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藝術未來」新聞搜尋結果, 共 4 篇 ,以下為 1 - 4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ART FUTURE 藝術未來吸引藏家、名人共襄盛舉!泰國新銳藝術家Anmom榮獲「亞洲新星獎」

【記者陳昱成/台北報導】 2024 ART FUTURE 藝術未來X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崛起中的40歲藝術家 2022年5月瑞銀集團年度藝術經濟報告指出,一批年齡在40歲以下的藝術家「超當代藝術」在世界各地拍賣市場異軍突起,成為市場的焦點。事實上,40歲早已成為許多畫廊在遴選藝術家的標準。國內外都有一些畫廊或者從事發掘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或者經營身心創作成熟的藝術家。我國文化部也針對40歲以上藝術家制定「黑潮計畫」,鼓勵台灣畫廊至國際推展台灣藝術家。 文化部長史哲、亞洲新星獎片評審獎得主Anmom頒獎。(圖/藝術未來 執行委員會提供) 本屆藝術未來係針對年齡40歲以下的藝術家建立市場交流平台,也是亞洲首創。配合展會成立亞洲新銳獎。5年以來,已有15位亞洲各地藝術家獲獎,陸續獲得許多展覽機會,並且成功的進入市場,獲得藏家青睞。而藝術未來作為新銳藝術家的重要推手,本屆更與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合作。首次將展出20餘年的台灣當代一年展,移展至藝博會展出。本次合作是希望通過此展會,媒合日本、韓國、台灣藝廊共同推動新銳藝術家,更基於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組織化、團隊化及跨領域合作的趨勢,培養藝術家與藝廊、經紀人團隊合作經驗,兩方成為共同培育藝術產業的搖籃。文化部長史哲來到記者會分享到,當代一年展首次與藝術未來博覽會的結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代表整體視覺藝術市場向前一步。文化部去年成功向行政院爭取4年100億的文化黑潮計畫,在視覺藝術方面,將支持個人或民間單位,參加具交易模式的國際視覺藝術展會,期盼政府、民間共同攜手,帶領大家走向世界。   甫推出最新單曲《不想要了》的全才藝人馮晨軒也受邀參展,並與榮獲亞洲新星獎的Anmom交流合照。(圖/記者廖于茹拍攝) 主辦人張學孔表示,藝術未來邁入第六屆,這次也是歷年來最盛大的一次,超過400位藝術家,藝術未來成為大家交流的平台。視盟理事長何孟娟分享,當代一年展本屆是第22年,這是第一次藝術家類型的博覽會跟畫廊類型的博覽會首次的合作,這是非常大的挑戰也是非常大的嘗試。許多藝術家由當代一年展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被畫廊看見,這次一次可以看見這麼多藝術家,看到更多藝術的風貌。 亞洲新星獎台灣入圍楊芝涵作品,由左至右視盟理事長何孟娟、文化部長史哲、藝術未來藝術總監張學孔、台灣畫廊協會理事長及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圖/藝術未來 執行委員會提供) 本屆「ART FUTURE PRIZE 亞洲新星獎」,將台灣年輕藝術家與國際東南亞年輕藝術家同台競技,這是首座與當代藝術博覽會接軌的國際獎項,為鼓勵新興藝術家的重要獎項,也是唯一對亞洲青年的獎項。本屆由藝術未來國際顧問團:日本的宮津大輔, Ph.D.、新加坡郭建超、韓國金東鉉、印尼Melani Setiawan、越南陳德良,評選出評審獎三名,Anmom、Anukool Tungthaisung、Areeya Toujumroen,由Anmom代為領獎。獲獎的作品經由顧問團所評選出,也是國際藝術界的肯定。本次台灣三名入圍潘勁、楊芝涵及王俊杰。同時楊芝涵也是本次視盟參與的藝術家。「ART FUTURE PRIZE 亞洲新星獎」不僅促進亞洲藝⽂發展, 更為眾多潛在的優秀青年藝術家創造交流與成長的機會,更是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交匯的重要平台。 本屆獲獎「ART FUTURE PRIZE 亞洲新星獎」的泰國藝術家Anmom也獨家接受專訪。(圖/記者廖于茹拍攝) 「用創作搭起人際的橋樑,以藝術支持LGBT族群。」以愛為名的藝術詩人-Anmom 「我從小就喜歡天馬行空的隨便亂畫,周遭的小朋友看到都會很好奇我再畫什麼,反而創作讓我交到了朋友,與人產生連結!」是 Anmom 踏入藝術圈的起因。而作品充滿夢幻、粉色系和 LGBT 風格,Anmom表示,我的藝術創作有一部分很大的啟發是來自於關心 LGBT 族群,例如台灣是已經通過同婚化,這讓他會反思如何運用他的作品去代表或進而幫助這些族群爭取權益,而且畫作如同電影,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有可能是正面或負面,他指出:「我今天就遇到三位台灣人來找我聊天,而每個人對藝術都有獨特的見解,而這些看法都讓我有深刻的體悟。」我也希望將這些經驗帶回去泰國分享給我的藝術圈朋友們,而每個地區例如台灣、菲律賓的藝術展都有文化、民情和風俗的差異化,各自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有時候會讓我感到特別驚艷。   頂尖傳媒資深編輯Taylor採訪評審獎得主代表Anmom。(圖/記者廖于茹拍攝) 而本次來台灣我去了日月潭、九份,感受到台灣本土文化的魅力與自然景觀,因為大地之母就是最大的藝術家,千萬不要只困在台北市,這裡就跟曼谷一樣,先進、科技、便利,然而缺少了靈魂,我的藝術概念是用人的身體為出發,如果故事是身體的一部分,那只待在一個地方不就很侷限,我鼓勵每位藝術家都要多到不同的地方走走,去親身體會當地人文、歷史與文化的底蘊,唯有受到民情風俗的洗禮,才會理解為何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共同的想法和信念才會成為一個群體。 國際顧問評審由左至右越南陳德良、新加坡郭建超、韓國金東鉉、評審獎得主代表Anmom、印尼Melani Setiawan合影。(圖/藝術未來 執行委員會提供) 最後,我完全沒有預料到會榮獲這次的「ART FUTURE PRIZE 亞洲新星獎」,因為參加的人都很厲害,但令我感動的是,我覺得 LGBT 的作品有被看見,有被理解,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讓我體會到台灣的友善與關懷,我會將這份感激放在心中,繼續努力地創作。 甫推出最新單曲《不想要了》的全才藝人馮晨軒也受邀參展,並與榮獲亞洲新星獎的Anmom交流合照。(圖/記者廖于茹拍攝) 台灣畫廊的前瞻視野,帶來極具潛力40歲以下藝術家 本屆藝術未來記者會現場除了五位重量級國際藝術顧問,烏克蘭畫廊協會理事長Gallery 101 創辦人- Marta Trotsiuk、台灣畫廊協會理事長、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韓國畫廊協會協會、金山畫廊-黃達性。藝術未來著重於國際藝術場交流,備受肯定,ART FUTURE 藝術未來也逐漸成為國際媒體樂於報導的對象。今年藝術未來成功的吸引48家藝廊、90個展間,將於一月5-7日三天內在台灣GRAND HYATTTAIPEI,展出來自亞洲各地400位藝術家2年內作品。精彩的作品也吸引喜愛藝術的藏家、名人和藝人朋友們到場參觀,如雄鷹娛樂文創事業執行長梁軒安、宿禧家創辦人郭建佑,甫推出新歌《不想要了》的全才藝人馮晨軒、台語潛力歌手余曼曼、創作才女孟慶而、音樂製作人蔡岳宸、台灣小姐冠軍兼知名水模鄭婷怡、主持人張柏謙、時尚KOL范成章、李妘、安妞咚咚、Patty 林霈媞,在2024年開春之際,為亞洲藝術市場帶來最新的氣象。 知名音樂製作人蔡岳宸本身除了熱愛音樂創作外,對藝術鑑賞亦有獨特的見解。(圖/藝術未來 執行委員會提供) 台語潛力歌手余曼曼受邀出席ART FUTURE。(圖/鷹傳媒提供) 雄鷹娛樂文創事業執行長(右1)相中大朋藝廊作品【貓貓與魚】。(圖/鷹傳媒提供) 藝術家、藝廊、藏家、名人的層峰交流 繼倫敦時裝周後 Ray Chu 緊鄰台北101時裝發表   晚上7點的 After Party 在 ATT 頂樓 【Drunk Play爛醉不累】隆重啟動,現場雲集超過百位藝術家、藝廊老闆、企業家、收藏家還有熱愛藝術的名人包括孟子孫女、創作才女孟慶而、甫推出單曲作品《不想要了》的全才藝人馮晨軒、知名音樂製作人蔡岳宸以及剛參加完 LV 春夏時裝秀的時尚名人范成章等都前來出席,令活動更增添光彩。 創作才女孟慶而受邀出席After Party,盛裝出席成為全場矚目焦點。(圖/記者陳昱成拍攝) 台灣小姐暨水模鄭婷怡以完美九頭身出席活動,美艷動人。(圖/鷹傳媒提供)     時尚巨星范成章也穿著LV最新尚未發售的款式現身ART FUTURE After Party。(圖/Rosa拍攝) 現場Ray Chu也發表具未來時尚感的時裝走秀,吸睛全場,才華洋溢的他甫參與完倫敦時裝周,之後更將於1/12(五)舉辦發表會,敬請拭目以待。 ART FUTURE 活動資訊 Public Days公眾展期:2024年1月5日 15:00~19:00/2024年1月6日 11:00~19:00/2024年1月7日 11:00~19:00   Venue 展覽地點:君悅酒店10-11樓 (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2號)

文章來源 : 頂尖傳媒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5863 加入收藏 :
蝶映藝術成功推動藝術家Roy Siao 登上國際拍賣舞台

2024年12月15日,衛山秋季拍賣會於台北MetaSpace盛大舉行,蝶映藝術代理藝術家 Roy Siao,首次於此次國際拍賣市場亮相。Roy Siao的作品雖以保留價(Reserve Price) 成交,但這次拍賣標誌著其 首度邁入國際拍賣殿堂,為未來市場認知與價值提升奠定重要基礎。   Roy Siao:潮流藝術的潛力新星 Roy Siao,台灣當代藝術家,以其充滿情感深度的創作風格著稱。他的代表系列《Kebichu》透過生動而富有故事性的畫面,探索心靈的療癒與自我重塑,引發觀者內心的共鳴。Roy的作品曾亮相國際展覽,包括 2020年東京東京都美術館展覽 和 WHATZ ART FAIR國際當代藝術展,展現其作品在國際市場的潛在吸引力。   蝶映藝術積極推動 Roy Siao 參與拍賣,以專業的 市場定位(Positioning) 與 拍賣策略,讓作品首次亮相國際拍場,吸引藏家目光。拍賣現場中,藏家對Roy作品的討論熱烈,反映出其作品具備的潛在收藏價值及未來增值空間。   蝶映藝術:國際市場的專業布局與成功案例 蝶映藝術長期致力於打造新銳藝術家通向國際的橋樑,透過 專業策展 與 拍賣合作,持續推動藝術家曝光於全球市場。過去,蝶映藝術成功為創辦人暨藝術家辜琪鈞 舉辦七場私人拍賣,並於 2023年衛山春季拍賣成交佳績。新銳藝術家的市場試水需要時間,Roy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情感張力,相信未來會在國際市場中穩步增值。   拍賣亮點:多位國際名家同場競豔 除了Roy Siao,本次拍賣會亦涵蓋多位國際級藝術家的作品,為藏家提供多元選擇,包括: Takashi Murakami(村上隆):當代藝術市場的標誌性人物,其「超扁平」(Superflat)作品長期穩居拍賣熱點。 Mr.:日本動漫藝術大師,作品市場辨識度高且具收藏潛力。 Shigeru Mizuki(水木茂):以妖怪文化結合藝術創作,擁有濃厚的文化與市場價值。 Sanyu(常玉):華人現代藝術大師,作品屢創拍賣紀錄,為國際藏家爭相收藏。   蝶映藝術:持續創造國際藝術價值 蝶映藝術未來將繼續以專業策略與長期布局,助力更多藝術家登上各家國際拍賣與展覽舞台,透過 成交紀錄(Auction Records) 的累積、藝術品牌的打造,逐步提升藝術作品的全球市場認知度。 蝶映藝術期待與全球市場接軌,持續推動台灣藝術家的國際價值,讓每一位藝術創作者都能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文章來源 : 蝶映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732 加入收藏 :
香港年度設計盛事 deTour 2024

80位來自香港本地與海外創作者共同參與 大型裝置與展覽、工作坊、設計對話 以設計重塑內在成長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11月29日 - 由PMQ元創方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資助的deTour 設計節將於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假中環PMQ元創方隆重舉行,今年展覽日數特別增至十七天,免費開放予所有設計愛好者、學生及公眾參與。deTour 2024將透過大型展覽、工作坊、設計對話、導賞團,展現本地及國際設計單位的創作,探討設計如何與內在連結的深層意義。 deTour 2024主題:「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 設計一向被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deTour 2024 策展人陳濬人(Adonian Chan)參閱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佔有還是存有》,反思生產方式的進步,物質變得更加豐裕,設計也漸漸轉變為製造慾望的工具。這種轉變與埃里希·弗洛姆在《佔有還是存有》中提出的「佔有模式」概念相符。弗洛姆指出,社會往往以個人擁有的多寡來評估其價值,但真正的價值並非在於擁有的物品,而在於個人的內在本質。這正是弗洛姆所謂的「存有模式」。 在deTour 2024中,策展人與一眾設計師將探索設計的未知可能性,強調設計如何豐富人的內在力量。設計不僅是外在環境和產品的呈現,更是一種對內在成長、心靈健康和創意表達的催化劑。通過精心思考和策展, deTour 2024希望透過所展示的環境、產品和體驗,啟發參觀者探索內在本質的力量和價值,並開啟更深層次的對話和連結。 從地面廣場開始 與17組設計作品開啟對話與連結 deTour 2024 設計節的展覽部份一共展出17組本地與海外設計師的裝置與展覽,它們將分佈於PMQ元創方內不同位置。首先從入口隧道走入地面廣場,由三組分別來自本地及海外年輕設計師的主題展覽《⁠盆浮之景》、《⁠Capturing Qi (氣) 》、 《Passage to the Lake》打開反思序幕,再慢慢遊走整個地面廣場、冬青圃,以及A座的指定樓層。每一組設計作品都是一次與內在的對話,讓我們重新思考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當中也包含具實驗性作品,透過 deTour 2024 嘗試新的可能性。另外,十七天的設計節期間亦設有40場主題工作坊、13場設計對話,為大家帶來一系列免費精彩體驗。 特邀合作:Kimchi and Chips ——《REWORLD Type 2》 Kimchi and Chips 是由韓國藝術家 Mimi Son 和英國藝術家 Elliot Woods 於2009年在首爾創立的裝置藝術工作室,以融合藝術、科技和哲學而聞名。他們的作品探索光、空間和感知之間的交集,打造沉浸式體驗,挑戰現實與虛幻的界限。 《REWORLD Type 2》是一個創新性的「城市屏幕」,它沒有使用傳統的LED來呈現影像,而是重組周邊景觀的碎片,建構成不停流動的影像,融入於城市建築之中,提供信息、傳達思想、增添城市美學。 Kimchi and Chips 引用美國哲學家哈拉維(Donna J. Haraway)著作所述:「重要的是,我們的世界是由什麼樣的世界構成的。」《REWORLD Type 2》是一個利用城市已有元素生成圖像的屏幕,它通過重新想像和循環利用現實來創造新的信息和思想,此屏幕使用了超過1,000 個由精密電機驅動的微稜鏡,從鏡片的轉動過程折射部分周圍環境構成新影像,展現一個引人入勝的「重組世界」。 主題展覽:關於生活態度 —— 平衡、風水、盆景與湖泊 1. 周穎聰、陳少華 ——《存有之席》 周穎聰是香港設計師、新銳藝術家,他以實驗性方式設計傢俱、公共空間和裝置藝術,探索城市空間及生活可能性。他的作品《Wave of Growth》收錄於MoMA出版書籍《Uneven Growth@2015》,自2020年起他嘗試油畫,挑戰科幻、超現實主義,引發對宇宙及生命的思考。陳少華是永續設計工作室KaCaMa Design Lab創始人之一,專注永續及社區設計,推動本地工藝及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完美的失敗》、《蜻亭》呼應時事議題,並曾於PMQ元創方、香港歷史博物館等展出。 周穎聰與陳少華聯合創作的《存有之席》是一組互動裝置,旨在透過每個參與者的個人經驗,以及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來探索「擁有」與「失去」、「平衡」與「不平衡」之間微妙的關係。裝置中心有一座天秤,參與者以一至三人為一組,在天秤上放上木塊,期間需維持內心的平靜和平衡,如果堆疊的木塊過多或重心失衡,天秤上的一切將隨之傾覆。創作團隊希望透過這種直觀的互動體驗,勾勒出生活中「內在」、「外在」、「接受」、「取捨」、「平衡」和「不平衡」等抽象卻真實的概念,並啟發參與者思考如何在人生旅途中尋求「存有」的平衡之道。 2. 種未來 X 李景民 ——《盆浮之景》 種未來是由建築師張家豪、建築設計師譚芷茵和花藝師黃瑩瑩於2023年共同創立的設計項目,團隊探索傳統植物栽培與新興科技的融合,運用3D打印技術和新物料創建支撐植物生長的架構。種未來團隊作品曾於deTour 2023設計節展出,展示了生物如何影響計算設計,引發觀眾對環境重塑的思考。李景民是盆景藝術家,自2000年開始學習盆景藝術,現為香港盆景協會主席,同時也是水墨畫家,他致力於推廣盆景文化。 盆景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藝術形式,會隨著時間而產生不同型態,嶺南盆景強調製作微型景觀呈現自然之美,而《盆浮之景》則將有孔的3D打印架構與無土栽培海綿相結合,打破了常規花盆的限制,為盆景帶來更多可能性。透過結合盆景、運算設計與數碼製造,作品為中國傳統盆景注入當代新詮釋,探索藝術創作的新境界。 3. Yoojin Chung ——《Capturing Qi (氣)》 韓國設計師 Yoojin Chung 兼具建築和設計跨學科背景,她的設計跨越多種媒介——從物件和裝置藝術,到互動環境和預測研究。Yoojin 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築學院,隨後在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獲得情境設計碩士學位。她將概念探索與創新的設計方法結合,重新構想物質性、形式和人類經驗之間的動態關係,她的作品挑戰傳統觀念,以新的視角看待日常互動,她倡導社會、文化、哲學和心理學等議題的對話,未來將繼續探索跨媒介藝術和設計的可能性。 《Capturing Qi (氣)》的作品概念源自對風水的重新思考,探討風水如何影響亞洲人生活、景觀和文化。作品設計將「捕捉氣」、「被水晶淨化」的風水學概念具象化,將東方和西方的風水概念融合,呈現出獨特的文化對話和設計觀點。 4. Moon Seop Seo ——《Passage to the Lake》 Moon Seop Seo是一位生活在荷蘭的韓國設計師,於2021年從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畢業,他以作品《Passage to the Lake》和《The Ephemeral Wall》獲得優異成績,畢業後成立了個人設計工作室,並與多家設計博物館和畫廊展開合作。Moon Seop Seo身處東西文化的交流之處,時常感受到文化、哲學和美學之間的碰撞,他希望以詩意方式詮釋特定氛圍,傳達訊息並與觀眾建立連接。他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點燃靈感的火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留下絢爛!」。 《Passage to the Lake》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站在湖邊時的平靜感受,他希望運用活水元素,將其融入城市環境,打造一個讓人放鬆的空間體驗。觀眾可以觀賞水滴從裝置頂部墜落至水池中,漣漪漾起的一瞬間仿佛凝結了時間,讓人在觀賞中感受到放鬆與平靜,從而得到對城市生活的反思。 獲選作品:12組經公開招募的作品 1. 營城計劃 ——《內外之間》 營城計畫是由建築師張駿翔和趙曉旭發起的工作小組,專注於人文與建成環境空間的探索。他們的作品跳脫出純粹的物質空間建構,轉而關注其中的生命、感知和意識等無形元素,通過文字、圖像和空間的結合重新詮釋現實。 《內外之間》是一個空間裝置,原型是一面區隔內部與外部空間的U形牆,這個裝置將內外之間視為自我的空間隱喻,從外部觀看,裝置顯現出雕塑的風貌,多面體的構造在不同角度呈現出不同形態,而U型組合的內部空間則被設計成互動的場所,裝置內外之間還蘊含一處置身人群中的獨處空間和一抹綠植的倒影,作品中的「鏡中花,水中月」影射了世間的虛幻性,呼應了在物質世界之外探索形而上境界的概念,通過空間的布置和符號的運用,引領觀眾反思內在的自我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 2. 蔡楚堅 ——《從「擁有」到「存有」》 蔡楚堅是一位香港平面設計師,他於1985年在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平面設計學系取得學位,擁有數十年設計和廣告行業經驗的他曾在多間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及跨國廣告機構工作,並曾榮獲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於1997年他創辦了Sandy Choi Associates,現名為Sandy Eddie Tommy Associates。近年來,蔡楚堅在香港除了擔任國際設計比賽及展覽的評審外,還兼任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平面設計課程的客座講師,致力於培育下一代設計工作者。 他引用了知名美國作家阿內絲.尼恩的名言:「我們看到的事物並不是他們本來的樣子,只是我們內心的投射。」蔡楚堅認為收藏不僅是對物品本身的追求,更是對個人喜好和性格的投射,作為一名設計師,他多年來培養了收藏物品的習慣,並於五年前開始在Instagram上分享舊物、藏書等,以記錄難忘瞬間和個人感受。《從「擁有」到「存有」》將展出他收藏的33件物品,並配以相應的Instagram帖文頁面,旨在探討從「擁有」到「存有」的轉變過程和意義,同時希望觀眾能夠透過展覽體驗,將其轉化為他們獨特的「存有」體驗。 3. 浚明空間研作室 ——《摧毀屋》 高浚明是一位空間設計師、英國註冊建築師和藝術家,他創立了浚明空間研作室,專注於建築設計、空間規劃、裝置藝術和社區項目,他的創作以理論形式為基礎,通過建築宣言描繪建築的渲染力,探索地方依附、環境心理和文化保育等主題。近年來,他專注於幸福、福祉和情感聯結,並參與在荒野極地進行不同的空間營造項目。浚明空間研作室擅長賦予空間意義,作品包括《秘境》(奧能登國際藝術祭)、《瓦解》(SMACH Art雙年展)、《漂浮氣泡》(西貢海藝術節)、《在十七天后》(deTour 2022)等。 《摧毀屋》模擬了遭遇未知破壞後的房屋遺留下來的斷壁殘垣,透過體驗這種模擬的毀滅狀態,人們能夠思考房屋內的靈魂是否仍然存在,以及災難是否會帶來重生,還是一切將在房屋崩塌時隨之消逝。這個作品引發人們對於「擁有」與「存有」之間的深刻思考,以及「家」意念的重新詮釋。 4. 鄭梓阳、梁穎心 ——《三生萬物》 鄭梓阳和梁穎心是兩位年輕的空間藝術家。鄭梓阳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並取得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對建築、藝術、未來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的融合充滿興趣,致力於創作更具互動性和情感共鳴的設計,推動空間藝術的創新,激發觀眾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梁穎心目前就讀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課程,關注建築與交互設計的創新融合,熱衷研究機器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希望通過設計激發人們對生活的重新思考,創造出更具意義和互動性的空間。 《三生萬物》裝置由基礎骨架和多面鏡組成,每面鏡子代表一種獨特的自我。觀眾與感應器的距離將影響裝置以不同速度旋轉,當觀眾走近時,裝置的張合幅度增大,與鏡中的身影形成自我對話,體驗「存有」的喜悅。配合燈光和自然聲音,裝置通過與他人的連結和體驗,讓人們獲得內在滿足感。每個觀眾的互動體驗都是獨特的,這種互動過程也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共同創造了珍貴的回憶,他們期望通過這件作品引發觀眾對生命意義和「擁有」與「存有」的思考。 5. 草廬製作 ——《Hz Lab》 草廬製作是一個以「製作的空間,空間的製作」為宗旨的設計空間,由鍾樹榮與張穎龍兩位設計師於2019年成立,從一間木工工作室開始,草廬製作利用各種原始模型進行實驗,從小型木製品到探索建築設計,探討不同設計概念的可行性。 《Hz Lab》是個具實驗性的作品,提醒大眾音樂的本質不在於擁有樂器,而在於分享。理解「存有」的概念而非「擁有」,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創意蓬勃、聯繫加深的世界,幫助我們重新發現音樂的變革性力量及其對生活的深遠影響。在愈發碎片化的世界,《Hz Lab》強調社群、創意和情感聯繫,觀眾可以加入音樂創作突顯了深層的體驗源於合作和共同表達,鼓勵觀眾通過音樂培養歸屬感,創造超,越旋律的長久回憶。 6. 矢後直規 ——《模仿之旅:追隨女兒們的足跡。》 矢後直規,1986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他於2009年加入日本博報堂廣告公司,後來轉至SIX工作,並曾獲得多項殊榮,包括東京藝術指導俱樂部獎(Tokyo ADC)、2023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新人獎(JAGDA 2023 New Designer Award)、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獎(D&AD)、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獎(NYADC)和「金鉛筆」獎(ONE SHOW)。 《模仿之旅:追隨女兒們的足跡。》是矢後直規與女兒共同創作的系列畫作,從女兒3歲起,兩人便常常一同握筆作畫,享受著創作的樂趣,在這次展覽中,矢後直規選擇了女兒的某些畫作進行掃描,然後利用電腦上不同大小的圓點來描繪出作品的線條。這些作品展現了女兒在掌握手部運動力量時線條的變化,有時柔弱,有時堅定,透過圖形設計,他試圖捕捉和表達這些無法預測的線條特徵。在描繪過程中,他會根據筆觸的強弱使用不同數量的點,以展現這些獨特特徵,對矢後直規來說,這個作品是一次非常具有意義的體驗。傳統上,許多創作者從過去的大師作品獲得靈感,但這件作品卻是他從未來——即女兒的創作中獲得靈感。 7. 香港島嶼研究所 ——《探島明燈》 香港島嶼研究所由香港人Chi和Leroy合作創立,他們受到城市與自然景觀對比的啟發,通過實地參觀、3D掃描和攝影,致力於建立一個包含所有香港島嶼信息的自然景觀數據庫。目前,該項目獲得了「信言設計大使」種子基金的贊助,在未來即將發佈。此外,借助設計師和建築師出身的專業能力,他們希望在創作願景和自然景觀間培養一種共生關係。 自古以來,島嶼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探險精神,祖先們通過航海地圖、船舶建造和橋梁建設,努力探索各個孤島。各種設計和建造工程不僅縮短了島嶼之間的距離,更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設計將我們聯繫在一起。《探島明燈》分享香港200多個島嶼的故事,裝置由多張含有島嶼點雲數據的亞克力片組成,在牆上投射出島嶼的影像。這些影像是通過攝影和3D掃描記錄的,展示島嶼的獨特特徵和地形,通過這種數碼和科技化的方式,他們從考古學和檔案學的角度探索島嶼的過去,同時展望未來。這種保存和創新的結合不僅激發了我們對島嶼的理解和設計潛力,也塑造了島嶼在我們生活中不斷演變的角色。 8. 吳澤霖 ——《The Club》 香港本地樂器設計師及聲音藝術家吳澤霖,擁有超過十五年的設計經驗,專注於原創樂器和聲音裝置的研究,他是樂器設計合作社Oblik Soundwork的主理人,將機械、電子工程和工業設計美學融合,致力於挑戰樂器與樂手之間的互動,並探索聲音的無限可能,近期作品《Pause Rec Play 2.0》於Clockenflap 2023首次亮相。他常將公眾作為創作對象,裝置藝術作品曾在K11 Musea、PMQ元創方和中環街市等大型活動展出。 《The Club》是一款街機式的彈珠機遊戲,可供一至四名玩家同時參與,透過彈珠與不同緩衝器的碰撞,創造出獨特且動態演變的節奏模式,每輪遊戲的序列都獨一無二,設計中利用彈珠運動觸發預錄的音樂樣本庫,如鼓聲,隨後數字轉盤界面會循環播放音樂,將看似隨機的彈珠運動轉化為新穎且動聽的音樂作品。每部機器都擁有獨特的聲音樣本,為玩家帶來獨特體驗,此作品精巧地結合了街機遊戲的刺激性與音樂表達的創新,使玩家能夠超越傳統「音樂創作」體驗,參與共同「玩音樂」體驗。 9. New Common ——《記憶探索島》 New Common是一支由擁有相似教育和建築專業背景的成員組成的創作團隊,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築學院,他們不僅共享著對建築的熱情,還擁有各自獨特的設計視角,涵蓋空間設計、視覺傳達、遊戲設計和互動設計等多個範疇。通過這次deTour 2024公開徵集的機會,他們重新聚首,共同探索創作的可能性。 《記憶探索島》營造了一個空間,讓參與者自我探索、理解並接納真實的自我,裝置中的不同顏色球象徵著參與者的幸福程度或生活中的不同「味道」,透過與燈光和鏡面的結合,刻劃出層次豐富的隱喻景觀,呈現情感的多樣性,強調幸福源於各種情緒的和諧共存,而非單一情緒的主導。這個裝置強調情感的真實表達,鼓勵觀眾探索並表達自己的情感,即使在面對挑戰、痛苦和失望時,也能勇敢面對。這個作品將人們的情感轉化為視覺敘事,展現參與者的內心世界,同時形成共同的記憶,裝置不僅是對社會和文化景觀的一種記錄,也成為人們聚會和探討的場所。 10. half AND half Studio ——《trans(RE)SONANCE》 half AND half Studio是一間位於香港的建築和設計工作室,由 Charles Kwan、Henry Au 和 Aurora Wong 組成的團隊主理,他們提供多元化、創新性和綜合性的設計服務,跨足建築設計、空間規劃、室內設計以及裝置藝術等領域。 《trans(RE)SONANCE》探索了「擁有」與「存有」之間微妙的關係,呈現一場需要觀眾參與的互動冥想之旅。觀眾在寧靜環境中透過電筒調控感光裝置連結的繩索運動強度,實現技術簡便、具視覺效果的設計,讓觀眾反思內在的「存有」,這件作品以獨特概念和互動性,為觀眾帶來別開生面的感官體驗,引發對現實與潛在間微妙關係的深刻思考。 11. 張海活 X 鄧智達 X 李康廷 ——《未完成......》 張海活、鄧智達和李康廷是來自香港的建築、設計和哲學領域的創作者,各自擁有獨特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創作經驗。張海活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碩士,致力於地方營造和藝術科技項目;李康廷則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擁有哲學修讀背景,同時也是「好青年荼毒室」的創辦人之一;而鄧智達則是環境及室內設計學士,擁有園境建築碩士學位,對展覽設計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們聯手打造的作品《未完成......》探索了人與物件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和相互塑造的可能性,突顯了人可以被物塑造,同時也可以透過主動的使用成為創造者,重新塑造物件,讓物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同時在使用物件的過程中重新定義和發展生活日常,正如一支筆需要人來書寫才能實現其存在的意義,人也需要外物來實現自身的目的。 12. 唐鍶鏵 ——《「如果可以從頭來過」》 唐鍶鏵是一位跨媒介設計師,她擅長融合當代建築思想與紡織技術,通過探索不同材料與空間特質,創造出具有時空協調感的作品,彰顯了身份的流動性和多面性,她的設計突破常規,強調紡織設計在打破設計界限、倡導包容性和個人創造性方面的重要性,她曾在倫敦Alveston Gallery和皇家伯明翰藝術家協會的獎項展覽中展出作品,並為香港藝術館及K11購物藝術館創作裝置藝術,目前在倫敦赫斯維克工作室工作。 《「如果可以從頭來過」》以彈珠機作為隱喻,旨在引導人們透過玩樂重新連接內在的童心,探索如何成為真實的自己。這個設計呼應著問題:「我」如何成為「我自己」? 在這個作品中,唐鍶鏵邀請觀眾將自己想像成一粒彈珠,跟隨遊戲路徑展開旅程,通過設計賽道、突破障礙來探索自我。每一輪遊戲結束後,玩家將產生新的想法,或許改變賽道,這種互動反映著對內心的反思和探索。彈珠象徵著個人生活和存在方式,賽道代表人生旅程,障礙物則反映了我們擁有的物質。通過這個有趣的體驗,我們被鼓勵接受人生旅程中的挑戰,體會成長與經歷的連貫性,並探索自身的多重面向和可能性。 deTour 2024 推出全新親子活動體驗 ——「童遊deTour」 為了讓大眾意識到創意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啟發,deTour 2024 將攜手 PMQ元創方創意教育項目 PMQ Seed 與奇極創作室,設計全新週末親子活動體驗 ——「童遊deTour」,包含「童遊Morning」親子導賞團,與親子工作坊兩大活動。 「童遊 Morning」親子導賞團歡迎五歲或以上的兒童與家長參加,透過童樂遊戲卡與互動小遊戲,以深入淺出的童趣方式介紹 deTour 2024 數件作品。 除導賞團之外,另設有親子工作坊,一同創作獨特的「家族徽章」。《模仿之旅:追隨女兒們的足跡。》展覽的創作者日本設計師矢後直規與他的女兒更會以嘉賓身分一同參與其中於11月30日的公眾工作坊,期望父母與子女一起參與設計創作,從彼此身上獲得更多啟發! 參與主題工作坊及設計對話 deTour 2024 設計節不僅是一場大型展覽,還有涵蓋多個主題的工作坊供觀眾參與,包括玻璃彩繪、咖啡渣小型藝術雕塑、手飾模具設計、線香、版畫以及盆栽等。 除此之外,參與者還有機會與國際及本地設計師以及跨界業內人士近距離接觸,透過設計對話聆聽他們的見解,深入了解設計與心理學、風水、自然、音樂等日常熟悉場景之間的關聯,講者包含香港花道家梁偉怡教授、香港遺美創辦人林曉敏、XCEPT、無隅丈室創辦人張瀚謙等。 這一系列精彩活動歡迎公眾在網上登記參加,共同探索設計的無限可能性。 主題導賞團 X 多元身份導賞員 deTour 2024 會在 deTour 2024 展覽期間更會舉行多場主題導賞團,由策展人陳濬人、參展設計師高浚明、唐鍶鏵、吳澤霖,和一眾來自不同專業的創作者如:《香港知埞》作者陳傑、好青年荼毒室、Midway 主理人鄧文斌將化身成導賞員,透過他們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帶領觀眾探索展覽中的設計亮點,了解背後的故事和靈感來源。 登記參與deTour 2024 設計節的工作坊及設計對話,完成活動的觀眾有機會得到 deTour 2024 限定紀念品! 如欲查看deTour 2024 設計節與公眾活動的更多資訊,請留意我們於社交媒體上的發佈或 請瀏覽deTour網站:http://detour.hk deTour 2024 設計節 日期: 2024 年 11 月 29 日至 2024 年 12 月 15 日 時間: 上午 11 時至晚上 8 時 地址: PMQ元創方(香港中環鴨巴甸街 35 號) 入場: 免費 網址: https://detour.hk/2024 Hashtag: #deTour2024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 deTour 設計節 deTour 是香港最大型的年度設計節。由PMQ元創方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資助,deTour每年重點展示本地及境外創意設計人才的創作和理念。透過一系列的展覽、工作坊、對談及業界交流活動,連結本地及境外設計社群,並廣邀公眾及專業人士參與及體驗設計。 作為一個致力支持創意設計人才的平台,deTour 為香港及國際設計師提供跨領域合作的機會,使天馬行空的想法轉化為切實具體的設計方案,並讓公眾從中探索及了解設計師如何透過設計,回應社會以至個人內在的需求。 關於 PMQ元創方「PMQ元創方」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育中環」的項目之一,亦是發展局文物保育及活化項目,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同心基金」)牽頭,聯同香港設計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及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專門成立一間自負盈虧、非牟利的註冊慈善機構負責營運,並改造原址成為香港具標誌性的創意產業及設計地標。除了與設計師及創作企業家共建創意空間外,亦致力宣揚「創作企業家精神」(將創意轉化為商機),培育更多本地創作企業家及設計師,以及推動本地的創意文化。關於文創產業發展處 文創產業發展處於 2024 年 6 月成立,前身為「創意香港」,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轄下專責為文化和創意業界提供一站式服務與支援的辦公室,致力為香港營造有利的環境,促進藝術、文化及創意業界的產業化發展。現時的策略重點為培育人才及促進初創企業的發展、開拓市場、推動更多跨界別、跨文化藝術領域的合作、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業界產業化發展,以及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創意之都,並在社會營造創意氛圍,以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下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免責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僅為本項目提供資助,除此之外並無參與項目。在本刊物/活動內(或由項目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均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創產業發展處、「創意智優計劃」秘書處或「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的觀點。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589 加入收藏 :
蝶映大藝術家節目第二集專訪「澳門藝術家廖家豪」

澳門藝術家廖家豪:以石雕探索當代藝術之美 台北,2024年5月5日 — 出生於澳門的雕塑藝術家廖家豪(Carlo-Lio)以其對石雕的獨特見解和融合當代元素的創作風格,在台灣藝術界引起極大關注。廖家豪表示,來自港澳地區的他選擇來台就讀藝術,因為對他而言,台灣不僅地理位置相對靠近,語言上也無障礙,加上擁有他最想學習的科系,因此成為了他的首選。 他的創作主軸是石雕創作,儘管專注於這一領域,但他不斷挑戰傳統觀念,嘗試以沉重的石頭表現出輕煙的感覺。他的作品系列《石炁》深受道家典籍啟發,將石雕與無形的煙霧形象相融合,為觀眾呈現出一場富有禪意與幽默的視覺盛宴。 廖家豪的才華不僅展現在個展中,他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博覽會,包括2024 ART FUTURE藝術未來博覽會和2023高雄漾藝術博覽會等。他的作品以獨特的風格和深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和藝術愛好者。 作為一名助教,廖家豪也積極鼓勵學生勇於嘗試,享受創作的過程,並堅信藝術創作應該為自己而做,而不是為了他人。他強調:「儘管藝術創作離不開金錢和名氣,但這些很難掌控,但是開心和享受能夠自己掌控,其他的就交給老天吧」。 廖家豪的創作將石雕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為台灣藝術界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創意。他的作品將繼續在台灣藝壇上展現獨特的魅力,成為眾多藝術愛好者關注的焦點。   大藝術家節目介紹 蝶映藝術全新專訪型節目的誕生——「大藝術家」,旨在深度呈現藝術創作背後的思維與經歷,每一集將聚焦一位在他/她專業領域內取得卓越成就的藝術家。無論您擅長純藝術、設計、服裝、影像還是文學領域,只要您曾參與過蝶映藝術的項目,且渴望分享您對於在藝術中創造生活豐富性的獨特見解,「大藝術家」節目期待與您同行。本節目由才華橫溢的前台北市長候選人鄭匡宇,前中廣資深DJ林恆星主持。【EP2】雕塑之魂—廖家豪的藝術世界廖家豪 Carlo-Lio雕塑藝術家,出生於澳門,現創作於台北,創作範疇包含雕塑、空間裝置、表演性等元素。石雕是我的創作主軸,我專精於石雕創作同時亦跳脫出傳統的雕刻觀念框架,我喜歡使用沉重的石頭來表達輕煙的感覺,也喜歡透過展覽實驗,與石材展開材質性的對話,遊走於禪意與幽默之間,反思石雕在當代藝術上的種種可能性。SOLO EXHIBITION 2023《石炁.始章——廖家豪石彫作品個展》丨麗寶文化基金會彩雲藝術空間丨臺北市丨臺灣《這裡沒有石彫作品——廖家豪石彫創作個展》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1F實驗展場丨新北市丨臺灣ART FAIR《2024 ART FUTURE 藝術未來博覽會》丨台北君悅酒店丨台北市丨臺灣《2023 高雄漾藝術博覽會「優賞區」》丨駁二藝術特區大勇區 P3倉庫丨高雄市丨臺灣《2023 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丨臺北喜來登大飯店丨台北市丨臺灣《2022 高雄漾藝術博覽會》丨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區B4倉庫丨高雄市丨臺灣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6c29025e-55df-40eb-82a6-50cca6d17fc9/episodes/b2dd6a34-6b21-448f-8e0d-1b4b43916927KKBOX https://kkbox.fm/by0w5l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5%A4%A7%E8%97%9D%E8%A1%93%E5%AE%B6/id1743570474?i=1000653764842 Youtube https://youtu.be/hjDm8AUYGZs TikTok https://www.tiktok.com/@thegreatartistdeglobal  

文章來源 : 蝶映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864 加入收藏 :
2025 年 3 月 27 日 (星期四) 農曆二月廿八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