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紡織」新聞搜尋結果, 共 370 篇 ,以下為 97 - 120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香港年度設計盛事 deTour 2024

80位來自香港本地與海外創作者共同參與 大型裝置與展覽、工作坊、設計對話 以設計重塑內在成長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11月29日 - 由PMQ元創方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資助的deTour 設計節將於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假中環PMQ元創方隆重舉行,今年展覽日數特別增至十七天,免費開放予所有設計愛好者、學生及公眾參與。deTour 2024將透過大型展覽、工作坊、設計對話、導賞團,展現本地及國際設計單位的創作,探討設計如何與內在連結的深層意義。 deTour 2024主題:「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 設計一向被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deTour 2024 策展人陳濬人(Adonian Chan)參閱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佔有還是存有》,反思生產方式的進步,物質變得更加豐裕,設計也漸漸轉變為製造慾望的工具。這種轉變與埃里希·弗洛姆在《佔有還是存有》中提出的「佔有模式」概念相符。弗洛姆指出,社會往往以個人擁有的多寡來評估其價值,但真正的價值並非在於擁有的物品,而在於個人的內在本質。這正是弗洛姆所謂的「存有模式」。 在deTour 2024中,策展人與一眾設計師將探索設計的未知可能性,強調設計如何豐富人的內在力量。設計不僅是外在環境和產品的呈現,更是一種對內在成長、心靈健康和創意表達的催化劑。通過精心思考和策展, deTour 2024希望透過所展示的環境、產品和體驗,啟發參觀者探索內在本質的力量和價值,並開啟更深層次的對話和連結。 從地面廣場開始 與17組設計作品開啟對話與連結 deTour 2024 設計節的展覽部份一共展出17組本地與海外設計師的裝置與展覽,它們將分佈於PMQ元創方內不同位置。首先從入口隧道走入地面廣場,由三組分別來自本地及海外年輕設計師的主題展覽《⁠盆浮之景》、《⁠Capturing Qi (氣) 》、 《Passage to the Lake》打開反思序幕,再慢慢遊走整個地面廣場、冬青圃,以及A座的指定樓層。每一組設計作品都是一次與內在的對話,讓我們重新思考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當中也包含具實驗性作品,透過 deTour 2024 嘗試新的可能性。另外,十七天的設計節期間亦設有40場主題工作坊、13場設計對話,為大家帶來一系列免費精彩體驗。 特邀合作:Kimchi and Chips ——《REWORLD Type 2》 Kimchi and Chips 是由韓國藝術家 Mimi Son 和英國藝術家 Elliot Woods 於2009年在首爾創立的裝置藝術工作室,以融合藝術、科技和哲學而聞名。他們的作品探索光、空間和感知之間的交集,打造沉浸式體驗,挑戰現實與虛幻的界限。 《REWORLD Type 2》是一個創新性的「城市屏幕」,它沒有使用傳統的LED來呈現影像,而是重組周邊景觀的碎片,建構成不停流動的影像,融入於城市建築之中,提供信息、傳達思想、增添城市美學。 Kimchi and Chips 引用美國哲學家哈拉維(Donna J. Haraway)著作所述:「重要的是,我們的世界是由什麼樣的世界構成的。」《REWORLD Type 2》是一個利用城市已有元素生成圖像的屏幕,它通過重新想像和循環利用現實來創造新的信息和思想,此屏幕使用了超過1,000 個由精密電機驅動的微稜鏡,從鏡片的轉動過程折射部分周圍環境構成新影像,展現一個引人入勝的「重組世界」。 主題展覽:關於生活態度 —— 平衡、風水、盆景與湖泊 1. 周穎聰、陳少華 ——《存有之席》 周穎聰是香港設計師、新銳藝術家,他以實驗性方式設計傢俱、公共空間和裝置藝術,探索城市空間及生活可能性。他的作品《Wave of Growth》收錄於MoMA出版書籍《Uneven Growth@2015》,自2020年起他嘗試油畫,挑戰科幻、超現實主義,引發對宇宙及生命的思考。陳少華是永續設計工作室KaCaMa Design Lab創始人之一,專注永續及社區設計,推動本地工藝及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完美的失敗》、《蜻亭》呼應時事議題,並曾於PMQ元創方、香港歷史博物館等展出。 周穎聰與陳少華聯合創作的《存有之席》是一組互動裝置,旨在透過每個參與者的個人經驗,以及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來探索「擁有」與「失去」、「平衡」與「不平衡」之間微妙的關係。裝置中心有一座天秤,參與者以一至三人為一組,在天秤上放上木塊,期間需維持內心的平靜和平衡,如果堆疊的木塊過多或重心失衡,天秤上的一切將隨之傾覆。創作團隊希望透過這種直觀的互動體驗,勾勒出生活中「內在」、「外在」、「接受」、「取捨」、「平衡」和「不平衡」等抽象卻真實的概念,並啟發參與者思考如何在人生旅途中尋求「存有」的平衡之道。 2. 種未來 X 李景民 ——《盆浮之景》 種未來是由建築師張家豪、建築設計師譚芷茵和花藝師黃瑩瑩於2023年共同創立的設計項目,團隊探索傳統植物栽培與新興科技的融合,運用3D打印技術和新物料創建支撐植物生長的架構。種未來團隊作品曾於deTour 2023設計節展出,展示了生物如何影響計算設計,引發觀眾對環境重塑的思考。李景民是盆景藝術家,自2000年開始學習盆景藝術,現為香港盆景協會主席,同時也是水墨畫家,他致力於推廣盆景文化。 盆景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藝術形式,會隨著時間而產生不同型態,嶺南盆景強調製作微型景觀呈現自然之美,而《盆浮之景》則將有孔的3D打印架構與無土栽培海綿相結合,打破了常規花盆的限制,為盆景帶來更多可能性。透過結合盆景、運算設計與數碼製造,作品為中國傳統盆景注入當代新詮釋,探索藝術創作的新境界。 3. Yoojin Chung ——《Capturing Qi (氣)》 韓國設計師 Yoojin Chung 兼具建築和設計跨學科背景,她的設計跨越多種媒介——從物件和裝置藝術,到互動環境和預測研究。Yoojin 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築學院,隨後在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獲得情境設計碩士學位。她將概念探索與創新的設計方法結合,重新構想物質性、形式和人類經驗之間的動態關係,她的作品挑戰傳統觀念,以新的視角看待日常互動,她倡導社會、文化、哲學和心理學等議題的對話,未來將繼續探索跨媒介藝術和設計的可能性。 《Capturing Qi (氣)》的作品概念源自對風水的重新思考,探討風水如何影響亞洲人生活、景觀和文化。作品設計將「捕捉氣」、「被水晶淨化」的風水學概念具象化,將東方和西方的風水概念融合,呈現出獨特的文化對話和設計觀點。 4. Moon Seop Seo ——《Passage to the Lake》 Moon Seop Seo是一位生活在荷蘭的韓國設計師,於2021年從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畢業,他以作品《Passage to the Lake》和《The Ephemeral Wall》獲得優異成績,畢業後成立了個人設計工作室,並與多家設計博物館和畫廊展開合作。Moon Seop Seo身處東西文化的交流之處,時常感受到文化、哲學和美學之間的碰撞,他希望以詩意方式詮釋特定氛圍,傳達訊息並與觀眾建立連接。他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點燃靈感的火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留下絢爛!」。 《Passage to the Lake》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站在湖邊時的平靜感受,他希望運用活水元素,將其融入城市環境,打造一個讓人放鬆的空間體驗。觀眾可以觀賞水滴從裝置頂部墜落至水池中,漣漪漾起的一瞬間仿佛凝結了時間,讓人在觀賞中感受到放鬆與平靜,從而得到對城市生活的反思。 獲選作品:12組經公開招募的作品 1. 營城計劃 ——《內外之間》 營城計畫是由建築師張駿翔和趙曉旭發起的工作小組,專注於人文與建成環境空間的探索。他們的作品跳脫出純粹的物質空間建構,轉而關注其中的生命、感知和意識等無形元素,通過文字、圖像和空間的結合重新詮釋現實。 《內外之間》是一個空間裝置,原型是一面區隔內部與外部空間的U形牆,這個裝置將內外之間視為自我的空間隱喻,從外部觀看,裝置顯現出雕塑的風貌,多面體的構造在不同角度呈現出不同形態,而U型組合的內部空間則被設計成互動的場所,裝置內外之間還蘊含一處置身人群中的獨處空間和一抹綠植的倒影,作品中的「鏡中花,水中月」影射了世間的虛幻性,呼應了在物質世界之外探索形而上境界的概念,通過空間的布置和符號的運用,引領觀眾反思內在的自我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 2. 蔡楚堅 ——《從「擁有」到「存有」》 蔡楚堅是一位香港平面設計師,他於1985年在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平面設計學系取得學位,擁有數十年設計和廣告行業經驗的他曾在多間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及跨國廣告機構工作,並曾榮獲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於1997年他創辦了Sandy Choi Associates,現名為Sandy Eddie Tommy Associates。近年來,蔡楚堅在香港除了擔任國際設計比賽及展覽的評審外,還兼任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平面設計課程的客座講師,致力於培育下一代設計工作者。 他引用了知名美國作家阿內絲.尼恩的名言:「我們看到的事物並不是他們本來的樣子,只是我們內心的投射。」蔡楚堅認為收藏不僅是對物品本身的追求,更是對個人喜好和性格的投射,作為一名設計師,他多年來培養了收藏物品的習慣,並於五年前開始在Instagram上分享舊物、藏書等,以記錄難忘瞬間和個人感受。《從「擁有」到「存有」》將展出他收藏的33件物品,並配以相應的Instagram帖文頁面,旨在探討從「擁有」到「存有」的轉變過程和意義,同時希望觀眾能夠透過展覽體驗,將其轉化為他們獨特的「存有」體驗。 3. 浚明空間研作室 ——《摧毀屋》 高浚明是一位空間設計師、英國註冊建築師和藝術家,他創立了浚明空間研作室,專注於建築設計、空間規劃、裝置藝術和社區項目,他的創作以理論形式為基礎,通過建築宣言描繪建築的渲染力,探索地方依附、環境心理和文化保育等主題。近年來,他專注於幸福、福祉和情感聯結,並參與在荒野極地進行不同的空間營造項目。浚明空間研作室擅長賦予空間意義,作品包括《秘境》(奧能登國際藝術祭)、《瓦解》(SMACH Art雙年展)、《漂浮氣泡》(西貢海藝術節)、《在十七天后》(deTour 2022)等。 《摧毀屋》模擬了遭遇未知破壞後的房屋遺留下來的斷壁殘垣,透過體驗這種模擬的毀滅狀態,人們能夠思考房屋內的靈魂是否仍然存在,以及災難是否會帶來重生,還是一切將在房屋崩塌時隨之消逝。這個作品引發人們對於「擁有」與「存有」之間的深刻思考,以及「家」意念的重新詮釋。 4. 鄭梓阳、梁穎心 ——《三生萬物》 鄭梓阳和梁穎心是兩位年輕的空間藝術家。鄭梓阳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並取得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對建築、藝術、未來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的融合充滿興趣,致力於創作更具互動性和情感共鳴的設計,推動空間藝術的創新,激發觀眾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梁穎心目前就讀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課程,關注建築與交互設計的創新融合,熱衷研究機器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希望通過設計激發人們對生活的重新思考,創造出更具意義和互動性的空間。 《三生萬物》裝置由基礎骨架和多面鏡組成,每面鏡子代表一種獨特的自我。觀眾與感應器的距離將影響裝置以不同速度旋轉,當觀眾走近時,裝置的張合幅度增大,與鏡中的身影形成自我對話,體驗「存有」的喜悅。配合燈光和自然聲音,裝置通過與他人的連結和體驗,讓人們獲得內在滿足感。每個觀眾的互動體驗都是獨特的,這種互動過程也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共同創造了珍貴的回憶,他們期望通過這件作品引發觀眾對生命意義和「擁有」與「存有」的思考。 5. 草廬製作 ——《Hz Lab》 草廬製作是一個以「製作的空間,空間的製作」為宗旨的設計空間,由鍾樹榮與張穎龍兩位設計師於2019年成立,從一間木工工作室開始,草廬製作利用各種原始模型進行實驗,從小型木製品到探索建築設計,探討不同設計概念的可行性。 《Hz Lab》是個具實驗性的作品,提醒大眾音樂的本質不在於擁有樂器,而在於分享。理解「存有」的概念而非「擁有」,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創意蓬勃、聯繫加深的世界,幫助我們重新發現音樂的變革性力量及其對生活的深遠影響。在愈發碎片化的世界,《Hz Lab》強調社群、創意和情感聯繫,觀眾可以加入音樂創作突顯了深層的體驗源於合作和共同表達,鼓勵觀眾通過音樂培養歸屬感,創造超,越旋律的長久回憶。 6. 矢後直規 ——《模仿之旅:追隨女兒們的足跡。》 矢後直規,1986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他於2009年加入日本博報堂廣告公司,後來轉至SIX工作,並曾獲得多項殊榮,包括東京藝術指導俱樂部獎(Tokyo ADC)、2023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新人獎(JAGDA 2023 New Designer Award)、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獎(D&AD)、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獎(NYADC)和「金鉛筆」獎(ONE SHOW)。 《模仿之旅:追隨女兒們的足跡。》是矢後直規與女兒共同創作的系列畫作,從女兒3歲起,兩人便常常一同握筆作畫,享受著創作的樂趣,在這次展覽中,矢後直規選擇了女兒的某些畫作進行掃描,然後利用電腦上不同大小的圓點來描繪出作品的線條。這些作品展現了女兒在掌握手部運動力量時線條的變化,有時柔弱,有時堅定,透過圖形設計,他試圖捕捉和表達這些無法預測的線條特徵。在描繪過程中,他會根據筆觸的強弱使用不同數量的點,以展現這些獨特特徵,對矢後直規來說,這個作品是一次非常具有意義的體驗。傳統上,許多創作者從過去的大師作品獲得靈感,但這件作品卻是他從未來——即女兒的創作中獲得靈感。 7. 香港島嶼研究所 ——《探島明燈》 香港島嶼研究所由香港人Chi和Leroy合作創立,他們受到城市與自然景觀對比的啟發,通過實地參觀、3D掃描和攝影,致力於建立一個包含所有香港島嶼信息的自然景觀數據庫。目前,該項目獲得了「信言設計大使」種子基金的贊助,在未來即將發佈。此外,借助設計師和建築師出身的專業能力,他們希望在創作願景和自然景觀間培養一種共生關係。 自古以來,島嶼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探險精神,祖先們通過航海地圖、船舶建造和橋梁建設,努力探索各個孤島。各種設計和建造工程不僅縮短了島嶼之間的距離,更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設計將我們聯繫在一起。《探島明燈》分享香港200多個島嶼的故事,裝置由多張含有島嶼點雲數據的亞克力片組成,在牆上投射出島嶼的影像。這些影像是通過攝影和3D掃描記錄的,展示島嶼的獨特特徵和地形,通過這種數碼和科技化的方式,他們從考古學和檔案學的角度探索島嶼的過去,同時展望未來。這種保存和創新的結合不僅激發了我們對島嶼的理解和設計潛力,也塑造了島嶼在我們生活中不斷演變的角色。 8. 吳澤霖 ——《The Club》 香港本地樂器設計師及聲音藝術家吳澤霖,擁有超過十五年的設計經驗,專注於原創樂器和聲音裝置的研究,他是樂器設計合作社Oblik Soundwork的主理人,將機械、電子工程和工業設計美學融合,致力於挑戰樂器與樂手之間的互動,並探索聲音的無限可能,近期作品《Pause Rec Play 2.0》於Clockenflap 2023首次亮相。他常將公眾作為創作對象,裝置藝術作品曾在K11 Musea、PMQ元創方和中環街市等大型活動展出。 《The Club》是一款街機式的彈珠機遊戲,可供一至四名玩家同時參與,透過彈珠與不同緩衝器的碰撞,創造出獨特且動態演變的節奏模式,每輪遊戲的序列都獨一無二,設計中利用彈珠運動觸發預錄的音樂樣本庫,如鼓聲,隨後數字轉盤界面會循環播放音樂,將看似隨機的彈珠運動轉化為新穎且動聽的音樂作品。每部機器都擁有獨特的聲音樣本,為玩家帶來獨特體驗,此作品精巧地結合了街機遊戲的刺激性與音樂表達的創新,使玩家能夠超越傳統「音樂創作」體驗,參與共同「玩音樂」體驗。 9. New Common ——《記憶探索島》 New Common是一支由擁有相似教育和建築專業背景的成員組成的創作團隊,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築學院,他們不僅共享著對建築的熱情,還擁有各自獨特的設計視角,涵蓋空間設計、視覺傳達、遊戲設計和互動設計等多個範疇。通過這次deTour 2024公開徵集的機會,他們重新聚首,共同探索創作的可能性。 《記憶探索島》營造了一個空間,讓參與者自我探索、理解並接納真實的自我,裝置中的不同顏色球象徵著參與者的幸福程度或生活中的不同「味道」,透過與燈光和鏡面的結合,刻劃出層次豐富的隱喻景觀,呈現情感的多樣性,強調幸福源於各種情緒的和諧共存,而非單一情緒的主導。這個裝置強調情感的真實表達,鼓勵觀眾探索並表達自己的情感,即使在面對挑戰、痛苦和失望時,也能勇敢面對。這個作品將人們的情感轉化為視覺敘事,展現參與者的內心世界,同時形成共同的記憶,裝置不僅是對社會和文化景觀的一種記錄,也成為人們聚會和探討的場所。 10. half AND half Studio ——《trans(RE)SONANCE》 half AND half Studio是一間位於香港的建築和設計工作室,由 Charles Kwan、Henry Au 和 Aurora Wong 組成的團隊主理,他們提供多元化、創新性和綜合性的設計服務,跨足建築設計、空間規劃、室內設計以及裝置藝術等領域。 《trans(RE)SONANCE》探索了「擁有」與「存有」之間微妙的關係,呈現一場需要觀眾參與的互動冥想之旅。觀眾在寧靜環境中透過電筒調控感光裝置連結的繩索運動強度,實現技術簡便、具視覺效果的設計,讓觀眾反思內在的「存有」,這件作品以獨特概念和互動性,為觀眾帶來別開生面的感官體驗,引發對現實與潛在間微妙關係的深刻思考。 11. 張海活 X 鄧智達 X 李康廷 ——《未完成......》 張海活、鄧智達和李康廷是來自香港的建築、設計和哲學領域的創作者,各自擁有獨特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創作經驗。張海活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碩士,致力於地方營造和藝術科技項目;李康廷則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擁有哲學修讀背景,同時也是「好青年荼毒室」的創辦人之一;而鄧智達則是環境及室內設計學士,擁有園境建築碩士學位,對展覽設計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們聯手打造的作品《未完成......》探索了人與物件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和相互塑造的可能性,突顯了人可以被物塑造,同時也可以透過主動的使用成為創造者,重新塑造物件,讓物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同時在使用物件的過程中重新定義和發展生活日常,正如一支筆需要人來書寫才能實現其存在的意義,人也需要外物來實現自身的目的。 12. 唐鍶鏵 ——《「如果可以從頭來過」》 唐鍶鏵是一位跨媒介設計師,她擅長融合當代建築思想與紡織技術,通過探索不同材料與空間特質,創造出具有時空協調感的作品,彰顯了身份的流動性和多面性,她的設計突破常規,強調紡織設計在打破設計界限、倡導包容性和個人創造性方面的重要性,她曾在倫敦Alveston Gallery和皇家伯明翰藝術家協會的獎項展覽中展出作品,並為香港藝術館及K11購物藝術館創作裝置藝術,目前在倫敦赫斯維克工作室工作。 《「如果可以從頭來過」》以彈珠機作為隱喻,旨在引導人們透過玩樂重新連接內在的童心,探索如何成為真實的自己。這個設計呼應著問題:「我」如何成為「我自己」? 在這個作品中,唐鍶鏵邀請觀眾將自己想像成一粒彈珠,跟隨遊戲路徑展開旅程,通過設計賽道、突破障礙來探索自我。每一輪遊戲結束後,玩家將產生新的想法,或許改變賽道,這種互動反映著對內心的反思和探索。彈珠象徵著個人生活和存在方式,賽道代表人生旅程,障礙物則反映了我們擁有的物質。通過這個有趣的體驗,我們被鼓勵接受人生旅程中的挑戰,體會成長與經歷的連貫性,並探索自身的多重面向和可能性。 deTour 2024 推出全新親子活動體驗 ——「童遊deTour」 為了讓大眾意識到創意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啟發,deTour 2024 將攜手 PMQ元創方創意教育項目 PMQ Seed 與奇極創作室,設計全新週末親子活動體驗 ——「童遊deTour」,包含「童遊Morning」親子導賞團,與親子工作坊兩大活動。 「童遊 Morning」親子導賞團歡迎五歲或以上的兒童與家長參加,透過童樂遊戲卡與互動小遊戲,以深入淺出的童趣方式介紹 deTour 2024 數件作品。 除導賞團之外,另設有親子工作坊,一同創作獨特的「家族徽章」。《模仿之旅:追隨女兒們的足跡。》展覽的創作者日本設計師矢後直規與他的女兒更會以嘉賓身分一同參與其中於11月30日的公眾工作坊,期望父母與子女一起參與設計創作,從彼此身上獲得更多啟發! 參與主題工作坊及設計對話 deTour 2024 設計節不僅是一場大型展覽,還有涵蓋多個主題的工作坊供觀眾參與,包括玻璃彩繪、咖啡渣小型藝術雕塑、手飾模具設計、線香、版畫以及盆栽等。 除此之外,參與者還有機會與國際及本地設計師以及跨界業內人士近距離接觸,透過設計對話聆聽他們的見解,深入了解設計與心理學、風水、自然、音樂等日常熟悉場景之間的關聯,講者包含香港花道家梁偉怡教授、香港遺美創辦人林曉敏、XCEPT、無隅丈室創辦人張瀚謙等。 這一系列精彩活動歡迎公眾在網上登記參加,共同探索設計的無限可能性。 主題導賞團 X 多元身份導賞員 deTour 2024 會在 deTour 2024 展覽期間更會舉行多場主題導賞團,由策展人陳濬人、參展設計師高浚明、唐鍶鏵、吳澤霖,和一眾來自不同專業的創作者如:《香港知埞》作者陳傑、好青年荼毒室、Midway 主理人鄧文斌將化身成導賞員,透過他們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帶領觀眾探索展覽中的設計亮點,了解背後的故事和靈感來源。 登記參與deTour 2024 設計節的工作坊及設計對話,完成活動的觀眾有機會得到 deTour 2024 限定紀念品! 如欲查看deTour 2024 設計節與公眾活動的更多資訊,請留意我們於社交媒體上的發佈或 請瀏覽deTour網站:http://detour.hk deTour 2024 設計節 日期: 2024 年 11 月 29 日至 2024 年 12 月 15 日 時間: 上午 11 時至晚上 8 時 地址: PMQ元創方(香港中環鴨巴甸街 35 號) 入場: 免費 網址: https://detour.hk/2024 Hashtag: #deTour2024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 deTour 設計節 deTour 是香港最大型的年度設計節。由PMQ元創方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資助,deTour每年重點展示本地及境外創意設計人才的創作和理念。透過一系列的展覽、工作坊、對談及業界交流活動,連結本地及境外設計社群,並廣邀公眾及專業人士參與及體驗設計。 作為一個致力支持創意設計人才的平台,deTour 為香港及國際設計師提供跨領域合作的機會,使天馬行空的想法轉化為切實具體的設計方案,並讓公眾從中探索及了解設計師如何透過設計,回應社會以至個人內在的需求。 關於 PMQ元創方「PMQ元創方」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育中環」的項目之一,亦是發展局文物保育及活化項目,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同心基金」)牽頭,聯同香港設計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及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專門成立一間自負盈虧、非牟利的註冊慈善機構負責營運,並改造原址成為香港具標誌性的創意產業及設計地標。除了與設計師及創作企業家共建創意空間外,亦致力宣揚「創作企業家精神」(將創意轉化為商機),培育更多本地創作企業家及設計師,以及推動本地的創意文化。關於文創產業發展處 文創產業發展處於 2024 年 6 月成立,前身為「創意香港」,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轄下專責為文化和創意業界提供一站式服務與支援的辦公室,致力為香港營造有利的環境,促進藝術、文化及創意業界的產業化發展。現時的策略重點為培育人才及促進初創企業的發展、開拓市場、推動更多跨界別、跨文化藝術領域的合作、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業界產業化發展,以及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創意之都,並在社會營造創意氛圍,以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下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免責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僅為本項目提供資助,除此之外並無參與項目。在本刊物/活動內(或由項目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均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創產業發展處、「創意智優計劃」秘書處或「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的觀點。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318 加入收藏 :
DETERMINANT推出「Built For Living」企劃與多個本地品牌攜手送上禮遇 以完美襯衫成就男士專業形象

前往此連結下載高清圖片 香港2024年11月29日 /美通社/ -- 男士功能性服飾品牌DETERMINANT將推出全新「Built For Living」企劃,希望透過他們的皇牌功能性襯衫系列,以及夥拍多個本地品牌推出不同禮遇,助男士全情投入職場及閒餘的日常,成就理想生活。 「Built For Living」是DETERMINANT的理念。他們多年來致力研發多種嶄新布料科技,應對男士日常穿著襯衫會遇到的困擾;他們更推出61個尺碼,讓男士能享受彷如度身訂造的穿著體驗,同時輕鬆穿梭朝九晚五的日常,以及工作以外的精彩時刻。 DETERMINANT相信,專注拼搏同時盡情享樂,才能為生活注入創新意念,獲取物質以外的滿足感。因此,DETERMINANT將與多個本地品牌合作,包括Handsome Factory、Payme、Pirata Group、Preface、The Coffee Academics以及The Point,透過獨家禮遇,鼓勵男士將熱情融入生活、發揮創意、展現魅力,在這個城市之中成就非凡。 多年來,DETERMINANT以「Built For Living」為理念,致力研發多種嶄新布料科技,應對男士日常穿著襯衫會遇到的困擾。DETERMINANT在剪裁、功能、物料及款式方面均力求完美,務求每一位男士都能輕鬆穿梭朝九晚五的專業日常,以及工作以外的精彩時刻,盡情展現對生活的熱情。 DETERMINANT的皇牌襯衫系列主打多種嶄新技術,包括: DP3.5免燙抗皺技術:100%純棉製造,於洗晾後亦能保持順直平整。 VISDRY™抗汗漬技術:全面阻截汗漬形成,在專業場合保持自信整潔。 61個尺碼:量產的產品亦能提供彷如度身訂造般舒適稱身的體驗。 DETERMINANT運用嶄新布料科技以及專業的製衣工藝,解決專業男士日常穿搭會遇到的問題,讓每一位男士都能專注拼搏,享受生活,不用為瑣碎的煩擾而操心。 是次企劃,DETERMINANT將與多個本地品牌聯手,推出不同的活動、禮遇以及工作坊,將「Built For Living」這個品牌理念推展至其他層面。 透過夥拍其他香港品牌,DETERMINANT希望能讓男士在不同領域實踐所想,為他們的生活注入拼勁和能量,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之中成就非凡創意及嶄新想法。 DETERMINANT網店及專門店一覽網店https://shop.detshirts.com/ 新城市廣場旗艦店新界沙田新城市廣場一期4樓413A號舖 LAB Concept專門店香港金鐘道93號金鐘廊 LAB Concept B02號舖 MOKO新世紀廣場專門店九龍旺角太子道西193號MOKO1樓166號鋪 德福廣場專門店九龍灣偉業街33號德福廣場一期G5鋪 荃灣廣場專門店新界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2樓213號鋪 AIRSIDE專門店九龍啟德協調道2號AIRSIDE地下G006號舖 奧海城專門店大角咀海庭道18號奧海城2期UG樓UG10B 號舖 PopCorn專門店 新界將軍澳唐賢街9號PopCorn 1樓F50號舖 The LOHAS 康城專門店新界將軍澳將軍澳康城路1號 The LOHAS 康城 3樓 348A 號鋪 太古誠品生活專櫃太古城太古城道18號太古城中心地下誠品生活74號G026舖 銅鑼灣崇光百貨專櫃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555號崇光百貨5樓5-20D號鋪 關於DETERMINANTDETERMINANT是以亞洲為重心的專業襯衫品牌,致力協助男士在人生各個領域展現自信魅力,成就專業形象。 DETERMINANT透過研發剪裁稱身、質素上乘、設計時尚、價格相宜的襯衫系列,希望為有目標、熱情和抱負的男士處理日常穿搭的繁瑣事,讓他們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同時保持舒適亮眼。 DETERMINANT由一件白襯衫開始,發展至整合出最貼合亞洲人身形的61個尺碼,並巧妙地運用庫存的1,947專利技術,包括在100%純棉襯衫上實現達到DP3.5的抗皺等級,VISDRY™抗汗漬技術及ECOHUES™無水染色技術,以嶄新布料科技為靈感,糅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設計一系列表現出眾、質素上乘的襯衫。 透過不斷創新和完善,DETERMINANT希望能重新定義日常服飾,為社區和地球帶來更正面的影響。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823 加入收藏 :
【屋媞設計】2023 Novum Design Award 雷巧華木白明寓攬得銀獎榮光!

【本文由OPEN編輯部撰寫】   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倚著國際設計大賽後起之秀的姿態,自2019年舉辦以來,便吸引世界各地好手參賽,廣納10大創意領域,包括建築外觀、室內空間、城市景觀設計、家具設計、照明設計、數位藝術及平面設計、包裝設計、產品設計、時裝及紡織設計、攝影及照片處理設計,為全球優秀設計者提供大展身手的嶄新舞台。 屋媞設計 雷巧華 設計總監 於本案鋪設溫潤舒適的超耐磨木地板,以其長條形狀延伸整體空間感,輔搭天然採光的清新明亮,成就開闊無壓的生活環境,簡潔不失暖意的怡然屋邸《閒‧日和》,榮獲本屆賽事銀獎殊榮,將品牌美學推廣國際! 屋媞設計雷巧華 設計總監 公司簡介屋媞室內裝修公司【爾雅・釋訓】媞,安也。一日美好。 WOTY, Word Of The Year.每件作品皆如精挑細選的年度代表,屋媞將此精神寄託於創作,致力展現房屋至美之貌。我們運用創意思維,細膩勾勒輪廓,配合專業工藝,縝密雕琢細節,透過與業主誠摯溝通,盡心實踐其心中期盼,讓使用者置身於夢想屋宅,迎接日日之美好。 設計理念Less is more.將居所保留給生活,讓回憶為場域增輝。 居者作為家宅的主角,我們除卻多餘綴飾,挹注您的日常點滴,融匯設計美學與機能巧思,帶來舒適而純粹的起居,使記憶的暖流漫淌於理想之境,令住者於韶光的流動中,感受雋永而純粹的幸福。 獲獎紀錄2024德國 iF Design Award - Winner 2023美國 TITAN Design Awards - Gold美國 Muse Design Awards - Silver法國 DNA Paris Design Award - Honorable Mention英國 Outstanding Property Award London - Honorable Mention美國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 Honorable Mention 銀獎作品《閒・日和》 ▲餐廚區的吧台高度經過細心規劃,既保有視野通透性,亦可將廚房器具均藏於檯面下;其側邊與質感樸實的實木餐桌椅相連,上方分別搭配白色軌道燈與黑色吊燈,一者為料理時聚焦燈光,方便作業,一者則為氣氛燈,於日常中渲染別致氛圍。 ▲客廳裝設便於存放日常用品的大型收納櫃,為了兼顧櫃體深度與電視牆的輕盈感,採取深淺不一的方正造型打造前後層次,下方統一鋪設木紋層板,取得整體視覺平衡。 ▲多功能用途區窗前規劃為女主人自制藝品與裁縫的手作區,裝設可調光的風琴簾,保護雙眼方便進行精細手工,桌面則特別從實木場挑選原料、裁切造型,並保留部分原始木皮,為室內環境增添自然氣息。 ▲主臥室刻意以推拉門弱化門框,使門片輕巧地融入牆面,並選用木質家具搭配留白手法,延續公領域的舒心溫馨調性,而床頭簡約造型的暖光吊燈,亦為休憩時分綴點恬靜之意。 OPEN Design動能開啟傳媒:https://www.openworld.tv/

文章來源 : 動能開啟傳媒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7259 加入收藏 :
金沙中國舉辦金沙卓越供應商頒獎禮暨金沙採購學院畢業典禮

澳門2024年11月27日 /美通社/ -- 金沙中國有限公司周二在澳門巴黎人舉行2024金沙卓越供應商頒獎禮,以表揚並答謝一眾表現傑出的供應商;同場舉辦金沙採購學院第十五屆及第十六屆畢業典禮,以嘉許完成課程的本地中小微企;會場亦設有商務聯誼環節,藉此加強供應商與金沙中國採購及供應鏈部及各用家部門代表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金沙卓越供應商頒獎禮 此項頒獎禮是金沙中國母公司發起的年度活動,藉此表揚供應商的出色表現及周全服務。每年由金沙中國高級管理層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來自不同界別的得獎企業。 於周二在澳門巴黎人劇場舉行的頒獎禮上,金沙中國向七家表現傑出的供應商頒發獎項,包括: 企業文化及可持續性:美國標準紡織 最佳創意及創新:Filament Limited 成本管理:基創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質量管理:佳英食品有限公司 項目管理:德基設計工程(澳門)有限公司 優質服務:天藝地毯 中小型企業:CMC貿易工程(國際)有限公司 金沙採購學院畢業典禮 在金沙採購學院第十五屆及第十六屆畢業典禮上,集團嘉許73家成功畢業的本地中小微企。自2017年課程開辦以來,至今共602家本地企業參與,其中559家成功畢業。 公司一直致力扶持本澳中小微企發展,金沙採購學院的培訓課程是金沙中國本地中小微企採購合作計劃的其中一環。 金沙中國同場舉辦兩場盛典,讓金沙採購學院畢業的中小微企見證公司向表現傑出的本地供應商頒發獎項,從而有所得著及啟發。 金沙採購學院課程由金沙中國與澳門中華總商會及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合辦,旨在與本地供應商分享業務知識及營商技能,協助他們提升與大型國際客戶合作經驗與能力。此課程是首創的行業培訓,而採購學院則是金沙中國學院專業發展計劃下的八個專科學院之一。 學院的培訓對象由原本針對幾類本澳中小企業,自2019年開始開放予全澳中小微企報讀,讓本澳更多中小微企能從中獲益。 本地供應商的成長故事 金沙中國藉著周二的活動邀請一眾本地中小微企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自2016年起,公司與本地媒體攜手合作,專訪與公司多年來合作無間的中小微企供應商,並刊登138個勵志故事,記錄他們與金沙中國合作的磨合過程及快速成長的經驗,同時展現供應商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以及金沙中國如何協助他們提升與大型國際客戶合作的經驗與能力。活動當日,金沙中國有限公司行政副主席王英偉博士與澳門日報助理總編輯黃楚慧一同向2024年中小微企合作故事的主人翁致送紀念特刊,祝賀他們業務騰飛萬里。 王英偉博士表示:「在此謹代表金沙中國恭賀所有獎項的得獎者,以及完成金沙採購學院課程的畢業學員。二十多年來,金沙中國作為澳門經濟的中堅份子,一直與澳門同心同行。金沙卓越供應商頒獎禮不僅對供應商的嘉許,更是我們為了澳門並肩奮鬥,共同成長的見證。澳門的中小企業佔企業總數超過九成,在澳門經濟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金沙中國一直恪守『以大帶小』的營商理念,著力採購本地中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此外,我們透過金沙採購學院課程全面協助中小微企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中不斷裝備自己,提升競爭力。我們樂見課程舉辦八年來反應熱烈,不少畢業供應商表示獲益不少,成績令人鼓舞。」 當天活動結束後,一眾畢業的企業更參與商務聯誼環節,與金沙中國各用家部門以及採購團隊交流接洽。 出席活動之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處長孫耀華、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副局長龐啟富、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副理事長曾澤瑤、招商投資促進局招商投資及經貿拓展事務廳代高級經理梁禮珊、澳門中華總商會副理事長莫志偉、澳門日報助理總編輯黃楚慧、王英偉博士、金沙中國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鄭君諾、一眾金沙中國管理層成員以及本地供應商等。 金沙中國2024年至今的總採購額為澳門幣103億元,其中澳門本地中小企業採購約佔29%,彰顯金沙中國一直支持優先本地採購,積極扶持本地中小企業發展,並視之為履行社會企業責任的重要一環。 第十五屆及第十六屆金沙採購學院畢業供應商參與11月26日於澳門巴黎人舉行的畢業典禮。學院旨在與本地供應商分享業務知識及營商技能,協助他們提升與大型國際客戶合作經驗與能力。 一眾獲獎的供應商代表、畢業供應商及主禮嘉賓11月26日在澳門巴黎人舉行的2024金沙卓越供應商頒獎禮暨金沙採購學院第十五屆及第十六屆畢業典禮上合照留念。 一眾畢業的企業於活動結束後參與商務聯誼環節,與金沙中國各用家部門以及採購團隊交流接洽。 關於金沙中國有限公司 金沙中國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1928,「金沙中國」或「公司」)是一所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及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公司。金沙中國是澳門最大的綜合度假村經營商,於路氹金光大道上設有澳門威尼斯人®、澳門百利宮®、澳門巴黎人,以及澳門倫敦人® 等物業項目,同時擁有及經營位於澳門半島的澳門金沙酒店。公司旗下的各綜合度假村集合多樣化的娛樂消閒、商務設施及客運業務,包括大型會議及展覽場地、各式餐廳食肆、購物中心、於威尼斯人綜藝館、倫敦人綜藝館、威尼斯人劇場、巴黎人劇場、倫敦人劇場及金沙劇場舉行的世界級娛樂表演,以及來往港澳的金光飛航高速渡輪服務。公司在路氹金光大道的各物業發展項目,堅定並持續地為建設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貢獻力量。金沙中國是全球度假村發展商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LVS)的附屬公司。 如欲索取更多相關資訊,請瀏覽網頁https://hk.sandschina.com/index.html 傳媒查詢:金沙中國有限公司 – 企業傳訊部胡美寶電話:+853 8118 2268電郵:mabel.wu@sands.com.mo  鄭文軒電話:+853 8118 2054電郵:jesse.chiang@sands.com.mo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72 加入收藏 :
減碳劃出新高度 經濟與永續雙贏 企業在矛盾中找出路

【記者林子霞台北報導】不值錢的煤炭,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成為眾人爭搶的鑽石,企業在減碳轉型的過程中,面對的挑戰與機遇,何嘗不是一場碳變鑽石的鍛造?在這場無法迴避的碳風暴中,卻有越減碳、營運績效越好的企業。它們以創新的思維、科技的力量將減碳轉化成經濟動能,每一步努力都在為企業的未來奠定「鑽石級」的基石,為全球永續發展貢獻閃耀光芒。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表示,在永續革命的時代,減碳已不再是成本負擔,而是企業價值的重塑機會。她提到,自三年前商業周刊啟動碳競爭力評比以來,看到台灣企業將減碳轉為優勢,創造第二、第三曲線的成長潛力。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表示,永續發展是國家希望工程的重要主軸,政府與企業在減碳與創新上的努力方向一致。她感謝商業周刊推動碳競爭力評比,展現台灣企業以創新方式,將減碳挑戰化為機會,成功達成永續與獲利雙贏的目標。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指出,減碳不僅是企業的責任,也是品牌塑造與競爭力提升的機會,國發會將與環境部合作設立「綠色成長基金」,投入百億資金支持新創與創新項目。此外,針對碳費制度,政府正制定優惠條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減碳計畫,協助企業在全球綠色轉型競爭中發光發亮。 連續3年蟬聯碳競爭力100強得獎企業,臺灣水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公司已在全球五大洲、13個國家和11個產業建立足跡,資產從2700億增至5900億,累計減碳超過1000萬噸,一路走來滿是荊棘,「台泥也證明可以在不傷害地球狀況下,創造更高度的文明,希望未來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大家一起減碳。」 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的和碩總經理鄧國彥,強調過去一年與供應商合作推動再生能源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在永續、綠能及減碳方面比去年進步50%,也期許未來每年能持續與各界攜手,共同推進永續發展。 在電腦及周邊設備產業的激烈競爭中,廣達總體表現、成長幅度及實質減碳幅度上均排名第一,廣達電腦永續發展中心處長蔣至剛表示,對獲得獎項深感榮幸。他指出,永續發展與減碳需要量化成果,這是一大挑戰,但同時也是機會。 聯發科在2023年透過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供應鏈影響力,實現減碳目標,減碳量相當於42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受獎代表永續辦公室副處長方陽輝表示,聯發科推動綠色設計,使產品單位耗電下降18%,減碳效益相當於8.8萬戶台灣家庭的年用電量。 聯華電子公共事務暨企業訊息副總經理郭臨伍表示,公司於1999年開始減碳工作,2014年完成台灣首筆碳權交易,並推動81項保育計畫。在2023年,聯電於範疇一與範疇二減碳達26%,並持續推動供應鏈減碳協助計畫。 緯創資通企業副總經理丘高玲表示,緯創致力於創新與永續發展,連續三年入選碳競爭力100強企業,公司於2023年提出科學減碳目標並獲得通過,短期目標為2030年實現營運活動碳中和,減少90%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放;長期目標為2050年全球價值鏈碳排放減少90%。 以施行內部碳定價,穩坐紡織纖維產業領頭羊的遠東新世紀行政總部總經理鄭澄宇表示,自1988年起投入循環經濟,生產再生聚酯原料,減少63%碳排放,並獲得供應商的高度肯定。 下午的「高峰論壇」則匯聚產官學界領袖探討減碳政策、供應鏈減碳策略及循環經濟等議題,為企業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商業周刊總編輯劉佩修指出,即便美國即將上任總統川普給人不重視ESG形象,但上任後碳稅壓力不會減少,美國國會已要求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2025年,全球將面臨低成長、低穩定與低利率的挑戰,減碳將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的關鍵競爭力。 遠東新世紀副總黃全億,點出遠東新世紀以創新材料驅動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他表示,自1988年開始推動寶特瓶回收,已經建構陸(寶特瓶)、海(海洋廢棄物)、空(衣物與電子材料)的回收體系,預估2030年成為全球PET回收領導者,實現50%綠色材料使用、50%綠色產品與減碳50%。 以翻砂高耗能傳產起家的勤美集團,董事長林廷芳回顧他自2016年開始啟動轉型循環經濟,停用銑鐵專注於回收鋼材,讓能源消耗降低74%,並透過AI技術,讓得料率由38%提升至70%。  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指出,金融業主要碳排來自範疇三,占比達到98.8%,如何減少融資放款客戶成為首要之急,因此玉山導入PCAF框架,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並協助中小企業達成減碳目標。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主任秘書劉怡焜表示,環境部刻正推動構建減碳供應鏈,積極邁向資源循環,期望到2030年減少143萬公噸碳排放,並創造3,700億元年產值。 「大家都以為我們是洗沐保養用品品牌,但今天我們要趁機正名,我們其實是農業」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表示,茶籽堂從苦茶油契作起步,到推動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的結合,選擇從源頭改變,減少塑膠使用並倡導可回收與再利用的理念。 商業周刊ESG總編輯管婺媛總結企業的分享的經驗,點出減碳前段班在於克服經營者的思維矛盾,看到獲利和永續間並非是衝突的,並非只有非黑即白的對立。挑戰看似不可顛覆的經營原則,就能矛盾堆找到黃金。

文章來源 : 守護台灣新聞網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808 加入收藏 :
DX設計館將於12月3日舉辦慶祝暨介紹會翌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深水埗區全新設計熱點 培育設計人才 促進跨界交流合作 設計與時尚靈感的創意樞紐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11月20日 - 位於深水埗的香港設計新地標 — 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負責策略制定、協調和監督、香港設計中心負責營運的DX設計館(DX design hub),將於2024年12月3日(星期二)舉辦慶祝暨介紹會,12月4日(星期三)起正式對公眾開放。該處將成為香港培育設計人才的重要基地,促進設計師、企業、不同領域的商會和專業人士之間的深度合作與交流,並透過不同設計相關活動,展示設計的力量與卓越設計案例。配合區內的布藝業界、特色小店及創意社群,彼此創造新的協同效應,助力深水埗發展為極富活力的獨特創意社區。 外觀渲染圖 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教授表示:「DX設計館的『D』,代表設計(design)而當中設計亦包含著不同的學科 (discipline),至於『X』則有倍增(multiply)、聯乘(crossover)之意。 DX 設計館的啟動是香港設計中心的重要里程碑。我們希望藉着DX設計館,促進各個設計及創意領域之間,以及他們與工商業界的交流與聯乘合作,提升香港的創意氣氛之餘,亦推動以設計思維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令設計的力量倍增。 DX設計館將為社會上每一個人開創空間,以沉浸於設計與創意之中,新晉設計師及創意工作者更可透過DX設計館獲得培育及展示才華的機會。」 DX 設計館已於10月25日試業(Soft Opening),將在12月4日起 DX 設計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香港設計中心將於2024年12月3日(星期二)晚舉辦慶祝活動,邀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本地以及大灣區設計及相關業界蒞臨參與,向他們介紹DX設計館這個嶄新的香港創意及時尚樞紐,屆時亦會宣布DX設計館主要項目「大灣區創意雙週」正式啟動。 該活動旨在展示香港在創意設計方面的實力,促進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創意和商貿交流,連同次日(12月4日)正式開幕的設計營商周 2024峰會,以及貫穿全個12月的一連串由香港設計中心舉辦的設計相關活動,帶領香港各界歡度一個充滿創意和設計氛圍的十二月。 DX設計館坐落於深水埗通州街280號, 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新措施,並於同年年底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建議,預留深水埗通州街市區重建局之需求主導重建項目內約3,600平方米、共五層的商業樓面,設立設計及時裝基地,並交由香港設計中心負責營運,旨在培育本港新晉設計人才及時裝設計師;充分利用深水埗這個傳統的服裝布藝批發零售熱點,將設計、時裝、製衣與零售結合,創造新的協同效應,成為區內以至全港的設計及時裝焦點;以及帶動深水埗區的旅遊發展,為地區經濟帶來新動力的三大目標。 DX設計館由地下至四樓總共佔地五層,總面積達3,600平方米,其中四樓將作為香港設計中心的總部,地下至三樓,則劃分成不同區域,用以舉辦演講、展覽、工作坊等各式設計相關活動,提升公眾對設計的認知,同時讓設計和創意業界交流並共享資源,藉此激發更多創意與合作機會。這些區域包括對公眾開放的前館(The Square)、快閃館(The Fashion-Pop)、展覽廳(The Gallery)、體驗館(The Box)、設計博物館(The Design Museum)、別館 (The Annex)、展台(The Steps)、滙館(The Lounge)、物料館 (The Barn)以及時尚焦點(The Fashion Spotlight)。 香港設計中心今年12月於DX設計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後,將舉辦一系列活動, 以展示設計的力量: 類別 設計活動 舉辦日期 常規展覽 香港設計生態 2024年12月3日開始 設計交流活動 大灣區創意雙周 2024年12月3日至16日 沉浸式體驗 匯 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 設計展覽 亞洲設計脈沖 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6月30日 創意裝置 變形記 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4月30日 時尚展示 Takuma Fujisaki's Mogols: A Hong Kong Fashion Collaboration with FIP & DIP 2024年12月7日至2025年3月6日 DX設計館全年均舉辦精彩的展覽及活動。為了促進業界發展及對行業商會的支持,香港設計中心亦會與香港、內地以至海外行業商會合作,更會擕手於DX設計館舉行聯合展覽、講座及交流活動。 為落實與行業商會合作,如DX設計館啟動前已與8間行業商會包括:香港建築中心 、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 (香港) 、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香港紡織業聯會、香港印藝學會、香港傢俬裝飾廠商總會、香港VRAR協會及香港工業專業評審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香港設計中心期望於未來能與更多行業商會達成合作框架協議,利用DX設計館作平台,促進業界交流發展。 作為區內最新設計熱點,DX設計館將令深水埗這個既呈現出香港普羅大眾生活面貌,同時充斥本地特色歷史建築,兼且是布料等物料集中地的獨特地區,進一步呈現多元文化氣息,吸引更多特色小店及藝文社群進駐,彼此形成良性互動,令深水埗成為本地民眾及旅客必定造訪的創意社區。同時,DX設計館亦正好向毗鄰的傳統商戶展示如何以設計與創新進行升級轉型,為消費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並吸引新客源。 Hashtag: #HongKongDesignCentre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DX設計館 由香港設計中心負責營運位處深水埗的DX 設計館,是為新晉設計人才及時裝設計師提供培育的地方,以促進創意和業界之間的協作交流。DX設計館提供讓社區人士及旅客可參與的創意平台,並展示各種設計領域之間的協同效應。DX設計館備有展覽空間、活動空間及零售專區,讓設計師從中獲得實踐經驗。作為香港設計中心和設計業界的工作站,將積極推廣時裝和其他不同設計的項目和活動。通過精心設計的區域包括前館、快閃館、展覽廳、體驗館、設計博物館、別館、展台、滙館、物料館以及時尚焦點,我們期望打造DX設計館成為香港的創意樞紐。 DX設計館由市區重建局負責興建,並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文創產業發展處負責策略制定、協調和監督,指導DX設計館各項舉措以符合行業需求和期望。 關於香港設計中心(www.hkdesigncentre.org)      香港設計中心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策略夥伴,我們充分發揮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優勢,從設計中創造價值。為了實現目標,我們: 培養設計的創意文化 為各方持份者提供拓展商機的平台,釋放設計潛能 推動各個設計領域的卓越發展 關於文創產業發展處 (www.ccidahk.gov.hk)文創產業發展處於2024 年6月成立,前身為「創意香港」,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轄下專責為文化和創意業界提供一站式服務與支援的辦公室,致力為香港營造有利的環境,促進藝術、文化及創意業界的產業化發展。現時的策略重點為培育人才及促進初創企業的發展、開拓市場、推動更多跨界別、跨文化藝術領域的合作、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業界產業化發展,以及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創意之都,並在社會營造創意氛圍,以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下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免責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僅為香港設計中心多個活動/項目提供資助,除此之外並無參與該等資助活動/項目。在本刊物及相關資料/活動內(或由項目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均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創產業發展處、「創意智優計劃」秘書處或「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的觀點。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808 加入收藏 :
Big Bang Unico Novak Djokovic 腕錶
發表時間 :
2025 年 1 月 20 日 (星期一) 農曆十二月廿一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