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為協助病情穩定且有就業需求的精神障礙者就業,近日辦理促進精神障礙者就業聯繫會議,邀集提供精神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的相關單位齊聚一堂,透過會議的交流活動,凝聚公私協力的資源,希望能夠陪伴精神障礙者破除就業障礙共同編織就業藍圖。 勞動部為協助精神障礙者進入職場,於111年訂定「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計畫」及「強化精神障礙者就業社區支持試辦計畫」,提供其就業前準備、個別化多元化的就業協助、建構就業服務網絡及開發友善廠商等服務措施;高分署迄今已協助逾2,000人就業,於日前在分署內部辦理的「促進精神障礙者就業聯繫會議」,特別邀請成立時間達5年以上,而且已經發展出就業服務模式的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據點包含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真福之家、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向陽會所、興隆會所,與轄內的網絡單位進行交流分享,希望可以強化就業服務人員服務知能,提升服務品質及效益。 本次會議轄區地方政府及民間單位出席踴躍,共有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臺東縣政府社會處、高屏澎東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等近50人與會,講師以實際案例分享如何提供就業服務、可以連結的網絡資源,及會議尾聲的經驗交流,都讓與會人員表示獲益良多,回到工作崗位上除了能更適切地協助精神障礙者瞭解就業環境,也更有能量能陪伴精神障礙者邁向就業之路。 高屏澎東分署長郭耿華表示精神障礙者由於精神疾病導致功能上的改變與退化,在尋找適當的工作或維持工作上遭遇許多的困難,高分署目前與轄區縣市政府透過補助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設置就業服務員的方式提供就業協助,在協作據點內依其需求及特質規劃工作日活動,讓精神障礙者以分工的方式學習生活經驗,並透過參與社交技巧等成長團體,來提昇人際適應技巧、重獲自信心與發掘就業潛力,有就業需求的民眾可以洽詢各協作據點或電洽高屏澎東分署07-8210171轉2219。
**「用心發光走遍臺灣」台灣公益廚師協會與台灣新聞雲報聯合關懷義廚活動** **記者林博洲報導** 台灣公益廚師協會自2020年成立以來,匯集各界料理愛好者,將料理的熱情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動力,以協助弱勢、回饋社會為宗旨。該協會長期在全台推動公益活動,關懷社會每個角落,秉持「只要有需要,我們一直都在」的精神,喚起民眾關注公益,並期望能帶動社會的正面改變。 8月,台灣公益廚師協會再次與台灣新聞雲報聯手策劃,展開全台巡迴的關懷義廚活動。此次活動於8月19日前往康怡康復之家、葉爸爸老人長期照顧中心、葉媽媽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等單位,為長者們舉辦聯合關懷義廚活動。協會以真摯的關懷之心,為長者們帶來喜悅的笑容,讓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關懷更加動人。聯合辦理單位希望藉由此次活動,能引起社會各界的共鳴,鼓勵更多人陪伴並支持這些長者的成長與生活。 台灣公益廚師協會理事長張宇騏表示,本次活動的主題為「用心發光,踏實走遍臺灣每一個角落」。活動主廚李豐達、總召黃尚汯以及活動指導白全盛,帶領團隊為長期照護中心的長者們呈現星級主廚料理。他們希望透過每一次的活動,將用心傳遞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遺餘力地照顧院區內的長者、偏鄉居民與弱勢群體,實現「全台皆公益,走遍台灣每個角落」的使命。 葉爸爸/葉媽媽老人養護所的社工陳昭明指出,這兩家機構分別於民國89年與93年立案,並於106年因應長照服務法更名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機構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光復橋頭,致力於成為萬華在地社區老人照顧的守護者。現階段,兩家機構共收容了近60位失能或失智長者,其中三分之一為低收入、中低收入戶,或是社會局保護安置的無家屬獨居老人。團體生活的模式使得機構在照護長者時面臨了個別化需求的挑戰,特別是在飲食的安排上,需要考量長者的吞嚥能力、牙口狀況及過去的飲食習慣,這對機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康怡康復之家是一家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專門服務慢性且病情穩定的精神障礙者,住民年齡從20歲至70歲不等。機構提供半保護環境,協助住民逐步適應社會及家庭生活,並在社區中提供工作能力、心理重建、社交技巧及日常生活處理等功能性復健治療,幫助他們培養自我照顧能力、抗壓能力及就業能力,以期重返社會。 今日由台灣公益廚師協會理事長張宇騏率領的團隊,聯同台灣海線聯誼會、台灣新聞雲報及泡泡奇蹟達人,共同發起的「用心發光,踏實走遍臺灣每一個角落」暨聯合關懷義廚活動,共吸引了30位廚師與志工參與。此次活動爭取到了許多社會資源的支持,為長期住在機構內的長者們帶來了多道美味佳餚,讓他們重溫記憶中的味道,也再次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與關懷。 活動希望能藉此引發社會對機構內長者生活及需求的關注。這些長者過去曾為家庭與社會付出他們的一生,現在他們老去且身體狀況不佳,需要我們的關心與照顧,陪伴他們度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在台灣,約有50萬名特殊醫療需求者,包括失智症患者、長期臥床長者以及認知或精神障礙者,面臨著牙科治療的巨大挑戰。根據《聯合新聞網》的報導,一位基隆特教學校家長表示,一名靠輪椅代步的高中二年級特教生看牙時,需經歷一連串困難的過程,從母親推入診間、抱上診療椅,再由醫護人員束縛肢體,護士固定患者的頭部,家人則負責固定住手腳,以免患者的激烈反應影響到醫師治療。這只是看牙過程中的一部分,若是急性牙痛,等待看診的時間可能長達幾個月,其中,患者在基隆沒有醫生可以掛號看診,只能跨縣市奔波求診。 圖/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提供 儘管健保署為此推出了「身心障礙特殊需求者口腔整合性照護計畫」,但全國僅有七家醫院設立了「特需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並且有25家醫院申請相關獎助。這樣的醫療資源不平均,形成了一種「看牙不平權」的情形。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副主委簡志成表示,「澎湖、新竹、嘉義、基隆雖在衛福部計畫中缺席,但並不代表當地沒有醫院服務特需者,其實多數區域教學醫院都有服務特需者的能量,卻不一定願意響應衛福部計畫,這點值得衛福部正視。」 此外,專門從事特需牙科治療的牙醫師相對稀缺,而且多數年齡較大。例如,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名譽教授黃純德,雖然已是七十五歲高齡,仍在這一領域奮戰,他和其他專家一樣,擔心專業人才後繼無人。 圖/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提供 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表示,許多縣市缺乏特需牙醫師,許多患者不得不跨縣市求醫。除了身心障礙者的特殊需求的醫缺問題,另,偏鄉的醫缺問題也是一直存在的,根據全聯會的資料,南投的鹿谷、中寮、仁愛,人口都超過一萬人,卻無牙醫師,全台超過60個鄉鎮都是一樣的狀況,處於醫療缺乏的狀態,有將近40萬人住在「零牙醫鄉鎮」。因此國際牙醫主動請纓,提出由國際牙醫投入醫療缺乏區塊的不足,願意在醫療不足區塊為國民健康貢獻一份心力。 圖/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提供 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同時呼籲,為了改善這一困境,建議政府應該增加對這一領域的投資,並鼓勵更多醫院和牙醫師參與其中,將這項服務納入醫院評鑑加分項目,可能是激勵更多人投入的有效方式。在台灣,特殊牙科需求者的困境凸顯了醫療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缺口,需要社會、政府和醫療界的共同努力來解決。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李冠逸主任執行的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協助社區精神障礙者(以下稱精障者),創造友善共生的職場環境,實現社區共融的目標。今年度把場域延伸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11月21日上午舉辦庇護攤車啟用典禮,將販售零食飲料與精障者代工製作的咖啡包、布藝品等,不僅有助精障者就業,也讓長庚大學的學生可就近至場域學習,創造多贏。 長庚大學輔導精障者融入社區就業,三台庇護攤車正式進駐林口長庚醫院。 李冠逸主任表示,因疾病的慢性化、精神症狀以及社會的接納度等因素影響,精障者就業往往比其他障礙別的個案更加困難。在精神科吳冠毅醫師及職能治療師謝依庭的合作協助下,新設三台庇護攤車進駐林口長庚復健大樓一樓,拓展了精障者的工作場域。啟用典禮上,精神部副主任洪錦益醫師、長庚大學永續長李坤穆期許復健學員積極參予並希望醫院的大量人流,讓攤車運作更加活絡。 長庚大學李坤穆永續長(圖左)鼓勵復健學員積極參予庇護攤車運作,創造多贏。 長庚大學於從 2020 年開始啟動一系列精障者社區工作培力就業計畫,從開心雞蛋糕、禾飯糰等街邊小吃開始,到今年邀請資深商店經理及布藝老師共同與長庚大學師生為精障者一起打照符合復健學員能力的工作方式。布藝工作坊朝培植精障者一技之長為目的,選擇以材料最少化、實用最大化以減少成本及提升購買率之產品優先。 長庚大學USR團隊積極辦理工作培力課程,輔導精障者就業。 另外,商店實務工作坊邀請長庚醫院地下街鴻惠超市楊經理,針對長庚醫院的場域及販售的需求帶領學生及精障者進一步認識,並針對貨品的補排貨及上架,讓學生與個案互相合作,過程中讓學生發覺個案在工作上需要支援及困難之處。 參與學生不約而同表示,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讓自己嘗試離開校園,實踐學校所學。有同學更認為,「可以讓我開拓視野,從實踐中學習到教科書中的情形,我對於社區服務的想法可以非常貼近真實的生活。」 長庚大學USR團隊推動社區工作培力就業計畫有成,拓展庇護攤車駐點至林口長庚醫院。 自11月21日開始,每週一到週五上午9時至下午2時30分,在林口復健大樓一樓,由長庚大學,林口長庚醫院及秧風工作坊共同合作的攤車正式啟動,希望提供給就醫民眾及醫護人員一處便利、暖心暖胃的好所在。
2023 年第4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名單揭曉,長庚大學為精神障礙者打造融入社區的就業機會,以「職能營造,社區共好」計畫獲得「人才共學組」楷模獎的殊榮,在整體得獎率僅19.1%的評比中出線,實屬不易。楊智偉副校長領獎時表示,團隊首次參加就獲獎,師生會記住這份肯定,將秉持著人才培育及場域永續的精神繼續努力。 楊智偉副校長(圖右)從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陳美伶董事長(圖左)手中接下2023遠見USR「人才共學組」楷模獎。 《遠見》USR獎原有「產業共創」、「生態共好」、「在地共融」、「福祉共生」和「人才共學組」5組,因應校園追求綠色永續的努力,2023年增設「綠色校園組」與「大學永續報告書」。7組分類共收到120件報名,歷經書審、面審,在產官學研共26位專家評選下,最終選出23個獎項, 並於4月11日正式公布名單與頒獎。 長庚大學「職能營造,社區共好」是由職能治療學系李冠逸系主任帶領推動,全稱為「職人創造,能力營造─共建身心障礙者的就業環境與社區共融」,是USR種子型計畫。計畫旨在解決社會民眾對於精神障礙的污名化及標籤化的議題,協助精神障礙者提升工作技能,並推出庇護攤車,提供庇護性跟支持性的就業機會,創造個案與社區接觸互動的機會,使其提升「個人復元」及實現社區共融的目標。 楊智偉副校長(圖左)期勉李冠逸主任(圖右)與USR團隊繼續為人才培育及場域永續努力。 楊智偉副校長表示,長庚大學投入USR計畫已經第6年,相關計畫多以「醫學專業為主軸」投入場域實踐。然而,職治系結合「醫療專業及經營管理的專長」的特色,於桃園市的社區精神復健機構投入場域實踐,即使師生具有專業背景,在執行與推動上仍然很有挑戰性,能有成果並獲得肯定,著實讓團隊感到振奮。 李冠逸系主任表示,受到疾病的慢性化、精神症狀以及社會的接納度等因素影響,精神障礙朋友要「獲得一份工作」往往比其他障礙別的個案更加困難。團隊從陪同精障者反覆嘗試、不斷歷經挫折和失望中發覺,對於期望成為生產者卻仍未達到就業市場需求的個案,需要更有結構及系統性的設計,才足以翻轉在社區中獲得工作的機會。 長庚大學職治系師生透過USR計畫,共建身心障礙者的就業環境與社區共榮。 因此,長庚大學USR計畫從 2020 年開始啟動一系列精障者社區工作培力計畫,與桃園市的「秧風工作坊」陳湘玉職能治療師共同合作,透過校內外資源的挹注,為期盼想要一份「工作」的精障者點亮未來的希望。 無畏疫情,2020年至2022 年間,計畫持續串連長庚大學師生的「專業與創新」與社區場域「真實直接的需求」,在大家積極投入下,提供著具溫暖且趣味的製作,以共同創作及職人模式傳遞共融共好的信念;並於場域開設了雞蛋糕、飯糰及布藝品的庇護攤車,串連鄰近的精神復健及長照機構,讓所有參與計畫的師生及精神復健學員們,擁有感恩、知足以及振興的美好時光。 長庚大學職治系師生為精神障礙者打造庇護式攤車,自食其力。 自2021年的12月24日起「禾飯糰」攤車於「秧風工作坊」門口正式營業,全權由精障者排班經營至今。李主任表示,剛開始社區鄰里居民對「禾飯糰」認識太少,她曾建議讓同學陪同精障者到周圍住戶分送飯糰,多與大家互動,以不會刻意強行方式推進精障者的活動,畢竟社區的發展仍然需要時間,團隊期望透過一次次的活動,慢慢讓社會看到精障者生活的身影,進而達到社區共好之願景目標。 長庚大學職治系與秧風工作坊合作,協助精神障礙者就業並實現社區共榮的目標。
社會退縮者是一群遭遇成長、就學、疾病,生活與人際互動挫折的人,陷落的人生也出現斑駁與裂痕。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長期關心與理解社會退縮者的處境,特別與屏東縣向陽康復之友協會附設屏陽會所合作,在南台灣籌備與規劃「接觸斑駁」藝文展,這是一場由10位罹患精神疾病的會員與社工,共同創作的體驗式展覽,也堪稱是南高屏地區首次由精神障礙者擔任策展人的展覽藝術。「接觸斑駁」展期活動自10/20(四)開幕至10/28(五)止,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17點,在東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現場實體展出,還特別推出限量場次的預約導覽服務,邀請各界踴躍參觀。 「縱使生病,仍不懈面對自我與發展人生」是策展團隊的共同心聲。策展人小蔡說:「疾病的蹉跎讓我更掌握時間與生活。這次的策展,除了平衡自我的生命經驗,也讓民眾對我們有更正確的認識。與夥伴們透過協同合作將無形的抽象概念以實體作品呈現,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這場「接觸斑駁」藝文展,嘗試以現場互動與經驗感受的呈現方式,讓觀展者先透過「看見」疾病人生的苦難經驗,來體會與感受到這群精神失序者的斑駁人生,同時也鼓勵觀展的朋友能集思廣益拋出創意想法,為這些陷入社會退縮處境的精障者,找出「反轉」人生的方法。 開幕當天,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秘書長郭瑤萍親至會場為所有策展人加油打氣,她看到現場主題作品都極具創作特色,也巧妙呈現精神疾病症狀的真實感受,更設計了互動與感官體驗,冀望讓觀展者能對精神疾病有更多元的認識。感動之餘,郭瑤萍也不忘呼籲大家跟也思一起關注社會退縮者的相關議題,重新建立友善、共好的社會連結。
A12 藝術空間
精神障礙者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