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今(14)日攜手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在台北世貿中心盛大舉行「2024 數位科技解決方案競賽」頒獎暨成果發表典禮。本次賽事採取產業出題、人才解題的競賽模式,聚焦於「數位科技」、「文化科技」、「實境體感╱虛擬人物」等應用領域,旨在透過競賽培育供應鏈合作夥伴。比賽中,不僅藉由落地實證與市場對接,讓參賽者獲得數位創新實戰經驗,亦為台灣企業鍛鍊即戰力人才,以期進一步帶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 圖/(左1)迪威智能葉松瓚執行長、(圖中)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林俊秀代理署長、(右1)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林欣妤副理 今年的競賽出題單位陣容多元且豐富,包括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桃園航勤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從數位科技、文化科技、實境體感與虛擬人物等領域設計出多樣題目。各出題單位期望,參賽團隊在專案培訓計畫中,不僅能針對企業需求提供實質解決方案,更能透過異業結盟、大中小企業垂直整合等模式,強化在地產業上中下游的串聯效應,推動群聚發展,並完善產業生態鏈。 本次競賽吸引來自全國近百組創新團隊參與競賽,最後有15組團隊進入決賽,最終8組團隊獲獎。主辦方特別設立總額高達270萬元的獎金池,激勵參賽者發揮創意,共同為產業未來注入新動能。其中獲得金獎的迪威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以「運用數位科技進行北流歌唱比賽評選流程最佳化」導入數位科技,將報名者的音檔依據音準、節拍、咬字等評選標準進行自動化篩選,預計可於未來協助完成相關評審工作,提升日後歌唱比賽中前期評選流程的公正與效率。 今日「2024數位科技解決方案競賽」上,包括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林俊秀代理署長、林青嶔組長、產業出題方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林欣妤副理、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賴忠勤副館長、桃園航勤股份有限公司陳澤仁經理、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吳聲緯經理皆親自出席。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代理署長林俊秀表示,數位人才短缺是當前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為此,數位部從「數位人才淬煉」和「數位與特殊人才技術發展」兩大面向積極推動人才培育,期望藉此驅動數位科技的持續創新,加速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助力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此次頒獎典禮於臺灣年度重要科技展會「資訊月」中舉行,旨在讓更多人見證臺灣數位人才的豐沛創新能量,並讓國人瞭解數位部未來的數位人才培育計畫,將把競賽辦理列為重要策略之一,積極發掘更多新興人才。期盼未來數位菁英踴躍參與,透過創新解決方案賦能各行各業,展現科技加值應用的無限可能。 圖/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林俊秀代理署長 從徵件到初選與實證決選經過四個多月時間,評審團從眾多創新解決方案中選出金、銀、銅、佳作及評審獎,依序為「迪威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獵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裔點AI工作室」。五支佳作團隊,包括采鑛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媒菇咪、全球定位系統專家、恆隆科技及虛實展演專家。評審獎包括獵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裔點AI工作室、采鑛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虛實展演專家、多媒菇咪。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以下簡稱數位部數產署)希望以臺灣科技能量解決國際永續發展問題,推廣公益創新推動機制與成果,並協助「公益創新.徵案100」之參賽團隊拓展國際生態,本次參與2月26日至2月29日,由GSMA於西班牙巴塞隆納主辦之國際最大創新盛會4YFN (4 Years from Now),為首度率隊參與4YFN展。數位部數產署陳慧慧副組長表示,身處科技迅速發展的數位時代,如何透過數位科技來為社會及永續發展需求進行解題,帶動全民參與擴大數位影響力與社會價值,最後希望以臺灣科技能量解決國際永續發展問題,正是「公益創新.徵案100」核心精神。 為鼓勵通訊傳播科技之創新與研究發展,能適切解決當前社會反映之議題,數位部數產署於111年11月10日啟動「公益創新・徵案 100」計畫,結合社會需求及通傳技術,參考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選定「社會福祉」、「產業經濟」、「公共治理」、「永續環境」4大領域,向民間廣徵通傳創新公益應用,獲得近千件提案的回應。自112年3月8日公告第一階段百案入選團隊以來,及8月4日評選出第二階段入選團隊50案,現已完成第三階段營運驗證審查評選作業並導入平方募資機制,並於113年1月25日公告入選20案後進入第四階段永續營運階段,協助公益創新團隊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邁向永續營運。 此次參展團隊包含觸覺科技、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格園社會企業、水力凈綠能科技、串門子社會設計、點點善、One-Forty、恆準定位、大漠水澤、日光文旅、雲想科技、守護者聯盟等12案團隊,期望透過本次展會積極爭取國際合作機會、展現臺灣通傳公益應用創新實力並推廣至國際應用。 此次4YFN參展,除能協助我國「公益創新.徵案100」入選團隊,透過展會學習全球各國創新應用呈現、國際合作交流作法,打開國際視野,更可爭取到全球目光、爭取國際優秀社會創新通傳應用新創業者及團隊,與我國公益創新入選團隊合作,將我國數位創新能量擴散至全世界應用。
(觀傳媒編輯中心)【記者林允兒/綜合報導】112年12月19日社團法人數位金融交易暨資料保護協會攜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臺灣碳權交易所於金融研訓院共同主辦第二屆數位人權研討會,由中華電信企業客戶分公司、中華郵政、臺灣證券交易所、臺灣期貨交易所、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台灣金融研訓院、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KNOWING新聞、幣特財經、台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與燃點公民平台共同協辦。 ▲出席貴賓開場合影。( 圖/數位金融交易暨資料保護協會提供) 研討會由數位金融交易暨資料保護協會理事長游尚儒開場,特邀監察院秘書長李俊邑、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及數位部政務次長李懷仁等三位貴賓致詞、引言,並邀請臺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廖世偉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進行專題演講。 首場專題為數位身分隱私與安全,廖世偉教授在零知識概念下提出自主身分驗證架構,避免集中的驗證伺服器成為駭客們的目標,同時以最低程度的個人資料進行驗證,防止數位足跡的洩漏。同場與談主持人數位金融交易暨資料保護協會副理事長翁仲和,邀請金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胡則華、數位部政務次長李懷仁、消基會董事林盟翔進行討論。胡則華處長分享目前金融FIDO推動進展,並點出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中金融FIDO未來可以結合跨公司、跨集團更甚是跨行業的驗證應用。李懷仁政次則點出數位部在推動本次電子簽章法中,將自主身分驗證架構發行憑證議題做出修正,期待未來有生態系的多元發展。林盟翔董事則以消基會角度出發,認為主管機關可以加強宣導金融FIDO之用處,讓民眾具備基本知識及信賴。 第二場專題為碳權與ESG,劉哲良主任分享歷年氣候國際協定及剛落幕的COP28,並簡介碳中和、淨零排放、碳定價、碳權之意義。劉哲良主任強調,碳權及碳交易是政策性工具而非套利工具,最終目的是要讓台灣社會達成淨零排放,而碳交易所也不是要形成資本市場,而是要讓碳權降低交易風險及成本。本場與談主持人為數位金融交易暨資料保護協會理事長游尚儒,邀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客戶分公司副總經理柯偉震、台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釗盈進行討論。蔡宏政主任點出人類可能守不住地球升溫2.5攝氏度,人類生活模式除了淨零碳排外,還要發展負碳技術,才能控制住地球升溫。柯偉震副總經理則分享中華電信在這一潮流中節電減碳的各種手段,年減超過20萬噸碳排,約等於800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黃釗盈理事長最後談到台灣需要積極與國際組織交流合作,來達成固碳、減碳目標。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由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主辦、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執行之「2023 CyberDay 資安產業日」,本月24日在台南沙崙資安服務基地成功舉行。以聚焦資安技術為主題,展出獲SEMI 2023國際標準貢獻獎及RD100等之推動成果與資安技術,也邀請23家國產資安廠商現場展示。 圖/2023年11月24日資安產業日。(數產署與工研院 提供) 圖/數發部長唐鳳於資安產業日勉勵得獎資安新秀。(數產署與工研院 提供) 資安新亮點- FIDO認證 數位產業署一直致力於資訊安全的推進,在資安產業日上有另一個推動亮點,就是邀請參與零信任資安場域實證獎補助計畫的廠商參展,推廣FIDO等零信任解決方案。工業技術研究院作為零信任推動的主要執行法人,本身也有許多相關研發技術。 圖/工研院本身也具零信任相關技術,如零信任桌面、自動化網路微隔離、隱私強化技術、零信任端點防護、資安風險評級等系統的核心技術 (FIDO台灣近期)。(數產署與工研院 提供) FIDO認證標準與無密碼驗證技術 過去傳統的密碼身份驗證方式擁有不少問題,密碼易忘、被竊或破解,造成使用者資料安全的危害。FIDO系統以其獨特身份驗證機制聞名,通過生物識別、硬體安全密鑰、公鑰加密等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安全、便捷的身份驗證方式 現最新的FIDO標準叫做FIDO2,更是進一步加強了網絡身份驗證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它讓用戶可以用更簡單安全的方式登錄網站和應用程式,不必擔心密碼問題。FIDO2可以透過行動設備來進行在電腦上以及行動設備的認證。 數位產業署舉辦「零信任資安場域實證獎勵計畫」助企業資安轉型 透過此計畫,鼓勵具有零信任解決方案、無密碼驗證研發能力的資安廠商,聚焦於數位發展領域(如電商、數位內容、資訊服務等等)導入領域型資安解決方案,提升廠商的資安防禦能力。 此計畫吸引許多台灣資訊安全廠商報名參加如:凌網科技、來毅數位科技、數聯資安等資安廠商,協助 HyRead、幣託、露天市集等企業導入FIDO認證零信任架構,強化資安防護。 未來,數位發展署與工研院,將與FIDO聯盟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台灣資安產業的發展,為數位身份驗證和資訊安全領域帶來更多創新和進步。
《文/克拉大》由數位部產業署主辦的「公益創新.徵案100」,自去(111)年11月10日開始徵件至112年1月9日止,各界熱烈響應,總投件數高達970件。其中優悅智通股份有限公司與土庫驛可可莊園合作推出振興偏鄉,點亮未來的群募計劃,計劃所募得的款項會與小樹傳愛協會進行合作,讓參與小樹傳愛協會的偏鄉與原民兒童可以優先參與,強勢入圍前50名,消息一出馬上振奮人心。 優悅智通股份有限公司與土庫驛可可莊園合作推出振興偏鄉,點亮未來的群募計劃,計劃所募得的款項會與小樹傳愛協會進行合作,讓參與小樹傳愛協會的偏鄉與原民兒童可以優先參與。(圖/優悅智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此次優悅智通與土庫驛可可莊園在「公益創新.徵案100」的合作計劃,以SDGs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SDGs9(永續工業、產業創新、韌性基礎建設)和SDGs11(永續城市)為主要永續公共治理發展主軸進行規劃。以綠能發電的太陽能面板作為莊園內AI智慧停車柱的主要電力來源,完全取代對市電的需求,並將節省的電費與部份營運收入投入到公益綠能計劃。進一步讓到訪土庫可可莊園的遊客及團體能對於ESG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有更深度的了解,同時有助於提高家庭、遊客對於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平衡的認識。 優悅智通與土庫驛可可莊園在「公益創新.徵案100」的合作計劃,以數位轉型、綠色轉型實現城鄉智慧路邊停車應用及永續發展計劃。(圖/優悅智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土庫驛可可莊園創辦人當初起心動念是為了年邁父親,因此回到故鄉雲林將豬舍改建為農場,沒想到意外發現故鄉雲林縣土庫鎮所面臨的「人口流失和就業缺口」問題,因此創辦人毅然決然投入「巧克力」產業,希冀透過可可的時尚號召魅力,吸引年輕人回鄉工作。 巧克力不僅對於身體有多種益處,可可樹對環境的永續貢獻更是有無窮無盡的幫助,因可可樹具有出色的吸收二氧化碳(CO2)能力,能幫助減緩氣候變化及增強水土保持,可可樹可以與其他作物一同種植的特性,形成多元化農業系統、大大改善農地的生態環境,降低土壤退化問題。雖然目前可可樹種植依然以屏東為要,因土庫驛地處台灣中區,具交通便利性利於推廣可可食農教育,為全國第一座創生型的可可莊園。 優悅智通以【一口永續的可可】振興偏鄉,點亮未來:土庫驛可可莊園的綠色承諾,打造全新生態圈。(圖/優悅智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土庫驛可可莊園堅持以產地發酵的可可豆製作黑巧克力,結合專業生產線、原豆慢磨、不鹼化處理等技術,以保留可可的營養價值和天然風味,用最專業的職人堅持,今年榮獲「2023年台灣可可精品豆冠軍」的殊榮。而此次群募計劃中的回饋品就是以土庫驛可可莊園的特色產品為主。優悅智通技術長陳國彬指出:「透過導入AI與ESG,除了讓莊園能有生生不息的循環,還可回饋鄉里、進而攜手小樹傳愛協會讓偏鄉孩子可以有機會走出原鄉,看見不同視野和學習。」優悅智通為土庫驛可可莊園建立了太陽能儲能智慧停車管理系統,以實現政府的綠色轉型目標、實踐綠色承諾並吸引更多人參與莊園的公益永續活動,「全台首座永續可可莊園」因此油然而生。 土庫驛可可莊園用最專業的職人堅持,於今年榮獲「2023年台灣可可精品豆冠軍」的殊榮。(圖/優悅智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而優悅智通與小樹傳愛協會結緣起源是透過飛兒樂團陳建寧老師的引薦,優悅智通技術長陳國彬在首次與Dammy老師交流時,得知善愛嘉年華活動中,協會需要提供給偏鄉學童和志工的便當尚不足近2000份,當下,他毅然承諾全力負責。此善舉也連帶將祝福帶到公司,讓優悅智通脫穎而出,入選由數位部產業署主辦的「公益創新.徵案100」前50名。陳技術長也立即想到小樹傳愛協會,期望透過協會影響力,將讓偏鄉地區和原住民孩童,能優先體驗可可的奇妙世界,並提供AI智慧及永續發展的相關課程。 小樹傳愛協會攜手優悅智通,成功舉辦善愛嘉年華,向大眾鼓勵「357擁抱心運動」。(圖/小樹傳愛協會提供) 此次重點合作的小樹傳愛協會,長期致力於推動家庭幸福和諧,同時關注著全台各地的國小學童。協會發起人Dammy老師表示:「小樹傳愛協會使命在於協助每個孩子透過學會『愛自己』,找回自信和自我價值。」而這使命進一步演化為「357擁抱心運動」,這個社會運動旨在建立親子的良好互動。核心方法是持續3週連續21天,每天用心傾聽孩子說話5分鐘、以及心貼心擁抱7秒鐘,這將幫助孩子體驗到無條件的愛,同時加深親子關係。優悅智通技術長陳國彬期待透過群募計劃能作為公益的先驅示範,也成為全國首創,期望透過為這群孩子的未來播下希望種子,也創造了更具影響力及持續性的「新公益模式」。 群募支持請上: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esg_tukuyicocoa
近年太空產業已成為國際大廠兵家必爭之地,5G/6G通訊、電動車、半導體、生技生醫等產業都可以看到相關運用,包含 SpaceX、OneWeb、Amazon 及 Telesat 等。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太空產業產值已逾3860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為 2,794 億美元,佔 72%;在衛星產業產值分布中,地面設備佔 51%、衛星服務佔 43.5%、衛星製造與發射產值佔 5.5%,預估到2040年則會突破一兆美元,相關應用與技術研發前景可期。 經濟部評估,臺灣產業在衛星通訊零組件具有供應優勢,可快速切入該產業產值占比逾五成的地面設備產業,目前國際重要衛星大廠如 SpaceX、OneWeb已向我國業者採購相關元件。 為擴大發展臺灣太空產業,行政院去(2022)年正式推動「太空基礎能量及產業發展先期計畫」,結合國科會、經濟部、數位部、教育部等跨部會資源,針對衛星「產業推動」、「人才培育」、「先進技術開發」三項主軸,帶領臺灣太空科技與產業進一步升級,並帶動國內衛星產業發展。 為匯集臺灣太空創新人才與技術能量,強化我國太空供應鏈韌性,經濟部工業局去年首度舉辦「RunSpace太空創新無限挑戰」,今年競賽來到第二屆,徵件好評延長,截止至7月14日中午12點,主題聚焦「地面設備與服務」、「衛星製造」、「衛星服務」與「衛星發射」四大面向與「其他」,含資訊系統整合、數據處理、資安防護、物聯網、太空農業、太空站應用等多元應用皆可參與投件,邀請企業、新創、社會人士或學生透過競賽,提出相關服務情境與創新解決方案。 去年競賽冠軍,成員來自太空、物理和資工等不同領域,團隊將衛星群代替電腦叢集節點,提供快速、能耗小、高擴展性和低資料傳輸成本的服務;在後續成果展示交流活動中,團隊還進一步與業界連結,更加了解太空產業的市場脈動,尋求產品商轉的可能。 今年太空競賽好評延長至7月14日中午12點,繳交10頁內提案簡報即可參賽,預計8月中旬公布入圍團隊,入圍團隊能夠獲得與國外內太空領域相關業者進行交流分享的機會,更可參加免費培訓課程,包括商業實務講座、簡報與設計邏輯技巧和英語簡報訓練,決賽展示在10月底,頒獎典禮暨成果展預計於11至12月進行。參賽者不限國籍、年齡、組織,皆可組隊參加,每隊1至5人,不論是跨域團隊或已具備太空、衛星背景者,皆歡迎報名參與。 競賽獎金冠軍為新台幣20萬,亞軍10萬,季軍5萬,另設有加碼獎「中華電信企業最愛獎」,獎金3萬。同時,因應贊助商加碼,入圍名額也從10隊新增至13隊,入圍獎可各獲得6,000元,廣納潛力人才與創新提案,攜手潛力團隊奔向太空。 更多詳請請前往競賽網頁:https://runspacechallenge.com/tw/index.html
A12 藝術空間
數位部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