處理,以及模型生命週期管理。 實際應用中,SAS 協助客戶以差異化阻詐策略管理風險情境,例如當系統辨識交易行為不同,針對低風險用戶就會提供提醒,多一道確認動作讓用戶想想是否轉入帳號;針對高風險用戶則是直接設定延遲入帳,以提高詐騙集團轉移贓款的難度。以某大型國際銀行為例,其 90% 的交易需求都仰賴 SAS 分析系統,更藉此提升將近 30% 至 40% 的分析產出效率。 此外,SAS 指出,銀行是阻斷詐騙的關鍵防線,面對詐騙手法快速演進,必須從六大面向同步強化,包括:即時偵測人頭帳戶與車手提款行為、風險被害人標註、異常帳戶批次控管、詐欺模型持續更新,以及詐團組織與犯罪樣態分析。而SAS 金融犯罪偵測與調查平台,可透過自動化數據處理與機器學習進行即時風險分析,支援模型生命週期管理與智慧分群功能,協助金融機構依據客戶行為模式、年齡與背景快速分類潛在高風險對象。平台也能透過視覺化網路圖呈現帳戶與交易之間的關聯網絡,讓調查人員快速聚焦可疑資金路徑與警示事件來源,提升整體調查效率與模型的表現。 放眼國際,SAS 也分享多國防詐成果:英國 APP 詐騙案件下降 16%,新加坡反詐騙指揮中心成功追回逾 1.82 億美元損失,澳洲則在 2024 年將詐騙案件減少約 18%。這些成效不僅反映各國對打詐的高度投入,更突顯「科技導入」與「政策推動」雙軌並進,已成為全球防詐的共同趨勢。 未來,SAS 將持續深化 AI 與數據應用,協助金融機構將風險訊號轉化為可行的行動,發揮 AI 在預警、應變與決策支援上的最大價值,成為台灣產業在防詐路上最值得信賴的科技夥伴。 關於SAS SAS 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分析領域領導者,提供創新的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及資料管理軟體與服務,以協助世界將數據轉換為智能。SAS連續多年獲各大權威調查機構,於資料科學與機器學習相關評比中,列為領導者地位。SAS台灣分公司於1989年成立,目前國內超過五百家產業客戶。 新聞聯絡人: 美商賽仕電腦軟體股份有限公司 (SAS台灣) 詹士潔 Alice Chan Tel: 02 2181-1077 Mobile:0911-434-067 Email:alice.chan@sas.com
A12 藝術空間
韌性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