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 國小部 何夢青老師,指導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陳芊樂、陳思庭、廖婕琋、陳霏飛同學,參與2024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榮獲國小組第二名,主題是「蘇丹紅是蝦米? 食品添加色素食安問題之探究」,受邀至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臺接受專訪,老師和學生們都非常的興奮和期待。 今年的三月蘇丹紅工業染色色素被不肖商人用來進行食品染色添加,導致全台食品添加色素食安問題浮上新聞,大肆被報導及廠商被嚴格檢驗,也因次學校得營養午餐全面禁用各種調味料。我們好其蘇丹紅是什麼?我們聽過紅色食用色素,還有天然的甜菜根紅、胭脂紅、紅椒紅色素,在我們平常吃的糖果餅乾食品裡充斥著各種色素,到底什麼是蘇丹紅呢? 我們在自然老師的帶領下,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與閱讀來進行了解蘇丹紅的危害;更利用現有的辣椒粉、紅色色素及新鮮的胭脂樹果實所萃取的胭脂紅進行不同溶液的溶解及在棉紙上的毛細現象分析進行比較,發現水溶性及油溶性色素的不同。藉由探究過程學習杜絕人工添加、選擇健康且營養的天然食物,達到均衡飲食的好習慣。 【圖二】國小組第二名的隊伍接受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臺專訪現況 為提升國人對科學的興趣與推廣科學教育,此競賽由教育部國教署指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共同合辦的「2024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競賽著重於培養國小生、國中生、高中生、教師及師培生、大專院校學生及社會人士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競賽攤位展示了多個生活化科普的實驗和互動活動,讓參觀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與重要性。 今年已經邁入第11年,共有來自國內外1127隊伍報名,今年共有來自海內外1,069隊伍報名,包含大陸地區、澳門、越南及馬來西亞等地皆有作品參賽,已連續4年報名隊伍數超過千件,只有6%的團隊能夠進入決賽。 一個民間發起辦理的競賽可以持續超過十年實屬難能可貴,科學探究競賽大會為能推廣選手作品,已將歷屆作品放置於國網中心主機,累計有近萬件多媒體作品,可提供師生與社會人士學習,歡迎對科學有興趣的學子能持續關注競賽官網及大會精心製作的影片。 【圖三】國小組第二名的隊伍師生非常開心能至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臺分享作品研究
2024年度「這樣教我就懂:科學探究競賽」吸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參賽,澳門培正中學在本屆比賽中表現優異,成為焦點。由馮敏瑩 老師指導的學生團隊,包括駱靖麟、李驊洛、岑芷羚、麥家浩四位同學,憑藉主題為「探究影響黑枸杞中花青素穩定性的因素 」的出色研究,奪下普高組優選。他們的研究引人注目,並於12月3日受邀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台接受線上專訪。團隊師生均表達出高度的興奮與期待,將這次競賽視為珍貴的學習與成長機會。 本實驗旨在研究黑枸杞中花青素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並通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進行探究性實驗,以了解影響花青素穩定性的因素。本研究以黑枸杞為原料,製作了黑枸杞花青素提取液,分別從溶液的pH值、金屬離子、溫度三方面探討影響黑枸杞中花青素穩定性的因素,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量不同pH值溶液中花青素的吸光度,以評估其穩定性。 【圖二】普高組 優選的澳門海外隊伍接受國立高雄教育電台線上專訪過程 「這樣教我就懂:科學探究競賽」由教育部國教署指導,並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及五大博物館合辦,致力於提升全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並鼓勵跨國科學交流。今年科學節活動展示了多項生活化科普實驗,吸引眾多參觀者體驗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樂趣,宣導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今年已經邁入第11年,共有來自國內外1127隊伍報名,今年共有來自海內外1,069隊伍報名,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大陸、澳門、越南與馬來西亞等國際隊伍。此次馬來西亞隊伍的傑出表現不僅彰顯了該競賽逐步成為亞太區域科普教育平台的地位,更為推動科學普及與跨國交流注入新動力。 「科學探究競賽」自發展至今已成為科普教育的重要推手,並通過國網中心提供歷屆參賽作品供社會大眾學習,累計作品近萬件。大會鼓勵所有對科學有興趣的師生與社會人士,持續關注官網及大會精心製作的影片,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
高雄市三民區陽明國小 薛育青、許力引老師,指導吳翊瑒、許瑜恬、林恩嫺、黃綺禛同學,參與2024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榮獲國小組佳作,主題是「小心!揍到「鐵板」~脹流性流體的特性探討 」,受邀至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臺接受專訪,老師和學生們都非常的興奮和期待。 團隊們透過實驗設計與操作,我們探討了有關「脹流性流體」的問題,包含:探討脹流性流體的原理與特性;測試可以調製成脹流性流體的粉類及其最佳粉水比例;實驗水的酸鹼度、溫度對脹流性流體形成的影響;測試外力大小的變化,對脹流性流體黏度的影響。最後檢測五種非牛頓流體的減速效果。 【圖一】國小組佳作的隊伍接受國立高雄教育電台專訪 為提升國人對科學的興趣與推廣科學教育,此競賽由教育部國教署指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共同合辦的「2024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競賽著重於培養國小生、國中生、高中生、教師及師培生、大專院校學生及社會人士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競賽攤位展示了多個生活化科普的實驗和互動活動,讓參觀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與重要性。 今年已經邁入第11年,共有來自國內外1127隊伍報名,今年共有來自海內外1,069隊伍報名,包含大陸地區、澳門、越南及馬來西亞等地皆有作品參賽,已連續4年報名隊伍數超過千件,只有6%的團隊能夠進入決賽。 一個民間發起辦理的競賽可以持續超過十年實屬難能可貴,科學探究競賽大會為能推廣選手作品,已將歷屆作品放置於國網中心主機,累計有近萬件多媒體作品,可提供師生與社會人士學習,歡迎對科學有興趣的學子能持續關注競賽官網及大會精心製作的影片。
2024年度「這樣教我就懂:科學探究競賽」吸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參賽,馬來西亞巴生興華中學在本屆比賽中表現優異,成為焦點。由陳彥佑、洪福孝兩位老師指導的學生團隊,包括莊惠晴、譚啓鋆、林佳權三位同學,憑藉主題為「發光桿菌屬的發光特性研究與其在水質檢測的應用」的出色研究,奪下普高組佳作。他們的研究引人注目,並於11月19日受邀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台接受線上專訪。團隊師生均表達出高度的興奮與期待,將這次競賽視為珍貴的學習與成長機會。 在馬來西亞,其中一個導致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是由工廠所排放的廢水中重金屬濃度過高。因此團隊思考,需要一種快速、方便且適合非專業人員使用的水質檢測方法。參賽者們利用發光桿菌屬(Photobacterium spp.)對重金屬的高敏感性設計了一套檢測系統,只需透過測量其發光強度即可達到快速檢驗所排放的廢水是否具有重金屬污染的目標。經實驗證明本文所設計的檢測系統能偵測水中銅離子的存在,其設計結構和操作方式都相對簡單,也方便攜帶。 【圖二】普高組 佳作的馬來西亞隊伍接受國立高雄教育電台線上專訪過程 「這樣教我就懂:科學探究競賽」由教育部國教署指導,並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及五大博物館合辦,致力於提升全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並鼓勵跨國科學交流。今年科學節活動展示了多項生活化科普實驗,吸引眾多參觀者體驗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樂趣,宣導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今年已經邁入第11年,共有來自國內外1127隊伍報名,今年共有來自海內外1,069隊伍報名,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大陸、澳門、越南與馬來西亞等國際隊伍。此次馬來西亞隊伍的傑出表現不僅彰顯了該競賽逐步成為亞太區域科普教育平台的地位,更為推動科學普及與跨國交流注入新動力。 「科學探究競賽」自發展至今已成為科普教育的重要推手,並通過國網中心提供歷屆參賽作品供社會大眾學習,累計作品近萬件。大會鼓勵所有對科學有興趣的師生與社會人士,持續關注官網及大會精心製作的影片,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
2024年度「這樣教我就懂:科學探究競賽」吸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參賽,馬來西亞巴生興華中學在本屆比賽中表現優異,成為焦點。由陳彥佑、洪福孝兩位老師指導的學生團隊,包括莊惠晴、李翊暘與曹穎妍三位同學,憑藉主題為「萊納斯稀土廠在稀土系元素精礦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量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的出色研究,奪下普高組冠軍。他們的研究引人注目,並於11月19日受邀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台接受線上專訪。團隊師生均表達出高度的興奮與期待,將這次競賽視為珍貴的學習與成長機會。 團隊主要透過兩組實驗來針對萊納斯稀土廠在鑭系元素精礦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進行探究。團隊研究發現,距離萊納斯稀土廠越近,所採集的樣本中的放射性元素濃度越高,且距離萊納斯稀土廠最近的地點所採集到的水源樣本的放射效應是最高的。 【圖二】普高組 第一名的馬來西亞隊伍接受國立高雄教育電台線上專訪過程 「這樣教我就懂:科學探究競賽」由教育部國教署指導,並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及五大博物館合辦,致力於提升全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並鼓勵跨國科學交流。今年科學節活動展示了多項生活化科普實驗,吸引眾多參觀者體驗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樂趣,宣導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今年已經邁入第11年,共有來自國內外1127隊伍報名,今年共有來自海內外1,069隊伍報名,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大陸、澳門、越南與馬來西亞等國際隊伍。此次馬來西亞隊伍的傑出表現不僅彰顯了該競賽逐步成為亞太區域科普教育平台的地位,更為推動科學普及與跨國交流注入新動力。 「科學探究競賽」自發展至今已成為科普教育的重要推手,並通過國網中心提供歷屆參賽作品供社會大眾學習,累計作品近萬件。大會鼓勵所有對科學有興趣的師生與社會人士,持續關注官網及大會精心製作的影片,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
高雄市立明華國民中學 吳德儀、李冠徵 老師,指導劉沐甯、黃泓碩、謝承佑、李秉蓁同學,參與2024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榮獲國中組佳作,主題是「「噪」去叨位?~探討以氣球進行低頻噪音減噪的可能性」,11月9日受邀至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臺接受專訪,老師和學生們都非常的興奮和期待。 團隊自製網架並填充上彈性、大小不同的空心球後放入水中,進行減噪效果比較並理解可能原因。實驗發現氣球對於水下聲音具有會聚作用,如同凸透鏡一般將音量放大了,在氣球尺寸方面,小氣球對應的減噪頻率較低,隨著空心球尺寸增加,減噪頻率也提高;在表面是否具有彈性的表現上,堅硬且缺乏彈性的乒乓球反而造成增噪,顯示彈性對於共振減噪的重要;氣球網架位置則無明顯影響;在體積分率方面,以棋盤(22.5%)和隔直(23.5%)的排列能夠100Hz、200Hz、300Hz的低頻聲音發揮良好的減噪效果,最佳可達30dB,不僅驗證更讓我們理解到氣球幕在水下減噪的可行性。 【圖一】國中組佳作的隊伍接受國立高雄教育電台專訪 為提升國人對科學的興趣與推廣科學教育,此競賽由教育部國教署指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共同合辦的「2024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競賽著重於培養國小生、國中生、高中生、教師及師培生、大專院校學生及社會人士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競賽攤位展示了多個生活化科普的實驗和互動活動,讓參觀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與重要性。 今年已經邁入第11年,共有來自國內外1127隊伍報名,今年共有來自海內外1,069隊伍報名,包含大陸地區、澳門、越南及馬來西亞等地皆有作品參賽,已連續4年報名隊伍數超過千件,只有6%的團隊能夠進入決賽。 一個民間發起辦理的競賽可以持續超過十年實屬難能可貴,科學探究競賽大會為能推廣選手作品,已將歷屆作品放置於國網中心主機,累計有近萬件多媒體作品,可提供師生與社會人士學習,歡迎對科學有興趣的學子能持續關注競賽官網及大會精心製作的影片。
A12 藝術空間
國立高雄教育廣播電臺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