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就業市場」新聞搜尋結果, 共 140 篇 ,以下為 1 - 24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畢馬威發佈第九期《香港就業市場展望》報告

機構應在優化經營管理與應對員工期望之間取得平衡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3月19日 - 畢馬威中國今日發佈第九期《香港就業市場展望》報告,深入剖析了香港就業市場的最新發展趨勢及其面臨的挑戰。此報告涵蓋:香港專業人員對整體員工人數的預期、薪酬展望及薪酬福利待遇分析、人才管理方面的最新趨勢、留住和吸引人才策略、企業的增長領域,以及多個行業的薪酬表。報告發現,香港就業市場展望趨於謹慎:2025年,儘管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首席級高管層對人員招聘的預期較去年略為樂觀;與此同時,大多數行業對整體員工人數的預期與去年相比略有下降。 調查在2025年1月2日至14日期間進行,共有425名香港商界管理級和專業人員受訪,分享了他們對於香港及大灣區就業市場和職業發展機會的專業看法。受訪者來自各行各業,53%受訪者的任職機構總部設在香港;50%受訪者擔任領導層職位(其中,21%為首席級;29%為部門主管或同等級別)。今年,首次將調查範圍擴大至涵蓋新加坡,而相關的調查結果將另行發佈。 畢馬威中國稅務個人服務主管蕭維強表示:「商業需求與勞動力結構不斷變化,以及科技不斷進步,是推動香港就業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對機構而言,一方面是優化業務運營,另一方面是應對員工不斷變化的期望,他們需要完美平衡兩者,才能獲得長期成功。」 本年調查報告發現,人才管理對香港機構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加,僱主越來越注重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報告的主要發現包括: 就業市場展望趨於謹慎:2025年,儘管首席級高管層(76%)對保持或增加整體員工人數的預期更為樂觀,但基於不確定性仍然潛在,僱主在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中更加謹慎。 薪酬預期降低:所有受訪者中,有74%的人預期2025年會獲得加薪;而去年這一比例爲78%。 員工轉職呈下降趨勢:14%的受訪者在2024年轉職;2023年和2022年轉職的比例分別爲15%和23%。 員工越來越追求穩定性:39%的受訪者視"工作穩定性"為轉換新工作時, 除金錢以外的最重要考慮因素;2024年這一比例為31%。 人才需求適應市場環境:97%的首席級與人力資源受訪者表示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而53%的受訪者認為這些挑戰難以應付。 此外,報告探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對香港就業市場的影響,超過一半的香港受訪者表示其任職機構在過去12個月有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最後,本年的報告還探討了大灣區發展給香港機構帶來的機遇;65%的受訪者表示,其所在機構在香港以外的其他大灣區城市已經設有業務,或計劃三年內開展業務。大灣區擁有大量合資格專業人員,香港機構正在加大利用此優勢:2025年,約半數(51%)的首席級與人力資源受訪者曾從內地招聘人才,28%的受訪者曾從海外招聘。 Hashtag: #KPMG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畢馬威畢馬威在中國三十一個城市設有辦事機構,合夥人及員工超過14,000名,分佈在北京、長春、長沙、成都、重慶、大連、東莞、佛山、福州、廣州、海口、杭州、合肥、濟南、南京、南通、寧波、青島、上海、瀋陽、深圳、蘇州、太原、天津、武漢、無錫、廈門、西安、鄭州、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畢馬威於1945年在香港開展業務。1992年,畢馬威在中國內地成為首家獲准中外合作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2012年,畢馬威成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中首家在中國內地從中外合作制轉為特殊普通合夥的事務所。 畢馬威是一個由獨立的專業成員所組成的全球組織,提供審計、稅務和諮詢等專業服務。畢馬威國際有限公司(「畢馬威國際」)的成員所以畢馬威為品牌開展業務運營,並提供專業服務。「畢馬威」可以指畢馬威全球組織內的獨立成員所,也可以指一家或多家畢馬威成員所。 畢馬威成員所遍佈全球142個國家及地區,擁有超過275,000名合夥人和員工。各成員所均為各自獨立的法律主體,其對自身描述亦是如此。各畢馬威成員所獨立承擔自身義務與責任。 植根香港八十載 2025年,畢馬威慶祝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八十周年。畢馬威自1945年起紮根香港,為首家在本港建立業務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八十年來一直與政府、監管機構及商界攜手合作,協助建設香港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商業及金融中心。憑藉這份合作無間的夥伴關係,畢馬威與客戶和本地社群建立了長久的互信基礎,成就畢馬威「80年的信任」的核心價值和周年誌慶主題。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743 加入收藏 :
Robert Walters華德士臺灣調查顯示:80%上班族積極準備轉職 職場人士的信心不足,臺灣就業市場吹起「職涯緩衝」新風潮

台北,台灣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4年6月26日 - 隨著經濟不確定性與全球裁員浪潮的影響下,各國掀起「職涯緩衝-Career Cushioning」的風潮,亦即在經濟環境較不明朗時,上班族為創造職場安全感,會在有正職的前提下,仍積極採取各種舉措,向外尋找新的職涯可能。 如今「職涯緩衝」的風潮也吹入臺灣,專業招募機構 Robert Walters 華德士臺灣最新調查顯示,在2024的上半年,僅有18.45% 的職場人士目前沒有轉職規劃,超過八成的受試者正在積極尋求轉職的機會或積極進行相關準備,深究其轉職動機主要為工作滿意度低 (35.06%)、經濟環境動盪(19.93%)、工作缺乏保障(15.87%),顯示超過三成臺灣職場人士的信心不足。 「職涯緩衝」蔚為風潮!AI浪潮與全球裁員潮夾殺,臺灣就業市場超過8成上班族積極準備轉職 蓬勃發展的AI浪潮、國際市場上一波接一波的裁員潮與未竟明朗的全球經濟局勢,讓「職涯緩衝」成為2024臺灣就業市場的最新風潮,超過八成的職場人士正在積極尋求轉職的機會或積極進行相關準備,以因應各種職涯突發狀況,並試圖降低可能出現的衝擊力道。 Robert Walters 華德士臺灣總經理John Winter表示: 「現階段職場人士對於自身工作滿意度與外在環境的敏銳度相當高,無論是工作被AI取代的可能性或是企業因經濟環境問題而面臨的困境,皆有著敏銳的觀察和反應。」 因此,職場人士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職業前景,在常見的職涯緩衝策略中,臺灣職場人士最常使用的是「密切關注就業市場」(65.89%)、「準備、更新履歷」(55.43%)、「提升技能、培訓」(48.84%),John Winter進一步表示「充足的準備,永遠是第一步,可以從更新個人履歷、積極瀏覽就業網站等非常簡單的行動開始,最重要的是對招募人員的接觸持開放態度,他們能為你帶來就業市場的寶貴建議。此外,密切關注產業趨勢與熱門職務需求,以選擇培訓的技能,眼下人工智慧(AI)的熱潮已席捲各產業,可預見AI應用勢必加速組織數位化進程,並帶動就業市場對AI與數位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和數位轉型人才的需求持續攀升,而AI建構與部署的人才在市場上尤其受到追捧。」 熱門的職涯緩衝策略 密切關注就業市場 65.89% 準備、更新履歷 55.43% 提升技能、培訓 48.84% 積極建立、維繫個人人際網絡 44.96% 與職涯教練或獵頭合作 36.05% 投遞履歷 36.05% 進行兼職 12.79% 薪資滿意度不等於工作滿意度,超過四成職場人士表示:薪資具有競爭力 Robert Walters臺灣最新調查顯示,2024的上半年,有超過八成的受試者正在積極尋求轉職的機會或積極進行相關準備,當員工採取職涯緩衝策略時,並非直接導向離職,員工接觸其他工作機會後,往往會將透過對比作出選擇,更堅定地選擇留在原公司繼續服務也是屢見不顯。Robert Walters 華德士臺灣總經理John Winter表示:「對企業而言,員工的職涯緩衝並不見得是負面訊號,很多時候員工透過職涯緩衝可以提升自身技能,會更堅定地追求自我的成功或進一步拓展人際社交關係,進而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價值。」 該項調查指出,除了經濟環境動盪、工作缺乏保障外,35.06%的職場人士考慮轉職的主因為工作滿意度,而職場人士在職涯中最重視的三個項目分別為「薪資與津貼」(82.95%)、「公司與團隊文化」(63.57%)、「職涯發展機會」(60.85%)。值得注意的是,同份調查也顯示出42.07%的受試者認為個人薪資具有競爭力,更有16.61%的受試者表示目前薪資高於市場平均,顯示薪資不見得是造成工作滿意度低落的主因,看不見的「公司與團隊文化」與「職涯發展」可能也有深切且龐大的影響力。 Robert Walters 華德士臺灣總經理John Winter指出:「在意公司與團隊文化不再是Z世代的專利,我們的調查顯示,無論在哪個年齡層公司與團隊文化始終穩居上班族最重視的項目前三名。為了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企業需向提供一個全面且有吸引力工作環境,並努力推銷其福利政策、彈性工作模式、職業發展和支持體系。」 Hashtag: #RobertWalters華德士臺灣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關於Robert Walters(華德士)Robert Walters 成立於 1985 年,是全球專業徵才諮詢公司領導者,業務遍及 31個市場。 臺北辦公室專門招聘以下專業的人選/求職者:會計與財務、消費性電子與工業、醫療健康、人力資源、資訊科技與數位轉型、行銷、製造、業務、半導體、軟體、供應鏈、物流及採購。 關於Robert Walters薪資調查 Robert Walters 的薪資調查報告是基於全球31 個國家/地區共數千個職位的真實市場數據,進行縝密的分析與專業的洞察所製成,該報告將全面剖析您所處的就業市場,包含:招募趨勢、關鍵職能、薪資期望。因此,無論您希望以國際視野的高度了解招募趨勢,或一手掌握在地就業情報,我們的薪資調查報告都能滿足您的需求。查閱Robert Walters 2024薪資調查報告:https://www.robertwalters.com.tw/zh/our-services/salary-survey.html

文章來源 : Media OutReach Limit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527 加入收藏 :
Hudson 翰德招聘機構發布 2024 年本港就業市場前景展望

香港2024年1月30日 /美通社/ -- 香港知名招聘機構 Hudson 翰德日前發佈 2024 年就業市場展望。藉由市場趨勢專家分析,以及獨家問卷調查結果,Hudson 翰德為本港求職者的期望與態度提供了寶貴前瞻。 Hudson 翰德大中華地區副總裁 Sid Sibal 預期,本港就業市場較去年呈顯著改善,惟須警惕增長期望。受美國聯儲局減息的預期帶動,刺激市場流動性增長並促進招聘,金融服務及專業服務領域料將出現溫和好轉,但可能無法達致完全復甦的程度。 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存在人才供過於求的情況,導致轉職人數增幅低於平均水平。2024 年,應不難看見平級調動及輕微薪酬調整的出現。因更多企業取得牌照許可,進軍本港市場,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料將維持。 隨著內地品牌大舉進軍本港市場,從連鎖咖啡店到時裝和奢侈品行業皆有,企業對客戶領域預計較 2023 年有更可觀的表現。商家湧入將加劇本地競爭,並於全年內支撐招聘活動,當中以銷售為主的職位主導薪酬公平及招聘數量。然而,本港物業及房地產行業的招聘程度則料將有限。 除市場展望外,Hudson 翰德亦展開了一項獨家問卷調查,以了解 2024 年的求職者就業展望。調查主要發現如下: 轉職的主要驅動因素:薪酬依然是未來一年求職者最主要的驅動因素,63% 受訪者表示此乃最重要的誘因。 對就業市場的信心:有 39% 本港僱員表示對未來一年(2024 年)就業市場有信心或感到樂觀。 考慮轉職:51% 本港僱員正盤算在 2024 年轉工。 轉職理由:驅使本港僱員考慮轉職的三大理由是:1.薪酬;2.職位穩定性;3.混合式辦公安排。 對薪酬福利的觀感:58% 本港僱員相信其目前的薪酬福利在市場上具競爭力。 對混合式辦公的偏好:68% 本港僱員偏好於混合式辦公安排,32% 則傾向於完全在公司上班。 對合約制工作的興趣:11% 僱員願意考慮合約制工作,而非從事全職崗位,而 89% 則傾向於全職工作。 工作與生活平衡:57% 本港專業人士認為其目前工作環境有利於達致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人工智能對工作的影響:在本港僱員當中,有 31% 認為人工智能將在本年度(2024 年)對其工作產生重大影響。 僱主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協助:83% 僱員認同僱主應提供掌握必備人工智能技術所需的協助。 Sid Sibal 強調,薪酬依然是 2024 年求職者最主要的驅動因素,其次分別為職業穩定性和對混合式辦公安排的追求。調查結果反映本港有一定比率的僱員正在考慮換工作,因而突顯了僱主提供具競爭優勢之薪酬福利及支援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 如需更多洞見、情報及人才招聘建議,歡迎下載《2024年翰德人才趨勢報告》: https://www.hudson.hk/insights/talent-trend-report-2024 關於 Hudson 翰德: Hudson 翰德是全球領先的人才解決方案供應商,逾 30 年來一直以人才解決方案見長,提供全方位及度身訂造的服務。在本港市場中,Hudson 翰德尤其擅長搭建頂尖人才與不同產業公司之間的橋樑。憑藉由招募專家組成的專責團隊,以及對本地就業市場的深入洞察,Hudson 翰德致力於為雇主和求職者提供無與倫比的卓越服務。 傳媒聯絡人:姓名:Fiona Lu職位:市場公關經理公司:Hudson 翰德電郵:Fiona.lu@hudson.com.cn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623 加入收藏 :
畢馬威中國調查:就業市場緊張及僱主增聘人手推高香港薪酬預期

商界信心回升  2023年就業市場展望樂觀 74%受訪者期望在2023年獲加薪 57%受訪者期望轉工至少加薪20% 香港2023年3月27日 /美通社/ -- 畢馬威中國指出,香港商界對2023年前景感到樂觀,令僱主對僱員人數的預期需求上升,帶動就業機會增加並推高薪酬。由於現時就業市場趨於緊張,畢馬威中國建議僱主重視招聘、獎勵及挽留人才。 2023 年僱主的主要關切點將會是如何吸引及挽留人才。根據調查受訪者的反饋,僱員在轉工時普遍期望獲得其要求加薪幅度;同時,薪酬調整在企業的挽留人才策略中越來越關鍵。薪酬待遇仍然是專業人士考慮轉工的最重要誘因,而企業亦需要留意僱員所重視的其他福利,包括靈活工作安排、房屋福利以及送股形式的獎勵等。 畢馬威中國發佈的《2023年香港高管薪酬展望》報告,對1,327名企業高管和專業人士進行調查,以評估香港和整個大灣區的就業趨勢。其中,645名受訪者在中國香港工作或居住,682名受訪者在中國內地工作或居住。研究領域涵蓋最新的僱員人數預期、薪酬及花紅前景以及大灣區就業趨勢。 畢馬威中國個人服務合夥人施禮信(Murray Sarelius)表示:「隨著香港取消與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同時政府持續向各行各業提供支持,經濟正逐步復蘇。就香港目前面對的緊張的就業市場而言,人才競爭仍十分激烈。對希望增加員工人數的行業來說,人才競爭壓力已部分反應在 2023 年較高的加薪預期中。」 在緊張的就業市場中,企業需要擴大人才儲備,保持薪酬待遇競爭力,並配備良好的招聘後援。人才短缺可考慮通過招聘非傳統行業和地區以外的人員來解決,前提是薪酬和福利待遇需要與目標行業或地區看齊。在香港經濟復甦過程中,面對有限的預算和資源下,企業必須在薪酬和福利類型方面投向員工和求職者所好。在緊張的就業市場環境下,政府推出的「搶人才」政策將受到企業歡迎,協助僱主招攬人才捕捉商機。 香港的專業人士在新冠疫情期間普遍採用彈性的工作安排,他們一般期望有關工作方式在疫情好轉後亦得以延續。接近四分之三(74%)的受訪者將彈性工作安排列為最重視的五大福利之一,但只有49%的香港僱主提供有關福利。工作的靈活性以及工作生活平衡,是轉職的第三大誘因,僅次於薪酬與福利待遇以及發展和晉升機會。企業若能提供靈活工作安排,例如居家辦公和彈性工作時間,或可在就業市場上脫穎而出,否則或導致更高的員工流失率。 畢馬威中國個人服務合夥人蕭維強(David Siew)表示:「中國內地推出全新的多次入境簽證計劃,容許高技術人才在大灣區自由進出港澳地區,不僅表明對該地區的長遠職業發展潛力有廣泛的認可,同時亦為整個地區創造了更豐厚的人才庫。企業可以考慮提供人員流動政策,鼓勵技術人員移居並在不同城市工作,從而支持業務發展。」 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本地的就業市場預計將延續增長勢頭。超過三份之一(37%)的受訪者預計於2023年其企業的香港僱員數目將會增加,較2022年的35%有所上升,若只計受訪的高管及人力資源人員,占比更上升至44%。經濟復甦仍然是香港的一個重點議題,銷售人員、創造收入和客戶關係等前線員工的數量預計增幅最大。該調查亦發現,2023年的薪酬預期將延續上升趨勢。74% 的受訪者預計 2023 年的薪酬將會上升,高於去年的 66%。然而,受訪者對2023年的花紅預期略有減低,只有44%的受訪者預計花紅會有所增加,低於去年的48%。 畢馬威中國行政人員招聘服務總監許秀芝指出:「由於香港在 2022 年經濟收縮,受訪者對 2023 年花紅的態度趨於保守。預計花紅減少的首席級受訪者比例從 2022 年的 8% 增長了一倍到 2023 年的 16%。儘管經濟環境充滿挑戰性,但我們的調查顯示,香港復常和防疫措施的進一步放寬將提振本地經濟,並提升專業人士的薪酬水準。」 關於畢馬威中國 畢馬威中國在三十一個城市設有辦事機構,合夥人及員工超過15,000名,分佈在北京、長春、長沙、成都、重慶、大連、東莞、佛山、福州、廣州、海口、杭州、合肥、濟南、南京、南通、寧波、青島、上海、瀋陽、深圳、蘇州、太原、天津、武漢、無錫、廈門、西安、鄭州、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在這些辦事機構緊密合作下,畢馬威中國能夠高效和迅速地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畢馬威是一個由獨立的專業成員所組成的全球性組織,提供審計、稅務和諮詢等專業服務。畢馬威國際有限公司(「畢馬威國際」)的成員所在畢馬威品牌下運營和提供專業服務。「畢馬威」是指畢馬威組織內的個別成員所或一個或多個成員所。 畢馬威成員所遍佈全球14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265,000名合夥人和員工。畢馬威各成員所在法律上均屬獨立及分設的法人。各畢馬威成員所承擔各自的義務和責任。 畢馬威國際有限公司是一家英國私營擔保有限公司。畢馬威國際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實體均不提供任何客戶服務。 1992年,畢馬威在中國內地成為首家獲准中外合作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2012年8月1日,畢馬威成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中首家從中外合作制轉為特殊普通合夥的事務所。畢馬威香港更早在1945年已成立。率先打入市場的先機以及對品質的不懈追求,使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中國多家知名企業長期聘請畢馬威提供廣泛領域的專業服務(包括審計、稅務和諮詢),也反映了畢馬威的領導地位。

文章來源 : PR Newswire 美通社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404 加入收藏 :
商學院畢業生進入白熱化的就業市場,因為僱主發出增長訊號,且對自家的證書充滿信心

儘管存在經濟衰退擔憂及冠狀病毒病的挑戰,工商管理碩士與商務碩士學位仍是熱門的選擇 維珍尼亞州里斯頓, June 29, 2022 (GLOBE NEWSWIRE) -- 全球領先的研究生商學院協會 (GMAC) 今天發佈了《GMAC企業招聘人員調查 - 2022 年總結報告》。 該報告探討了僱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對研究生商學院人才(工商管理碩士和商務碩士學位獲得者)的需求狀況,並包括來自全球近 1,000 家企業招聘人員及人力資源公司的回應。雖然在 2022 年 2 月和 2022 年 3 月進行調查時,同時存在通貨膨脹率上升與烏克蘭戰爭爆發,但今年研究生管理教育 (GME) 畢業生的招聘預測仍然樂觀,有 92% 的企業招聘人員希望招聘新畢業的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生。有希望的是,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招聘人員將其機構的當前方向描述為擴張或增長(67%),類似比例的人計劃增加其總人數(65%)。此外,大多數招聘人員(63%)預計未來五年對新商務學院人才的需求將增加,在東亞、東南亞和中東公司的招聘人員中,商務碩士的招聘意向是最高。 GMAC 主席兼行政總裁 Sangeet Chowfla 表示:「企業招聘人員調查的最新 GMAC 調查結果表明,近十分之九的企業招聘人員對商務學院培養學生在其組織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充滿信心或高度自信。「這是一個非凡的數字。這表明,儘管疫情及其對學生流動性、公共和心理健康以及遙距學習帶來了限制,商務學院還是設法找到了建立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群體之方法,世界各地的企業招聘人員及人力資源代理機構繼續將其作為人才的主要來源。」 其他重要發現 務工商管理碩士起薪點繼續提供高薪,以及商科碩士起薪中位數在上升 招聘人員的回應表明,與去年相比,美國公司計劃在 2022 年為商務碩士畢業生提供更高的起薪。此外,在有足夠的參照可供報告的世界範圍內,工商管理碩士起薪水平的中位數比本科畢業生的起薪水平高出 22% 至 40%。美國的起薪中位數最高,在過去三年的調查中,今年向新工商管理碩士僱員提供的起薪中位數為 115,000 美元,一直保持不變。在目前的通貨膨脹環境下,調查結果顯示的工商管理碩士薪酬中位數相對穩定,意味著工商管理碩士薪酬的實際價值正在下降。 為應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企業招聘人員可能會尋求福利包(包括教育援助)來滿足新畢業生不斷變化的需求。學費報銷和獎學金等教育援助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福利,到 2022 年有 54% 的人獲提供,高於去年的 35%。 美國國際招聘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並有潛力在 2022 年持續發展 世界地區有最高比例的招聘人員肯定,他們計劃在 2022 年要招聘的國際候選人是中東(52%)和西歐(40%)。在美國,今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國際工商管理碩士和商務碩士畢業生的情況有所改善。回顧去年的實際招聘情況,43% 的美國招聘人員證實他們在 2021 年僱用國際人才均從 2020 年的 35% 和 2019 年的 41% 上反彈回升。在今年的調查中,56% 的美國招聘人員表示,他們計劃在 2022 年 (35%) 或願意 (21%) 招聘國際員工,高於 2021 年調查中的 48%。此外,83% 的美國科技公司表示,他們計劃在 2022 年(62%)或願意(21%)招聘國際員工,這是美國所有行業中最多的。 隨著世界各地的旅遊限制放寬及學生流動性的持續反彈,我們很高興有更多的國際學生返回全國各地的校園。即將上任的 GMAC 董事會成員兼Carnegie Mellon Tepper School 學院院長 Isabelle Bajeux-Besnainou 表示:「我們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取得成功,並幫助我們的畢業生從美國強勁的就業市場中獲益。」 全球公司招聘人員似乎越來越接受網上學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除外 查看網上及面對面授課的 GME 課程畢業生的全球招聘人員的比例,從 2021 年的 34% 增加到 2022 年的 60%,這顯示接受網上課程的比例顯著增長。然而,值得注意的異常值是美國的企業招聘人員在全球網上工商管理碩士招生人數中佔最大比率。在美國回應企業招聘人員中,只有 29% 同意他們同樣認為網上和面對面 GME 課程的畢業生,是世界任何地區中最低的,低於 2021 年樣本受訪者的 33 %。 GMAC 學校和行業參與副總裁 Sabrina White 表示:「網上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在美國的增長非常強勁,根據國際商學院促進協會 (AACSB) 的數據,網上課程的入學人數首次超過了 2020-21 學年的全日制面授課程的入學人數。隨著網上交付在疫情中脫穎而出,成為研究生管理教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務學院為調整畢業生跟僱主的期望與結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 關於該報告 2022 年企業招聘人員調查於二十多年前首次推出,由 GMAC 與調查合作夥伴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 (EFMD) 及工商管理碩士就業服務與僱主聯盟 (MBA CSEA) 聯合舉辦全球參與的研究生商務學院的就業服務辦公室。與往年不同的是,GMAC Research 與一家市場研究公司合作招募更多參與者,以讓整體樣本更具全球代表性。共有來自 38 個國家/地區的 941 名受訪者完成了這項調查,當中包括 539 名企業招聘人員和 402 名來自人力資源公司的人員。認識到過去幾年幾乎所有的回應都來自企業招聘人員,只有 2022 年企業招聘人員的回應被用來創建成多年對照。然而,強大的企業招聘人員與人力資源公司榜樣讓我們能夠在 2022 年開發出在前幾年不太明顯的地理快拍。 關於 GMAC    研究生入學管理委員會 (GMAC) 是全球領先的研究生商學院協會。GMAC 成立於 1953 年,為研究生管理教育行業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行業會議、招聘工具和評估,以及有助指導申請人完成高等教育之旅的工具、資源、活動及服務。由 GMAC 擁有和管理的研究生入學管理考試™ (GMAT™) 是備受廣泛使用的畢業生商學院評估準則。 每年有超過 1,200 萬的準學生通過 GMAC 的網站(包括 mba.com)了解工商管理碩士和商業碩士課程,並與世界各地的學校建立聯繫、準備和註冊考試,並獲得成功申請工商管理碩士和商業碩士課程的建議。BusinessBecause 及 The MBA Tour 是 GMAC 的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組織,在中國、印度、英國及美國均設有辦事處。 如欲了解更多我們的工作,請瀏覽:www.gmac.com    傳媒聯絡:    Teresa Hsu 傳媒公關高級經理 202-390-4180(手機) 電郵:thsu@gmac.com 此公告隨附的PDF版本可在以下網址查看:http://ml.globenewswire.com/Resource/Download/3388f75b-1d4e-4329-be0c-ca4a494b76ce

文章來源 : Notified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650 加入收藏 :
勞動部高分署與澎湖在地企業攜手打造55+友善職場 澎程萬里 前進離島 促進銀髮勞動力

「人真的很難請!」、「很多外地人不願意來,旅遊旺季又快到了!該怎麼辦?!」 澎湖地區就業市場以漁業及觀光產業為主,擁有豐富的地方特色活動,隨著旺季到來,缺工狀況日益嚴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簡稱高分署銀髮中心)為菊島的中高齡民眾,與在地企業洽談友善職缺,於澎湖福朋喜來登酒店舉辦「澎程萬里 銀力再起」銀髮勞動力講座,推動媒合更多中高齡民眾至在地企業工作。   這次銀髮勞動力講座特別邀請澎湖在地觀光、服務、餐飲業及旅宿業等企業參與,經高分署銀髮中心同仁積極倡議55歲以上友善職場作為,與在地企業溝通,從職缺僱用方式的調整,提供房務人員、廚師、外場服務人員等多樣化的友善職場環境,比如說依銀髮族的體能狀況進行職務分工、簡化工作流程,透過青銀合作減少體能負荷;企業也特別為中高齡員工將點餐系統介面升級為大字體及圖像化螢幕和在廚房內場使用輕量化的鍋具器皿;提供完善的職前培訓,讓銀髮員工具備更完整的專業知識與技巧來發揮所長等。讓中高齡及高齡求職者能有多方嘗試的機會;現場除了面試機會之外,高分署銀髮中心還邀請職涯分析發展講師,分析澎湖就業市場趨勢,並傳授面試技巧,提供一對一履歷健診,讓55+求職者更有自信應試。   當天參與民眾彭大姐開心的表示:「我以為年紀大了,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沒想到企業其實很需要細心及願意學習的人,加上今天講師指導我面試技巧,讓我更有信心去應徵了!」在地企業代表則表示:「感謝高分署銀髮中心耐心的跟我們在地業者溝通職缺僱用方式的調整,讓中高齡求職者有更多工作機會,透過這次活動我們招募到合適的員工,也紓解在旅遊旺季缺工問題。」   高分署郭耿華分署長表示,銀髮中心自105年成立以來,在所轄高雄、屏東、澎湖、台東等4縣市辦理超過百場的駐點倡議講座,協助中高齡及高齡民眾掌握就業市場趨勢及就業機會。高分署也持續拓展轄區內的銀髮就業網絡,今年1月2日在澎湖就業中心成立銀髮專區,提供55歲以上或已退休的銀髮民眾一對一深度諮詢,歡迎正在待業或轉職的中高齡民眾多加運用。此外,政府也針對企業推動「職場支持輔導」、「職務再設計」、「職場學習再適應」、「繼續僱用」等補助,協助企業建構55+友善工作環境,鼓勵企業進用並幫助更多銀髮民眾重返職場,歡迎對銀髮就業議題有興趣的民眾、團體或事業單位,撥打銀髮中心專線07-7252586洽詢。

文章來源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1119 加入收藏 :
2025 年 3 月 27 日 (星期四) 農曆二月廿八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