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兩廳院致力於青年培力,以「藝術基地計畫」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平臺之一,支持青年在表演藝術領域的發展與發聲。兩廳院2022年藝術基地計畫獲得磊山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磊山保經)支持,攜手力挺下一個世代的劇場參與者。前(12/3)日舉辦「汪兆謙與阮劇團,行進中的劇場旅程」講座,由駐館藝術家汪兆謙為磊山保經邀請的高中戲劇社同學與社團校友,分享創作與劇團經營的心路歷程,鼓勵莘莘學子勇敢做夢。 兩廳院總監劉怡汝表示,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相信藝術的價值及可能性。兩廳院推廣藝術教育及青年培力多年,自2014年啟動的藝術基地計畫,從關注具有創作專長的「駐館藝術家」,拓展到著重深入各部門實作的「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及對產業趨勢感興趣、勇於提出觀點並願意嘗試實踐的「Gap Year兩廳院壯遊計畫」,透過三大方向,不同年齡與型態,積極培育下一世代的劇場參與者。企業的響應豐厚了資源,同時擴散計畫影響力。今年感謝磊山保經認同且支持兩廳院青年培力,鼓勵青年在劇場中尋找自我定位,成為未來支持表演藝術的一股厚實力量。 兩廳院長期孵育青年藝術人才的信念,深獲磊山保經的肯定與支持。磊山保經業務總經理林世德表示:「磊山從公司起步,即以帶狀的概念,長期且穩定地支持30個公益及藝文團隊,包括優人神鼓、孩子的書屋、青藝盟、原聲童聲合唱團等,除了資金挹注,也鼓勵員工以志工身分參與公益及藝文活動,將人文軟實力注入生活中,進而成為企業文化。多年以來,磊山不僅是人力或資金的支持,而是透過資源整合,協助所支持的團體們及未來計畫支持的團體,邁向創生與培力,實現循環經濟的可能,讓團隊得以自給自足,實踐『在一起更美好』的理念。今年支持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共同倡議青年藝術人才培育、開啟藝文交流平臺,期待透過創生培力的概念,讓臺灣的藝文人才得以在永續與資源豐富的路上前進。」 為充實青年在藝術學習的資源,兩廳院與磊山保經合作,邀請對戲劇有興趣的青年走進劇場,由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分享學習戲劇以及以嘉義為根據地的創團經驗。汪兆謙與青年學子深入交流,除了細訴高中時期認識戲劇,考上北藝大戲劇系後,如何號召高中話劇社夥伴,寒暑假回鄉演戲,而後返鄉創團,帶動地方文化生態的心路歷程,也特別鼓勵年輕一代吸取新知,拓展視野,相互扶持以及勇敢做夢,最後以自己的信仰「小白兔進入叢林裡不一定是壞事,小白兔也可以練肌肉」期勉青年學子們放膽作夢,勇敢去闖,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本次活動,同學們除了參與講座,也藉此認識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參與學生表示:「今天很特別,在非典型的表演空間,例如排練室等,感受創作者的探索精神以及充滿藝術思辨的氛圍,大家都非常興奮。兆謙老師的分享很動人,就像一部精采又勵志的故事在我們的眼前上演。老師非常親民,渾身散發滿滿的熱情,深具領袖魅力與自信,讓我們都忍不住想跟著一起在故鄉作戲打拚。這一次認識了兩廳院的藝術基地計畫,知道原來劇場除了演出,也非常注重人才培育,希望未來有機會參與其中。」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歡迎有志青年加入,詳情請參考兩廳院官網:https://reurl.cc/kqqOmn。
兩廳院以永續共融為營運核心,推出全新導覽活動「國家音樂廳觸覺導覽」,將帶領視障者認識音樂廳,及特色鎮館之寶管風琴。全新打造的擬真1:30「管風琴觸覺模型」為活動的新亮點,此一導覽輔具,呈現原高度達三層樓的管風琴細節,除了可以供視障者朋友透過觸摸模型理解管風琴的外觀,模型中還有局部「音管」以及可模擬管風琴聲響的「鍵盤內部構造」共三部分。今舉辦首場體驗場,邀請視障朋友完整體驗觸覺導覽,更特邀知名管風琴家「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藝術總監余曉怡,為首批體驗的貴賓帶來管風琴聆賞體驗,演奏兩首曲目分別為巴赫: D小調觸技曲與海頓:音樂鐘,感受管風琴的獨特聽覺魅力。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兩廳院導入永續共融於場館日常營運中,從環境面做起,也從社會面著手。逐年優化主要表演空間的無障礙設施,2021表演藝術圖書館更全面改建,打造無障礙使用環境。近年亦陸續推出情境字幕、口述影像、易讀手冊及身障/手語導覽等多項無障礙服務。透過軟硬體的同步增進升級,我們希望能讓所有的人更自在輕易地進入兩廳院,認識表演藝術。」 特別感謝企業夥伴磊山保經支持國家音樂廳觸覺導覽,磊山保經長年深耕公益與藝術領域,希望將藝術延伸到社會的每個角落,無論是視、聽障朋友,或任何人,都同樣該擁有機會親近藝術。磊山保經去年度即參與兩廳院的「藝術基地計畫」,今年開始,連續兩年將與兩廳院攜手倡議「永續共融」,希望整合資源,加乘雙方力量,致力促成文化平權的發展。 觸覺導覽是專為視障者設計的導覽服務,搭配「觸覺導覽圖冊」及「實體模型」等輔具,建立實體概念增加理解,企盼讓視障朋友能更無障礙的參與及親近表演藝術。自2017年起,兩廳院即推出觸覺導覽「國家戲劇院觸覺導覽活動」,今年度(2023)升級新增「國家音樂廳觸覺導覽活動」,今日(03/30) 邀請三位視障朋友體驗完整導覽路線。 一小時的「國家音樂廳觸覺導覽活動」,包含「兩廳院導覽空間介紹」、「音樂廳前台大廳」、「音樂廳觀眾席」及「管風琴」四大部分。「兩廳院導覽空間介紹」使用「觸覺導覽圖冊」,以點字圖說明兩廳院周邊環境的樣貌。「音樂廳前台大廳」介紹音樂廳空間特色,包含大廳水晶燈、大理石牆面及大廳手扶梯,詳細說明觀眾入場感受及各處細節,並帶領視障朋友實際觸摸感受部分空間材質。「音樂廳觀眾席」則引領視障朋友體驗專為聽覺享受建造的座椅及木地板、兼具舒適、降噪的空調系統及豐富變化的舞台空間,也介紹近年新設的無障礙座位席。另外,更詳細解說兩廳院鎮館之寶「管風琴」——由享譽全球的荷蘭 Flentrop 公司全手工製作,為建造當時全亞洲最大的管風琴,長9公尺、寬14公尺,依音樂廳建築物形式及規模量身打造。 為讓視障朋友更能理解管風琴構造,兩廳院特地打造擬真系列「管風琴觸覺模型」作為導覽輔具,本系列模型分為三部份,包含1:30的「整體外觀」,完整還原高度達三層樓的管風琴,呈現出獨特的外部雕花與內部繁複的音管空間;兩種不同材質的「局部音管」模型,讓體驗者能清楚感受質感與形狀的差異;「管風琴鍵盤模型」則是透過裝置原音呈現出管風琴聲響,近距離聆聽管風琴不同音色。「管風琴觸覺模型」讓原本難以碰觸的巨大實物,透過縮小比例的模型輔具,協助視障朋友以觸覺與聽覺認識兩廳院管風琴的樣貌,藉此獲得更深度且完整的導覽體驗。製作過程中與管風琴模型製作團隊經過多次討論與量測,並藉由技師解析整體構造,最終以手雕及3D雷雕完整呈現出管風琴的逼真樣貌,讓視障朋友透過觸摸感受管風琴的身體密碼。製作過程中就如何呈現材質、挑戰最小音管經過多次失敗,為讓模型發聲,更是花費心思,模型完成的那一刻,團隊也笑說:「做完這個模型,我也是管風琴專家了」。 兩廳院觸覺導覽「音樂廳路線」4/25、5/29場次,即日起開於兩廳院官網免費報名預約,活動報名連結https://reurl.cc/mlp76l、https://reurl.cc/Nq2naQ,其餘場次將陸續公告於兩廳院官網。
A12 藝術空間
藝術基地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