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政策」新聞搜尋結果, 共 1114 篇 ,以下為 193 - 216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新加坡MERaLiON大語言模型創東南亞先河,以多語言處理與情感智能實現技術突破

MERaLiON的升級將推動東南亞地區更直觀、更具文化敏感性的AI應用落地;新成立的全球聯盟將加速技術採納 通過「數字部長圓桌會議」推動全球對話,並完成新加坡AI驗證測試框架與美國NIST AI風險管理框架的對接 新型自主醫療AI模型Enigma取得顯著成果,攜手行業領袖加速臨床試驗並提升患者護理水平 新加坡 2025年5月30日 /美通社/ -- 在新加坡科技展-新加坡亞洲科技大會(ATxSG)旗艦活動亞洲科技峰會(ATxSummit) 2025上,新加坡數碼發展及新聞部(MDDI)部長楊莉明公佈了該國大語言模型MERaLiON(多模態共情推理與學習一體化網絡)的升級進展,並宣佈成立MERaLiON聯盟,大幅提升東南亞的AI能力。她還介紹了強化新加坡AI生態的新全球倡議與合作,加速負責任AI的落地,使新加坡處於AI安全實踐的前沿。 MERaLiON通過技術升級與全球合作開創新局面 MERaLiON大語言模型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屬下的資訊通信研究院(A*STAR I²R)開發,並由信息、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提供支持,憑借增強的多語言處理能力和情感智能,為區域AI發展樹立新標桿。該模型在原有英語、普通話和新加坡式英語基礎上,新增馬來語、泰米爾語、泰語、印尼語和越南語支持,具備高級語碼轉換和情緒識別功能。這些進步使得AI在客服、社會服務和營銷等領域的應用更貼合東南亞文化場景。 為加速技術落地,IMDA與A*STAR I²R聯合發起MERaLiON聯盟,匯聚內政團隊科技局(HTX)、衛生部醫療護理轉型署(MOHT)、恩士迅(NCS)、國家超級計算中心(NSCC)、新報業媒體、新科工程等本地機構,以及Axiom IT Solutions、BytePlus、CommonTown、星展銀行、Grab和Microsoft Singapore等科技企業。該聯盟將聚焦多語言客戶支持、健康與情緒洞察檢測、自主決策系統等實際應用開發。 自2024年12月發佈以來,MERaLiON首版全球下載量已超9萬次,用戶涵蓋企業研發實驗室、媒體服務提供商、初創公司和學術界。 推動全球對話,構建可信 AI生態 在AI安全研究領域,新加坡通過制定《新加坡共識:全球AI安全研究優先事項》(簡稱《新加坡共識》),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確定和優先排序研究領域的合作樞紐。這份動態文件將成為新加坡亞洲科技大會「政府間數字信任部長圓桌會議」的基石,該會議旨在通過促進人工智能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深度對話,搭建科學與政策之間的橋樑,將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新加坡的升級版AI驗證測試框架同時涵蓋生成式AI與傳統AI風險。通過與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持續合作,我們開發了該框架與NIST人工智能風險管理框架的對照體系。這一成果既印證了兩國AI治理框架的一致性,也體現了雙方對深化合作的共同承諾。 這些舉措共同彰顯了新加坡的堅定承諾:基於科學證據構建人工智能安全開發與測試的基礎設施,攜手各方共同制定可實施、可互操作的負責任AI框架。 強化全球數字信任合作關係 2025年5月28日,新加坡AI安全研究所與法國AI安全研究所簽署聯合聲明,啟動AI安全合作。該聲明由新加坡數碼發展及新聞部部長楊莉明與法國人工智能、數字事務部長級代表Clara Chappaz在新加坡亞洲科技大會2025上簽署。  新加坡與美國共同主導「全球跨境隱私規則(CBPR)認證」計劃,為企業構建可信跨境數據流通體系,覆蓋市場規模約40萬億美元的9個經濟體。該認證體系由全球CBPR論壇制定,新加坡擔任論壇副主席國。自2025年6月2日起,企業可申請此項新認證,證明其符合國際公認的數據保護標準。 新加坡 Enigma Health與羅氏和新科工程達成合作 Enigma Health是從新保集團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術醫學中心分拆出來的公司,於2025年5月27日與羅氏和新科工程企業數字部達成兩項戰略合作,以擴展其能力。新加坡數碼發展及新聞部政務部長拉哈尤-瑪贊(Mdm Rahayu Mahzam)在新加坡亞洲科技大會「利用生成式AI擴展和維持醫療服務」研討會上公佈這一消息。這兩項新合作將加速臨床試驗進程、拓寬市場准入渠道、深化醫療洞察與商業智能分析,從而優化患者護理服務,並提升創新藥物和數字技術的可及性。  Enigma Health的核心產品Enigma是新加坡自主研發的醫療AI平台,由臨床醫生與AI科學家團隊開發,用於優化工作流程、簡化數據密集型和耗時流程,同時確保數據安全與合規性,目前已在新保集團旗下機構試點。 新泰聯盟加強東盟電信詐騙治理 資媒局與泰國國家廣播和電信委員會(NBTC)已簽署諒解備忘錄,將共同打擊東盟地區的電信詐騙活動。 該備忘錄由新加坡數碼發展及新聞部政務部長劉潔敏與NBTC主席Sarana Boonbaichaiyapruck博士在新加坡亞洲科技大會2025峰會期間簽署。 聯繫方式:atxsg.imda@archetype.co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843 加入收藏 :
香港品質保證局「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 • 香港2025」支持政府可持續披露路線圖 推動跨領域綠色合作發展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5月30日 - 香港品質保證局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舉行「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 · 香港2025」。論壇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 BBS, JP、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 GBS, JP、「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負責人陳剛博士以及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高國盛先生擔任主禮嘉賓及特別嘉賓。此外,亦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署理局長陳百里博士, JP擔任焦點專場「銀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主禮嘉賓,以及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魏敦盛先生擔任焦點專場「締造可持續宜居城市:綠色產業,世界共享」的主禮嘉賓。 匯聚政商界領袖 探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與低碳轉型 可持續發展和低碳轉型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課題,亦是政商界重視的議題。是次論壇邀請了國內外政商界領袖和專家學者擔任演講嘉賓,上午論壇主題為「把握 『一帶一路』 與大灣區低碳轉型下的綠色金融機遇」,特別演講嘉賓包括「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博士;來自印尼的講者Mr Riyadi Suparno, Executive Director of Tenggara Strategics;來自馬來西亞的講者Mr Ronnie Tham, Partner of Treo Capital;來自泰國的講者Mr Leo Horn-Phathanothai, Founder and CEO, Just Transitions Incubator (JUTI)。 本局主席何志誠工程師致辭道:「本局早於2018年率先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劃』,助力香港發揮作為『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的角色,吸引國際資本支持『一帶一路』發展。此外,我們與由國家生態環境部及中外相關組織共同成立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締結合作關係,促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碳標準交流與互認,加強能力建設培訓,並促進更緊密的綠色合作。」 至於下午論壇主題為「實踐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財務披露」,特別演講嘉賓包括北京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會計及財務匯報局行政總裁賴翠碧女士;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理事冷冰博士;中央財經大學可持續準則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軼芳教授等。 啟動「氣候影響GPS活動」 支持政府可持續披露路線圖 本局在會上宣布,為配合國家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政策,本局今年初牽頭啟動了「香港品質保證局氣候影響GPS活動」,旨在透過提供基於行業的技術指南、工作坊以及包括範圍3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工具在內的軟件工具,協助包括銀行業和上市公司在內的機構提升應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能力,從而妥善準備所需的氣候相關財務披露。 本次活動對各機構免費開放,並有近90間參與試點計劃的機構在大會上接受表彰。參與試點計劃的機構可以優先預覽相關的行業技術指南,並參與工作坊和使用相關工具。 在促進專業人才發展方面,本局榮幸獲邀配合北京市財政局的可持續信息披露試點及培訓項目,助力國家穩步推進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建設。此外在大會上,本局總裁陳沛昌先生與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院長張沁教授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人才標準的建立與完善,加強人才培養和可持續發展技能提升,實現行業有效推動可持續發展,並促進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成為國際可持續發展人才中心。 「在此我衷心感謝香港品質保證局對香港綠色金融發展的貢獻。香港品質保證局一直參與制訂有關可持續金融的國際標準,並於2018年推出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認證計劃』(前稱『綠色金融認證計劃』)。我亦樂見香港品質保證局參與北京市財政局的可持續信息披露試點及培訓項目,助力國家可持續信息披露發展;同時通過開發行業特定的氣候風險知識工具,協助本地企業為未來的匯報要求作好準備,以支持香港可持續披露路線圖的推進工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 GBS, JP透過影片致辭道。 介紹結構數據披露模型的效能及在可持續披露的應用 本局於2024年開發了一個以「Nexus」為名的結構數據披露模型,目的在於連接被關注的議題和聯繫持份者。自開發至今,「HKQAA ESG Connect」計劃和「香港品質保證局香港註冊」服務已應用上該模型,並將繼續以數據披露模型為主題開發各種參與、披露或評審服務。 作為該數據披露模型的學術評價項目主管,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張林教授在下午環節中分享了他們的評價成果,認為該數據模型能夠填補傳統合格評定在靜態數據、有限結果披露等方面的不足。而在可持續發展的領域中,該模型能夠有效鼓勵企業採納ESG相關的舉措,並披露在ESG、碳行動、氣候應對和CBAM就緒方面的進展,同時加強與持份者的聯繫,最終通過建立ESG生態圈,促進可持續的ESG發展。 締結策略合作夥伴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會上,在本局總裁陳沛昌先生與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高國盛先生的見證下,本局運營總監丁國滔先生與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認證促進中心運營總監陸永馳先生簽署策略合作備忘錄,在檢測認證領域深化合作,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內地和港澳地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與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合辦綠色產業焦點專場 南平市致力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本局與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合辦焦點專場「締造可持續宜居城市:綠色產業,世界共享」,探討碳計量、生態產品價值、竹產業等主題,並邀請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魏敦盛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支持政府促進銀髮經濟 啟動銀髮友善註冊計劃 論壇當日同場亦舉行「香港綠色和可持續貢獻大獎 2025」頒授典禮。此嘉許活動旨在推動機構將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做法,納入管理決策和日常營運中,並表揚其努力和貢獻。這次嘉許活動得到業界的踴躍參與,獲嘉許的機構涵蓋各行各業,不但有香港公司,還有來自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城市的企業。 今屆大獎首次新增「推動高質量安老生活」、「推動銀髮友善社區」及「推動清真友善社區」項目,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署理局長陳百里博士更於銀髮經濟焦點專場擔任主禮嘉賓,並頒發「推動高質量安老生活」及「推動銀髮友善社區」嘉許項目。 本局一直因應政府的不同政策方向,推出各項認證或註冊計劃,推動業界持續提升專業性及認受性。為支持政務司副司長領導的「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本局推出「香港品質保證局香港註冊—銀髮友善系列」,引領企業從場所、產品和服務三大方面開拓銀髮市場,同時為銀髮一族締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本局會持續推廣計劃,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共同響應政府促進銀髮經濟的政策。 「感謝香港品質保證局響應政府促進銀髮經濟的工作,率先推出『香港註冊—銀髮友善系列』,從銀髮消費者的角度釐定一套準則,引領企業優化其場所、產品和服務。我亦呼籲更多企業積極參與計劃,將銀髮友善元素注入日常業務中,為銀髮一族創造更迎合他們需要及喜好的消費環境,藉此促進『銀色消費』,推動經濟增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署理局長陳百里博士, JP致辭道。 機構分享可持續發展策略 怡和機器一直支持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數十年來為公共及私營部門提供創新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以支持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怡和機器的人工智能數碼解決方案及環境工程項目帶來直接的ESG影響,改變企業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方式。關於怡和機器的創新如何塑造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香港,怡和機器的願景是開創更智能、更可持續的工程創新,使其在香港和亞洲各地更加普及。怡和機器期待為香港的2050淨零未來作出更多貢獻,並期待與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塑造更綠色的明天。 怡和機器的AI人工智能數碼方案JEDI,優化建築能源並預先檢測故障。其算法通過分析天氣預報、過去的能源消耗、設備運作模式及電費賬單等數據,構建預測模型,確保精準的能源管理。2024年,JEDI在亞太區的甲級商業建築、教育界及公共交通業界節省了超過800萬千瓦時的電力,減少了超過400萬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過分析實時數據,如冷卻系統性能,JEDI將能源成本降低了8-26%。例如,在一棟商業大廈中,JEDI的預防性故障檢測能減少停機時間,提升效率並符合BEAM Plus標準。 同樣地,通過與政府合作,怡和機器的環境工程項目亦進一步增強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於2023年啟用,利用逆滲透技術為香港供應1.35億立方米水,相當於本地約5%的飲用水需求。其太陽能板產生的可再生能源,佔總能耗16%,幫助香港減少對電網依賴達30%,榮獲BEAM Plus鉑金認證。石湖墟污水處理廠採用先進的處理技術,提升水質,並榮獲2021年HKIBIM銅獎。 在怡和機器的廢物轉能設施O·PARK2,每天通過厭氧消化處理食物廢物,產生生物氣體用於發電。此過程每年輸出大量能源,為本地家庭供電,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怡和機器為政府在屯門EcoPark的試驗生物炭廠每年處理大量木質廢物,生產大量生物炭,減少排放並用作土壤改良劑和污染物過濾器。 Hashtag: #HKQAA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253 加入收藏 :
理大護理學院舉辦「2025健康老齡化國際會議」15個國家及地區專家代表攜手推動健康老齡化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5月29日 - 全球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維持長者健康及生活質素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護理學院作為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聯同智齡研究院於5月29至30日舉辦「2025健康老齡化國際會議」,以促進西太平洋地區以至其他區域的健康老齡化工作。是次會議匯聚超過200位、來自15個國家及地區的專家參與。 理大護理學院作為世衛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聯同智齡研究院舉辦「2025健康老齡化國際會議」。一眾主禮嘉賓主持開幕儀式,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中)、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右六)、國家健康委老齡健康司二級巡視員齊新杰女士(左六)、行政會議成員兼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林正財醫生(右五)、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健康環境及人口總監Hiromasa OKAYASU醫生(左五)、理大暫任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凌嘉勤教授(右四)、衞生署衞生服務及行政 長者健康處助理署長(長者健康)何理明醫生(左四)、理大護理學院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總監梁綺雯教授(右三)、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左三)、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右二)、理大護理學院主任及護理學講座教授Janelle YORKE教授(左二)、理大護理學院副學院主任(策略)及副教授Jed MONTAYRE教授(右一)及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兼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副總監趙妍教授(左一)。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是次會議為政策制定者、醫療健康業界、學者及持份者提供平台,共同推動健康老齡化:「理大在培育醫療人才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並已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一份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建議書。理大期望發揮自己在醫療科學、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方面的雄厚實力,培育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精通創新科技的新一代醫生。」 國家健康委老齡健康司二級巡視員齊新杰女士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和世衛組織圍繞醫養結合、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老年醫學發展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並願與各國加強交流,分享創新經驗。她強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繼續加強與港澳在健康老齡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醫療改革,包括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正如2022年12月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所述,政府採取以預防為重、社區為本的策略,致力支援和協助市民在社區健康生活,從而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本次會議為跨醫療專業的知識交流、經驗分享、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和創新方案探討提供了寶貴平台,定必有助提升香港以至各地年長人士的福祉。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健康環境及人口總監Hiromasa OKAYASU 醫生感謝理大護理學院對西太平洋地區健康老齡化事業的貢獻,在推行長者綜合護理(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包括培訓專業人員、本土化評估工具,並舉辦區域研討會促進國際經驗分享。這些努力有效推動了以人為本、整合式的照護體系,幫助長者自主而有尊嚴地生活。 世衛於2019年提出ICOPE框架,改變過往以疾病為中心的取向,透過評估長者的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即是整體生理和心理能力,以更全面及以人為本的模式,及早識別其內在能力衰退的迹象,在問題惡化前提供適切介入,以減緩、停止或扭轉長者變得虛弱或依賴照顧的程度。世衛綜合各方專家意見及最新研究數據,世衛最近推出ICOPE 2.0,其主要更新包括: 加入老齡化三大關鍵因素:除了評估長者認知、活動、營養、視力、聽力、心理此六大內在能力,ICOPE 2.0還涵蓋「尿失禁護理」、「社會參與」、「照顧者支援」以及疫苗推廣,更貼切反映長者的健康狀況及生活質素。 新增三項過濾問題:針對認知能力、聽力及視力、設置快速通道,若長者有任何一項問題回答「是」,將直接進入全面評估。 提供即時建議及介入:長者完成ICOPE 2.0評估後,負責的評估人士可提供簡單健康建議及社區支援。 理大護理學院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總監梁綺雯教授指出:「ICOPE 2.0優化了整個評估及介入過程,以及早辨別有需要的長者提供相關支援及照護,避免或減慢因老化對生活質素的破壞。此外,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與ICOPE 2.0加入照顧者元素互相吻合,正正體現了護老並非僅關注長者本人,必須同時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才是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製作ICOPE 2.0線上線下教學材料,並於本次會議首播教學短片。 為了讓醫護及長者照護持份者對ICOEP 2.0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在社區運用的技巧,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製作了ICOPE 2.0線上線下教學材料,並於本次會議首播教學短片,亦特別設置「ICOPE社區實踐工作坊」,吸引了多個國家及地區專家參與,分享及討論其在社區應用的技巧,促進跨地區的知識共享與技術轉移。 是次會議亦探討健康老齡化的不同議題,包括老年健康政策、科技創新及社區照護的最新發展,涵蓋老年醫學、心理健康、智慧養老技術等關鍵議題,並推展西太平洋地區老齡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實踐案例。 梁綺雯教授期望透過會議與資源分享,讓更多社區機構、醫療專業人員及政策制定者努力推動健康年齡化,理大護理學院將繼續發揮世衛合作中心的領導角色,推動創新老年健康解決方案的研發與實施,為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全球目標作出貢獻。 Hashtag: #2025健康老齡化國際會議 #世界衛生組織 #世衛#健康老齡化#香港理工大學 #護理學院#長者 #長者綜合護理2.0 #世衛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自 2007 年 12 月起,世界衛生組織委任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為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WHO CC)。 通過貫徹執行世界衛生組織的使命,學院積極推動以實證為本的社區衛生服務,並改善本地、區域性,以至全球人口的健康水平。 於 2023年,學院再度獲世界衞生組織任命,並以區內老齡化與健康的關鍵指標為目標,積極推廣並落實《世界衛生組織老年人綜合照護指南 - ICOPE》,也同時提供跨學科合作的平台,藉以開展有關老齡健康化的項目。 關於2025 健康老齡化國際會議是次會議主題為「推進健康老齡化議程:在我們的社區中轉化和實施健康老齡化計畫和倡議」(Progressing the Healthy Ageing Agenda: Translating and Implementing Healthy Ageing Programmes and Initiatives in our Communities),由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轄下之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主辦,並獲主要贊助商、友邦香港全力支持,旨在匯聚世界各地的關鍵持份者、從業者、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及相關人士,共同推動健康老齡化議程。透過轉化並實施區域內各國的健康老齡化計劃與行動,助力實現「聯合國健康老齡化十年」目標。有關詳情,可瀏覽會議官方網站: https://events.polyu.edu.hk/hac2025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732 加入收藏 :
滄海遺礁 — 重現香港海洋文化與生態保育

從教育到行動:公眾展覽突顯修復香港蠔礁的迫切性 香港 2025年5月29日 /美通社/ -- 蠔礁曾經廣泛分佈於香港沿岸水域,繁盛一時,如今卻幾近消失。這些珍貴的生態系統對維護海洋健康、促進漁業繁榮和強化沿岸防護力非常重要,同時亦深深根植於香港本地文化之中。然而,蠔礁現已成為全球最瀕危的海洋棲息地之一,修復工作刻不容緩。 大自然保護協會開展首個巡迴展覽《滄海遺礁——重現香港海洋文化與生態保育展》,並於2025年5月29日至6月11日期間,率先於金鐘太古廣場首度亮相。 面對這項緊迫的環境挑戰,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簡稱TNC)開展首個巡迴展覽《滄海遺礁——重現香港海洋文化與生態保育展》,並於2025年5月29日至6月11日期間,率先於金鐘太古廣場首度亮相。 展覽透過沉浸式和互動展示,以及虛擬實境體驗,深入探討蠔礁在生態、文化和歷史層面的重要性,並呈現本地社群為修復蠔礁所作出的努力。 透過突顯蠔礁保育的重要性,此次展覽期望喚起大眾對香港水域和瀕危海洋棲息地保護的認識和支持。這項倡議正值關鍵時刻,因為香港特區政府目前正著手更新其《生物多樣性策略行動計劃》(Biodiversity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簡稱BSAP),並廣泛徵詢市民對本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意見。 海洋棲息地的瀕臨危機 全球約有85%的蠔礁因沿岸開發、污染、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而消失。在香港,僅約6%的海洋水域受到保護,遠低於全球訂立的30%目標,使得包括蠔礁在內的重要生態系統持續面臨退化的威脅。 蠔是天然的「生態工程師」,在夏季氣溫下,一隻成年本地蠔每天可過濾多達960公升的水,而香港蠔(Magallana hongkongensis)的過濾能力更為驚人!這不僅有助改善水質,還支持多樣的海洋生物。蠔礁亦為各種海洋物種提供棲息和庇護空間,同時作為天然屏障,抵禦海岸侵蝕。然而,蠔礁數量的急劇下降,不僅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更危及整個海洋系統的健康和韌性。 「蠔礁是自然中被忽略的無名英雄,它們在改善水質、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海岸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自然保護協會香港項目(區域夥伴關係)執行總監高㦤行表示。「然而在香港,蠔礁的生態價值卻大多被遺忘。此次展覽正是一個重要契機,讓公眾重新認識這些關鍵的棲息地,並激發集體行動。TNC致力以科學為本的修復方法,並積極與當地社區合作,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通過教育和外展,我們旨在建立長期的環境管理意識,為下一代保存香港寶貴的海洋遺產,。」 沉浸式學習體驗與展覽亮點此次展覽透過多感官互動體驗,為各年齡的參觀者帶來富教育性與啟發性的學習旅程。參觀者可透過生動的視覺展示、互動裝置及引人入勝的內容,深入了解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古老養蠔歷史,以及蠔礁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展覽亮點包括一個以全比例搭建的傳統養蠔模型,展示來自后海灣的蠔柱、蠔過濾水質的示範影片,以及展示蠔礁如何穩定海岸線的「海岸韌性模擬」。參觀者亦可以觀看真實的海洋生物標本,學習海洋生物多樣性,親身體驗虛擬實境之旅,前往后海灣和白泥,並透過擴增實境遊戲參與修復蠔礁的任務。 此外, TNC亦正聯同其保育團隊和社區夥伴,向政府提交有關加強「海岸保護公園」(Coastal Protection Park, CPP)的保護和管理建議。CPP為一項新劃定的保護區,位於北部都會區規劃範圍內。我們倡議將CPP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受保護區,具備完善管理機制、增強生物多樣性、並能恢復具氣候韌性的健康生態系統;同時促進公平發展,尊重本地社區,支援可持續養蠔等傳統生計,並透過優質生態旅遊,促進人與自然的連結。 參觀者還可以觀看新近推出的紀錄片《香江遺礁》,該片深入探討了蠔礁的生態系統,追溯了超過1000年的蠔歷史及其對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文化重要性,並記錄了科學家們為修復這些生態系統而奮鬥的旅程。 為感謝公眾參與,現場觀眾更有機會獲得限量版「蠔寶寶」毛巾一條,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從香港行動邁向全球影響保護香港蠔礁行動是TNC全球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使命的一部分。2025年同時標誌著TNC「貝類礁韌性資源網絡」(Reef Resilience Network) 成立20週年 。 該全球性平台至今已培訓超過55,000名來自92個國家的海洋專業人士,每年亦為超過100萬名使用者提供以科學為本的工具與資源。從香港的蠔礁到全球的珊瑚礁,TNC致力為我們的海洋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TNC衷心感謝所有促成本次展覽的合作夥伴。特別鳴謝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 (Swire Group Charitable Trust) 的慷慨支持,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r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SWIMS)和The Explorer Club HK(ECHK)在專業知識與協作上的貢獻,以及場地贊助商太古廣場 (Pacific Place) 提供展覽空間,讓公眾能夠深入參與。通過這些集體努力,展覽期望重新連結社區與香港的海洋遺產,並激勵更多人參與行動,保護蠔礁和更廣泛的海洋生態系統。 展覽詳情:日期:2025年5月29日至6月11日 時間:10:00 – 22:00地點:太古廣場L1層 Park Court(Shiro附近)免費入場 關於大自然保護協會( TNC ),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保育非牟利組織,一直致力於世界各地為大自然及人類保護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土地和水資源。TNC遵循以科學為基礎的保護理念,為全球保育難題創造嶄新的解決方案,使大自然和人類共存。我們現時正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保護土地、淡水和海洋,以可持續的方式提供糧食和水資源,幫助城市變得更具可持續性。我們的項目遍及81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協作方式與當地社區、政府、私營部門等合作,開展各種保育項目和活動。TNC在亞太地區進行各種保育工作已超過30年,在澳洲、中國內地、香港、印尼、蒙古、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國開展了多個項目。TNC是2019年「呂志和獎 — 持續發展獎」之得主。如欲了解更多有關TNC 於香港的工作,請瀏覽:大自然保護協會 (tnc.org.hk)    如果你也關心環境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歡迎支持TNC的工作,參與我們的社區項目和活動,攜手守護環境與野生動物,歡迎關注TNC香港的社交平台專頁,獲取更多環境保育資訊: Facebook:TNC HK 大自然保護協會Instagram: @tnc_hk 在列印此新聞稿前請先停下來想想。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426 加入收藏 :
錢峰雷掌舵經緯天地 重塑業務版圖

香港 2025年5月29日 /美通社/ -- 恒峰國際董事長錢峰雷今年兩度增持經緯天地(02477.HK),公司此後交投踴躍,令市場開始重新審視這家聚焦在 TMT(科技、媒體與電信)範疇的公司。經緯天地近日舉行股東週年大會,並在2025年5月26日公司公告中欣然宣佈,董事會一致通過錢峰雷出任經緯天地集團主席。 佈局新賽道 開啟業務新章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的錢峰雷向有「戰略資本玩家」之稱,雖然作風低調,但眼光獨到的他每次出手都是快狠準。他在2024年年底正式進軍 Web3賽道,打造FO品牌,並將以香港為起點,逐步擴展至亞太地區,最終在全球範圍內佈局,目標是聯接十億用戶,提供一個鏈上與現實世界無縫對接的「超級入口」,而這個被錢總稱為「人生最後一份事業」的項目,背後同樣不乏重量級支持者。根據公開資料,恆峰國際首輪融資1億美元,除了錢峰雷個人出資5000萬美元外,投資人亦包含不同領域的龍頭企業家,為項目提供了雄厚資源。 經緯天地5月28日再發公告,宣佈該公司為順應全球金融科技趨勢,讓業務組合更多元化並考慮到各股東、投資者及公司的福祉,正積極探索發展新的業務板塊,其中包括支付服務(包括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全球支付服務)及金融科技服務。雖然公告上只提到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全球支付服務,但有留意恆峰國際一舉一動的都知道,這里所提及的全球支付服務或許就是恆峰國際通過「FO-X」戰略重構傳統金融與資本市場的交互模式,構建覆蓋社交、支付、資產管理及數字藝術的 Web3生態閉環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經緯天地之所以調整業務新策略,其核心目的在於擺脫傳統TMT產業增長放緩的瓶頸,進一步擴展至具備高成長潛力的金融科技與 Web3領域。在德勤 2024年 TMT預測報告指出,電信與傳統媒體板塊的收入增速低於 3%,遠不及新興領域(如 AI、Web3、數位資產超過20%的年增長率)。而在2023-2024年間,香港TMT類股整體表現疲弱,以科技為主的恒生科技指數自2021年高位下跌超過40%,資金明顯轉向高成長、高彈性的新能源、AI、Web3和金融科技板塊,顯然這場戰略轉型,不僅是對經緯天地業務版圖的重塑,也體現了錢峰雷打造「下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決心。 通過短期內的兩度增持,成為經緯天地第一大股東,再到出任董事會主席,開啟新賽道,每一步目標清晰,節奏緊湊,標誌著錢峰雷「換道超車」戰略的正式落地——通過上市公司平台快速打通資本與技術的閉環,重構傳統金融交互模式。這一案例或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中 Web3.0與傳統經濟融合的標桿,至此,錢峰雷醞釀已久的「FO-X」戰略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迎來全球資本市場演進 作為錢峰雷傾力打造的未來旗艦項目,「FO」戰略佈局旨在透過科技驅動重構傳統資本與金融體系的運作模式。該生態圍繞 Web3核心理念,意圖構建一個真正「去中心化」且互通的數位經濟體。此佈局不僅著眼於技術創新,更強調應用落地與用戶參與,從基礎工具到終端場景,逐步鋪設出一條 Web2向 Web3過渡的高速通道。 在整體「FO-X」生態中,FoChat被視為打開Web3世界大門的入口,這款去中心化社交型交易應用,結合即時通訊、短視頻、直播互動等熟悉場景,讓用戶在自然交流中無縫接觸區塊鏈應用。FoChat創新的提出「社交即交易」的模式,用戶可在聊天或直播互動過程中直接進行加密資產打賞、數位商品交易,甚至參與NFT互動與去中心化金融產品(DeFi)等體驗。透過簡化的交互介面大幅降低了普通用戶進入Web3的門檻。 而作為生態內支付引擎的Fopay,正重塑跨境支付的底層邏輯;這一系統依託區塊鏈技術實現全年無休、24小時全天候的全球資金清算,不僅大幅縮短交易時間,更有效降低了跨境成本。Fopay的願景是成為加密時代的「支付寶」,支援多種主流貨幣與加密資產的即時結算,廣泛覆蓋日常消費、數位內容打賞與國際匯款等應用場景。 政策加持雙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與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都明確鼓勵並積極推動數位經濟的發展,這一趨勢不僅體現在政策層面,也貫穿於監管、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以及人才培育等多個方面。《十四五規劃》(2021-2025)明確提出要「加快數位化發展,建設數位中國」,並將數位經濟列為核心戰略產業,鼓勵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融合發展。 在Web3浪潮逐步升溫之際,香港憑藉其前瞻政策與開放態度,正迅速崛起為全球虛擬資產與創新金融的關鍵節點。從2022年的虛擬資產政策宣言,到2023年6月起實施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再到剛剛5月21日立法會順利通過的《穩定幣條例草案》,錢峰雷正借此為東風,以香港為起點推動「FO-X」戰略落地,堪稱「順勢而為、借勢而起」。 政策層面的積極支持,為「FO-X」生態的合法化與規模化發展鋪路。這場由香港啟動的變革,或將成為未來十年全球資本市場演進的重要縮影。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82 加入收藏 :
從氣候變遷到媒體革新:XR節目《與極端氣候同行》 開創新媒體製播革命

面對日益嚴峻的極端氣候挑戰,宇萌數位科技攜手中華電視公司(華視),共同推出全新XR節目《與極端氣候同行》。節目結合5G、AR、VR、MR、AI等先進技術,打造沉浸式氣候防災教育體驗,提升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與防災意識。此舉不僅標誌著台灣媒體數位轉型的重要里程碑,也為氣候教育開創了全新模式。 打造XR沉浸式氣候製播節目新模式 《與極端氣候同行》節目透過宇萌自主研發MEW Reality XR Studio技術,導入虛實製播服務流程,模擬颱風及歷年氣候變化等極端天候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節目由華視新聞資深主播羅意瑾主持,製作人陳慧芬與宇萌數位科技XR團隊共同合作,運用5G即時運算、XR遠距協作共演等技術,實現虛實融合的節目製作。 5G XR虛實製播服務平台,推動數位轉型 根據資策會MIC與TAICCA的研究指出,台灣目前XR應用以博物館、教育與展演場域為主,其中教育與文化部門採用比率超過7成,正顯示此領域具備高度推廣潛力。 5G XR虛實製播服務平台整合5G低延遲高速傳輸與XR(AR/VR/MR)技術,涵蓋即時綠幕拍攝、3D虛擬場景建構、圖文資料疊加、虛擬運鏡、互動式介面及多平台串流輸出等完整製播鏈結,應用場域涵蓋媒體節目、教育平台、品牌發表、展演展示與公部門政策宣導等,除應用於教育與新聞外,也廣泛延伸至娛樂與新媒體領域,如VTuber虛擬主播直播、網紅實境節目製作、品牌跨界合作內容等。透過虛實結合的拍攝與AI助力,創作者能以更低門檻打造高品質、吸睛的XR內容,有效擴大觀眾觸及與參與度,實現內容製作的效率革新與互動升級。 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白璧珍表示:「5G XR製播平台是一場製作邏輯的革命,它不只是工具,更是一個整合技術、內容與即時互動的生態系統。透過它,即使是中小型製作團隊也能用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製作出沉浸感十足的XR內容。」 她也進一步指出:「隨著全球XR市場持續以年複合成長率超過30%的速度成長,我們觀察到教育、展演、媒體及品牌推廣等場域對虛實融合內容的需求快速擴張,這正是我們投入開發此平台的關鍵契機。」 現場互動體驗,展現技術成果 記者會現場設有XR虛擬製播體驗區,與會者可實際體驗「虛擬颱風中心」,感受強風與暴雨環繞的模擬環境。此外,現場還提供XR攝影棚即時生成互動影片,並可即時寄送留存,讓參與者留下獨一無二的沉浸式回憶。   推動氣候教育,邁向永續未來 《與極端氣候同行》節目的推出,代表台灣媒體科技應用向前邁進一大步。未來,宇萌數位科技與華視將持續擴大合作規模,深化XR於新聞、教育、社會議題的應用,打造更多具影響力的沉浸式內容,為社會帶來正向價值,推動全民防災意識與環境永續發展。  

文章來源 : 宇萌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689 加入收藏 :
2025 年 7 月 14 日 (星期一) 農曆六月二十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