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青年」新聞搜尋結果, 共 401 篇 ,以下為 97 - 120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拍出你的反詐創意!竹市「2025反詐視界」全國影片徵件開跑,總獎金64萬元邀您熱血創作!

新竹市政府今(9)日於新竹市影像博物館放映大廳舉辦「2025反詐視界─全國影片競賽」徵件啟動記者會,結合影像傳遞的力量以創新形式宣導反詐觀念,推廣全民防詐意識。代理市長邱臣遠親自出席,宣布徵求具備創意與技術的「賞金獵人」,一同投入反詐影片的創作,期盼透過影像的感染力,喚起更多人對詐騙手法的警覺與認識。競賽總獎金高達新台幣64萬元,共計54名獎項,即日起正式開跑,歡迎全國對影像創作有熱忱的民眾踴躍參與,用鏡頭說故事,為打造無詐家園貢獻一份心力。 邱代理市長表示,近年來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市民防詐意識亟需提升,市府積極將文化發展與治安維護結合,舉辦全國性反詐主題影片競賽,以創意手法推廣正確觀念。同時持續落實市長高虹安「美感新竹」政策,積極爭取中央補助推動文化發展,自113年11月起,陸續投入近3,500萬元預算,對新竹市影像博物館放映大廳硬體設備進行全面升級,提供嶄新、舒適的文教空間。 邱代理市長指出,防詐觀念的建立在青少年族群極為重要,中輟生與年輕學生往往因缺乏警覺心與法律知識,成為詐騙集團鎖定的對象。許多看似日常的網路行為,其實都可能已被不法份子藉由大數據分析,精準設下陷阱。從線上賭博的甜頭誘導,到借貸融資的深陷泥淖,最終甚至造成家庭破裂、生活崩毀。有鑑於此,市府發起此次的反詐影片徵獎活動,希望以影像創作為媒介,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世代能從參與中了解詐騙的運作方式、潛在風險與社會影響,讓每一位市民主動建立數位公民意識,使影像成為傳遞警訊的力量。 邱代理市長說,此次活動由文化局及警察局攜手合作,展現市府打詐決心,鼓勵全民透過影像創作,共同「識詐、防詐、拒詐」。徵件競賽獲獎作品,未來也將在影像博物館進行公開放映,以文化的力量一同守護社會治安,期盼透過此次的反詐徵件活動,讓反詐觀念深入人心,並提供民眾一個展現自我,透過鏡頭參與公共議題,為打造安全、安心的宜居城市共同努力。 文化局表示,「2025反詐視界─全國影片競賽」以「全民反詐」為主軸,鼓勵民眾透過影像揭露詐騙手法、喚起社會警覺。徵件內容不限創作手法與形式,無論是劇情演繹、動畫創作或紀實呈現,皆歡迎投稿參賽,盼激發更多具啟發性與影響力的反詐作品。此外,本次活動也特別串聯全國各大專院校影片創作相關科系一起參與,讓反詐教育從青年世代開始向下扎根,強化校園中的反詐意識培育,進一步擴大宣導效益,攜手打造無詐的安全社會。 文化局說明,此次競賽分為短片組(3至5分鐘)與短影音組(30至60秒)兩大類別,總獎金高達新台幣64萬元,廣邀各界創作者一同參與。比賽特別設置「新竹特別獎」,鼓勵作品融入在地文化元素,展現地方特色;同時也設有「網路人氣獎」,由網友票選出最具共鳴的作品,預計總共頒發54個獎項,讓更多優秀創作有機會被看見。得獎作品除了於新竹市影像博物館公開放映外,未來更有機會在市府打詐相關宣傳平台同步曝光,透過多元通路擴大宣傳力道,讓反詐創作進入大眾視野,發揮長效影響力,成為社會教育的重要媒介。 文化局補充,今日記者會現場新竹市吉祥物「皮卡」、「風寶」也和「種子特派員」驚喜現身,號召民眾一起啟動「反詐視界全國影片競賽」,象徵新竹市結合文化創意與公共安全,與全民參與共同打造反詐新視界。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徵件至114年10月3日止,凡具創作熱情之民眾皆可參加,不限年齡、背景與國籍。新竹市政府誠摯邀請全國創作者、學生團體與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用鏡頭守護社會安全,向詐騙說「不」。詳情請上「反詐視界全國影片競賽」官網查詢,或洽詢專線02-2706-0323賽務客服。    

文章來源 : 星澤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716 加入收藏 :
激勵新生代 聖約翰科大表揚十傑楷模

聖約翰科技大學日前舉辦114年度傑出校友頒獎典禮,共頒發10位校友榮銜,表彰他們在專業領域、社會服務與母校事務上的卓越貢獻,展現「德以輔才,學以致用」的真實體現。典禮由唐彥博校長親自頒授「校友楷模」獎座,期許學弟妹以他們為榜樣,勇敢逐夢,踏實前行。 唐彥博校長表示,聖約翰科大自民國85年起舉辦傑出校友遴選,今年已邁入第29屆。每位傑出校友都是母校驕傲的代言人,更是後輩努力的明燈。他特別感謝校友總會長年投入選拔與表揚工作,讓新埔/聖約翰的校友故事得以一代代流傳下去。 今年10位傑出校友分別是「偉剛科技」副董事長陳書紘、「經續檢驗」董事長林楷明、「巨勳科技」總經理楊榮賢、「天津四維企業」總經理彭國書、「和平電力」副總經理林文煌、「環輿科技」董事長管永愷、「南亞電路板(昆山)」廠長林振史、「賀用企業」副總經理李宇宸、「樂陶國際餐飲」總經理簡沛恩,以及「蕉心行銷」負責人王俊傑(藝名香蕉)。他們的生命歷程各具風貌,卻都從新埔校園出發,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並持續關懷母校、提攜後進。 新埔工專62級電子科陳書紘現任「偉剛科技」副董事長,專注於玩具槍領域逾20載。憑藉卓越的行銷與研發實力,讓「偉剛科技」成為台灣最大玩具槍研發製造廠,與國際真槍品牌合作ODM,擁有百餘項專利,年營收突破10億元,全球市佔率高達7成,堪稱MIT精工代表。 他更發起成立「中華民國玩具槍協會」及「全民國防射擊教育中心」,推廣正確休閒觀念,強化全民國防意識,積極促成空氣槍外銷輔導,為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貢獻心力。作為校友,他長年熱心母校事務,曾多次接待校友總會幹部及學長姐參訪射擊靶場,親自示範並導覽裝備展區,深化校友情感連結,展現對母校的深厚情誼。 新埔工專62級電子科林楷明為中國華南地區第一家民營檢測機構─「經續檢驗技術有限公司」創辦人與董事長,領航企業取得中國國家實驗室委員會(CNAS)首批實驗室認證,展現台商技術領先的雄心與格局。他並獲選為東莞改革開放40年40位代表人物之一,深具產業與社會影響力。 林楷明董事長長年投入華南台商交流,現任東莞台協副會長、東城分會監事長,積極搭建資源平台。熱心校友事務,歷任華南校友會顧問與監事長,創設羽球隊,凝聚在地校友情誼,成為聖約翰精神在華南延伸的重要推手。他勉勵學弟妹:「要學會如何『被利用』,才懂得如何『善用他人』。謙遜與自信並進,方能成為閃亮的鑽石,讓人看見你的價值。」 楊榮賢是新埔工專64級電子科校友,擁有超過35年SCADA圖控軟體經驗。自1996年創立「巨勳科技」,公司是世界三大SCADA圖控Citect總代理,為各主要工業或科技業廠房使用之SCADA監控系統之人機介面應用軟體。 楊榮賢總經理熱心校友服務工作,除擔任校友總會理事,亦創立羽球社,除提供校友打球聯誼的機會與場地,也積極引領校友參與各項活動,增進對學校及校友總會情感跟連結。其跨校際成就亦獲淡江大學資工系頒授「傑出系友」殊榮,實為技術與情誼兼備的典範。 彭國書為新埔工專機械科68級校友,自2001年起加入「四維企業」,從天津廠長一路晉升至總經理,領導團隊將公司打造為大中華地區膠帶業的翹楚。「四維企業」為生產華人第一卷膠帶的創始品牌,歷經逾一甲子經營,產品廣泛應用於通訊、光電、電子與汽車等產業,並成為天津首家獲「綠色工廠認證」的台資企業,綠色永續領先業界。 身為資深台商代表,彭國書總經理長年服務於「天津市台商協會」,現任常務副會長,積極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協助台商在華北地區深耕立足,是促進產業合作的重要樞紐。 林文煌畢業於新埔工專69級電機科,1988年投身大型能源工程,參與建構台灣當時最大規模的水泥產線與餘熱發電系統。1998年起加入「和平電廠」,規劃設計並參與監造全台關鍵電源之一的和平發電廠(132萬瓩),迄今擔任副總經理,負責運轉與維護,所管理之電廠每年穩定供應全台約4%電力,為北台灣穩定供電的重要推手。 他深感母校教誨影響至鉅,從電工儀表到熱力學,皆視為職場中不可或缺的基礎。他以務實態度走出專業路,並願回饋母校提供學生實習與見習機會,積極促進產學互動。他勉勵學弟妹:「當別人說你『能者多勞』,請記得『勞者多能』,保持好奇、勇於嘗試,就是成長的原動力。」 從學業困頓到業界翹楚,新埔工專74電機科管永愷以親身經歷詮釋「態度決定高度」的人生哲學。求學時歷經留級挑戰,最終在母校新埔工專完成學業,10年後再考取碩士學位。他以實作實習為基礎,開創資訊應用之路,並創辦「環輿科技」,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帶領團隊跨足環境顧問與空間資訊整合,協助政府部門推動多項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計畫。 曾任中技社與中鼎集團主管,參與兩岸三地、中東與東南亞大型工程建設,導入企業風險管理與CSR制度,奠定企業治理典範。其專業成就與公共貢獻兼備,展現傑出校友典範風範。管永愷董事長感念校牧室在迷航時期的關懷與指引,屢次回饋降臨堂與校牧事工,亦勉勵後進:「專業與誠信是最重要的本錢,而態度會影響你的專業與誠信。」 林振史為新埔工專76級機械科校友,目前擔任「南亞電路板(昆山)公司」廠長,除在職場上穩健經營、卓有成績外,亦熱心推動校友情誼,擔任華東校友會副秘書長、理事,並組織兩屆「約翰盃校際羽球賽」以羽球為媒,凝聚校友向心力,成功串聯兩岸多所大學在大陸地區的校友組織,提升母校能見度與榮譽。也多次主動協助母校來訪接待事宜,促進校方與華東地區校友的聯繫交流,並主動引領年輕校友融入社群,為薪火相傳注入新動能。 林振史廠長以「實踐檢驗真理,小事成就大事」為座右銘,勉勵學弟妹勇於挑戰、穩紮穩打。他說:「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這不僅是他走過工程現場與管理職涯的體悟,更是送給後進最溫柔的叮嚀。 新埔工專77級機械科李宇宸從3C影音產品到LED照明、再到導熱散熱技術與全自動洗車設備,橫跨多項領域,展現科技研發與市場開拓的卓越實力。歷任多家科技公司要職,現任「賀用企業」副總經理,持續以創新能量推動產業升級。並擔任「台灣公寓增建電梯智能宅協會」執行長,推動高齡社會居住改善,實踐社會關懷。 李宇宸副總經理亦是校友總會核心幹部與「新埔77兄弟會」推手,成功動員150位77級校友返校參加畢業30週年茶會,創下校史紀錄,更以產業媒合、職涯分享、組織培育等行動,將校友情誼化為具體力量。他感性回憶:「從桀驁叛逆的少年,到找到方向的新埔人,我永遠感謝那段成長路上的眼淚與牽掛,也會持續為母校盡一份心力。」 從知名歌手與電視劇女主角,到自創餐飲品牌、跨足寵物產業與洗髮精品,新埔工專80級工管科簡沛恩以多元身分實踐「無所畏懼地探索人生」。現為「樂陶國際餐飲」總經理與「星寵生技」董事長的她,所創辦的鍋物與手搖飲品牌遍布台北101、新竹與台中百貨商場,更以企業家身分投身公益,擔任協會理事,致力媒合企業資源,幫助弱勢長者與家庭。 儘管當年未能完成學業,她坦言:「新埔歲月是我人生很重要的養分,教我原則與堅持。」這次能獲選為傑出校友,她最感動的是有摯友與昔日同窗到場祝賀,讓榮耀更添溫度。她用自身經歷鼓勵學弟妹:「即使沒走標準路線,也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風景。你現在或許迷惘,但只要用心學習、踏實生活,未來一定會給你驚喜。」 王俊傑(藝名:香蕉)畢業於聖約翰科大95級工管系,活躍於電視與新媒體圈,曾主持《寶島神很大》與《瘋神無雙》長達10年,現為「蕉心行銷」負責人,經營「香蕉王俊傑」臉書粉絲專頁與YouTube頻道逾16年,分別吸引超過50萬與30萬粉絲追蹤,持續以真善美的內容溫暖觀眾。並曾擔任母校招生代言人,參與招生推廣、新生迎新及講座活動,成為校友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年創意人物之一。 「這不只是成就,更是無形的交代。」站在傑出校友頒獎台上,王俊傑(香蕉)將這份榮耀獻給天上的爸爸。他感性表示,「爸爸最擔心我能否扛起家計,這些年我努力學習、工作、孝親,從壓力中走出責任與期待。」從街頭藝人、演藝主持到自媒體經營,王俊傑(香蕉)用笑聲連結人群、用行動回報父母,也寫下「大孝尊親顯父母」的動人一頁。

文章來源 : 聖約翰科技大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454 加入收藏 :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桃園青埔文化地標的誕生與蛻變

圖文|時尚漫旅編輯部   在桃園中壢青埔這塊曾經阡陌縱橫、水田連綿的土地上,如今矗立著兩座耀眼的文化明珠——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與桃園市立美術館,兩座建築不僅重塑城市的地景輪廓,更改寫整個城市的文化座標。               從稻田到藝術之城 閃耀青埔的文化明珠 這項文化工程的靈魂來自2024年榮獲全球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巨擘山本理顯。他以「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設計哲學,將公共藝術空間結合美感、自然與互動。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已於2024年啟用,成為孩子們的藝術搖籃;市立美術館預計2026年落成,將扮演國際級展演與當代藝術交流的旗艦平台,雙館並立,猶如青埔文化軸線的雙星,引領城市邁入新紀元。 土地見證者:黃韻庭女士的青埔之路 這場從鄉村走向城市的華麗蛻變,對出生宜蘭,生長於桃園,二十初歲即投身土地開發的「里昂庭國際控股集團」創辦人——黃韻庭女士Vivian Huang而言,不只是外觀改變的記錄,更是一段她親身參與、推動並深刻感受的時代軌跡。 黃韻庭憶起年少剛取得駕照的歲月時笑說:「那時我只敢開車沿著大馬路,深怕一不小心會掉進田裡。」她總是將車小心地停在農地邊的大馬路旁,再徒步穿越荒煙蔓草,只為親自登門拜訪地主,一戶戶洽談。桃園高鐵站於2006年11月16日啟用、2007年1月5日通車,彼時青埔仍屬未開發的農地。外界對她選擇深耕於此常抱以質疑:「鄉下的農地,真的能賣得出價錢嗎?」然而面對市場機制未明、行情模糊的挑戰,她以敏銳的判斷力與堅定的信念,在最好的時期,曾經在一個月內達七次買賣成交記錄,如今正是炙手可熱的「高鐵青埔特區」核心區域。 歲月如梭,遼闊田野轉化為建築群與文化景觀交織的未來之城。每當晨曦初露,黃韻庭站在自家高樓陽台,映入眼簾的不再是稻浪翻飛,而是波光粼粼的青塘園湖面,以及宛如白色山丘般優雅聳立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深耕多年的土地承載著她年輕的奮鬥記憶,更以最溫柔的姿態回應她對理想生活的堅持與追求。 青塘園的景觀橋採「斜張橋」設計,橋身與水面交織映照,形構出如時間長河般流動的文化軸線。作為一座結合濕地生態與埤塘文化記憶的都市綠地,青塘園已不只是散步與賞景之所,更是青埔居民心中的記憶場域與精神歸屬。這片曾經荒煙蔓草、步步泥濘的土地,今日成為桃園文化地景中最璀璨的一隅。這一切的實現離不開那些相信土地價值、默默耕耘的人,正如黃韻庭堅信未來、身體力行,他們以時間為筆、土地為紙,寫下一首屬於青埔、也屬於臺灣的文化長詩。     以「孩子的第一座美術館」為願景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自正式啟用以來,迅速成為全國矚目的親子藝文新地標。以「孩子的第一座美術館」為願景,開館首年便策劃了多檔具創意與啟發性的展覽,廣受親子家庭與教育界迴響。展覽採沉浸式體驗,引導孩子以多感官的方式進入藝術世界,打破傳統靜態展示的侷限,創造出可以「觸摸藝術」、「聆聽色彩」、「想像空間」的場域。這樣的策展理念不僅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力與想像力,也實踐藝術教育應該「從感動開始」的核心精神。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亦積極拓展國際交流,陸續與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荷蘭奈梅亨兒童博物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等國際單位展開合作。定期引進國際兒童藝術創作,舉辦雙邊策展人座談會、邀請外國藝術家駐村創作,讓孩子在地接觸世界、從小培養國際視野。 桃園市美術館雙館的落成,不僅代表一座文化設施的啟用,更象徵著一場地方變革的啟動。藝術不再只是象牙塔中的風景,而是教育創新、城市觀光與在地產業轉型的推動力。這場轉型體現在教育現場、觀光動線與藝術產業鏈的多重開展。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為核心,市府與社區逐步推展出「藝術教育走廊」空間學習計畫,將青塘園、青埔國小、青埔高鐵特區、陽光草坪與周邊景觀建築有機串聯,形塑出一條跨領域、跨空間的「城市自然與文化共學網絡」。孩子們以「生活者」而非「參訪者」的身分參與青埔的文化構築,從小建立對藝術、自然與公共空間的敏感度與責任感。 觀光層面亦同步躍升。隨著兒童美術館的開放、機捷通車與高鐵桃園站的交通樞紐效應發酵,青埔逐漸發展出融合藝術、交通與商業的複合型觀光體驗。地方文旅業者結合城市步行與文化體驗推出多條人氣主題路線,如: 「一日親子藝文輕旅行」:結合兒童美術館、青塘園野餐、創意DIY課程; 「藝術×自然攝影挑戰」:鼓勵遊客以攝影記錄青埔城市風景與展覽互動; 「青埔文化漫遊市集」:導入在地文創攤位與表演,打造生活節慶氛圍。 活動不僅吸引桃園本地居民的踴躍參與,更吸引來自外縣市,甚至遠道而來的海外遊客,形成跨區域的觀光磁吸效應。       黃韻庭的文化策略與公益視角延伸 作為青埔土地開發的先行者與城市轉型的推動者,黃韻庭近年更以文化角度持續注入深層的精神價值與公共關懷。在她的理念中,城市的蛻變不應止於建設,而應以文化為軸、以人為本,開展全民美學與記憶工程。2019年她以「里昂庭國際控股集團」主導策劃震撼國際藝壇的《紅樓夢境》主題,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封館之夜,首度將東方文學經典《紅樓夢》意象與西方藝術殿堂交融對話,安排世界名畫《蒙娜麗莎》與象徵台灣信仰文化的媽祖神明衣同框。這場東西交融、虛實穿越,不僅挑戰藝術邊界,也展現她對於「文化融合」與「心靈共鳴」的深度信仰。2024年,黃韻庭提出「青埔文化願景三部曲」倡議,全面推動: 兒童創藝平台:讓孩子在遊戲與創造中認識藝術; 卓越女性培育計畫:鼓勵在地女性投入文化產業; 土地記憶再造工程:透過影像、繪本、地方誌等形式,保存與再現青埔從農村到新都的歷史脈絡。 這些實踐文化共創的計畫也讓原本沉默的土地、被忽視的群體,重新擁有發聲的平台。黃韻庭強調:「文化不只是舞台上閃亮的主角,更是社區角落裡每個人的日常呼吸」。她並長期投入公益,支持偏鄉藝術教育資源、原住民青年藝術培訓計畫,希望讓文化的光芒照進更多未被看見的地方。真正的文化建設不止於硬體設施的矗立,更是人與人之間價值的流動,一代代心靈的灌溉與延續。 燈會與信仰文化匯聚青塘園 青塘園作為青埔文化軸線的核心綠帶,不僅見證城市的蛻變與美術館群的落成,更成為節慶、信仰與流行文化交匯的多元舞台。從2016年台灣燈會以「嬉遊桃源‧水上劇場」為主題,在青塘園水岸區打造夢幻夜景開始,青塘園便開啟了節慶文化與城市空間融合的全新篇章。 2025年2月12日,睽違9年重返桃園的台灣燈會再度點亮青塘園與青埔特區。今年燈會以18公尺高的主燈《無限樂園》為核心,象徵桃園城市的創新能量與無限未來。更首度攜手全球知名人氣IP「Pokémon寶可夢」,在青塘園打造出12公尺高的巨型卡比獸、6公尺高的皮卡丘,並推出限定版的寶可夢主題小提燈與燈會特典卡,吸引大批親子與動漫迷湧入。 在童趣與科技光影之外,今年燈會更以「信仰與城市」為主軸,首次規劃宗教燈區,邀請白沙屯媽祖鑾轎駐駕青塘園。白沙屯媽祖以傳統「三媽贊香」聞名,今年4月突破30萬人新高,深具文化與靈性影響力。這次驚喜現身青塘園,象徵燈會從單純的節慶活動,逐步升級為兼具信仰傳承與文化參與的城市儀式。從水上劇場到科技主燈、從寶可夢到媽祖鑾轎,這片土地包容著多元價值、激盪著世代共鳴,形塑出台灣節慶文化的新典範。         青埔「青龍國」的崛起與居民榮耀 在文化與產業持續發酵的同時,青埔的居民結構與生活品質也迎來質變。身為深耕青埔20餘年的開發者與居民,黃韻庭深知城市的價值不只在於硬體建設與觀光流量,更來自於每一位生活其中、與土地共同成長的居民所展現出的精神與凝聚力。黃韻庭見證青埔人口在短短10年間翻倍成長,生活機能快速提升,隨著高鐵通車、機捷串聯、青塘園與美術館啟用,原本寧靜的農村轉型為具備國際視野與文化厚度的新興地標。2021年,青埔正式新增「青溪里」,標誌著地區發展進入全新篇章。根據統計資料,青溪里於設立當年便以綜合所得平均數160.1萬元,高居全市第二,成為桃園市最具代表性的「高知高收入生活社區」之一,穩居青埔區首位。 網友甚至戲稱青埔為「青龍國」,2021年桃園市最富有的五大里中,青埔地區即占據三席,包括青溪里、洽溪里與領航里, 被譽為「桃園最強里群」。有人調侃:「住青埔的都不是人,是青龍。」更有居民自豪表示:「不只是房價漲,我們的文化品味與生活層次也在不斷升級。」,作為青溪里的核心地段,青塘園與雙美術館的啟用,更進一步提升了生活品質與城市美感。黃韻庭表示:「身為青埔在地居民,我每天都在見證這片土地的改變。從一開始的質疑,到現在的榮耀,這條路,我走得踏實,也走得驕傲。」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建築與展覽的雙重驚喜 館內空間大量運用玻璃帷幕與自然採光,建築本身即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啟發孩子對空間、比例與光影的直覺感受。未來美術館將與桃園市立美術館之間,興建一座連通兩館的空中廊道,串聯成為青埔美術館群的核心動脈。屆時將進一步與橫山書法藝術館、KIRI國際原住民族文創園區、桃園陽光劇場連動構築出一個完整的「青埔文化聚落」,形塑城市文化新生態。 與傳統美術館最大的不同,兒童美術館摒棄靜態常設展的模式,轉而著重策劃一系列高互動性與遊戲感的專題展覽。這裡不是禁止奔跑與喧鬧的禁地,而是一個允許孩子大膽表現、盡情探索的「大型藝術遊戲場」。在此,展覽不只是觀看的對象,而是行動的起點。孩子們不再是被動的觀眾,而是展覽的參與者、共創者,甚至成為藝術的再詮釋者。 從「不見的秋天」看見世界的變遷 目前於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推出的主題展為《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是一場針對氣候變遷與文化記憶的深層對話。 從原住民族編織文化,走進土地與季節的記憶,參觀者首先穿越一座由台東都歷部落阿美族人以椰子葉編織而成的拱門。拱門象徵著太陽的溫暖,也寓意著歡迎族人回到家園。其文化寓意更深植於語言之中:「torik」在阿美族語中即為「編織」,而「都歷」部落之名正源自此詞根,象徵手工技藝與土地連結的血脈相承。穿越拱門,參觀者被引領進入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場景,沉浸於部落生活的片段與土地記憶中,提醒我們所面對的環境變遷與文化存續密不可分。在展區中將經歷一場關於阿美族四季生活智慧的沉浸式體驗。透過一系列互動式裝置藝術,孩子們走入阿美族春耕、夏漁、秋祭、冬狩的傳統生活場景,在遊戲中學習文化,在參與中理解自然。季節不再只是天氣,而是人與自然的共感關係,整場展覽將藝術與環境教育融合,以感性包裝理性,以文化召喚覺醒。透過孩子的眼睛,看見的不僅是「秋天的消失」,而是人與自然之間漸漸鬆動的感知與情感連結。 《不見的秋天》不只是一次展覽,更像是一場沉靜的提醒:當孩子們在光影與觸感中認識自然失序的節奏時,未來或許將由他們重新編織人與土地的新關係。更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亦融入桃園具代表性的地景——埤塘,呈現從農業灌溉到都市發展的轉變,讓孩子們在理解全球氣候議題的同時,也學會反思人與在地環境之間的連結與責任。 想像力與氣候變遷的探索 來到二樓,視野隨著空間打開,也逐漸展現另一種藝術與教育的層次。除了延續特展主題對氣候與文化議題的深入探討,美術館更於展場外廊道策劃了別具意義的《繪本𨑨桃樂陶陶——桃源文化繪本走讀散策》。展覽將五本蘊含桃園在地文化與產業故事的繪本內容轉化為一條時光走廊。以稻米、茶葉、樟腦與油桐花這代表桃園的四大傳統產業為主軸,構築出一段段可觸、可聞、可體驗的文化旅程,讓孩子們在移動之間,與土地記憶產生真切的情感連結。 透過這條走讀動線,《𨑨桃樂陶陶》讓孩子們在故事、空間與感官之中完成一次人文旅行,也讓氣候、土地與文化議題被理解與記住。每一段展區設計都像一頁頁翻開的童書,讓孩子們以想像力作為通行證,記憶土地、認識家鄉。     黃韻庭女士Vivian Huang城市航道的開拓者 而黃韻庭,這位見證青埔從阡陌農田蛻變為現代特區的在地耕耘者,也持續以她對這片土地的深愛,將文化願景化為行動。從推動土地開發、引進國際文化對話,到策劃大型展演與支持兒童藝術教育,她始終堅信:「城市的偉大,不只是建築的高度,更來自於孩子們眼中的光亮。」她期許這座城市不僅吸引建設者與觀光客,更能吸引有夢想、有理想、有創意的人們前來探索、生活、扎根,共同打造一座充滿藝術氣息與人文溫度的理想城市。未來的青埔將不僅是交通樞紐、經濟核心,更是一座用藝術與教育築夢的地方。從農田到美術館,從孩子到城市,這是一段屬於青埔的文化進化故事,也是一場為未來世代預先書寫的願景藍圖。 在這條持續延展的文化航圖上,黃韻庭扮演的不僅是一位土地開發者,更是一位文化願景的實踐者與記憶守護者。不僅見證了城市變遷,更用行動參與推動文化與教育的扎根,將青埔的未來打造成一座可以永續想像的城市藍圖,那是一個以藝術為語言、以孩子為希望、以共好為核心的願景城市。青埔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行政區塊,而是一個逐漸成形的文化符號。它是一座城市靈魂的容器,是土地與創意交織的交響曲,是一場屬於這片土地與所有參與者共同創造的未來實驗。這個願景,正隨著晨光微啟,在青塘園的水面上,漾起一圈圈文化的漣漪,啟航。

文章來源 : 卓越創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665 加入收藏 :
網龍董事長劉德建博士出席聯合國高級別專家組會議,倡導「按需學習」新模式,以AI+教育重塑全球學習

香港 2025年6月4日 /美通社/ -- 全球領先的互聯網社區創建者 - 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 (「網龍」或「本公司」,香港交易所股票代碼:777)欣然宣佈,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劉德建博士于6月3日至4日受邀出席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高級別專家組會議,與聯合國高級官員和業界專家共同探討為最不發達國家(LDCs)建立STEM教育在線大學(Online University)的相關議題。作為特邀嘉賓,劉德建博士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提出通過「AI+教育」模式,推動最不發達國家實現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並分享網龍在AI+教育領域的諸多探索與成功經驗,取得與會者熱烈反響和高度評價。 針對會議關切的話題,劉德建博士提出了STEM「按需學習」(On-Demand Learning) 框架和三大倡議:由聯合國主導激勵全球開發者共同構建開源工具框架、呼籲實現STEM標準化教程和案例的全球分享、建議全球提供STEM就業崗位的廣大企業深度參與。劉德建博士提出的全新框架旨在通過五大核心特性——將複雜任務分解為清晰步驟、每個步驟包含關鍵背景知識、將學習融入真實任務、與行業進步同步發展,以及完全適配本土化內容等,打造既實用又包容的 STEM 教育工具。 這些基於網絡的框架工具支持在線與離線使用,幫助學習者在真實任務中快速取得成果,降低學習門檻,增強信心。 這一創新理念與聯合國在線大學(UNOU)推動的數字化、開放式教育模式高度契合,為最不發達國家的教育轉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與網龍未來在AI+教育領域的戰略不謀而合: AI 生產中心:網龍 AI+ 教育戰略的「發動機」。網龍已基於前沿大模型和專業工具構建起AI生產中心,服務於高質量教育內容的生產。目前AI生產中心已構建起從需求分析、內容生成到內容大數據庫的全路徑、結構化流程,每個節點Agent可獨立執行任務,整個流程由AI規則驅動,無需人工干預。節點Agent從專家系統中獲取知識和規則並實現自動產出。目前,教育內容的AI覆蓋率已達100%,一段典型高質量教育內容的生產時間已降至一小時,邊際生產成本已降至百元量級。同時,AI生產中心的員工需求和人工干預比重也大幅下降。 3E 高 質量 教育內容:網龍 AI+ 戰略的「彈藥庫」。 網龍把更有效果(Effective)、更有效率(Efficient)、更有體驗感(Engaging)三大特徵(即:「3E」)的先進教育內容確立為核心研發目標,希望能逐步為全世界的所有教育者、學習者提供全學段、全學科的3E高質量教育內容。網龍的3E高質量教學內容已通過未來實驗、資源顆粒等不同的形式陸續對外披露,取得業界廣泛好評。3E高質量教學內容的最終形態將是交互教育遊戲,能夠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高度沉浸式的探究式學習,從而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顛覆式的創新。 EDA 教育元宇宙平台:網龍 AI+ 戰略的「主陣地」。未來,由AI生產中心高效產出的海量3E高質量教育內容會逐步聚合構成教育元宇宙平台:EDA。EDA致力於構建無邊界的教育共同體,融合技術平權、資源共創和激勵機制三大核心理念,推動全球範圍內更加平等、高質量的教育普惠體系。EDA將重新定義學習的本質,依託智能學習計劃系統,實現按需學習,旨在以「學習即娛樂」為終極目標,構建全新的教育模式。近日,網龍與泰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部 (「MHESI」)聯合開發的AI教育平台(mhesi-skill.org)已正式上線,為泰國青年提供電動汽車相關的職業培訓課程,這一平台即EDA高度定制化的一個本地部署案例。 未來,EDA目標實現全球用戶的共治共管,打造去中心化的學習社區。在這一社區中,學習者的每一次參與和貢獻都將被記錄並量化,轉化為可驗證的數字權益,並通過結合數字資產和成就勳章的雙軌激勵系統,激勵全球教育參與者持續投入與成長。這一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先進生態,也將使網龍長期不懈的研發成果得到充分的價值實現。 網龍創始人兼董事長劉德建博士表示:「此次參加聯合國會議,一方面對解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的STEM教育問題提出了與網龍經驗和視野高度同頻的框架和倡議,另一方面也是首次在國際性的舞台上全面宣示網龍的EDA戰略。未來,我們將通過AI生產中心為全球的學習者提供3E高質量教學內容和沉浸式的自主探究型學習環境。這將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顛覆性創新,有機會在全球吸引千萬級的活躍用戶,並通過高度創新的社區生態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網龍在桌面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曾分別開發了17173.com和91無線兩個超高活躍度的在線社區,現在我們對再度打造一個AI時代的超大型用戶社區也充滿著信心與期待。」 關於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    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股份代號:0777)是全球領先的互聯網社區創建者,在開發和擴展多個互聯網及移動平台方面擁有優良往績,覆蓋用戶數以億計,包括建立中國首個網絡遊戲門戶-17173.com 及打造中國極具影響力的智能手機服務平台-91 無線。  網龍成立於 1999 年,成功自主研發多個著名的旗艦遊戲,包括《魔域》、《征服》、《英魂之刃》和《終焉誓約》,是中國最具聲譽及知名度的網絡遊戲開發商之一。在過去的十年中,網龍成功地在國內外市場拓展在線教育業務,其在美國上市的海外教育業務子公司Mynd.ai是全球互動技術領域的領導者。Mynd.ai 的互動平板和軟件產品屢獲殊榮,已在全球126個國家為超過 100 萬間教室提供產品和服務。  如有投資者垂詢,敬請聯絡:網龍網絡控股有限公司周鷹女士投資者關係高級總監電郵:maggiezhou@nd.com.hk  / ir@netdragon.com 網站:ir.nd.com.cn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19 加入收藏 :
從路邊攤到品牌王國 NTG林俊宏董事長的創業傳奇

文.編輯部 圖‧NTG 新台北集團提供   Miramar 美麗華百貨1F 名品。   獨家專訪NTG新台北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林俊宏先生,帶您深入了解這位傳奇人物如何從路邊擺攤的小伙子,蛻變為掌舵 Kinloch Anderson、REGATTA、Newyorker等知名時裝品牌的企業家,以及他如何以前瞻性的視野,引領集團邁向下一個世代。 三十六年前,一位從鄉下北漂的青年,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與對家人的愛,一步一腳印,在競爭激烈的台灣男裝市場中,胼手胝足打造出屹立不搖的品牌版圖。   命運淬鍊出一位領導者 一九八七年,剛結束四年半軍旅生涯的林俊宏,肩上扛著一家六口的生計重擔。拮据的生活,一家人只能擠在分租的小房間裡。為了養家糊口,他投入業務工作,然而,命運的考驗並未停止。一九八九年中秋節前夕,父親突如其來的中風,讓他蠟燭兩頭燒,白天奔波於工作,夜晚則在病榻旁悉心照料。面對老闆口中「忠孝不能兩全」的冰冷抉擇,一股強烈的信念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就算去開計程車,我也要當自己的老闆!」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守護摯愛的家人。 毅然決然辭去工作後,林俊宏在當時熱鬧的統領商圈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從事外銷成衣的擺攤生意。烈日當空、風吹雨淋是常態,更要時時提防警察的驅趕與罰單,久而久之,連取締的警察都成了熟面孔。然而,一場無情的颱風,讓他頓失生計,經濟再次陷入困境。為了生存,他鼓起勇氣,手工製作名片,一家家百貨公司拜訪,懇求主管給予臨時櫃的機會,終於,他的人生迎來了轉機,踏上了百貨公司裡花車的經營之路。 這段艱辛的創業起點,不僅是林俊宏事業的開端,更是一場攸關價值觀的抉擇。當現實的壓力迫使他轉彎,他選擇了勇敢堅持,反而為自己開創了全新的可能,走出了一條更加穩健踏實的未來之路。   林俊宏董事長   十年磨一劍  從百貨花車走向國際舞台 百貨花車的十年光陰,是林俊宏磨練意志的關鍵時期。他一人身兼數職,從業務接洽、商品採購、貨物配送,到招募銷售人員、會計帳務核對,無不親力親為。為了趕上百貨公司的檔期更換,他經常廢寢忘食,穿梭於各百貨公司之間,徹夜工作更是家常便飯。 然而,花車檔期不穩定、人員流動率高、商品種類雜亂、業績起伏不定等問題,讓他深刻體認到,若想長遠經營,企業必須轉型。抱持著這份決心,他親自飛往法國與日本,拜訪國際品牌總部,從語言溝通、採購下單到報關流程,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學習。回憶起那段日子,林俊宏感慨地說:「真正的轉型不是等待機會,而是主動創造選擇。」 憑藉著過人的毅力與誠信,他成功取得了BALENCIAGA巴黎世家、DANIEL HECHTER、ELLE等國際品牌的台灣代理權,一舉從街邊攤販躍升為品牌經營者,讓他的事業正式邁向國際化。 在台灣男裝產業中,能從百貨花車成功轉型為品牌專櫃並持續穩健經營的案例屈指可數,而新台北集團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林俊宏董事長回憶道:「當年花車被視為百貨公司裡的邊緣角色,我們靠著實實在在的業績與誠信,一步步贏得了百貨公司的信任。」 這段從底層奮鬥崛起的歷程,不僅是林俊宏個人的成就,更是台灣服裝產業中一段令人敬佩的傳奇。它提醒著所有在基層努力的創業者—重要的不是從哪裡開始,而是你是否有堅持到底的毅力與信念。   三大品牌體系  擘劃世代傳承的企業藍圖 在林俊宏董事長的領導下,NTG 新台北集團逐步發展為多品牌經營的格局,旗下目前擁有三大核心品牌: Kinloch Anderson(金安德森):這個擁有英國皇室授權的品牌,承襲了蘇格蘭紳士的優雅精神,以經典的格紋設計和精緻的工藝,體現了歷久彌新的英倫品味。 REGATTA:來自日本的REGATTA由營運長林鈺翔主導,巧妙地結合了機能性布料與充滿未來感的極簡美學,兼具功能性與時尚感,為消費者提供運動和休閒穿搭的新選擇。 Newyorker:堅持日本原裝進口的品牌,以都會簡約實穿的風格為主軸,鎖定高階都會男性,其內斂的設計中蘊含著自信的張力,強調舒適性與品味的完美融合。 林俊宏董事長不僅在品牌經營上展現獨到的見解與堅持,在人才培育與世代傳承方面更是用心良苦。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從基層做起,深入了解公司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倉儲管理、業務拓展、行銷企劃、財務運作、商品設計乃至生產製造,不給予任何特權或捷徑。他堅定地認為:「接班不是接一個位子,而是要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 他期許下一代能更敏銳地傾聽市場的聲音,更勇於嘗試創新,更重視團隊合作與企業文化。董事長深知,若品牌沒有下一代的理解與熱情注入,就無法真正永續經營。「企業要傳承,不是單純的交棒,而是要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主動性。」他強調:「品牌的本質其實是做人,要有堅定的信念,更要有對社會和消費者的責任。」 SOGO 百貨復興館7F.REGATTA 專櫃。   Miramar 美麗華百貨1F 名品。   展望未來  數位轉型與人味經營並行 面對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NTG新台北集團也積極佈局未來: 一、電商再進化─從通路經營轉為關係經營:集團將透過自建電商平台與會員 CRM系統,建立完善的顧客資料庫與忠誠回饋機制,跳脫傳統單純「賣商品」的思維,轉而用心經營與消費者的長期關係。「電商不是冰冷的倉庫,而是我們與消費者溝通品牌價值的平台。」林俊宏董事長強調。 二、AI時代的人味堅持─科技越快,情感越重要:在AI工具廣泛應用於行銷與營運的時代,林俊宏董事長仍然堅持,品牌不能失去溫度。他認為,門市人員始終是第一線傳遞品牌價值的橋梁,顧客的消費習慣與背後的故事,需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記憶與回應。「AI可以大幅提升效率,但品牌的靈魂,終究需要靠人心來維繫。」 三、品牌生活化─從穿搭延伸到一種生活態度:REGATTA與Kinloch Anderson 正積極朝向「生活風格品牌」邁進,產品線從服裝延伸至帽子、毛巾、家居配件等多元品項,旨在為消費者打造更完整的品牌體驗與生活態度。「我們賣的不僅僅是衣服,更是一種能讓人們更相信自己的信念。」林俊宏董事長充滿信心地說道。 走過三十六個年頭,林俊宏董事長已從一位街頭創業者,蛻變為台灣百貨男裝產業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他的故事並非一蹴可幾的奇蹟,而是一段段審慎的選擇與堅定的累積。創業之路從來不易,但只要能堅守初衷、懷抱信念,對於每一位仍在努力奮鬥的人而言,或許都能從林俊宏董事長的故事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勇氣與方向。正如他所期許的:「我們希望創造的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能跨世代流傳的信念。」   林俊宏董事長 創業成功的反思關鍵,他表示:「創業至今,回頭看,這些事我從沒忘過!」   給下一代創業者的話 最後,林俊宏董事長語重心長地勉勵後進:「創業不是一場虛幻的夢,而是一條需要用腳踏實地走出來的路。不要害怕起點低微,也不要怕做最辛苦的工作,重要是你是否願意去做、是否能夠堅持下去、以及是否懂得適時轉彎。這個時代變化快速,但有些價值是永恆不變的:要獲得真正的成功,不能依賴投機取巧,而是要堅持不懈;不是用華麗的言詞來包裝,而是要用踏實的行動來證明。如果你心中懷有夢想,就從你的一雙手開始努力。只要不怕輸,就會贏。」   2017 年董事長夫婦偕營運長Jerry 拜訪蘇格蘭總公司與總裁Douglas 合影。

文章來源 : 卓越創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512 加入收藏 :
一襲旗袍 傳承文化之美 中華旗袍文化藝術交流學會理事長石淑平 穿越時空的優雅

文/翁雅蓁 圖/中華旗袍文化藝術交流學會   輸入影像說明 在現代社會快速更迭的浪潮中,有一群人守護著傳統的脈動,他們以指尖織夢,以步履寫詩,一針一線勾勒出文化的紋理,一姿一態延展著歷史的風韻。那是一種從容不迫的優雅,是穿越時代卻不褪色的東方美學;而身為「中華旗袍文化藝術交流學會」的創會理事長石淑平,正是這條路上的堅定行者。她不僅熱愛旗袍,更深諳其所承載的歷史、精神與美學。以衣為語、以身為教,石淑平將旗袍帶入生活的溫度,也讓這分典雅優勢走上世界舞台。自創會以來,她便以堅定的信念,讓旗袍走進生活、走上國際舞台,成為文化對話與美學教育的重要載體。   輸入影像說明 輸入影像說明 國際殘障日公益慈善旗袍走秀活動。 初心不變 文化語言的表徵 談及創立學會的初衷,石淑平理事長語氣堅定,眼神中閃耀著深厚情感。對她而言,旗袍從來不是單一的服飾選項,而是一段歷史的延續、一門蘊含東方哲思的藝術,更是一種應被珍視與傳承的文化語言。 「旗袍曾是女性日常穿著的一部分,如今卻成為只在特定場合才會現身的裝扮。這樣的轉變,讓我感到無比憂心。」石淑平坦言,正因目睹旗袍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才促使她號召來自藝術、教育、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女性摯友,共同創立學會,為旗袍文化點燈續航,重現光彩。 自2017年正式立案以來,學會致力於推廣美學教育,陸續開設美姿美儀、民族舞蹈、烏克麗麗、聲樂、縫紉、花藝、讀書會等多門課程,不僅教授「如何穿旗袍」,更引導學員學習「如何活出旗袍」。 「旗袍是一場內外兼修的文化修行。外在的優雅固然動人,但若缺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終究只是表象的華麗。」石理事長強調,學會之所以將美學課程列為核心推動,就是希望協助女性在學習儀態之美的同時,也培養文化底蘊與自信氣質,進而成為能將美學落實於生活的現代女性典範。   學會花藝課作品。   成立大會致辭。 2018 年4 月成立大會 右:上海旗藝會會長劉佩珠 左:安徽旗袍協會會長陳冬梅。 公益參與 用優雅實踐善行 除了積極推動文化傳承與美學教育,石理事長亦以同等熱忱投身於公益實踐。多年來,她帶領學會參與各項社會關懷行動,包括捐贈防疫設備予第一線員警、定期舉辦捐血活動、協助原住民合唱團籌措教育經費、贊助身心障礙者登台圓夢。她深信:「旗袍的華麗,不該只在舞台上閃耀,更應走入人群,照亮社會每一個角落。」 每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旗袍學會的姐妹們便身著綉裳,參與輪椅歌手任文倩的公益音樂會,透過歌聲與行動,擁抱那些不完美卻充滿光芒的生命。在這些善行中,旗袍不僅成為視覺的美,更化為關懷的語言。 而在文化交流的軸線上,石理事長更積極開展國際對話。近年來,學會與來自日本、夏威夷、毛里求斯及兩岸三地的旗袍團體展開深度互動與展演,展現出台灣對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創新兼容的精神。 她特別提到與上海旗袍藝術專業委員會、廣德旗袍交流協會締結姊妹會的經歷,認為:「文化無國界,我們希望讓旗袍成為跨文化對話的橋樑,傳遞台灣的溫度與美意。」   2019 年9 月「圓夢童」廣西山區愛心公益活動。 青年傳承 以創新接軌新世代 談及旗袍文化的未來走向,石理事長始終懷抱希望,並堅信傳統文化唯有與時俱進,方能世代流傳、生生不息。她觀察到,隨著華流興起與影視作品對東方美學的重新詮釋,旗袍逐漸從歷史的回憶走入當代的潮流,在年輕世代的視野中悄然回歸,成為一種美感象徵,也是一種文化認同。 為了延續這股新興風潮,學會特別保留青年會員名額,積極吸引設計師、藝術家與各領域的KOL參與,讓旗袍不只是典藏於衣櫥或博物館的展品,更能走上街頭、融入生活。石理事長深知,新一代的語言是影像與社群,因此學會大力推展新媒體運用,透過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等平台分享活動花絮與設計創作,與年輕族群建立起自然且充滿創意的對話關係。 「我們不怕創新,只怕沒有傳承。傳統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能夠因應時代持續演化的精神。」這句話,是石淑平理事長長年奉行的理念。她不僅在學會營運中注入跨界思維,也親自參與設計實踐,善於融合西式剪裁與東方元素,開發出既保留神韻、又貼近現代需求的「台式旗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她與學員共同設計的「機能旗袍」。這款作品採用透氣性佳、舒適度高的布料,融合傳統盤扣與現代剪裁,使旗袍擺脫只能在典禮與舞台出現的印象,成為日常辦公、正式場合中皆宜的時尚選擇。這項創新不僅獲得會員們的熱烈迴響,也讓旗袍文化在年輕族群中重新燃起光芒。 石理事長用行動證明,傳統並非只能回顧,而是能夠擁抱未來、與時共舞。透過創新與傳承的並行,她正一步步帶領旗袍走向更多人的日常,也走進時代的主場。   學會民族舞蹈班的演出。   永續風華 以溫柔織就世界夢 一談起與旗袍的情緣,石理事長眼神中閃爍著溫柔的光芒。「第一次穿旗袍,是媽媽年輕時留下來的舊衣。那一刻我深深感覺到,這不只是衣服,而是一段被織進布料裡的家族記憶。」那一身布料所承載的,不只是身形的曲線,更是情感的流轉與文化的延續;從那一刻起,旗袍便不再只是服飾,更成為她生命中最柔韌而堅定的信仰。 她坦言,旗袍帶給她的不只是美麗,更是屬於東方女性的自信與力量。也正因如此,她願意傾盡一生,用行動守護旗袍文化的優雅與溫度,並透過學會的平台,把這樣的美好延伸給更多人。 展望未來,石淑平理事長希望讓旗袍不再只屬於過往的年代,而是能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融入當代生活。學會將持續推動大型公益演出、國際文化交流與青年創意設計計畫,同時籌劃設立「旗袍文化推廣中心」,打造集展示、教育、試穿、製作與文化導覽於一體的空間,實踐「穿得進生活,也走得向世界」的使命。 「旗袍是流動的文化、是溫柔的力量。只要我們願意,它永遠都不會過時。」這段話,是石淑平堅持至今的信念,也是她對旗袍文化最深的託付。   第三屆理事長崔虹雲 左:第四屆理事長鄭如君。

文章來源 : 卓越創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894 加入收藏 :
2025 年 6 月 24 日 (星期二) 農曆五月廿九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