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為深化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聖約翰科技大學原住民資源中心舉辦「薏苡珠手鍊手工藝課程」,邀請「蘭的風工作室」潘美蘭老師親臨指導,帶領學生透過實作體驗,親身感受原住民族豐富的傳統工藝與文化精神。 本次課程內容涵蓋工藝材料認識、工具使用教學與手工串珠實作,講師以親切、生動的方式介紹薏苡珠的文化象徵與歷史淵源,讓學生了解這些看似簡單的手工藝品,其實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族群記憶。潘美蘭老師鼓勵學生動手實作,透過親身體驗將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在製作的每一刻中,都與原民文化產生連結。 原住民資源中心主任陳登騏表示,原住民族的手工藝不只是實用技術,更承載著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與美學。他指出,課程中講師細緻地介紹各類傳統工藝品的意義與背景,從紋樣設計到材料選擇,皆體現出原住民族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感恩。他強調,原住民文化不只是表演或展示,而是需要被理解、尊重與體驗。原資中心未來將持續透過多元文化課程與活動,引導學生從接觸與實作中深化文化素養與認同。 「每一顆珠子都像是與大自然的對話,每一條手鍊都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樂齡二真邱婉寧同學分享,她在這次課程中首次接觸薏苡珠工藝,不僅驚豔於串珠過程的細緻與巧思,更深深感受到原住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蘊含的文化智慧。 電機四真陳宗佑同學指出,透過動手製作薏苡珠手鍊,讓他重新認識原住民文化不只是節慶服飾或傳統歌舞,而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文化印記。他表示未來希望有更多這類親身參與的機會,能讓更多非原住民背景的學生深入理解並欣賞台灣多元族群的文化資產。
為推廣原住民傳統工藝,讓學生親身體驗文化之美,聖約翰科技大學原住民資源中心舉辦「編織魚簍手工藝課程」。特別邀請「蘭的風工作室」潘美蘭老師親自教學,帶領學生從材料選擇、工具使用到編織技巧,完成具有原住民文化意涵的魚簍作品。同學表示透過老師的講解,得知技藝背後的文化價值,激發他學習傳承的動力。 原住民資源中心陳登騏主任表示,魚簍在原住民文化中,是捕魚的重要工具,也是族人生活智慧的象徵。魚簍的製作不僅講究編織技術,也體現與自然共存的生活觀。課程中,潘美蘭老師詳細說明魚簍的歷史與用途,並示範基本的編織方法,讓學生實際操作,在一針一線中體會文化的傳承與意涵。 「原住民文化不只是展演,更需被理解與尊重。」陳登騏主任說,此次課程希望透過實作方式,讓學生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與文化內涵。透過這樣的課程,不僅讓學生學會技藝,也強化文化認同,對傳統知識有更多認識。未來將持續辦理多元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作中理解傳統技藝的價值,並藉此推廣原住民族的文化資產。 「這不只是編織,更是祖先智慧的體現。」原住民資源中心柯以諾社長認為這次課程讓他第一次親手編織魚簍,從起織到收尾,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專注與耐心。能夠親手製作,讓他更貼近自己的文化,也覺得自己更有責任將這些傳統延續下去。 電機工程系四年級陳宗祐同學說,身為原住民,他過去對魚簍編織並不熟悉,這次課程讓他重新認識自身文化。他原本以為只是一般的手作活動,實際動手後才發現,每個編織的步驟都講究邏輯與技巧。透過老師的講解,讓他知道技藝背後的文化價值,也激發他學習傳承的動力。
A12 藝術空間
原住民資源中心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