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瀏覽器紀錄 (Cookies) 來提供您最好的使用體驗,我們使用的 Cookie 也包括了第三方 Cookie。相關資訊請訪問我們的隱私權與 Cookie 政策。如果您選擇繼續瀏覽或關閉這個提示,便表示您已接受我們的網站使用條款。 關閉
集結多位重量級專家學者與產業領袖的《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已於11/29精彩落幕,聚焦AI人工智慧、永續發展、地方創生與性別平權等重要議題,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探討AI技術對社會、經濟與人文領域的影響,並提出具體策略與未來願景,為臺灣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考與實踐藍圖,「台灣最美的風景不僅是『人』,更是一份關於人性價值與臺灣品牌意義的傳承。」創辦人唐源駿表示,透過這幾位具有視野與影響力,引領趨勢、創造價值的關鍵人物,帶領臺灣從「製造導向」邁向「品牌價值」。 由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揭開序幕,「2045年將有50%的工作被AI技術取代,人機協作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運行模式。」蔡明順強調,AI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未來解決各種問題的重要工具,應積極擁抱學習AI,透過「做AI」來創造價值,提升生活品質。「AI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場必然的進化。」在這場進化中,臺灣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以終身學習為核心的教育革命,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站在未來的浪潮之巔。 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則分享了AI在智慧醫療的成功應用,包括如何透過AI技術緩解醫護人力短缺、縮小城鄉醫療差距,並推動全人醫療。「AI未來可以成為個人醫療助理,提供精準且個人化的醫療服務。」這是醫療發展的重要趨勢。AI的核心是輔助,而非取代。在醫療場域中,廖家德看見了技術如何為人類創造新的可能,關鍵是要從需求出發,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要忽略「以人為本」的初衷。 教育部次長葉丙成進一步強調,面對AI浪潮,終身學習與保持好奇心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能力。他提出「AI復仇者聯盟」計畫,旨在培養具有跨領域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AI人才,他們將成為推動臺灣產業轉型與創新的關鍵力量。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更於論壇中與AI化的自己對話,他認為臺灣需思考如何從硬體製造優勢轉向發展軟實力,技術最終要回到服務人,發揮人的價值。 除此之外,由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領銜開講,探討臺灣如何結合永續理念與創意,展現軟實力新風貌。「不是讓100萬人來一次,而是讓1萬個人來100次。」陳美伶一語道出地方創生的真諦,她認為,地方創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更是實現在地幸福生活的關鍵。而地方創生應注重工作與生活、城市與鄉村、自然與人文的「三平衡」,由在地居民共同參與,為地方注入長久生命力,而非短暫的觀光熱潮,創造出「剛剛好」的經濟規模,讓地方繁榮共生。 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則強調,結合在地特色與消費者需求,才能有效推廣地方文化與價值。「地方創生的使命,是在有限的資源裡創造無限的可能。」任聿新以自己的經歷分享,地方創生不只是一時解決眼前問題的手段,而是為地方注入長久生命力的全面方案。地方的價值不只是經濟,而是文化的傳承與社會的韌性。未來的5年、甚至10年,能否看到地方幸福生活樣貌的真正實現?這是一條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道路。 在永續發展領域,「RE-THINK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提醒大眾注意「永續不是責任,而是機會!」從淨灘活動起步,積極推動環保教育與行動,他以實際行動證明,當我們選擇真正的永續,而非以表面綠化行為掩蓋實際環境傷害的「漂綠」,企業及品牌不僅能成為商業的贏家,更能推動社會的共好。臺灣服飾品牌「DYCTEAM」共同創辦人趙之逸則分享了品牌如何將永續材質融入現代時尚,強調時尚不僅需要美觀,更應選擇對地球友善的方式。永續並非責任,而是一種機會,不僅是為了環境,更是為了商業價值與社會共好。設計與永續的結合,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設計的力量,不是讓時尚更奢華,而是讓時尚更有意義。也相信未來的永續道路充滿美感與創造力。 論壇中,許多成功進軍國際市場的臺灣品牌也分享了寶貴經驗。印花樂共同創辦人邱瓊玉表示,「文化輸出,不是讓世界認識我們,而是讓世界重新看見自己。」以印花圖案呈現臺灣生活樣貌,是品牌成功打入日本市場的重要因素,也看到臺灣如何將在地精神轉化為國際競爭力。另一個成功案例是Maktar民傑資科,創辦人陳良信提到,公司之所以能在日本市場立足,關鍵在於產品品質與品牌認知,再結合數位行銷和異業合作拓展市場,採用當地員工和本土化落地模式,成為「數位新台商」代表,未來也將擔負臺日橋樑角色。從印花樂集Maktar可以看見,無論是數位工具的運用,還是文化輸出策略,都將成為邁向海外成功的重要基石,同時也看到「新台商2.0」的核心在於走得更聰明、更穩、更具備韌性,並真正把臺灣的價值帶向國際舞台。 藝人周宜霈(大牙)壓軸登場,勇敢公開自己的ME TOO經歷。「改變從不再沈默開始!」周宜霈表示,陸續收到其他受害者令人心碎的訊息,也目睹周遭性騷擾事件頻傳,她發現臺灣社會對於性暴力普遍存在著忽視和合理化的現象。性暴力不只侷限於身體侵犯,也包含數位形式,例如偷拍、變臉影片等,性暴力可以說是滲透到生活各個角落。 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的調查報告顯示,90%的性暴力受害者未曾報警,40%的受害者不曾向任何人訴說。「我們不能就這樣算了!」周宜霈強調,ME TOO運動不僅是揭露過去的錯誤,更是改變未來契機,阻止更多傷害發生,希望大眾持續關注性騷擾議題,周宜霈也鼓勵受害者勇敢站出來,並呼籲社會各界成為正義的陪伴者,共同推動性別平權,期盼未來政策能更加嚴格,包括企業文化對性騷擾零容忍,教育體系也能從小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識。最後周宜霈引用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性別研究主任博伊爾教授的話說道:「我們終將到達沒有性騷擾與性侵的終點,但在那之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以豐富多元的內容,展示了臺灣在科技創新、地方創生、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方面的努力與成果,不僅內容豐富紮實,也為臺灣的未來發展指引了明確的方向。透過科技與人文的結合,臺灣正朝向更公平、更永續、更具人文關懷的未來邁進。《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創辦人唐源駿最後表示,「我們聚焦在當代人物的智慧與格局,希望這些價值能如種子般,為臺灣的未來深深扎根。」來自各領域領導人物的洞見和金句,不僅是對臺灣現在的描繪,更是對未來的期許。這不是一場短暫的思想碰撞,而是對未來的承諾,也是臺灣進入新的深度討論時刻,跨業共榮的可能。
臺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城鄉差距等問題,地方創生的議題討論隨之而來,看似只談論「地方」,背後卻牽動著永續發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臺灣品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攜手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11/29《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上,共同談論地方創生相關議題與未來。同時,將窗花、台灣特有種以印花方式把臺灣故事發揚到日本的印花樂,以及成功進軍並落地日本市場的Maktar民傑資科,還有結合時尚、永續、生活議題的DYCTEAM與RE-THINK,每一個分享都折射出臺灣在文化、環境與商業領域的突破與創新。這些具備影響力的品牌與人物,不僅在國內扎根,也讓世界看見臺灣軟實力與永續發展之路。 「地方創生是在地幸福生活的代名詞。」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長年關注地方創生議題,她觀察到臺灣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地方發展不平衡甚至會影響國安。因此於2022年創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深入全台22個縣市,感受地方的熱情、活力與生命力,也看到了返鄉者對地方振興活化的殷殷期盼,以及強烈使命感。陳美伶認為,地方創生需要打造「三平衡」:工作與生活、城市與鄉村、自然與人文。她同時也強調,「在地幸福生活不只物質滿足,而是依每個地區的獨特需求和價值而有所不同。」需要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定義,找出專屬的幸福指標,才能真正達到地方創生的目標。近年地方創生也重視永續、ESG,並融入科技、AI等議題,期盼地方創生成為全民參與的運動,不僅重塑地方特色,還為城鄉未來發展注入活力與希望。 而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2020年因緣際會下與陳美伶相識,並加入花蓮地方創生團隊,致力於發揚花蓮在地特色。「花蓮不缺美麗的場景,觀光下滑許多人歸咎於地震颱風等自然天災,造成交通、信任等不便因素。但我會反思,是不是我們不夠好到,即使交通不便也不會影響來訪意願呢?」任聿新將單點店家及品牌亮點集結一起,例如在地食材、海洋文化,搭配星級主廚及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把地方特色用消費者喜歡的樣貌傳遞出去。」這些蘊含著屬於花蓮故事、風土樣貌的地方創生背後,誰說不會出現令人驕傲的臺灣品牌,走出國際,成為下一個臺灣之光? 緊接著地方創生議題後登場的,便是勇闖國際的臺灣生活時尚服飾品牌「DYCTEAM」,共同創辦人趙之逸認為「時尚不僅需美觀,更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品牌從製衣後的碎邊面料開始製作生活小物,再到使用臺灣盛產的牡蠣殼,結合回收PET瓶製成的回收牡蠣殼紗,也嘗試過無水染色面料,有效降低94%水資源的使用,透過不斷的創新與嘗試,將永續材質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永續不等於環保,這些做法或許還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卻是這個階段能做也必須做的事。」持續發揮友善地球的品牌DNA,DYCTEAM 要讓大眾知道,時尚設計與友善地球兩者並不是絕緣體,永續的設計可以走入生活,我們身在其中,累積的能量會變成一束光。 環保團體「RE-THINK重新思考」致力於環境教育議題,創辦人黃之揚從淨灘活動開始他的環境革命,並陸續發行《海廢圖鑑》、《回收大百科》等線上教育平台,用生動、藝術化的方式與大眾溝通嚴肅的議題,潛移默化地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現階段更專注垃圾減量議題。「漂綠是一種手段,來使一個公司或產品看起來比較環保,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衝擊。」黃之揚反問現場眾人,減塑、減碳、永續等於環保嗎?我們必須思考友善回收、生命週期或耐久設計,才能真正了解永續的意義。 地方創生乃至品牌,最終都希望能踏出臺灣,揚名國際。由三位創辦人邱瓊玉、沈奕妤、蔡玟卉共同創辦的「印花樂inBlooom」,以印花圖案勾勒出臺灣的生活樣貌,例如臺灣特有種八哥、傳統花磚、冰果室、台味早餐,將這些圖騰配色重新詮釋,再憑藉著細膩觀察,調整成符合日本人喜好,也跟知名品牌合作,讓圖案不只放在布料上,疫情前就已成功打入日本市場,邱瓊玉表示,「文化是流動的,如果能征服亞洲的設計之都東京,也能很快讓世界看見。」雖然因疫情中斷,但疫後印花樂再度出海,為發揚「新台味」而踏上國際旅途,更成為臺灣的文化座標,實現「美」與「好」同時並存的生活價值。印花樂也於2022年獲得B型企業認證,持續愛護環境和提升社會影響力。 「Maktar民傑資科」以簡單方便備份為核心理念,自2014年創立以來透過群眾募資迅速崛起,累積銷售超過100萬顆備份豆腐,並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以電商為主要行銷模式,結合線上與線下通路,在數位時代嶄露頭角,成為拓展國際市場的「數位新台商」。創辦人陳良信具備軟體工程師背景與國際視野,創業時即鎖定全球市場,與傳統台商不同。他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品質與品牌認知,透過獲獎提升知名度及信任度,再結合數位行銷、KOL、KOC代言等手段,持續累積品牌聲量。同時,與日本知名IP卡娜赫拉、多啦A夢、三麗鷗聯名,拓展不同受眾市場,也和臺灣品牌印花樂合作,將帶有臺灣意象的圖騰推廣到日本,促成台日文化交流。 Maktar作為數位新台商的代表品牌,如何落地國際、成為台日橋梁?針對日本市場分析日本民眾的消費習慣,採用當地員工與本土化模式,透過樂天平台開設專門旗艦館,及其他電商、募資,以及攻克線下千家通路開拓版圖,成為臺日之間的重要橋梁。今年更推出「Qubii Power超能備份」,結合備份豆腐與口袋相簿功能,進一步強化品牌影響力。未來也將複製日本成功模式,持續放眼全球,為臺灣品牌開闢出通往世界的道路。
以人為本,型塑未來!雖然COVID-19疫情終結,但俄烏等國戰爭未停、氣候變遷天災頻傳、全球化朝地緣翻轉,面對不斷變化的局勢動盪,該如何向前邁進?由人物誌舉辦的首屆《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11/29盛大登場,以「直面未知、拓展視野,描繪未來美好形狀」為主題,集結AI人工智慧、地方創生、臺灣品牌等領域的關鍵人士,期盼為我們的下一代,投資未來可能性。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AI浪潮正以驚人速度重塑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個充滿未知和變化的時代,論壇邀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Taiwan AI Academy)校務長蔡明順、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與人物誌創辦人唐源駿對談,分別從AI產業趨勢與智慧醫療為主題出發,歸納出「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智慧醫療是近年備受矚目的AI應用領域之一,廖家德分享AI運用在奇美醫院的實務經驗,他以患者為中心,醫護同仁為優先,解決不同單位遇到的種種難題,例如處理臨床照護文件、整理醫囑病歷、協助查房揪出處置盲點等。「生成式AI想落地成功,必須實際聆聽需求,找到工作問題節點,再解決痛點。」廖家德強調,利益點不在於取得個人成就,大家有共同目標,知道未來走向哪裡,有向心力一起共好,AI數位轉型就能做得起來。 如今臺灣面臨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危機,AI不只解決醫護人力短缺,還能幫助縮小城鄉醫療差距,提升偏遠地區的醫療水準,進一步促進醫療平權。「未來目標可達成精準個人化的全人照護,住院時有AI隨時保護,2025年底就有機會實現。」廖家德最終提到,AI將虛實整合,變成個人醫療助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指出,「預計2045年,50%的工作會被AI取代,剩下的50%則是仰賴人機協作。」並強調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類工程師,預示著「人機協作」將成為未來主流的工作模式。雖然AI技術迅速發展,但解決問題的關鍵仍在於人,尤其相關應用崛起,生產力提升帶來的社會變化,將加速重塑企業流程,因此未來AI應用將成為基礎素養,現在應該是擁抱學習的時候。蔡明順認為,除了要會使用,還要透過「做AI」來解決問題,制定規範妥善管理。 對於型塑未來樣貌,AI也正在改變職場生態,教育部次長葉丙成獲邀出席論壇演講,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持續保持好奇心,每三到五年學習新技能,將成為未來職場趨勢。」隨著數位時代的新興工作不斷湧現,傳統大學科系已無法緊密對應,培養AI人才刻不容緩。葉丙成認為,未來職場需要AI研發與應用人才、跨領域人才和問題解決人才,透過推動「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和中小學AI競賽與課程等計畫,期盼組成「AI復仇者聯盟」,藉由跨領域整合,持續溝通和學習,培養出具備AI素養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新世代人才。 虛擬與真實人物隔空對談,成為論壇活動一大亮點!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這次以新型態的影片模式,跨時空與AI化的自己對話,分享自身觀察與未來趨勢。他提醒,未來世界充滿變數,也要做好心理準備,隨時迎接挑戰、不斷學習,「面對科技進步會恐懼是很自然的,重點是怎樣積極面對這個恐懼的未來,我們可以每天做好一些準備,去迎接可能會改變的下一階段。」面對AI時代的來臨,臺灣需要思考如何從硬體製造優勢,轉向發展軟實力,最後技術還是要回到服務人的這件事上,並發揮人的價值。 《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活動網址:https://reurl.cc/b3Regr 【人物誌簡介】 創立時間:2021 年 11 月 25 日 創辦人:唐源駿(凱爺) 簡介:「假如一個人,用盡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那麼我們的角度,就是把他們的人生故事記錄下來,為後代留下深刻雋永的文字。」誌錄臺灣這塊土地上堅守良善、發揮天賦,進而改變人生軌跡、具備深遠影響力的人物故事,探討他們在時代下的關鍵取捨,剖析背後所蘊藏的智慧,為後世提供得以借鑑的寶貴洞見。 人物誌官網:https://www.persona-media.com/
臺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城鄉差距等問題,地方創生的議題討論隨之而來,看似只談論「地方」,背後卻牽動著永續發展,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臺灣品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攜手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11/29《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上,共同談論地方創生相關議題與未來。同時,將傳統窗花以印花方式把臺灣故事發揚到日本的印花樂,以及成功進軍並落地日本市場的Maktar民傑資科,將分享品牌如何發揮臺灣軟實力與韌性。 由三位創辦人邱瓊玉、沈奕妤、蔡玟卉共同創辦的「印花樂inBlooom」,以傳統印花圖案勾勒出臺灣常民的生活文化,憑藉著細膩觀察,調整成符合日本人喜好,疫情前就已成功打入日本市場,雖然因疫情中斷,但疫後印花樂再度出海,為發揚臺灣文化而踏上國際旅途。2022年更獲得B型企業認證,持續愛護環境和提升社會影響力。以簡單方便備份為核心理念推出的備份豆腐,讓「Maktar民傑資科」創下銷售之今超過100萬顆的紀錄,創辦人陳良信不斷研發創新,今年更結合備份豆腐與口袋相簿優勢,研發出新品「Qubii Power超能備份」,透過分析日本民眾的消費習慣,採用日本員工及落地模式,搭配線上電商及線下通路,成為臺日之間的重要橋梁,更將放眼國際,為臺灣品牌開闢出通往世界的道路。 勇闖國際的還有臺灣生活時尚服飾品牌「DYCTEAM」,從製衣後的碎邊面料開始製作生活小物,再到使用臺灣盛產的牡蠣殼,結合回收PET瓶製成的回收牡蠣殼紗,將永續材質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時尚不僅需美觀,更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持續使用回收材質,將友善地球的概念納入品牌DNA,共同創辦人趙之逸要讓大眾知道,時尚設計與友善地球兩者並不是絕緣體,盼能參與臺灣建立服裝文化的過程。 環保團體「RE-THINK重新思考」致力於環境教育議題,創辦人黃之揚從淨灘活動開始他的環境革命,並陸續發行《海廢圖鑑》、《回收大百科》等線上教育平台,用生動、藝術化的方式與大眾溝通嚴肅的議題,潛移默化地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現階段更專注垃圾減量議題。 「人民幸福生活,是永續發展的基底,更是地方創生的目標。」陳美伶在國發會時期就相當關注地方創生議題,於2022年創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積極串聯各界資源,深入全台22個縣市,協助地方團隊發展特色產業,推動人口回流與文化復興。陳美伶表示:「地方創生的核心在於『人、文、地、產、景』的結合。」並強調社區自主意識的重要性。她的努力使地方創生成為全民參與的運動,不僅重塑地方特色,還為城鄉未來發展注入活力與希望。 而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2020年因緣際會下與陳美伶相識,並加入花蓮地方創生團隊,致力於發揚花蓮在地特色。經營整作文創園區並非易事,但任聿新期望軍府1936能成為「花蓮人的客廳」,從店家挑選、規劃,都蘊含著屬於花蓮的故事。在這些地方創生的背後,誰說不會出現令人驕傲的臺灣品牌,走出國際,成為下一個臺灣之光?
「面對未知,除了恐懼害怕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什麼呢?」綜觀2024整年度發展,可以感受到世界正在快速變化,無論是國與國之間、市場與企業之間,出現有別於以往的「新形態」,並牽動著未來的趨勢走向,《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應運而生。11/29(五)於三創生活園區12樓SYNTREND SHOW多元廳舉辦,邀請包括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等10位來自產、官、學、社的重量級講者,分享「這個當下」、「此時此刻」在各個議題面向下的真實樣貌,透過專業、豐富的多方位知識,共同見證時代中的重要核心價值,述說屬於2024年的臺灣當代史——紀錄當代,是為了賦予自己更為廣闊的視野,描繪出更為美好的未來。 以「誌錄人物真實故事」的深度媒體《人物誌PERSONA MEDIA》,開站即將滿三周年之際,首度舉辦大型論壇,包括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還有發揚台味經典印花美學的印花樂共同創辦人邱瓊玉,以及臺灣之光Maktar手機備份領導品牌創辦人陳良信等重量級嘉賓擔任講者,藉由他們宏大的視野觀點,提供最真實、落地的實務經驗,掌握臺灣各領域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近年來高聲浪、高發展,滲透於你我生活中的AI人工智慧,是《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的重點議題,由培育AI人才、促進產官學研跨界合作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領銜發聲,站在AI傳教士的立場,如何看待這場21世紀的工業革命?而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陳炳宇,則以政策端視角提出他眼中的AI趨勢,以及臺灣如何讓「軟實力」成為第二座護國神山。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則分享運用「生成式AI」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教育部次長葉丙成再將議題拓展,分享AI時代下的多元教育模式和跨域學習。當各種不同的可能性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策略選擇,打造不斷演化的制度、傳承起整個歷史、串接未來! 除此之外,地方創生也是一直以來備受矚目的議題,身處地產豐富的臺灣,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擁有人口老化、資源分布不均、貧富差距大等挑戰。由擁有「地方創生教母」之稱,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一揭現階段地創的樣貌與發展,攜手花蓮將軍府 1936 園區主理人任聿新,看他如何結合在地、串聯人脈發展商機,讓生活在寶島臺灣的你我,有著幸福的歸屬感。 不僅如此,《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更邀請多位臺灣指標性品牌,包括在日本海外市場發展快速,深刻落地國際、成為臺日橋梁的Maktar民傑資科創辦人陳良信,以及2022年榮獲 B型企業認證的印花樂inBlooom共同創辦人邱瓊玉,分享行銷理念和出海方針。另外以環保、永續為目標導向的DYCTEAM共同創辦人趙之逸,看品牌如何透過時尚,傳遞並落實永續的概念,還有善用生活教育,把永續議題深植人心的RE-THINK重新思考創辦人黃之揚,藉由分享及對談,引領大家深入理解企業經營上的指標與方向。 《2024臺灣當代人物論壇》活動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9110841078592567340 【人物誌簡介】 創立時間:2021 年 11 月 25 日 創辦人:唐源駿(凱爺) 簡介:「假如一個人,用盡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那麼我們的角度,就是把他們的人生故事記錄下來,為後代留下深刻雋永的文字。」誌錄臺灣這塊土地上堅守良善、發揮天賦,進而改變人生軌跡、具備深遠影響力的人物故事,探討他們在時代下的關鍵取捨,剖析背後所蘊藏的智慧,為後世提供得以借鑑的寶貴洞見。 人物誌官網:https://www.persona-media.com/
「2024新北市國際紀錄片月」由新北市政府新聞局主辦,將於11月3日開展,今年規劃4大主題單元、共22場次、31部精選紀實作品,並進行多元多點放映,民眾可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中和威秀及板橋秀泰影城觀賞。此外,今年特別於11月4日至11月10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辦理特展,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為主軸,以紀錄片為載體,傳遞永續發展理念。 新聞局長李利貞表示,新北市積極推廣紀錄片,將紀錄片拓展到全台各地、飛上天際,也走進國際,更從2017年起持續辦理「新北市國際紀錄片月」活動,迄今已第8年。為期一個月的紀錄片月,精選國內外紀實影像,包括入圍金馬獎的作品及近日剛上映的新片,「2024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影片也將於紀錄片月首次亮相。本次紀錄片月的開幕片《曦曦》及閉幕片《雪水消融的季節》即為二部金馬獎入圍作品,其中《雪水消融的季節》更是出自2018年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影片《之後的那些日子》衍生長片,邀請大家一同來欣賞、感受紀錄片的紀實魅力。 ▲ 感動,無所不在 新北市紀錄片系列活動粉絲專頁/提供 新聞局表示,今年紀錄片月的4大主題單元包括「人物誌:時代洪流中的大小人物」、「自由與真相:驟變的歷史足跡」、「環境與自我:內外交迫」以及「2024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作品」,所有放映場次皆免費觀賞,於ACCUPASS開放事先報名,並保留部分名額提供現場觀眾。此外,報名任一場次到場觀影可索取「2024新北市國際紀錄片月」集點卡,集滿6點後,即可參加「觀影抽好禮」活動。更多資訊請持續鎖定「感動,無所不在」臉書粉絲專頁或新北市紀錄片官方網站。
A12 藝術空間
人物誌
請先登入後才能發佈新聞。
還不是會員嗎?立即 加入台灣產經新聞網會員 ,使用免費新聞發佈服務。 (服務項目) (投稿規範)