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台灣尤努斯基金會係2006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暨孟加拉臨時政府暨台灣尤努斯基金會首席顧問—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所授權成立,長期致力於國際推廣以社會型企業推動零淨碳排放、零貧窮、零失業的三零願景。今年(2025年)孟加拉尤努斯中心睽違七年回到孟加拉Samajik Convention Centre舉辦第15屆尤努斯社會企業世界年會(15th Social Business Day),盼以匯聚全球社會型企業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討論永續最新趨勢與各國針對三零目標推動的解方,解決社會問題,迎向永續未來。 本次尤努斯社會企業世界年會,來自近40個國家、逾1400名參與者、180名國際代表與會。開幕由孟加拉臨時政府首席顧問(相當於總理)尤努斯教授致詞:「我們是種子種植者,灌溉與守護種子長成大樹。我們也應該彼此啟發與擁抱,鼓勵展開行動。即使能力有限,只要開始,就能推動改變。想像力沒有邊界、亦不需要成本。讓這場 Social Business Day 不只改變一國,而是影響整個世界,一起實現它!」前世界銀行副行長Ismail Serageldin在開幕式中發表談話,聯合國環境署前執行長、挪威前環境與氣候部長Erik Solheim皆作為嘉賓出席本屆尤努斯社會企業世界年會。 台灣尤努斯基金會董事長蔡慧玲Philippa受邀於大會分論壇與加拿大、孟加拉、馬來西亞、印度等各國代表座談,以「透過創業賦能青年」,分享台灣尤努斯基金會成立自今10年,在台協助14所大專院校學校成立YSBC(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每年會舉辦「台灣尤努斯創新獎」,鼓勵鼓勵青年透過創業來解決社會問題;針對未有創業想法的青年也推動了「三零行動家」競賽,現正熱烈徵件中,給予成立三零社團的青年發表行動計劃的舞台,蔡慧玲相信,只要給年輕人好的舞台,就可以讓他們的小點子變成極具影響力。6/28適逢尤努斯教授85歲生日晚間於官邸舉辦慶生會,僅邀各國代表20多位少數貴賓出席,基金會董事長蔡慧玲亦受邀攜二名同仁代表出席,現場邀外賓們一起為尤努斯斯教授歡唱生日快樂歌,交流融洽,凝聚跨國民間友誼。尤努斯教授官邸慶生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6THu7z20E 台灣尤努斯基金會副主任陳姷蓉亦受邀於分論壇與葡萄牙、澳洲、馬來西亞、泰國、孟加拉等國教育專家,以「將社會型企業教育引入主流課程的重要性」分享在台推動「格萊珉學校」串連政府資源、社區組織培力中高齡、弱勢族群透過創業打造第二人生的教育理念,及基金會將於今年下半年與教育部、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合作「第三人生大學」將可持續性的終身教育導入,多方合作創造三贏,以創新解方解決高齡者面臨退休與勞動市場的問題,建立包容性的永續未來。 基金會企劃部經理丘建賢、以及致理科技大學學生代表黃靖崴亦於三零社團大會擔任講者,三零社團全球成員已超過2萬人,在兩場座談僅有9席與談人中,台灣共有2名代表,顯示台灣在三零社團的推動深受大會重視,本次台灣代表團有東華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主任顧瑜君、致理科技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經由校內徵選推派學生二名參與。 蔡慧玲表示未來將持續秉持尤努斯教授給予基金會的指導及勉勵,在台灣積極推動各項永續專案以達到三零目標的永續願景,藉由資源整合平台促進多元夥伴關係(SDG17),也歡迎各企業、民眾持續關注與支持基金會推動三零任務,更多相關資訊以及尤努斯教授當日的致詞內容可參考台灣尤努斯基金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unusSocialBusinessTaiwan
台灣史上第一次,四位國際大師連袂訪台,「諾科獎國際文教交流協會」會長朱愛蓮,今年5月促成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及一位圖靈獎得主來台公益演講,總計有超過三千位幸運兒,與世界頂尖科學家近距離互動,包含近四百位偏鄉師生。2025諾科獎台北峰會上月圓滿落幕,朱愛蓮會長近日積極走訪東台灣,密集拜訪花蓮縣市八所指標性學校,並於6月17日正式宣布,2026年諾科獎峰會籌備計畫正式啟動,其中,「校園公益演講」將移師花蓮舉辦,希望讓東部學子也有機會與國際大師面對面交流,點燃心中改變世界的火花。 今年諾科獎台北峰會,諾貝爾獎得主走訪建國中學、北一女中、路亞教育實驗機構、台北市電腦公會,每場演講都座無虛席,與教育部青年署合辦偏鄉學子公益演講,共有近四百位師生參與,「台灣諾科獎週公益演講」與台北科技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宜蘭大學,以及馬偕紀念醫院合作,吸引將近兩千人與會。此外,「超級貴賓之夜」安排四位國際大師,與台灣百位產官學界領袖人物近距離互動,締造難得盛況。這麼高規格的諾科獎巡講活動,朱愛蓮會長始終堅持以公益方式推動,不僅將個人退休金全數投入主辦2025年峰會,更無償奉獻時間與資源,現在再接再厲,啟動2026年諾科獎峰會的籌備,親自拍板,將校園公益演講,移師到她的故鄉花蓮來舉辦。 積極籌畫2026年諾科獎公益演講 朱愛蓮返鄉密集拜訪花蓮縣市八校 朱愛蓮會長表示,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家鄉學子也能近距離接觸國際大師的智慧與人生故事,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與未來志向。因此,她計畫邀請的講者將以較為親民、科普及啟發性的主題內容,與花蓮在地學子進行交流互動,讓孩子們相信:「我們也有潛力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朱愛蓮此行拜訪學校包括:國立東華大學朱景鵬副校長、花蓮高中楊鵬耀校長、花蓮女中詹滿福校長、花蓮高商教務主任賴士鈞、花蓮高工黃鴻穎校長、花蓮農工梁宇承校長、四維高中蔡忠和校長及海星高中陳海鵬校長等八所學校。她逐一與各校校長交流座談,徵詢各校對於諾貝爾獎不同專業領域的興趣偏好,以及學生參與意願、場地可行性與適合的活動時程,為2026年論壇進行前置場勘與合作意向確認。 花蓮市長魏嘉彥表示,朱愛蓮會長的願景令人動容,未來花蓮市公所也將協助朱會長,與各校保持聯繫推動後續籌備工作,力求讓2026年「諾科獎校園公益演講」在花蓮圓滿登場,為東台灣開創國際學術與教育交流新篇章,讓東部的孩子也能開拓視野,點燃心中改變世界的火花。或許,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就將來自花蓮! 後續消息請關注「諾科獎國際文教交流協會」官方FB: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6980976065
為了讓在臺生活的新住民家庭感受更即時、更貼心的服務,移民署於114年6月11日與大陸委員會及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攜手舉辦「到府服務宅配愛聯合訪視活動」,深入花蓮在地新住民家庭,提供居留諮詢、語言教育及家庭支持等一站式服務。此次活動特別走訪兩戶充滿故事的家庭,一戶是來自澳洲的賴正班先生一家;另一戶則是來自香港的鋼琴老師劉潔怡,在花蓮以音樂深耕、落地生根。 澳洲籍移民融入在地生活 花蓮親子鐵人家庭展現溫馨動人篇章 現居花蓮市,經營「三隻無尾熊」餐廳的澳洲籍新住民賴正班先生,與我國配偶賴竹彥女士育有3子。這個跨國家庭熱愛運動、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以實際行動展現新住民家庭融入臺灣社會的美好樣貌。 賴正班先生來臺多年,原本在澳洲就熱愛運動的他,定居花蓮後開始接觸鐵人三項運動,並將這份熱情傳遞給3個兒子。現年13歲的長子Charlie就讀國中一年級,與弟弟Freddy和Oliver自小耳濡目染,全家人每逢週末便沿著海岸腳踏車步道騎行、在花蓮溪畔練跑,或一同至泳池游泳,運動成了他們生活中的日常與親子間的橋梁。「我們並不以競賽為目標,更重視的是一起完成挑戰的過程。」賴先生表示,透過運動,他希望孩子們能培養耐力與團隊精神,同時也能享受專屬的親子時光。 賴先生笑著分享家中日常:「Charlie會幫忙檢查弟弟的腳踏車胎壓,Freddy負責提醒大家帶水壺,最小的Oliver則在比賽前為大家畫加油旗子。」三兄弟在汗水與鼓勵中建立手足情誼,也讓這個來自澳洲的家庭在花蓮找到歸屬感。最後賴先生感性說道:「雖然離開澳洲多年,但我們一家人在花蓮感受到家的感覺。」 為愛落腳的鋼琴老師 讓音樂扎根偏鄉 來自香港的劉潔怡老師,原在香港從事鋼琴教學工作已15年,她於111年來到花蓮東華大學攻讀教育學系研究所,當時遇到現在的先生玲青根,不久2人便墜入愛河,並於113年7月決定結婚定居花蓮;為了不放棄最喜歡的鋼琴教學志業,她在113年底成立「GALA FOR MUSIC」鋼琴教室,持續投入鋼琴教育與公益演出。不僅教授當地學童音樂,也盼未來能為新住民第二代提供音樂啟蒙課程,讓文化融合透過音符悄然發生。「音樂能跨越語言與身份,是最柔軟的陪伴。」潔怡說,她希望用音符串起在地情感,讓孩子們因藝術有了夢想。 政府團隊聯手送暖 「服務不打烊,關懷不間斷」 移民署北區事務大隊花蓮縣服務站主任胡朝仁表示,本次活動結合陸委會與海基會,共同組成關懷小組,提供量身打造的「宅配式」行政協助,並依個案需求轉介福利服務、教育資源等,落實服務零距離。陸委會與海基會亦指出,新住民家庭是臺灣多元文化的重要力量,透過「到府服務宅配愛」行動服務列車計畫,讓這些在地耕耘的家庭看見政府的用心,也聽見他們的聲音。
記者 龔怡芳 / 採訪報導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今年9月甫於臺北辦理之「2024臺灣工藝論壇」曾邀集來自各領域工藝學者與資深工藝家共同探究自1954年至今的臺灣工藝70年歷史工藝文化脈絡等內容,論壇成果深獲臺灣工藝界肯定與好評,而接棒登場的臺東場論壇搭配「工藝遶境-臺東境」展覽活動於今(13)日同步盛大展開。臺東場以「原民工藝」為題,邀請部落工藝師、專家學者、政府單位及青年學子,共同深入探討原住民族工藝的傳承、創新與發展等相關議題。 原住民工藝以其獨特的文化色彩、精緻的手工技藝、取材於自然環境,並蘊含族群的歷史、信仰、價值觀與智慧,呈現樸質的自由美感與實用性為特色,更是原民族群對當地文化認同的象徵。本次論壇以原住民木雕為例,聚焦探討其在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並深入分析其文化價值的延續、設計創新的融合、如何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及結合工藝永續概念的推動等,透過專家學者的分享,深入了解原住民木雕工藝的獨特性與價值。 「2024臺灣工藝論壇」臺東場論壇內容豐富多元,涵蓋技藝傳承、地方創生、產品開發及藝術共創等議題。與談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分享各自經驗與見解,彼此激盪創新,盼透過跨領域的交流,為臺灣原民工藝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會中邀請卡茲‧達斯文化藝術工作室林新義、哈古文化工作室陳文生、卡塔文化工作室林秀慧、希巨.蘇飛工作室廖勝義、撒彌令工藝坊沈安日等多位部落藝師分享他們推動工藝技藝文化背後的故事。而本次論壇亦邀請政府機關代表發表針對文化技藝保存及原民產業開發合作等面相提供具體性建議,包含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簡明雄、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李吉崇、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科長金惠珠、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副處長蔡文進及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副處長徐采瑤等。專家學者領域部分則邀請伍麗華立委服務處特助高靜怡、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盧梅芬、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教授王昱心、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設計博士黃曼莉等多位學者以學術角度深入分析原住民工藝的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則表示,原住民族工藝是臺灣文化的重要資產,透過論壇的舉辦,除推動原住民族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盼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理解與認同原民族群的文化價值與生活方式。同時,邀請多位青年學子共同參與分享討論,提供更多對原住民工藝的創新理念,也為傳統工藝注入新世代生命力,本場論壇不僅是文化與產業的深度對話,亦是匯聚跨界智慧的共創盛會,盼開啟原住民工藝文化永續發展的新篇章。
行政院於113年12月9日至10日舉辦「2024人權日國際研討會」,聚焦「人權教育」為主題,透過廣泛國際視野及國內外多元實務觀點,分享交流推動人權與轉型正義教育方面的最佳實踐與創新評估策略,盼為人權教育注入新動能,擘劃未來監測與評估機制的推動方向。 研討會開幕由卓榮泰院長致詞,卓院長致詞時強調,人權是普世價值,臺灣從歷史教訓中堅持反獨裁、反極權,不會在人權的道路上走回頭路,並以此與世界理念相近國家及夥伴們合作,凝聚力量維護區域和平穩定,捍衛民主。卓院長認為,威權與專制等歷史錯誤固然不可重蹈覆轍,但現存各種違反人權的行為,尤其是霸凌與霸權,也應消除,為後代打造平等對待、互相尊重的空間與環境。 9日下午首先登場的專題研討主題為「人權教育的實踐」,由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張文貞特聘教授主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賴月蜜副教授報告,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陳瑤華教授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楊素芳執行秘書等2位與談。賴副教授分享其過去參與人權教育培訓的經驗與反思,深入闡述如何運用各種參與式培訓方法,針對不同主題、不同對象及不同場域進行靈活調整與應用,並進一步分析我國人權培訓的現況與挑戰。 講者群。(圖/行政院) 第二場專題研討主題為「人權教育評估的創新策略」,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周志宏教授主持,加拿大渥太華大學人權研究與教育中心Magda J. Seydegart主任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Edward T. Jackson兼任研究教授等2位報告,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葉德蘭教授與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林沛君副教授等2位與談。Magda J. Seydegart主任與Edward T. Jackson兼任研究教授分享評估人權教育及培訓計畫時的創新方法,強調政府應運用多元取向評估方式,更有效處理社會內部多元價值衝突。 講者群。(圖/行政院) 10日上午緊接著第三場專題演講,由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人權政策中心黃嵩立主任主持,荷蘭烏特勒支大學人權教育講座教授兼美國人權教育協會Felisa Tibbitts主任分享監測與評估機制在人權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如何應用混合式方法收集資料,並探討評估態度與行為轉變時所面臨的挑戰。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人權政策中心黃嵩立主任。(圖/行政院) 第四場專題研討主題為「人權教育的國際接軌」,由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廖福特研究員主持,聚焦探討不同國家在人權教育的實踐與挑戰。澳洲天主教大學Joseph Zajda副教授首先分享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權教育應強調其與民主、社會正義的關聯,以及該國缺乏系統性方法與法律保障的挑戰。來自義大利的國際人權培訓專家顧問暨人權律師Ivana Roagna分享過去協助歐洲理事會於西巴爾幹地區及其於聯合國犯罪司法所進行司法人員培訓評估的經驗,闡述需求評估與影響力分析的重要性。德國人權中心人權教育部主任Michael Schwandt則以書面分享德國人權中心作為國家人權機構,在推動人權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並分享警察學院人權教育課程設計。 大法官被提名人廖福特。(圖/行政院) 第五場專題研討主題為「轉型正義教育」,由臺灣冤獄平反協會羅秉成理事長主持,東吳大學政治學系陳俊宏教授報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楊翠教授與臺北市立中崙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葉桑如教師等2位與談。陳教授以一般公務人員與軍警司法等特定專業人員實施的轉型正義教育為分析焦點,檢視上位的國家轉型正義教育行動綱領、執行策略與現階段實施成果。 講者群、前政務委員羅秉成(右2)。(圖/行政院) 第六場綜合座談特別聚焦探討「我國人權教育監測與成效評估機制的在地實踐與未來展望」,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主持,東吳大學法學院鄧衍森講座教授、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胡中宜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林佳範副教授等3位專家學者、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葉大華委員、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吳林輝司長共同與談,透過深入對話,從多元視角汲取靈感,為我國長期的人權教育推展提供參考性的指引與方向。 講者群。(圖/行政院) 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表示,自2022年行政院人權處成立以來,便以我國當前人權保障重要事項與機制為主題,每年於國際人權日前夕舉行人權日學術研討會。今年研討會以人權教育為主題,現場特別設置成果專區,展示各部會推動人權及轉型正義教育的成果,讓與會者能更深入瞭解教育在塑造人權文化、深化公民意識與促進社會和諧中的重要性,展現政府在逐步完善國家人權保障法制與機制的同時,也持續努力透過人權教育,將國際人權標準融入政府施政,確保人權價值深植社會各層面。 行政院人權處指出,本次研討會計有來自歐洲、北美洲及澳洲等多位報告人,超過400人次之政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實務工作者與關心人權教育的學生或個人透過線上及實體參與,匯聚來自政府、學界、民間與國際的多方智慧與力量,期望藉由知識與行動的結合,精進人權標準,為全球人權發展貢獻心力。
新竹縣政府教育局辦理第三屆全國學生創業挑戰賽「青春靚點子」初賽於11月17日登場,此次活動吸引來自全台具有創業夢想的學子熱情參與,共計16組參賽團隊歷經篩選與專業業師的深入指導,於初賽舞台上展現創新實力,最終,由來自中興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大學、東吳大學、東華大學、長庚大學、致理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大、輔仁大學及僑光科技大學共8組團隊成功脫穎而出,12月11日將於總決賽中角逐22萬元總獎金。 第三屆「青春靚點子」全國學生創業挑戰賽邀請包括StarFab董事長劉晏蓉、USPACE創辦人暨執行長宋捷仁、大數軟體執行長丘祐瑋、肖準行銷執行長吳威翰、Design for Taiwan總監梁帛澄與商業簡報講師張智鈞等產業專家,透過 11月16日至17日的實戰訓練營協助學生團隊理解商業模式、設計思考、AI開發工具、發表簡報製作等創業秘訣。 17日下午的初賽中,參賽團隊展示了多樣的創新方案,最後由清華大學與台北藝術大學組成的「Care Assist」、致理科技大學的「Ride Right」、東吳大學與東華大學及輔仁大學跨校組成的「Superlaty」、長庚大學的「TakeItLab拿趣實驗室」與「木皆電子」、僑光科技大學的「TARE」、中興大學的「智行衛士」、陽明交大與台灣大學及中興大學所組成的「寵愛尼的毛孩」等8組團隊晉級總決賽,將在年末登上竹縣新創成果博覽會盛大的發表舞台。 教育局長楊郡慈表示,近年縣府看到年輕世代對創業的熱情與追求,積極推動「青春靚點子」全國學生創業挑戰賽、創新青年培育就業計畫、一日職能體驗等活動,並進一步以新竹青創基地、新竹AIoT加速器、新竹縣SBIR等計畫提供新創從辦公空間、場域驗證到經費補助等全方位創業資源,期盼從0到1、1到100助力青年夢想在竹縣落地茁壯。 「青春靚點子」全國學生創業挑戰賽自舉辦以來廣受全台創業學子關注與熱烈迴響,新竹縣政府期盼透過此活動除提供學子一個展示創意的舞台,亦能在專業講師的指導下,協助年輕創業家建構出較完善的創業架構,共同在新竹擘畫屬於青年的創新創業藍圖。 第三屆「青春靚點子」學生創業挑戰賽總決賽將於12月11日在新竹豐邑喜來登的「新創成果博覽會」中隆重舉行,8組入圍學生團隊將於當日展示其創業提案,爭取總獎金22萬元,同時當日更將邀請13家優秀新創團隊登台展示與7大企業的共創成果,上百位企業、創投、新創代表齊聚,激盪屬於新竹最燦爛的創新火花!大新竹地區年末最大的創新盛會,詳情請密切鎖定「HYS新創竹夢資源網」https://hys.hsinchu.gov.tw/ 或「新竹縣政府教育局青年事務科粉絲專頁」。
A12 藝術空間
東華大學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