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香港2024年3月29日 /美通社/ -- 在數據驅動的新時代,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大眾的生活方式,其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深遠影響亦日益凸顯。從影像輔助診斷到智能健康管理,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醫療進步的關鍵力量。2024年3月28日至29日,由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簡稱「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院AI中心」)主辦的「CAIR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醫療論壇」在香港科學園隆重開幕。本次論壇聚集了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通過一系列精彩的主題分享,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並探索如何透過尖端科技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醫療效率,以及促進醫學研究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院AI中心執行主任劉宏斌教授為首日精彩議程拉開帷幕。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劉衛東和香港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為論壇做開幕致辭。 劉局長強調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在推動醫療微創化和智能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提到,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院AI中心作為一個獨特的研發機構,將攜手全球科學家共同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李署長著重提到香港首兩個InnoHK創新平台已經加強了與全球科研院所的合作,他預期未來各InnoHK創新平台將繼續此勢頭。李署長對並對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院AI中心研發的微創腦手術機器人MicroNeuro印象深刻,同時對CAIR與倫敦國王學院合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表示祝賀。香港立法會議員兼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先生也出席並致辭。他詳細闡述了自己在創新資金、人才引進、勞動市場等多個方面的政策推動工作,以滿足香港成為科技創新中心的策略需求。 醫療發展前沿探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醫療應用革新 隨着現代醫學的進步,機器人輔助手術技術日益成為業界焦點。手術機器人不僅提升了手術的精準度,也為醫療專業人員及患者帶來了更優質的治療經驗。香港中文大學李卓敏機械與自動化工程教授、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雲輝教授在題為《走向機器人手術自動化》的主旨演講中指出,自動化手術是醫療手術機器人的發展方向,可以降低醫生的工作強度,提升手術品質與安全,但還有許多技術挑戰,需要解決感知、規劃、決策和控制等問題。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亦在超聲領域獲得了廣泛推廣與應用,香港理工大學智齡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鄭永平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賦能的超聲成像》主旨演講中強調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大大加強超音波影像的發展和應用,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從而讓病人得益同時使得許多疾病的早期篩檢變得可能。 威爾斯親王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達明醫生在題為《神經外科無人手術》的主旨演講中,展示了迅速發展的手術機械人和人工智能已經融入醫療應用。從前科幻小說中的電腦取替人腦運算已成現實,未來仿生智能手術機械人取代手術醫生,亦不再是天方夜譚。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倫敦國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及影像科學學院院長Sebestien Ourselin教授則以其領導的涵蓋1600萬患者的大規模研究為例,深入探討了急症護理中人工智能平台及其應用的實際影響與潛力。 劉宏斌教授在其演講《用於微創神經外科手術的具身智能柔性機器人》中,闡述了人工智能如何增強柔性機器人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他介紹了如何將MicroNeuro手術機器人與CARES Copilot手術大模型的融合形成具身智能。並指出多模態感知、數字孿生系統及手術大模型將是下一代智能手術機器人的三大代表性核心技術。 本次論壇的聯席主席雷震教授與孟高峰教授從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趨勢方面發表了其核心觀點。雷震教授表示人工智能與醫療技術的結合,在醫療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對醫療數據的分析和學習,它能夠更好地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規劃,提供更智能的醫療設備,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孟高峰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落地前景廣闊,有望徹底改變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式,借助精準化醫療、遠程監控、智能化診斷等,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為患者帶來更加人性化和高效的醫療體驗。 聯合實驗室「HK MedTech Hub」創新成果發佈 2023年2月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院AI中心與倫敦國王學院聯合實驗室「HK MedTech Hub」正式啟動,旨在共同聚焦前沿技術、解決醫療領域的重大難題。自聯合實驗室成立以來,超過20名雙方科研人員在多個項目上開展了共同研發,並實現了階段性目標。此次論壇活動首次公開展示了聯合實驗室的三項成果:GI-SoftTech、ESSENCE微創手術觸覺反饋技術、以及外科手術規劃軟件 EpiNav。 GI-SoftTech是一系列配備了AI智能的軟體内窺鏡機器人系統,它為外科醫生提供了更高靈活度,並為病患帶來了更舒適的體驗。它們的柔韌結構和驅動技術允許它們適應複雜的人體結構,並且能夠在大幅提升安全性的同時降低醫生操作難度,實現内鏡檢查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ESSENCE微創手術觸覺反饋技術能在微型手術工具的末端部署分佈式高密度觸點,首次實現人手級的觸覺感知能力,開啓微創手術精準觸覺感知時代。 外科手術規劃軟件EpiNav則結合CARES Copilot手術大模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為醫生提供最佳的手術規劃方案,並透過智能的人機交互大幅減少醫生手術規劃的時間。 聯合實驗室聯席主任Ourselin 院士說,「在過去的12個月裡,透過我們與倫敦國王學院和CAIR之間獨特的合作夥伴關係,HK Medtech Hub在加速機器人手術和用於手術的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我們在軟體機器人內窺鏡、微創手術用觸覺感測以及手術大模型與手術規劃整合等方面的先驅性進展,讓我感到非常興奮。通過這樣的合作夥伴關係,我們正在以一種我們獨立時無法實現的速度和規模取得更快的進展。」 本次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醫療論壇成功匯聚了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廣泛應用與未來發展。議題涵蓋的主題包括:1、人工智能在醫療影像分析中的應用;2、多模態人工智能醫療大模型的介紹及其在臨床決策支援系統中的應用潛力;3、機器人手術的最新進展;4、穿戴設備的創新應用。 論壇全面展現了智慧醫療領域的尖端技術和創新理念,並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未來進行了前瞻性的探討。期待多模態AI大模型及其相關技術將在解決醫療領域重大問題和推進醫療創新方面持續發揮關鍵作用,共同迎接更加健康、高效的醫療未來。 ——完—— 關於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在境外設立的首個國家級新型研發機構,2019年在港正式註冊,下設兩個創新中心,均入選香港InnoHK計劃。其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建設,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面向健康的智能技術、新型人機交互技術與設備、人工智能開放平台技術等開展國際前沿研究工作。目標是打造香港人工智能品牌,建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醫療科技與生命健康等創新應用的國際創新高地。 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敬請瀏覽微信公眾號「中国科学院香港院AI与机器人中心」,或中心官網:https://www.cair-cas.org.hk/。 新聞稿由LT Heyday亮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代為發出。
SS&C Blue Prism Next Generation (Next Gen) 可謂智能自動化 (IA) 領域的一項里程碑,可在不影響安全性和合規性的前提下促進雲端技術的應用 康涅狄格州溫得瑟2024年3月29日 /美通社/ -- SS&C Technologies Holdings, Inc. (納斯達克股票代碼:SSNC) 今天宣佈首次發佈全新 SS&C Blue Prism Next Generation 智能自動化平台。「持續提供新的靈活度」是該平台的設計宗旨。 在基於混合技術的首個版本中,Next Gen 提供了雲端的所有優勢,同時滿足了企業(包括高度受監管行業的企業)必要的行業安全性和合規性要求。 IDC 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研究部副總裁 Maureen Fleming 表示:「對於任何希望利用一流功能實現高效員工管理、流程排程和自動化健康監測的企業來說,雲端管理與混合自動化執行的結合,是極富價值的。雲端自動化是未來的關鍵效能驅動因素,為了更快地應對不斷變化的狀況,或更好地利用高度分散式應用程式之間的集中數據,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 GenAI。」Next Gen 釋放了 IA 的全部潛能,透過雲端技術為企業提供更大的規模、更高靈活性,以及透過無負擔的基礎設施維護獲得最新功能。該平台的網絡安全和合規功能還旨在為擁有敏感資料或系統存取權限受限的組織提供存取權限。 首個版本具有以下功能: 流程設計:Next Gen 的設計工作室令使用者可以透過易於使用的拖放使用者介面在本地建立、編輯和測試流程;這是現有 Blue Prism 開發人員所熟悉的介面,有助於確保更無縫和輕鬆地採用 Next Generation 平台。 集中儲存:客戶可以從下一代的流程儲存庫中獲益,該儲存庫使用雲端儲存來儲存流程和物件。使用者可以使用版本控制功能,輕易地追蹤變更,同時使用分階段提交和審查流程部署自動化,提供可追蹤的審計軌跡,確保流程發佈合規。 安全執行:可以在機構的網絡上部署自託管數碼工作者,因此不會有敏感資料離開其網站。 基於雲端的操作:Next Gen 的控制中心為整個營運流程提供了一個單一視窗,從而簡化了所有環境下的員工管理。企業可以啟動、停止和安排流程,同時監控自動化和數碼員工的健康狀況。 SS&C Blue Prism 產品管理資深副總裁 Colin Redbond 表示:「儘管 87% 的企業在過去一年中加快了對雲端託管自動化服務的投資,但許多企業仍然面臨著許多障礙。Next Gen 的混合部署模式將這個問題迎刃而解,為客戶提供了為其客戶和自有員工創造價值所需的最新 IA 功能。SS&C Blue Prism Next Gen 令企業能夠減少基礎設施開銷,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優先事項,更有效地實現擴展,並按需要升級數碼工作者,同時滿足必要的行業安全性和合規性要求。」 全球超過 2,800 名客戶在 SS&C Blue Prism 上運作業務,實現金融服務、保險、保健和製藥、銀行等領域的數碼化。 關於 SS&C Technologies SS&C 是專為金融服務和醫療保健行業提供服務和軟件的全球供應商。SS&C 創立於 1986年,總部設於康涅狄格州溫莎,全球各地均設有辦事處。SS&C 為從全球規模最大的公司至中小型企業,總計約 20,000 間金融服務和醫療保健機構提供專業知識、規模和技術。 有關 SS&C (Nasdaq:SSNC) 的更多資料,請瀏覽 www.ssctech.com。 在 Twitter、LinkedIn 和 Facebook 上關注 SS&C。
暨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分享會 公布今屆比賽詳情2024年4月30日截止報名 香港2024年3月28日 /美通社/ -- 為表揚亞洲業界在開發智能應用程式方面的卓越成就,並為本地及境外開發者提供交流平台,以推動本地相關產業發展、協助企業拓展業務,同時鼓勵香港文創產業加強使用智能應用程式,結合科技擴闊發展空間。香港無線科技商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下稱「創意香港」)的贊助下,舉辦「2024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大會早前舉行有關項目的「啟動儀式 暨 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分享會」,並公佈今屆詳情。 「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下稱「智能應用大獎」)於2024年迎來第十屆,自2013年首辦以來,「智能應用大獎」收到全球累計超過1,300份參賽報名,是獲業界認可的權威獎項,同時是亞洲智能應用程式業界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屆「智能應用大獎」因應近年急速發展的人工智能(AI),以「AppAIchemy:Chapter 10 of ASA Saga」為主題,呼應智能應用程式在各個領域的蓬勃發展。「智能應用大獎」今屆繼續有香港及其他16個亞洲國家及地區的相關機構攜手合作,匯聚亞洲智能應用程式業界的翹楚,通過交流促進業界的合作與發展,推動智能應用程式的創新與應用。今天舉行的啟動儀式邀請到「創意香港」助理總監曹黎淑霞女士擔任主禮嘉賓,她聯同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李勁華先生、副主席陳甘泉先生、榮譽主席姚金鴻先生及執行委員陳樹俊先生,在一眾協辦機構及支持機構代表的陪同下,為今屆「智能應用大獎」揭開序幕。 大會在啟動儀式後緊接舉行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分享會,邀請到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主任劉啟漢博士、上屆「智能應用大獎」「商業應用類」銀獎得主Lalamove的代表技術總監霍俊康先生,以及銅獎得主R2C2 Limited 的代表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王瑾燊先生,與參加者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的智能應用程式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李勁華先生表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需要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質生產力。我們預期今屆『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將會有大量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的應用程式參賽,大大提升作品質素。同時,我們也歡迎其他智能應用程式參賽,彰顯亞洲智能應用程式業界百花齊放。」 李勁華主席也透露,香港無線科技商會將繼續與亞洲其他地區的同業保持緊密合作和聯繫,透過「智能應用大獎」與相關活動,提供平台給各地智能應用程式開發者交流及切磋,以促進智能應用程式在亞洲區內的發展。 「2024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設有三大獎項類別,分別為公共事務及社會企業獎 (Public Sector and Social Innovation)、商業應用獎 (Business and Commercial) ,以及生活社交及娛樂獎 (Lifestyle and Entertainment)。 大會由即日起接受報名,歡迎軟件開發人員、內容開發人員、應用品牌所有者等,為其主要在亞洲區內開發的原生、網頁、混合智能應用程式踴躍報名。截止日期為2024年4月30日 。 「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為亞洲業界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屆踏入第十屆,繼續有來自16個亞洲國家及地區的相關機構,包括內地、台灣、以色列、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度、柬埔寨、斯里蘭卡、緬甸及孟加拉,與香港攜手合辦今屆各項活動。 「2024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將於今年9月於香港舉行決賽及頒獎典禮。有關各項活動及參賽詳情,可瀏覽https://bestasiaapp.hk。 「2024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 啟動儀式 暨 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分享會(從左至右):香港無線科技商會榮譽主席姚金鴻先生,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李勁華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助理總監曹黎淑霞女士,香港無線科技商會副主席陳甘泉先生及香港無線科技商會執行委員陳樹俊先生 關於香港無線科技商會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成立於 2001 年,是一個非牟利機構,為從事無線科技的企業提供中立的資訊平台,以促進業界發展。本會作為業界樞紐,致力推廣社會各界對無線科技的關注,以及提倡無線科技及流動技術方案的開發和應用。除了促進業界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外,亦協助提升本地無線科技在軟/硬體開發方面的專業水準,積極支持科技企業拓展業務。二十多年來,一直受同業支持,包括數碼娛樂、數碼營銷和初創企業等。網頁:http://www.hkwtia.org。 關於「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 由香港無線科技商會舉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贊助的「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下稱「智能應用大獎」), 2024年迎來第十屆。「智能應用大獎」是亞洲智能應用程式業界的盛事,香港以外的合作夥伴來自16個亞洲國家及地區,包括內地、台灣、以色列、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斯里蘭卡、緬甸、印度、柬埔寨及孟加拉,為亞洲智能應用程式業界提供絕佳的交流平台。查閱「智能應用大獎」詳情,請瀏覽網頁:www.bestasiaapp.hk。 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 「創意香港」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9年6月成立的辦公室,專責推動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由2022年7月1日起隸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現時的策略重點為培育人才及促進初創企業的發展、開拓市場、推動更多跨界別、跨文化藝術領域的合作,以及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創意之都,並在社會營造創意氛圍。「創意香港」自第一屆起資助舉辦「亞洲智能應用程式大獎」(前稱「亞洲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大賽」),以推動香港創意產業開發及使用智能應用程式。網頁: www.createhk.gov.hk。 此新聞稿由Market Hubs Holdings Limited代為發佈 傳媒垂詢,請聯絡: Market Hubs Holdings Limited Lierence Li 李鑒泉 Debbie So +852 3998-4900 +852 3998-4900 lierence@markethubsgroup.com debbie@markethubsgroup.com
Arlo Essential 室內攝影機 (第二代)提供2K視頻、130 度視野範圍,夜視功能和雙向音頻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3月27日 - 將寵物留在家可能會感到擔心,特別是當您外出旅行時。寵物主人常常想知道應選用哪種攝影機來監視他們的毛孩子最為合適,室內攝影機可以直接展示寵物在您外出時是否安全、快樂。有了Arlo,您和寵物都可以在家中安枕無憂。 自動化隱私盾 1. 您不需要高級的室內寵物攝影機 大多數寵物主人不需要高級的室內寵物攝影機,Arlo Essential 室內攝影機 (第二代)提供2K視頻、130 度視野範圍、動作和音頻偵測以及雙向音頻。 2. 全天候線上監控您的寵物 您可以透過麥克風和揚聲器,在線上與寵物的互動。寵物可以整天都聽到您的聲音,您甚至可以遠程訓練它們。雖然您的寵物獨留在家中時,可能並不總是坐著或保持靜止,您也可以試著通過手機讓牠們遠離沙發。 3. 保護您的隱私 當您不在家時可繼續關注家人和寵物;在家時亦可通過自動隱私屏保護隱私——只需利用Arlo Secure應用程式即可輕鬆關閉防護屏蔽。 4. 管理雲端檔案 AI驅動的Arlo Secure訂閱計劃提供雲端錄影,其解像度比一般寵物攝像機更高。您可以隨時隨地透過Arlo應用程式觀看實時影片,並接收由動作或聲音偵測觸發客製化的警報。 Hashtag: #arlo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 Arlo Technologies, Inc. Arlo 是一個屢獲殊榮的市場領導者,致力改變人與人互相連接的生活模式的體驗。Arlo 在產品設計、無線連接、雲端基礎設施和頂尖 AI 功能方面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以簡易的設置和互動,為 Arlo 用戶提供無縫的智能家居體驗。Arlo 的雲端平台為用戶提供可視性、洞察力和一個强大的渠道,不論用戶在任何所在地,只要透過 Wi-Fi 或移動網絡,都可保護及實時與最重要的人和物連繫。至今,Arlo 已經推出了幾項獲獎的智能連接設備,包括無線智能支持 Wi-Fi 和支持 4G 的安 全監控攝影機、音訊和視訊門鈴、以及泛光燈。 為了使用戶更安心,Arlo 堅持保護用戶私隱以及保障家庭和家居的安全。Arlo 亦致力達到數據安全的行業標準,旨在使用戶的個人信息保持私密並讓用戶可自行控制。 Arlo不會以個人數據獲利,而是針對用戶數據提供增強控制功能,秉承私隱法規,確保用戶的數據安全,並將安全性放在於公司文化的第一位。
GMAC 年度調查發現,對高階商業教育的動機轉變 里斯頓,維珍尼亞州, March 26, 2024 (GLOBE NEWSWIRE) -- 隨著世界走出一個見證更多地緣政治衝突、經濟不確定性、動盪就業市場和顛覆性技術的動盪時期,個人以一種新的關注點轉向追求高階管理教育。根據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委員會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GMAC) 今日發布的關於全球商學院潛在學生的年度調查,他們旨在提升技能,同時以目標導向的方式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該研究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潛在學生認為,在學術體驗中體現公平與包容性以及可持續發展很重要或非常重要。此外,四分之三的申請者表示,在追求高等教育時,關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所定義的如消除貧困、零飢餓、清潔飲用水和環境衞生設施以及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等福祉是重要的,重要到許多人在考慮院校時,如果課程中沒有融入這些主題,他們會將有關院校排除在外。 驅動準商學生對高階商業教育興趣的另一個因素是具變革性的生成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技術。申請者對此的需求按年增長 38%,五分之二的人現在表示將 AI 納入課程對他們來説是必不可少的。中東、拉丁美洲以及年輕一代和男性對此興趣最濃厚。全球對透過 STEM 認證的商業課程的興趣在五年內也增長了 38%,在亞洲地區、尤其是印度和大中華區需求推動下,更達新高。 「2024 年對潛在學生的調查顯示,申請者期望透過攻讀高階商業教育,有助於他們在專業和個人目標上提升社會正面影響力。他們對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建立難能可貴的永恆技能,如領導能力、數據驅動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有效管理科技和人力資本的強烈渴望持續存在,即使他們對修課模式和就學地點的偏好或會轉變。」GMAC 行政總裁 Joy Jones 表示。「我對今天的申請者如何追求及因應新的全球挑戰來達成在不斷演進的商業環境中自主職業生涯的志向和適應能力感到鼓舞。這為商學院在滿足申請者和行業不斷改變的需求時提供了各種學位課程和課程靈活性方面的重大機遇。」 對靈活性的需求達新高。 在過去五年中,全球對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興趣有所增長,超過對面授課程的興趣。大多數期望修讀混合式課程的人士希望可以一半以上時間到校園面授,其餘時間在網上學習。除中亞和南亞地區外,這種增長在各地區亦可見到,非洲和北美對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偏好最高。不出所料 – 與過往年度調查結果一致,女性相對於男性更傾向選修混合式課程,有 20%的女性潛在學生有此偏好,而男性只有 15%。 GMAC 研究分析及傳訊總監 Andrew Walker 亦為這份報吿的作者,他指出:「今年對潛在學生的調查加入了越來越多證據,反映申請者對彈性學習模式的需求與日俱增。」「各個地區和人口統計分類均顯示,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興趣持續增長,因混合工作模式日漸普及,而這正是潛在僱員所期望。雖然面授學習仍然是大多數申請者首選的修課模式,但其在申請者中的主導地位正逐漸減弱。」 經濟可負擔性及區內優質院校增長重塑全球學生流動性。 雖然美國仍然是大多數商學院申請者全球首選的就學地,但多年調查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申請者計劃申請在其國籍國內學習,而非國際院校,特別是在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地區。例如,大多數印度申請者現在計劃在國內申請學習,從 2022 年的 41% 增加至 2023 年的 53%。當中大部分原因是經濟可負擔性,其次是印度高等教育體系聲譽良好。與此同時,大中華地區申請者對在美國留學的興趣卻有所下跌,較 2019 年減少 9 個百分點,達五年新低。儘管中國申請者仍然認為,美國課程能更好地為其將來的事業發展做好準備,教育體系卓著,地理環境亦頗受歡迎,但他們對在西歐留學的興趣一直相當穩固,大部分人將西歐課程(一般為較短期)與經濟可負擔性聯繫在一起。 GMAC 董事會成員及 Ventech China 管理合伙人 Curtis Alan Ferguson 指出:「隨着亞洲高等教育機構和經濟機遇持續增長,許多申請者選擇在本地求學而非遠赴他鄉實在不足為奇。」「不過,美國和西歐的研究生商業課程仍因其教育體系久享盛譽,以及為申請者的就業發展提供全面培訓而享有相當優勢。」 關於潛在學生調查 憑藉覆蓋所有世界地區超過 15 年的調查回應,GMAC 潛在學生調查為全球研究生商學院提供了關於目前正考慮申請修讀研究生管理教育課程的人士的決策過程的關鍵見解。今年的總結報吿考慮了在 2023 年內從 132 個國家的 4,105 名受訪者所收集的數據。當中 42% 為女性,61% 為 Z 世代,以及美國樣本 29% 來自代表性不足的群體。此調查繼續探討申請者來源、課程偏好及職業目標的趨勢,今年更加入了有關申請者對體現公平與包容性、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健康與福祉的學術體驗需求的新問題。該報吿亦考慮到對人工智能需求急增;申請者期望靈活性的演變;主要市場的申請者流動性背後的動機;證書及微型認證的趨勢;以及持續存在的申請者就業準備和再培訓模式。 關於 GMAC 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委員會 (GMAC) 是一個由全球領先的研究生商學院組成的以使命為導向的協會。GMAC 為管理碩士課程教育行業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行業會議、招募工具和評估服務,並提供資源、活動與服務來幫助指導申請者完成他們的高等教育求學之旅。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 (GMAT™) 考試由 GMAC 持有和管理,是使用最廣泛的研究生商學院評估手段。 每年有超過 1,200 萬名潛在學生透過 GMAC 的平台(包括 mba.com、GMAC Tours 和 BusinessBecause)了解 MBA 和商科碩士課程,與世界各地的學校建立聯繫,準備和註冊考試,並就如何成功實現商科教育和職業目標獲取建議。 作為一家全球性機構,GMAC 在中國、印度、英國和美國均設有辦事處。 要詳細了解我們的工作,請訪問 www.gmac.com 傳媒聯絡人: Teresa Hsu高級經理,媒體關係電話:202-390-4180thsu@gmac.com
香港2024年3月26日 /美通社/ -- 根據 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最近的一項研究,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高管表示他們的組織已經確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具體創新用例。企業要大規模部署可解釋的人工智能,就必須牢記人工智能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命題,需要經過精細調整、訓練有素的模型和高質量的數據,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這項技術。企業需要與擁有技術和特定領域專業知識的恰當的合作夥伴合作,才能釋放人工智能的全部潛力。 IBM 與英偉達™(NVIDIA®)合作推動企業就緒型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 為此,IBM日前宣佈,IBM 咨詢已經與英偉達™(NVIDIA®)攜手合作,幫助客戶解決複雜的業務挑戰,並在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中利用人工智能加速他們的轉型之旅。 將 IBM 咨詢深厚的行業和技術專長與英偉達的技術相结合,如NVIDIA AI企業軟件,包括全新的 NVIDIA NIM 微服務和 NVIDIA Omniverse,將有助於簡化人工智能工作流程,加強用例到模型的優化,並開發針對特定業務和行業的人工智能用例,從而幫助客戶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業(包括公共、銀行及工業行業)中的應用。 將 NIM 微服務、NVIDIA TensorRT、英偉達 Triton 推理服務器、英偉達加速計算和英偉達 Jetson 等英偉達 AI 企業軟件與 IBM 咨詢在戰略、體驗設計、技術和運營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可以為企業構建可擴展、可部署的 AI 工作負載。客戶可以根據自身的技術堆棧和業務需求,在各種混合多雲架構中運行其應用程式,以提供從邊緣到雲的價值。未來的預期項目包括優化 IBM Consulting Advantage,IBM多模型的人工智能服務平台,以及英偉達的技術堆棧。 英偉達企業軟件副總裁John Fanelli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碼孿生技術都是變革性技術,而企業級的軟件與支持是在生產中部署這些技術的關鍵。此次與IBM咨詢的合作將幫助各行各業的企業利用全棧軟件和加速計算,通過人工智能和仿真釋放全新的機遇。」 IBM 咨詢已經在利用英偉達 Isaac Sim和 NVIDIA Omniverse 來協調供應鏈和製造業中的多代理機器人環境。這些開創性的數碼孿生應用旨在推動工業元宇宙的發展,使客戶能夠對現實世界的資產進行虛擬測試、實驗和優化。 IBM的 160,000 名顧問秉承開放的工作方式,應用IBM成熟的協作互動參與模式 IBM Garage車庫創新方法,將創意轉化為成果。IBM相信,開放的生態系統方法能夠為客戶帶來有意義的創新和業務轉型。與英偉達的合作彰顯了IBM在開放生態系統中利用客戶的可信數據擴大人工智能影響的承諾。 有關 IBM 未來方向和意圖的聲明可能會更改或撤銷,恕不另行通知,且僅代表目標和目的。 關於 IBM IBM 是全球領先的混合雲與人工智能、以及企業服務提供商,為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服務,幫助企業把握其數據洞察、簡化業務流程、降本增效,獲得行業競爭優勢。 IBM 混合雲平台和紅帽OpenShift 為全球超過4,000家政府和企業機構的關鍵性基礎設施提供有力支撐,例如來自金融服務、電訊和醫療健康等行業的客戶,幫助他們快速、高效、安全地實現數碼轉型。 IBM 在人工智能、量子運算、特定行業的雲解決方案以及企業服務等方面的突破性創新,使其可以為客戶提供開放和靈活的選擇。 IBM 對信任、透明、責任、包容和服務的歷久彌新的承諾,是我們業務發展的基石。查詢更多資料,請瀏覽:www.ibm.com/ 關於 IBM 香港,請登入Facebook 頁面 www.facebook.com/IBMHongKong 傳媒查詢:郭韜 gguotao@cn.ibm.com
A12 藝術空間
智能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