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cookie 的說明

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搜尋結果Search Result

符合「孫智麗」新聞搜尋結果, 共 28 篇 ,以下為 1 - 24 篇 訂閱此列表,掌握最新動態
孫智麗出席2024 國際認證評價專家協會(IACVS)年會

台灣經濟研究社孫智麗社長日前(11/20)出席由國際認證評價專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Valuation Specialists, IACVS)在香港舉辦之年會,與來自美國、英國、韓國、印度、以色列、中國、菲律賓等代表,針對各國評價發展現況進行交流、並分享評價實務經驗。 國際評價分析師協會主席,威廉.翰林(William A. Hanlin, Jr.)於會中呼籲企業評價報告需導入ESG風險評估,並說明ESG典範實務計畫執行現況,他鼓勵各國持續推廣評價教育、確保專業認證及評價報告的品質。與會代表說明各國評價制度在準則公報、報告規範、監督管理的進程並不一致,評價專業人才來源以及課程規劃也有所不同。 孫智麗社長具有國際評價專家專業認證(ICVS, International Certified Valuation Specialist),2007年在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創設智慧財產評價服務中心擔任主任,接受我國企業或研究機構委託提供技術評(鑑)價專業服務,至今累計超過300件技術標的評價,以生技醫藥研發成果之技術評價或市場價值評估為主。孫智麗社長創立台經社之後,設有智慧財產評價服務中心延續服務能量。 孫智麗社長介紹中華無形資產暨企業評價協會(CABIAV)在台灣的發展現況及教育推廣成效,並分享生物科技專利的評價方法及案例。孫智麗社長指出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因技術生命週期長、開發風險高,新創團隊需要無形資產(智慧財產)評價報告、以募集資金(投資或貸款)挹注研發活動的資金需求,獲得韓國與中國代表高度迴響。 關於台經社的生技評價案例及實績請詳網頁 https://www.bioeconomy.tw/ip/  ;有關生技專利評價方法與模型請詳 https://www.bioeconomy.tw/bio-2/ #台經社 #孫智麗 #評價 #鑑價 #智慧財產

文章來源 : 台經社Bioeconomy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22 加入收藏 :
孫智麗談 ESG 評價原理、生技醫藥專利評價與運營實務

中華無形資產暨企業評價協會、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會計資訊系主辦,台灣經濟研究社、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專利師公會、台灣智慧財產運營協會共同合辦的『2024 ESG 暨國際智慧財產評價與運營實務高峰論壇』於2024年11月6日(週三)、假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承曦樓10F國際會議廳舉辦! 本次高峰論壇特別邀請國際評價分析師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Valuation Specialists)主席,威廉.翰林(William A. Hanlin, Jr.)來台進行大會專題演講;本論壇也邀請國內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包括台灣經濟研究社孫智麗社長講述「ESG 評價原理、生技醫藥專利評價與運營實務」、微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吳金榮總經理講述「半導體產業與人工智慧市場概況及運營」,以及廣流智權事務所陳政大專利師講述「技術創新與專利價值:推動 ESG 轉型的關鍵動力」。期能促進台灣學界業界與國際交流,掌握全球ESG評價趨勢、及智慧財產評價與運營實務! 其中,台灣經濟研究社孫智麗社長在本次論壇以評價原理的淨現值法(Net Present Value, NPV)或(Discounted Cash Flow, DCF)模型為主軸,介紹如何應用於ESG評價、以及生技評價在投資評估、技轉授權、減損測試、損害鑑定之應用。 關於生技評價,孫智麗社長先說明不同評價報告目的與適用情境。生技評價委託大多以交易目的、投資評估目的為價值基礎,而成本法、市場法與收益法三大評價方法,是根據評價目的選擇最適方法或組合運用。過去學研機構常根據研發計畫補助金額、採用成本法評價技術,此方法計算簡單、但無法反映開發未來價值,除非訴訟或損害鑑定、鮮少用於公司技術評價;市場法常用於出價參考,但需訂閱昂貴技術交易資料庫、查詢相似或可類比技術交易價格進行統計,而基於大多技術具有獨特性、難以使用市場法進行精準評價;收益法為實務常用的技術評價方法,依據國內外市調公司報告或公司財務預測,建立技術開發之未來各期淨現金流、計算淨現值。 孫智麗社長說明如何使用資料庫或權威期刊資訊進行生技評價,以自然科學權威期刊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0)為例,顯示一個藥品從研發、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到最終產品取證上市,新藥開發各階段成功機率、花費時間、成本等統計資料。孫智麗社長亦使用資料庫數據,對評價標的之市場規模、市占率、藥品成長率進行參數推估與模型設定。其中,折現率與該標的經營開發風險、資金成本率有關,傳統產業或大型製藥公司之折現率約為10%至15%,而生技公司經營風險較高,營收穩健者折現率約20%,營收波動大、還處於研發燒錢階段的公開發行公司則折現率分別為30%、40%,學研機構技術團隊之技術評價折現率甚至可高達50%。 孫智麗社長依實務案例分享如何用NPV或DCF建立生技評價模型(收益法)。先檢索資料或市調公司數據設定收益法之模型及參數,評估評價標的之未來各期淨現金流、計算淨現值。為展現藥品延後上市、該技術價值將減損之情形,孫智麗社長沿用原案例模型與參數,顯示延後一年上市之藥品技術價值幾乎只剩下原案例價值之一半。而即使是相同評價標的,由不同計畫團隊進行技術開發,也會因營運風險不同、折現率不同而使評價結果截然不同。 此外,生技評價亦可作為企業研發或技轉授權之策略規劃或決策參考。新藥自行研發或選擇對外授權模式進行技術開發,兩者對企業有不同現金流影響:前者初期研發階段需投入大量資源,很可能發生企業營運赤字,待藥品成功取證上市後才有可能產生鉅額收益;後者則一開始可先收先期金(upfront),隨著技術開發進展獲得里程碑收入(milestone fees),如果藥品成功取證上市、可依銷售情形獲得權利金(royalty),預期收益較為穩健。生技評價模型可以展現比較不同技術開發模式之淨現值,有助於企業研發或技術授權之決策。 關於台灣經濟研究社 生技專利技術評價實績請詳 https://www.bioeconomy.tw/ip/; 生技專利評價方法與授權策略 請詳https://www.bioeconomy.tw/bio-2/

文章來源 : 台經社Bioeconomy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200 加入收藏 :
2024健康台灣新樂齡論壇 孫智麗談銀髮新經濟

工商時報於8月30日主辦「2024健康台灣新樂齡論壇」,由台經社社長孫智麗主持,邀請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周道君、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峻暉、台灣健康促進資源發展與研究學會理事長王美純、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倆仙沐田莊園總經理李碧玲、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郭欣頤,聚焦「新型態樂齡旅居發展的機會與挑戰」進行研討。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周道君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民眾在今年7月底時已達到440萬人,占國內全人口約為18.8%;大概再過一年多,台灣將達到WHO定義的「超高齡社會」。在人口快速老化趨勢下,台灣社會除了面對不少挑戰之外,但也存在有關社會轉型等許多不一樣的機會。 現今即將邁進65歲以上的民眾,絕大多數都是「戰後嬰兒潮」,也就是跟著台灣經濟發展一起成長的世代,他們跟大家傳統所認知的更高齡者,在生活上有許多不同的樣貌,不論是衛生、營養、體能,甚至財務等各方面,相比更高齡的世代都有明顯的不同。面對即將邁進65歲以上的長輩們,由於他們有更好的活力、更高的量能,如何在社會上創造出適合他們生活的環境,讓高齡民眾可以從事喜歡做的事情,過希望享受的生活,甚至一樣可以在社會上發光發熱,達到更多的自我實現,相信都是值得期待。 台經社社長孫智麗表示,樂齡居住及旅遊是全面性的發展議題,台灣長者大部分居住於自宅,少數長輩則待在安養中心。然而,伴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戰後嬰兒潮,不論是經濟條件或是健康狀況都已有所改善,對於高品質的住宅及旅遊有更高要求與需求。對壯世代與新樂齡族群來說,並不希望宅在家終老或是在安養中心度過晚年,更重視的是能否提供優質生活品質、無障礙措施、智慧科技輔助、終身學習等良好服務的居住環境及旅遊活動。 資料來源: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831700110-439901

文章來源 : 台經社Bioeconomy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2395 加入收藏 :
孫智麗談 AI科技與人文共存發展

工商時報6月28日舉辦「2024看見台灣AI元宇宙未來已來高峰會」,邀請台經社社長孫智麗擔任論壇主持人。她指出「萬物AI時代來臨」,台灣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ICT生態系,具備非常好的AI產業供應鏈體系,催化AI計算力應用在各個領域,元宇宙生態系就是其中一項。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Statista估計,2024年元宇宙的全球市場價值已達1,305億美元;另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研究報告指出,年複合成長率達41.6%,估計到2030年在全球市場規模可達1兆美元,用戶數將上看26億。以元宇宙市場價值發展來看,目前仍以美國占比最高,根據臉書母公司Meta估計,到2035年,整個元宇宙商機可為美國創造7,600億美元的產值,將占美國當年度國內生產毛額2.4%。元宇宙科技主要應用領域,範圍涵蓋國防安全、醫療照護、糧食生產、工業製造、媒體娛樂、通訊傳播、建築以及教育等。元宇宙經濟的發展融合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區塊鏈及NFT等,除此之外,生成式AI更能加速元宇宙應用的發展。 這次的高峰會,主要由AI科技的產業應用、社區發展、藝術創作、沉浸式體驗、教育推廣等面向,探討跨界合作的可能性與新型態模式融入產業生態系及城市美學的發展與挑戰。而因應氣候變遷,各界重視的碳盤查,可充分利用AI工具來進行分析。由此可見,AI可以應用到許多領域上,帶來不同的發展。 AI與人文該如何發展與共存?孫社長認為運用AI科技進行創作,可以增加工作的效率,甚至提升職能水平,不過,AI之所以能夠被用來進行創作,需要搭配很好的提示值,而這些很好的提示值,往往源自於使用者或是創作者需有豐富的素養或底蘊,才能夠提出很精確的字詞;也因如此,當創作者具有不同的創意,給出富有意涵的提示值時,才能讓AI可以有效執行後端的工作,所以這部份還是回到創作的前提是需要具備專業素養、觀察力的培養、深度思考等要素。 孫社長總結,人類在不同階段的發展上,一直都會有新的問題或是需求,或許AI的出現,就是運用過去的數據來延伸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社會,以及解決現階段所發生的問題,也希望藉由這些新的科技,帶領產業繼續成長與前進。 資料來源: 工商時報「2024看見台灣AI元宇宙未來已來高峰會」報導 #孫智麗  #台經社  #AI  #元宇宙  #產業發展

文章來源 : 台經社Bioeconomy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3485 加入收藏 :
台經社孫智麗談國際塑膠規範與減塑策略

   台經社社長孫智麗於日前(6/21)出席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舉辦之「化學品CBAM影響產業暨生質永續法規標章交流研討會」,分享國際間的塑膠規範與減塑策略,並與現場學者專家、業界人士交流台灣產業因應對策。     全球目前每年約生產4.3億噸塑膠,根據麥肯錫報告,包裝使用的塑膠有95%在使用一次後就被丟棄,對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1,200億美元,而且有32%的塑膠包裝並未進入回收系統,形成所謂的塑膠污染。塑膠包裝使用後的廢棄處理成本,加上生產過程中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成本,保守估計每年高達400億美元。依照目前發展趨勢,如不採取行動,到 2040年全球塑膠污染可能會增加2倍。為達成「60X40全球減塑」目標,聯合國2024年底即將定案《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 Treaty),這首部具國際法律效力的公約,希望透過消除塑膠汙染、防止海廢、建立循環體系,於2040年減少塑膠產量60%。      歐盟(EU)是國際間最具減塑雄心的區域,現有措施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包含徵收塑膠和塑膠包裝稅(PPT)、針對一次性塑膠(SUP)的監管禁令和標章要求、訂定廢棄物處理系統的延伸生產者責任(EPR)費用和許可證要求、開徵亂丟垃圾稅用於支付清理垃圾的費用等。國際間,除了政府組織或環保團體,特別是企業也形成相關倡議、遊說或行動聯盟。      國際間出現將碳交易制度的概念應用於塑膠汙染上,稱為「塑膠抵銷權」交易。例如美國新創公司 rePurpose、從非營利組織衍生成立的塑膠信用交易所(PCX),透過制定塑膠廢棄物處理與管理原則,並為塑膠垃圾回收處理與再利用進行貨幣化,將其轉換成企業可買賣的塑膠信用。其他減塑策略還包括「減少、重複使用和替代」、「開發生物基和替代原料」、「回收與循環利用」等。     孫智麗社長總結,塑膠的使用在現今社會及經濟發展上有其必要性,全球要消除的是塑膠汙染、並非塑膠的應用,因此加強對塑膠整體生命週期的管理非常重要。對產業而言,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體系,多為品牌大廠之原料供應商或代工廠,未來全球塑膠公約通過,品牌大廠配合國際規範進行塑膠管理或減塑策略勢必影響供應鏈,企業應留意相關政策法規趨勢、配合品牌商對產品生產及包裝之要求。儘管減塑策略可能提高生產成本(還包括標章及認驗證),但是符合環保的產品有助於品牌與公司價值的建立,可獲得消費者與投資人的支持。更多關於「國際塑膠規範與減塑行動」的資訊請至台經社永續發展政策研究中心 https://www.bioeconomy.tw/esg/ 。  #台經社  # 孫智麗  #塑膠稅  #永續發展

文章來源 : 台經社Bioeconomy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4056 加入收藏 :
台經社孫智麗談國際藍金 推動海洋能發展

第二屆海洋能產業發展論壇於日前 (4/18) 由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倡議與主辦,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工業技術研究院、GESA 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以及台灣經濟研究社協辦。台經社孫智麗社長於「推動資金引導,串聯產業發展」綜合座談中以「國際藍金 推動海洋能政策」為題進行分享,接續與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莊閔傑理事長、藍濤亞洲有限公司黃齊元總裁、畢馬威財務諮詢股份有限公司陳文正董事總經理、華陽創投王韋中董事長等業界專家進行座談。 國際能源總署海洋能源系統 (IEA-OES) 合作計畫訂出 2050 年全球海洋能裝機容量達到 300GW 的目標,預計創造 68 萬個就業機會、附加價值毛額 (GVA) 貢獻 3,400 億美元,並減少超過 5 億噸碳排放,於此推進海洋能市場發展。根據 IEA-OES 2023 年度報告,2022 年全球潮汐能和波浪能市場規模為 4.78 億美元,預計到 2031 年產值達 100 億美元,年複合年成長率 (CAGR) 為 43%。而我國根據經濟部去 (112) 年核定之臺灣 2050 淨零轉型「前瞻能源」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在海洋能方面,規劃目標於 2030 年完成設置百 kW~MW 級示範發電機組、2035 年設置 1~10MW 商業運轉發電機組。 孫智麗社長於座談總結,因應氣候變遷及國際減碳政策趨勢,基於能源安全,需要發展多元化的再生能源,以分散能源供給的風險。台灣四周環海是海洋國家,政府在2050 淨零轉型「前瞻能源」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雖將海洋能源列入再生能源發展項目之一,目前已有業者、研究機構與國營公司投入岸基式/離岸式波浪能、溫差能、洋流能等發展,然因技術開發成本高、且投資回報不確定性高,我國需要訂定更積極的海洋能累積裝置容量發展目標 (例如 2030 年達到 10MW、2050 年達到 10GW)、跨部會政策引導以及公私部門的資金支持。在 ESG 浪潮下,政府與投資人、企業合作推動海洋能科技與產業化發展,達成 2050 淨零發展目標。 更多關於以海洋能為例之國際藍色金融工具介紹,請詳台經社永續發展政策研究中心 https://www.bioeconomy.tw/esg/

文章來源 : 台經社Bioeconomy 發表時間 : 瀏覽次數 : 7760 加入收藏 :
2025 年 3 月 15 日 (星期六) 農曆二月十六日
首 頁 我的收藏 搜 尋 新聞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