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紡織綜合研究所在2025年iF設計獎中再創佳績,共有五項創新設計作品獲得獎項肯定,顯示本所在永續材料、智慧穿戴與功能紡織等領域的創新能量。根據iF設計獎官方網站對2021至2025年間得獎統計,紡織所在「紡織 / 牆面 / 地板」類別中,於全球、亞洲及台灣皆排名第一,為國內產業在國際舞台上爭光。 此次獲獎的五項作品分別為:「一片鞋 A Slice of Shoe」、「菌絲皮革 Mushroom Leather」、「智慧護膝:膝關節支撐裝置 SARcura Knee Support Device」、「禪翼羽衣 Cicada Wings Feather Jacket」以及「黃金比例樹脂纖維:易於修復 Gold Ratio Fibrous Resin Material: Easy to Repair」,各具創意與前瞻性,充分展現設計融合科技與永續理念的應用潛力。 為表達對紡織綜合所卓越表現的高度肯定,德國IF執行長Mr. Uwe Cremering及大中華地區總經理李建國於3月28日至紡織綜合所參觀,並與研究團隊進行深入交流。紡織綜合所向執行長介紹獲獎展品,其執行長對紡織合所在推動循環材料、智慧應用及跨域整合的努力表示高度讚賞。 紡織綜合所協理黃博雄表示,此次榮獲iF國際大獎並在官方統計中名列前茅,不僅是對該所研發與設計實力的肯定,更象徵台灣創新研發具備國際競爭力。未來將持續深化設計與產業應用結合,為全球市場提供更多兼具美學、機能與永續價值的解決方案。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與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下稱中企署)今(7)日共同宣布,經濟部為協助中小企業創新升級以因應關稅變局,已請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等產業技術研發的法人機構,將陸續開放50條最先進設備的AI試製線,並與學校合作,協助企業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包括設計、試製與品檢等工序,並與中企署合作培育可在開發/生產線使用AI的實作人才,目前每條試製線每年有500人的培訓量,一年提供25,000人次的培訓量能,歡迎有需求的中小企業多加利用。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郭肇中司長表示,為培育百工百業AI人才,經濟部自去(113)年5月開始,透過線上及實體的教學,已培養近7萬名AI人才;而上週六(5/3)甫完成的智慧創新大賞,能在短短2個月吸引到1,253隊參與,顯示台灣的AI人才及應用已逐漸開花結果。目前台灣企業在面對國際不確定的變局下,惟有提升價值及降低成本才能確保本身競爭力,因此技術司這次推動研發法人開發出來的50條AI試製線,將導入各領域最新AI智慧機台,平時除用於法人先進技術研發外,這次將開放給業界進行創新產品的開發,包括設計、試製與品檢等工序,縮短開發時程、提升創新效率,企業員工亦可實地操作智慧機台,參與實作訓練,深化對AI應用的理解與技能養成,業者在參與過程中如確認試製流程具高度實用性,更可直接將AI導入經驗與技術模組帶回自家公司,快速複製應用。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李冠志署長表示,面對國際經貿情勢與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中小企業的應變能力與數位轉型的速度與彈性至關重要。為此,經濟部積極推動產業AI化政策,特別鎖定如工具機、水五金、金屬製品、紡織、塑橡膠及食品等深受影響且具外銷實力的重點產業,與專業法人機構合作。更強調實務習作與應用,透過今日開始第一波「AI應用導入實務課程」,直接協助業者在法人試量產的產線上,學習建構智慧製造應用,提升供應鏈韌性。目標是協助中小企業成功導入AI工具,讓AI技術可以落地,成為企業強化體質、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利器,共同應對挑戰。本次開發出來的法人試製線暨人才培訓基地,包括新北及雲林的紡研所、高雄的金屬中心、臺中的精機中心與塑膠中心、新竹的工研院、彰化的車輛中心、嘉義的食品所等基地,第一波(五、六月)開課領域以紡織、塑膠、工具機、金屬加工、食品、車輛組件為主,今日也是紡研所—AI 數位布料實作訓練班的開課日,紡織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業,尤其以美國為主要市場,近年面臨關稅波動與全球客製化、快時尚的趨勢,迫切需要發展數位布料設計與生產模擬能力。本次在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開設的「AI數位布料實作訓練班」,正是為協助業者應對這些挑戰,透過AI技術學習布料色彩智慧比對、數位紋理模擬,甚至進行訂單預測分析等應用,強化快速反應市場需求的能力與接單競爭力。法人AI試製線的核心價值,在於讓企業能實際操作AI設備並參與完整試製流程,親身體驗AI導入後的製程效益,深入理解智慧製造的應用潛力,企業員工透過實作累積技能,也有助於提升整體技術實力與轉型韌性。在產品設計與開發階段,AI技術可即時提供材料參數與製程建議,有效縮短研發時程,結合法人建置的製程資料庫與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模擬技術,研發人員能於虛擬環境中預測製造流程、優化設計路徑,提升設計精準度與開發成功率;於製造與品管階段,AI可同步優化製程參數、預測設備異常並進行產品瑕疵自動檢測,實現「首件即成品」的高一致性製造。同時透過智慧視覺與機器學習演算法,有效提升品檢速度與準確度,減少原料浪費與不良品報廢,協助企業朝向零瑕疵、高效率的智慧製造目標邁進。過往法人設施主要用於內部研發,較少開放業界參與,然為協助中小企業快速升級轉型,本次政府要求法人將AI試製線及相關訓練資源開放給企業使用,並且為滿足產業先進產品開發需求,亦將試製線全面升級AI並引進最好的設備及環境。未來經濟部透過法人專業能量與設備支援,一方面強化產學研技術整合與AI落地應用,二方面以試製線AI實作人才培訓強化各行業AI進階人才,另透過跨單位的資源整合,加速培育百工百業AI應用及人才落地。 法人AI試製線及培訓服務0800-005-288https://service.moea.gov.tw/EE514/tw/aiip/437.html 中小企業課程報名聯繫窗口:吳先生02-2366-0812分機432 技術司發言人:周崇斌副司長聯絡電話:02-23212200#8121電子郵件信箱:cbjou@moea.gov.tw 中企署發言人:林碧郁副署長聯絡電話:02-2366-2203電子郵件信箱:Pylin2@sme.gov.tw 技術司業務聯絡人:何祥瑋科長聯絡電話:02-23212200#8171電子郵件信箱:Hwho@moea.gov.tw 中企署業務連絡人:陳佩君專委聯絡電話:02-2366-2217電子郵件信箱:Pgchen@sme.gov.tw 媒體聯絡人:經濟部產業技術司 紀懿珊研究員聯絡電話:02-23212200#8155、0910-660322電子郵件信箱:yschi@moea.gov.tw
摘要: 今許多紡織品都是由混合纖維製成,且大多數都包含了棉和聚脂纖維。目前廢棄紡織品的回收方法主要有兩大類,機械回收法和化學回收法。 全文: 今許多紡織品都是由混合纖維製成,且大多數都包含了棉和聚脂纖維。目前廢棄紡織品的回收方法主要有兩大類,機械回收法和化學回收法。但機械回收法欲將不同的纖維從廢棄紡織品中分離出來有其難度,而化學回收法分離混紡纖維所耗用的成本,以及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程度卻較高;除非能有更好的紡織廢棄品回收技術,否則以現有的回收方法而言,在處理回收的混合紡織品方面仍具有挑戰性。快時尚引發的災難,除了製造過程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再來就是生產過剩以及消費後的廢棄衣物,無論是焚燒或掩埋都會釋放出溫室氣體。而廢棄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應該是解決上述問題最好的方法,也符合循環經濟的理念,除了減少資源的浪費,也能降低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廢棄紡織品回收除了符合環保永續的精神,同時也兼具未來的商業效益,因此國際間已有部分的法人機構或企業團體投入廢棄紡織品回收的營運和研發,尤其較受矚目的化學回收法,可將舊衣服或紡織品處理,經粉碎、清洗、加熱、熔化、抽絲等加工程序後重新製成紡織原料,再次做成全新的衣服,可以完成「紡織品到紡織品」的全循環利用;以下提供3家可以進行「紡織品到紡織品」化學回收方式的廠家,供臺灣紡織業界參考。一、Block Texx®Block Texx®創建於澳洲,自詡為一家清潔技術公司,可從紡織品和服裝中回收聚酯和纖維素,能將任何顏色或任何破舊型態的衣服、床單和毛巾等紡織品中的聚酯纖維和棉分離,並重製成高價值的聚酯和纖維素纖維材料。(一)核心產品1. 主要產品SOFT™纖維分離技術;Block Texx®開發了化學回收技術(SOFT™),可應用於回收目前市場上最常用的纖維,包括:聚酯/棉混紡、100%聚酯、100%棉以及嫘縈纖維。2. 產品特色為解決紡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以達到紡織廢棄物「零掩埋」的目標;主張將紡織廢棄物從垃圾掩埋場轉化為永續產品,提供客戶商業規模的循環經濟解決方案。使用專利化學技術將紡織品轉化為聚酯顆粒和棉花再利用,2023年處理了4,000噸紡織廢棄物,目標是每年處理10,000噸紡織廢棄物。 資料來源:Block Texx®,紡織所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11)圖1 Block Texx®再生聚酯粒(左)及再生纖維素(右) (二)關鍵技術與問題解決Block Texx®的纖維分離技術S.O.F.T (Separation of fibre technology)與昆士蘭科技大學和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的研究員共同開發,主要製造流程含括:切碎(分解產品)→分離(將來自石油基的聚酯纖維和屬於纖維素纖維的棉分開)→洗滌→乾燥(經過徹底洗滌,並透過乾燥過程確保聚酯與棉分離)→造粒(針對聚酯:進一步乾燥,並擠出成粒)或乾燥(針對棉:脫水或乾燥以便進一步利用)。Block Texx®分離出的材料除紡織領域外,還可運用於農業、建築、日用品等。(三)應用與市場機會Block Texx®積極開發合作對象,例如與澳洲環境復原公司Vital Chemical合作,利用再生纖維素纖維開發水土保持的覆蓋膜,以及和紐西蘭服裝公司Deane Apparel合作,開發確認可回收的服裝,以避免在回收過程需移除無法回收的裝飾物。同時,Block Texx®也積極尋找更多可以回收的料源,拓展供應商合作夥伴。其供應商網路Block Texx® Supplier Network(BSN)由200多個澳洲和國際原料供應合作夥伴組成。(四)關鍵創新要素Block Texx®的業務不僅是回收再製,其在五年半的時間內將澳洲的供應商網路發展到了200多家,主要集中在酒店、醫院和工作服等業者,並與物流合作夥伴一起在澳洲全國範圍內提供收貨服務。Block Texx®以商業化運轉及國際化為目標,期待能透過授權方式快速拓點,隨著廠產能的擴大,其回收料源將納入更多的消費後服裝。二、Loop IndustriesLoop Industries是一家來自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回收聚酯材料公司,其解聚技術可將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和聚酯纖維廢料分解為結構單體: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單乙二醇(MEG)。然後,再經過純化、聚合成Loop™品牌的PET塑膠和聚酯纖維,產品可由100%回收材料製成。(一)核心產品1. 主要產品以領先全球的再生聚酯塑膠/纖維製造技術,開拓永續性聚酯產品市場,秉持著不接受現狀的創新精神,開發「革命性永續技術」,以加快地球的聚酯塑膠循環經濟發展。主要產品即是Loop™再生聚酯和纖維。2. 產品特色Loop™再生聚酯(粒)和聚酯纖維,可製成100%由回收材料製成之最終產品,且可以再回收循環利用。 資料來源:Loop Industries,紡織所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11)圖2 Loop™食品級再生聚酯粒 (二)關鍵技術與問題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在於可產出具有高品質之Loop™再生聚酯,兼具高規格的原生品質及安全標準,可適用於食品級包裝;以及可無限回收循環再使用。採用Loop Industries再生技術(分解聚酯聚合物、純化、單體聚合),可以達到多次回收再製,且不會降低純度或品質。最後,再生產品可以完成色彩重現,Loop Industries再生聚酯技術能夠消除所有污染物、染料和其他添加劑,於再製終端成品可以重現鮮豔色彩,有助於創作設計。(三)應用與市場機會Loop Industries擁有專利和專有技術,可以解聚廢棄之聚酯塑料和聚酯纖維,包括:透明寶特瓶、彩色塑膠瓶、不透明塑膠瓶、聚酯纖維紡織品、部份地毯,甚至是被太陽/海鹽降解過的海洋廢棄塑料。經解聚後之單體,再經過過濾、純化和聚合,製成適合用於食品級包裝或聚酯纖維的高品質Loop™聚酯,讓客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Loop Industries在解聚後,便將單體轉由INVISTA聚合再製成全新PET樹脂或聚酯纖維。Loop Industries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有建造一座創新中心和示範設備,展示專有的解聚技術,為大規模商業化合作推廣用,同時積極布局與各大國際品牌商開發適用之可持續性商品,包括:與Bormioli Pharma(國際藥品包裝和醫療器材公司)合作開發一款創新的藥品包裝瓶,採用Loop™的100%回收PET樹脂製造。以及,與瑞士運動品牌商On合作開發運動鞋麵、鞋底專用的再生纖維、再生聚酯。(四)關鍵創新要素Loop Industries可以解聚廢棄之聚酯塑料和紡織品,包括:塑膠瓶、有顔色的地毯和紡織品,甚至是來自海洋廢棄塑料,所生產之Loop™再生聚酯品質,除等同原生聚酯品質外,更可應用於食品級包裝。用Loop™為原料生產之終端產品可以在不降低品質的情況下,再次回收循環利用,成功開創閉合循環。Loop Industries透過減少塑膠垃圾和回收廢棄塑膠以實現永續發展,為全球走向循環經濟做出貢獻。三、Samsara EcoSamsara Eco是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21年的新創計畫,命名自印度宗教的生死輪迴,表示所有生命、物質的無限重生與循環。創辦人Paul Riley表示:「 Samsara Eco回收新創公司可不用原生石化原料來生產塑膠,且可以更有效率的減少塑膠進入海洋和掩埋場」。 資料來源:Samsara Eco,紡織所ITIS研究團隊整理(2024/11)圖3 Samsara Eco酵素可將回收寶特瓶分解成粉末 (一)核心產品1. 主要產品Samsara Eco尋找可商業化的回收塑膠技術,及塑膠替代物市場,成功開發出可分解回收塑膠的酵素與技術。2. 產品特色Samsara Eco 使用可以分解塑膠(聚合物)的酶,將其恢復到原來的化學結構單元(單體)。(二)關鍵技術與問題解決透過Samsara Eco獨特的回收方法,可以無限次地從塑膠廢物中重新製造新塑膠,達到使用後的塑膠不會再被視為「廢棄物」。新創回收塑膠的技術意味著可以透過提供由100%回收材料組成的新塑膠(無需補充原生塑膠),將化石燃料與塑膠產業鏈脫鉤。(三)應用與市場機會目前全球絕大多數聚酯紡織廢棄品都被填埋、焚燒或洩漏到環境中;Samsara Eco的回收技術EosEco™,系利用酵素酶分解塑膠。Samsara Eco開發優化EosEco™ 酵素酶,可有效大規模回收聚酯和尼龍 6,6,及其他塑膠製品,並已應用至時尚、汽車和電子等產業供應鏈。Samsara Eco的酵素分解過程可以處理各種混紡織物,包括:聚酯纖維/棉和尼龍/彈性纖維混紡物、地毯和安全氣囊,並達成無需使用原生纖維即可生產服裝的未來;2023年,Samsara Eco宣布與lululemon合作,推出全球首款採用酵素酶分解回收尼龍 6,6的Swiftly長袖樣衣,宣布紡織品到紡織品回收、循環系統的新突破。(四)關鍵創新要素Samsara Eco用酵素分解塑膠技術擁有技術創新特色與優勢,包括:分解速度快、受熱時酵素性質穩定,Samsara Eco表示其製程可在1小時內分解塑膠,他家製程需要12小時以上。目前,Samsara Eco的試點工廠產能,可達到分解20噸廢塑/日;預計2024年底將建立新回收工廠,每年能處理超過2萬噸廢塑。生物科技帶來材料及技術上的創新,如:生物塑膠、可生物降解材料和可以分解塑膠的酵素等,值得開發應用於紡織、建築、醫療、農業等領域。與傳統塑膠製造相比,這些材料、技術不僅可再生,而且可分解,對環境影響小,可以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依賴及對環境的負擔,從而實現地球可持續性環境之目的。四、結論開發「廢棄紡織品回收技術」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例如在淡水資源有限的環境下減少棉花的栽種,亦可減輕淡水資源不足的負擔。此外,廢棄紡織品回收也可以減少聚脂纖維的使用,同時也減少石化原料的開採,並降低石化原料對環境的危害。而對於企業而言,當紡織品有生產過剩的現象時,紡織品回收系統也能降低企業庫存的壓力,並可避免焚燒或掩埋廢棄紡織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紡織品回收突顯了循環經濟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雖然目前的技術和產能尚無法滿足回收所有的紡織廢棄品,但永續發展改變了人類的作息,也改變了紡織業的商業模式。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未來將是紡織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連結網址:https://www.tnet.org.tw/Article/Detail/39209
文/克拉大 在全球產業面臨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雙重挑戰的時代,如何培育具備跨領域技能的綠領人才,已成為企業與教育界的共同課題。摩根大通集團台灣營運長汪慧玲接受專訪,深入解析其多年來支持「紡織快速就業列車計畫」的初衷及願景,並分享對永續教育與青年發展的看法。 摩根大通集團 汪慧玲台灣營運長表示:「在全球數位與永續背景迫切需求下:綠領人才的培育是首要任務。」(圖/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提供) 持續支持「紡織快速就業列車計畫」的核心理念 自2016年起,摩根大通集團攜手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推動「紡織快速就業列車計畫」,至今已成功培訓超過800名學員,就業媒合率高達七成,成為台灣紡織專業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對於為何長期支持這項計畫,汪慧玲坦言,關鍵因素如下:「這個專案不僅著重於培育年輕人的軟實力,幫助他們在進入職場前掌握關鍵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們關注市場真正需要的能力,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為人才與產業建立連結。」 美商摩根大通集團 汪慧玲台灣營運長。(圖/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提供) 永續與綠領:扎根未來的關鍵力量 今年啟動的第四期計畫聚焦於「綠色永續、資訊安全、數位應用、科技管理及智慧紡織」五大主題,目標是讓參與學員具備循環經濟、淨零碳排與環保議題相關的技能,契合全球永續發展目標。汪慧玲指出:「永續與綠領的概念不僅是企業的責任,更是所有產業的共同目標。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計畫,為台灣紡織產業培養出符合未來需求的領袖型人才,推動產業向前發展。」 與會貴賓、院校代表及紡織業各公會秘書長。(圖/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提供) 數位學習結合工作坊 打造學習新模式 第四期計畫引入數位學習與實體工作坊雙軌並行模式,讓學員在靈活學習的同時,獲得實務操作的寶貴經驗。汪慧玲表示,這種學習模式的設計具有極高價值:「數位學習的優勢在於時間靈活,學員能提前掌握理論基礎,進而投入實體工作坊的實務學習,這樣的無縫銜接,讓他們對產業的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 給年輕人的寄語:終身學習與實踐是成功關鍵 汪慧玲鼓勵當代年輕人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秉持終身學習與團隊合作的精神,並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動手做,才能真正體會工作的意義與樂趣。找到自己的熱情,並持續投入,是邁向成功的最佳途徑。」 (左起) 人纖公會 黃呈玉理事長 、永循會 歐嘉瑞理事長、摩根大通 汪慧玲 台灣營運長、紡織所 陳宏恩協理、儒鴻(股)公司 王樹文董事長。(圖/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提供) 科技與永續交織 打造台灣紡織新未來 本月6日,第四期計畫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啟航,吸引超過80家產官學與產業各界代表參與,結合課程設計、實習機會與就業媒合,打造學用合一的完整人才培育平台。計畫將涵蓋28,800小時的數位學習與600小時的實體工坊訓練,全面提升學員的職場競爭力。 紡織所 陳宏恩協理:「在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的雙重驅動下,Tnet A+數位學院為學員提供完整的數位學習內容。」。(圖/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提供) 紡織研究所協理陳宏恩強調:「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是產業趨勢,透過Tnet A+數位學院的建設,我們為學員提供完整的學習資源,幫助產業應對挑戰。」台灣人纖公會理事長黃呈玉則表示:「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需要更多具備綠色技能的人才,這也是計畫的核心使命。」汪慧玲在典禮上與產業、學界及公會代表共同啟動第四期計畫,宣示將以科技與永續為基石,攜手打造產業與人才的共贏未來。(紡織所廣告)
美商摩根大通集團與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自2016年攜手推動「紡織快速就業列車」計畫,至今已成功培訓超過800名學員,就業媒合率高達七成,成為國內培育紡織專業人才的重要平台。本月6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第四期啟航典禮,揭開了第四期計畫以大學生為主的序幕。 第四期計畫聚焦於「綠色永續、資訊安全、數位應用、科技管理及智慧紡織」五大主題,以提供學生跨領域的學習與實踐機會。計畫第一年完成「Tnet A+數位學院」建構,打造一個完善的紡織數位學習平台。自2024年起,來自超過8所大學的400名學員,透過台完成72小時的數位先修課程之後,需再參與所安排的實體工作坊。整體計畫將達成28,800小時的數位學習及600小時的實體工坊訓練,讓學員不僅掌握理論知識,也能深入了解產業需求與未來趨勢,為進入職場奠定堅實基礎,實現學習與實務的無縫接軌。 摩根大通台灣營運長汪慧玲表示:「在全球數位化加速與永續發展需求迫切的情勢下,培育具備數位與綠色技能的人才是產業的重要任務。我們很高興能透過這項計畫,幫助更多年輕人掌握未來職場所需的關鍵能力。」紡織綜合所協理陳宏恩指出:「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是紡織產業的雙重挑戰,我們透過Tnet A+數位學院,為學員提供完整的數位學習平台,同時結合實務工作坊,培養出跨領域的專業人才,協助業界迎接未來機遇。」 本計畫有超過40家紡織業者共同參與,協助課程設計、提供實習機會及就業媒合,讓學員的學習成果與職場需求無縫接軌。儒鴻公司董事長王樹文表示:「紡織產業的發展不僅依賴創新技術,更需企業與院校合作,共同培育核心人才,穩固企業永續競爭力。」台灣人纖公會理事長黃呈玉指出:「為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產業必須推動循環經濟與ESG,急需培養具綠色技能的人才。」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理事長歐嘉瑞則強調:「永續發展對台灣紡織產業的競爭力至關重要,應加速投入綠領人才培育,助力企業邁向永續未來。」 此外,亞東科技大學校長黃茂全、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教授張人懿、實踐大學院長許鳳玉、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教授英宗宏與輔仁大學院長何兆華等專家在會場分享了「永續創新」、「數位應用」與「跨域科技」的見解。他們也一致認為,永續教育與跨域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多元技能,亦能緊密結合產業需求,提升人才培育的實效性。 最後,在產業、學界及紡織公會代表的共同見證下,摩根大通營運長汪慧玲帶領與會嘉賓啟動第四期計畫,宣示攜手邁向科技與永續的未來。
台灣紡織產業是我國第四大創匯產業,全球出口總值排名第八,並在機能、環保與智慧數位技術上持續領先。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於10月15日至17日在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TITAS台北紡織展設置專區,由紡織綜合所、工研院、紡拓會及鞋技中心等四大法人聯合展示40項高階紡織、數位創新與環保永續等創新技術,特別在智慧穿戴與健康照護,展現產業的創新能力與科技應用潛力。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指出,根據Goldstein Research預測,至2025年,全球智慧服裝市場將達11.75億美元,隨著醫療與運動領域對健康監測和功能增強的需求增加,經濟部將推動智慧型紡織技術的發展,專注於感測技術及物聯網應用,以促進智慧紡織品在醫療健康、運動科技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提升台灣紡織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成為國際紡織智慧型發展的領航者。 專區的亮點之一是紡織所與元太科技共同研發的全球首件「彩色電子紙智慧服裝e-MooDress」。這款服裝結合了元太E Ink Prism™電子紙技術與可伸縮纖維線路及心跳感測技術,能隨穿著者的心跳或環境需求變換顏色與圖案,展現科技與時尚的創新融合,提供個性化穿戴體驗,並在運動及醫療領域具潛在應用價值。同時,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健康需求,紡織所與萬九、臺隆合作開發【體感互動遊戲系統】,運用精準復健動作偵測與智慧感測技術,即時回饋協助長者進行復健訓練,於10月15日捐贈給三軍總醫院與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協助長者進行復健訓練,提升健康品質。 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彭忠衎表示,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希將「體感互動遊戲系統」應用於該院,讓長者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進行運動,有助於恢復身體機能、減輕不適並紓壓。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主任吳爵宏指出,醫院致力於提升長者的生理功能,透過該系統的創新科技,協助長者進行運動訓練,提升生活質量與自信。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專區於2024年10月15日至17日展出,地點為南港展覽館1館4樓N3101攤位,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A12 藝術空間
紡織所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