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榮獲HIMSS大獎肯定,長庚引領智慧醫療躍上國際舞台 桃園2025年3月20日 /美通社/ -- 在手術精準度與病患恢復速度日益受到重視的今日,智慧醫療再迎重大突破!長庚醫院自2006年率先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系統(Da Vinci Robotic Surgical Systems),至2024年底已累積超過12,000例手術,佔全台總數六分之一,穩居領先地位。憑藉技術實力與臨床成果,長庚醫療體系正在引領台灣邁向國際微創手術的新紀元。 HIMSS國際獎項肯定 智慧醫療品質與創新接軌國際 長庚醫療體系在智慧醫療的深耕再次獲得國際矚目,近日HIMSS(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林口長庚醫院是台灣第一個獲得HIMSS數位健康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滿分的醫療院所,此指標是衡量醫療機構數位成熟度的重要工具,涵蓋4大關鍵範疇,包括「資訊交互運作能力」、「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預測性分析力」及「治理和勞動力」,透過綜合評估全球醫療機構的智慧化程度,充分肯定長庚在智慧手術、數據管理與醫療AI上的全面佈局與實踐成果。 單孔手術新進展 打開五大癌症治療新局面 2022年,長庚醫院更成為台灣首家通過美國專家審查並獲得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啟動單孔達文西機器手臂(Single Port)臨床試驗的醫療機構,專注於五大癌症——乳癌、前列腺癌、直腸癌、肺癌與胸腔縱膈腫瘤——的創新治療。該技術僅需一個切口,結合3D高解析影像與遠端操控,實現更少創傷、更高精度與更快恢復的目標。 跨科合作成效卓著 全方位守護病患健康 長庚醫院在跨科別整合上展現醫學中心的優勢,例如整形外科與乳房外科聯手推動乳癌患者乳房及神經重建;胸腔外科與整形外科攜手完成交感神經鏈重建手術,有效治癒手汗症。此類跨領域協作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治療方案,也進一步彰顯智慧醫療的多元應用潛力。 打造亞洲機器人手術人才搖籃 2020年,長庚醫院與達文西手術系統開發商——美國直覺公司(Intuitive Surgical Inc.)簽署合作備忘錄,2023年雙方於長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STARC)聯手打造「達文西機器人手臂大體培訓基地」,目前已開設43場高階訓練課程,吸引來自亞洲各國的醫療專才前來觀摩與學習,逐步發展成為亞太地區機器人手術教育重鎮。 前瞻規劃:導入AI分析系統 打造數位手術新世代 展望未來,長庚醫療團隊正積極導入國際機器人手術領導廠商研發的數位手術分析系統,藉由大數據與AI分析輔助醫師診療判斷,同時搭配創新醫材與精準醫療策略,全面升級智慧手術效能。這項策略不僅將提升醫療品質,也有望改善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落實以病患為核心的醫療價值。
高準精密工業近期來未受到全球關稅風暴影響,反而受惠於中國大陸訂單轉移效應,公司表示目前第二季歐洲大廠的光學鏡片訂單增加百分之20,日系大廠也針對光學產品追加百分之25的訂單,預估今年不含新開發項目,公司營業額將增加百分之20至30。另外高準精密與客戶合作,在光通訊領域上,研發出光纖MT接頭及光通訊應用lens,預計今年第四季可通過技術認證,進入量產階段。國際供應鏈在強調國防安全,確保技術自主的機遇下,正重新塑造產業聚落與格局,高準精密有望在此趨勢下迎接下一波營收成長。 高準精密與醫療影像視覺器材廠商,共同開發醫療用內視鏡。 高準精密表示,由於公司掌握光學3D感測模組技術,具有高級別像素解析力,使拍攝影像更為穩定清晰,加上台灣政府全力支持無人機技術及產業發展,已經有國外客戶接洽高準,準備共同合作開發無人機鏡頭模組及具有人臉、顏色及物體識別功能的AI辨識鏡頭模組。高精密準指出,AI相關設備未來一定都要有輸入辨識鏡頭,就像人類的眼睛,接收訊息傳向大腦,AI鏡頭收集資訊,回應資料庫結果,進行分析比對、自我學習等運算功能。 高準精密與客戶合作,在光通訊領域上,研發出光纖模組。 在醫療器材方面,由於社會大眾對外科微創手術的了解不斷提升,使得醫療影像視覺系統市場快速成長。高準精密在光學上所掌握的技術,吸引相關客戶與高準洽談合作,共同開發內視鏡及其他醫療視覺器材產品,目前內視鏡鏡頭已完成,公司已申請ISO13845醫療系統認證中,預計今年第三季可以通過審核,屆時將可順利投產相關產品。掌握多元技術能量的高準精密積極朝具市場成長潛力的各大領域發展,將有機會為台灣未來的經濟成長做出貢獻。
香港2024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近年來,人工智能(AI)與機器人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日益深入,顯著推動了醫療科技的創新與變革。業界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將這些前沿技術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更好輔助醫生診療,並提升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率。11月22日至23日,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簡稱CAIR)在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香港具身智能醫療科技論壇(CREATE Symposium)。本屆論壇匯聚了國際專家學者、臨床醫生及醫療器械研發者,圍繞醫療科技的最新突破與未來趨勢展開深入討論,促進學術研究、產業創新與臨床應用的跨界融合,共同推動AI與機器人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創新實踐。 論壇為期兩天,議程豐富,內容緊湊。繼首日精彩活動後,CREATE Symposium第二天的議程亦精彩紛呈,10多位領域專家就人工智能在醫療器械創新與臨床實踐中的發展進行了深入分享。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CAIR教授雷震在致歡迎辭中表示:「CAIR致力於成為科學與科技創新的國際研發基地,推動AI研究和智慧設計,匯聚全球人才與技術,助力香港成為智能技術創新的國際高地。」京港人才交流中心總經理高昌林先生則代表支持機構在致辭中,強調此次論壇為國際學術界、產業界與醫療界搭建了高端對話平台,推動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前沿探索與應用。 從探索到實踐,AI赋能醫療新未來 上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創始院長沈定剛教授在演講中談到,人工智能正通過多模態數據的整合(如影像、病理、基因等),推動醫療診斷與治療的標準化和智能化進程。他指出,AI在提升醫療效率、優化資源分配以及改善患者康復效果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並分享了其團隊在影像增強、低磁場成像及全流程癌症診斷等領域的創新成果。 在手術領域,具身智能技術正逐步滲透到微創手術和手術機器人中,幫助醫生實現更高精度、更低風險的手術輔助。CAIR主任劉宏斌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目標是增強而非取代人類,為醫生提供「超人」能力。他還描繪了未來智能手術室的願景——醫生與機器人無縫互動、共同協作,打造更高效和安全的手術環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執行院長周少華教授則強調,通用和基礎模型正成為醫療影像AI的核心,通過「一次訓練,多任務應用」的方式應對數據稀缺和任務複雜的挑戰。他認為,多模態數據融合及生成與判別模型的結合將成為未來的關鍵,為臨床應用和患者健康預測提供突破性支持。 多位專家學者在論壇第二日分享了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案例,包括:青島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永健;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竇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武忠教授;威爾斯親王醫院門診心臟病科主任、醫學與治療學副顧問甘嘉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主任醫師杜磊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廖槐;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栗世方;江蘇麥格思頻儀器有限公司CTO王華。他們的分享涵蓋了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廣泛領域,展示了AI技術如何深度賦能醫療行業。 當日下午,與會嘉賓參觀了CAIR展廳,了解多項科研成果,包括CARES Copilot 2.0、具身智能超聲機器人、增強現實醫療機器人、增強現實導航、醫學影像增強技術、實時手術數字孿生系統、柔性微創手術機器人等。參觀期間,與會者從解決臨床痛點與市場產業化等多角度展開了深入交流。隨後,部分嘉賓參加了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心肺外科與重症監護領域應用的閉門研討會。 此外,論壇首日主辦方還特別安排了40多位香港青年學者參觀CAIR展廳,並與科研團隊進行午餐交流。許多來賓對CAIR的科研成果和團隊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期待未來能以不同方式參與其中。 本屆「香港具身智能醫療科技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促進了具身智能醫療科技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產業合作,更為全球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跨領域、跨國界的創新對話平台。論壇通過匯聚行業精英、分享前沿成果、探討未來趨勢,有效推動了具身智能醫療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展望未來,隨著具身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潛力將進一步釋放。CAIR將繼續致力於促進科技創新,為人類健康福祉與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關於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是中央批准的內地在港設立的首個國家級科研機構,也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科研機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CAIR)是其下設兩家中心之一。CAIR圍繞多模態AI手術大模型、具身智能醫療機器人、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其目標是打造香港人工智能品牌,建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醫療科技與生命健康等創新應用的國際創新高地。 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敬請瀏覽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香港院AI與機器人中心」,或中心官網:https://www.cair-cas.org.hk。
A12 藝術空間
微創手術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